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山的唐诗

作者&投稿:弘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写山的古诗(整首的) 要二十首~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18、《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诗。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一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写 山 的唐诗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2、《野望》——南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

关于山的诗句5字
“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描写山的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

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代王维《鹿柴》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唐代王维《辛夷坞》译文: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

“山 ”开头的古诗题目
山中问答 年代:【唐】 作者:【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亭夏日 年代:【唐】 作者:【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房春事 年代:【唐】 作者:【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

关于高山大河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3.有关高山大河的唐诗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唐诗中的山水意境 唐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维的山水诗。王维的山水诗以清新、淡雅、含蓄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中常以山水为背景,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诗描写山的诗句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5.古诗山居作者高鼎 村居【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

山行唐杜牧的诗句
作品名称 山行 创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 者 杜牧 作品原文 山行1 杜牧 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2]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

唐诗宋词中有哪些名山
暂时,就想起这麽多,想起来再添吧.1.峨眉山 送白处士游峨嵋 闲身谁道是羁游,西指峨嵋碧顶头。 琴鹤几程随客棹, 风霜何处宿龙湫。 寻僧石磴临天井,劚药秋崖倒瀑流。 莫为寰瀛多事在,客星相逐不回休。2.庐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秋天最美的一首唐诗是什么,已入小学课本?
写秋天最美的一首唐诗是杜牧的《山行》。他写的这首诗的意思是:一条又弯又长的石头小路,他的尽头一直延伸到了山顶,这座山此时正是一番深秋的景象,在接近山顶被白云环绕的地方,诗人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有几户人家住在山的顶端。而当时世人就是被这深秋的景象而吸引了他,他本来正准备坐着马车继续...

柳林县15284796955: 描写山的古诗100首 -
宜委核黄: 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3)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4) 相看两不厌,...

柳林县15284796955: 描写山的古诗句有那些. -
宜委核黄:[答案]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柳林县15284796955: 古诗中写山的句子 -
宜委核黄: 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游钟山》宋·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4、《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晓行望云山》宋·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柳林县15284796955: 山的诗句 古诗
宜委核黄: 描写山的古诗1、《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柳林县15284796955: 描写山的唐诗~~~~~偶急急 -
宜委核黄: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柳林县15284796955: 20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及词 -
宜委核黄:[答案] 1、《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2、《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

柳林县15284796955: 写山的整首古诗 -
宜委核黄: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滔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

柳林县15284796955: 那些写山的古诗句 -
宜委核黄:[答案]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山行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柳林县15284796955: 关于山的古诗 -
宜委核黄: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

柳林县15284796955: 描写山的古诗 全首 -
宜委核黄: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天柱峰》 白居易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