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中侏罗统的成因地层格架与沉积特征

作者&投稿:毓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后期的构造破坏,华北南部地区残留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相对较少,研究程度也较低。在济源凹陷,仅济参1井钻遇下白垩统韩庄组;在黄口凹陷,仅丰参1井钻遇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分水岭组;在周口坳陷,仅东岳凹陷内周参6井见有上侏罗统。惟有谭庄-沈丘凹陷中的下白垩统发育齐全;合肥坳陷尽管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发育较为齐全,但由于至今无法将坳陷内部的中—下侏罗统分开,加之井下取心资料有限,靠岩心观察识别沉积相、划分层序显得十分困难,因此此次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只能选择典型地区进行解剖。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合肥南带霍山-中北带防虎山地区的上侏罗统周公山组,做露头层序地层分析;选取谭庄-沈丘凹陷的下白垩统,进行钻井层序地层格架对比研究。
1.霍山-防虎山地区上侏罗统周公山组层序地层分析
在霍山地区,上侏罗统凤凰台组(相当于周公山组)发育3个以副砾石为主,夹正砾石和砂岩透镜体的反粒序成因地层单元(李忠等,2000);向北进入防虎山地区,上侏罗统周公山组也发育3个由砾质砂岩与粉砂岩、泥岩互层组成的反粒序成因地层单元。通过横向对比,这种具有反粒序结构的成因地层单元,应属于低水位体系域亚层序组的前积序列(可能是扇三角洲或水下扇体系的成分)。该区的水进体系域仅保存一个由褐灰色中细砂岩、含砾砂岩夹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构成的正粒序成因地层单元,为水进体系域退积亚层序组叠置而成。
基于坳陷周缘及中北部地层露头保存情况,以及亚层序组的空间叠置形式,合肥坳陷上侏罗统周公山组目前至少可以划分为一个层序(图3-29),即由下部3个低水位体系域亚层序组和上部的1个水进体系域退积亚层序组,构成一个三级层序。该层序是对坳陷南侧大别造山带的一个隆升周期的响应,同时也反映了合肥坳陷中部由水退到水进的幕式沉积过程。

图3-29 霍山-防虎山地区上侏罗统周公山组露头层序

(据李忠等,2000,资料编绘)
2.谭庄-沈丘凹陷ZK-365测线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分析
从地震反射特征、钻井岩心描述和测井曲线解释结果看,该测线剖面上的下白垩统中的低水位体系域(巴村组)由北部的冲积扇及凹陷内的冲积平原相沉积构成。与其他邻近地区不同,该测线剖面上的亚层序组叠置特征不是表现为自南北两侧向凹陷内部的前积超覆充填,而仅表现为前积亚层序组由北向南的前积充填。这可能是南侧凹陷外隆起幅度较低,碎屑来源较为缺乏所致。其中的水进体系域(永丰组下段、上段),表现为上部退积亚层序组逐步向北推移,水体和沉积中心明显向北部扩展(图3-30)。这种情况与周口坳陷整体因遭受挤压而发生正构造反转的背景下,水体向北逼进有关。在该凹陷演化过程中,南部的主干断裂仅起了控制凹陷基底沉降陷落的作用。该剖面上的高位体系域(商水组)表现为由北部冲积扇自北向南前积,南侧主干断层以北大部地区发育泛滥平原。到了晚白垩世,谭庄-沈丘凹陷与周口坳陷其他凹陷一起,发生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留下了显著的不整合面。显然,该不整合面可作为下白垩统的层序顶界面。

图3-30 谭庄-沈丘凹陷ZK-365测线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

由此而论,现今谭庄-沈丘凹陷的下白垩统是一个完整的层序(图3-30)。即由下部的低水位体系域、中部的水进体系域和上部的高水位体系域构成一个三级层序。该层序反映了周口坳陷中部在区域挤压反转的构造背景下,由水退到水进的一个幕式沉积过程。

