孝文帝改革人民会发生什么变化,编一个小短剧不超过十句?

作者&投稿:人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魏孝文帝历史改革小短剧本~

孝文帝改革 中国通史

因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孝文帝深感其国落后挨打,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以进行了改革.其改革内容及影响:
1)制定官吏俸禄制,
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2)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迁都后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北魏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两幅图片,让学生对比指出鲜卑族服装款式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意义?使学生从鲜卑族服装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而形成对孝文帝“易服装”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意义的理性认识.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汉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进而认识“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见孝文帝是有的爱国爱民,足智多谋的君主!

甲:你咋穿着长衣长裤,花里胡哨的,这还怎么骑大马?
乙:你是戍边待久了吧,陛下说了,让咱们穿汉人衣服

孝文帝改革。是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为何会有那么大的改革决心?
北魏孝文帝决心改革是因为当时的国情需要,不得不改革,是作为皇帝迫在眉睫的事情。当时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非常过分的压迫底层的穷苦百姓,这些压迫自然激起了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如果魏孝文帝不进行改革,那么势必会引起根基的动摇,甚至有走向亡国的可能。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北魏的太武帝去世之后,...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一百多年分裂混战局面,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北魏前期的统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萧条,人口大量流亡,自然灾害连年发生,人民濒于饥饿死亡线上,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因而在北魏统治下,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孝文帝在位的前...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人的生活习俗发生哪些变化
一是褒扬肯定。认为他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各民族的融俞,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进步。应该说,孝文帝的全盘汉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也是他不得不采取的改革方略。二是褒贬兼而有之。在肯定拓跋宏汉化改革的同时,认为他不该没有选择、不分青红皂白、不论精华糟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的这两种语言。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尤其是鲜卑的上层贵族,孝文帝改革时,将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与汉族的上层地主通婚。这一时期,汉族...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整顿吏治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了吗
没有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其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北魏孝文帝年间改革有什么具体措施?
后期改革: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移风易俗。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北魏孝文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1、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2、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4...

周至县13933436294: 试举三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带来的变化 -
姚斌派维: 一、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二、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周至县13933436294: 举两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
姚斌派维:[答案] 【之前】: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之后】: 孝文帝的改革是...

周至县13933436294: 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姚斌派维: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周至县13933436294: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影响? -
姚斌派维:[答案] 答案: 解析: 变化: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 影响:(1)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

周至县13933436294: 举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方人民生活上发现发生了哪些变化 -
姚斌派维: 北魏出现了许多汉族姓氏,比如“拓跋”就改为了“元”姓.生活中出现了汉族人穿着胡服骑射的现象,身着胡服骑马更加方便.这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民族融合.

周至县13933436294: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了吗 -
姚斌派维: 没有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其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周至县13933436294: 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
姚斌派维: 你可以在他的改革措施当中编辑你的答案啊: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

周至县13933436294: 魏孝文帝为什么改革?改革带来哪些变化?
姚斌派维: 内容: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周至县13933436294: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社会性质了吗 -
姚斌派维: 没有,还是封建专制制度,只是针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周至县13933436294: 孝文帝改革背景和改革的影响 -
姚斌派维: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社会统一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变发展 ②:拓跋跬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冯太后掌握实权,临朝听政并积极培养孝文帝学习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