如前所述,在早-中侏罗世,华北南部地区的太康-徐州隆起以北形成了大型的陆内隆坳,发育以济源凹陷为代表的湖泊沉积;太康-徐州隆起以南在洛阳-太康-宿州和信阳-商城-金寨主逆冲断裂之间,形成早-中侏罗世前缘坳陷,例如合肥-信阳-周口前缘坳陷。
在周口坳陷的沈丘凹陷,有5口井钻遇早-中侏罗统。选取其中4口井的资料,制作了东西向联井剖面,并对典型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按照W agoner等(1990)提出的亚层序组(parasequenceset)前积、退积、进积+加积叠置形式,结合陆相层序地层发育的特点,将周口坳陷沈丘凹陷中侏罗统划分为两个层序(图3-24)。

图3-24 周口坳陷中-下侏罗统东西向典型剖面层序地层格架

由于沈丘凹陷位于华北南部地区鲁山—淮南一线南北两个构造背景的过渡部位,层序I发育之前,沈丘凹陷应该属于华北南部北部凹陷类型。该凹陷受西南部平舆凸起和东北部郸城凸起共同控制,层序I低水位体系域分别为这两个凸起向凹陷内部前积充填,相对而言郸城凸起控制的低水位体系域非常发育;水进体系域以炭质泥岩发育为相对标志,随着凹陷沉降加剧,退积亚层序组向四周超覆,凹陷中部周参10井最厚,达170m。由于受南部逆冲效应影响,南部平舆凸起抬升加剧,凹陷内部高水位体系域发育主要源自南部的平舆凸起,沉积范围超出底部受平舆凸起控制的低水位体系域,东北部郸城凸起处于相对下降阶段,致使凹陷东北部缺少有效的高水位体系域。
层序Ⅱ低水位体系域发育于相对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受南部持续逆冲影响,平舆凸起继续抬升。低水位体系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向东北部加厚,由3个前积亚层序构成;水进体系域由4个退积亚层序构成。据等时格架推断,东部周26井两层炭质泥岩分属亚层序Ⅱ1和Ⅱ2,周22井发育亚层序Ⅱ2含炭质泥岩,周参10井残留亚层序Ⅱ:但不发育炭质泥岩。在西部的周参23井,发育亚层序Ⅱ1至Ⅱ4,其中亚层序Ⅱ4发育炭质泥岩,总体反映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退积上超的水进趋势。这预示着沈丘凹陷东北方向的湖泊处于欠补偿部位,随后的高水位体系域前积+加积充填也证实了这一点。
尽管层序Ⅱ高水位体系域乃至水进体系域遭到剥蚀,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空间叠置样式表明:两期水进体系域所反映的盆地沉降中心,存在显著的由南向北或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的迁移现象。盆地中心的这种迁移方式,可以看作是对南部逆冲与合肥-信阳-周口前缘坳陷形成的沉积学响应。

1.济源凹陷下-中侏罗统沉积特征

图3-18 济源凹陷中-下侏罗统鞍腰组沉积相图

图中数字为泥质厚度,单位为m

发育于济源凹陷及其西部露头区的下-中侏罗统主要为湖相沉积。地层厚度自西向东减薄,凹陷西部接近2000m,东部一般在600m左右。其中,下-中侏罗统鞍腰组可分为滨浅湖相区和浅湖—半深湖相区,且具备生烃条件。前者位于凹陷北部西留承—柏香—博爱一带;后者分布于徐堡—孟县一带(图3-18)。中侏罗统马凹组分为滨浅湖、浅湖两个相区,分别分布于北部的西留承—柏香—博爱一带及南部的徐堡—孟县一带(图3-19)。在西留承西部发育有代表坳陷原型边缘相的扇三角洲沉积,表明物源在西北方向。下-中侏罗统鞍腰组与中侏罗统马凹组以平行不整合面相接解。

图3-19 济源凹陷中侏罗统马凹组沉积相图

图中数字为泥质厚度,单位为m

2.黄口凹陷下-中侏罗统沉积特征

在早-中侏罗世,由于受到秦岭-大别造山带SN向强大的构造挤压作用和郯庐断裂左行走滑产生的NW—SE向挤压作用的共同影响,在淮北和鲁西南地区的济宁、滕县地区形成了统一的济宁坳陷,黄口凹陷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黄口凹陷的中-下侏罗统为汶南组。汶南组发育于贤集NNE向断裂的内侧,其沉积受到该断裂的控制,沉积物是一套河流相紫红色碎屑岩建造,上部为浅紫或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浅紫色细砂岩、粉砂岩及浅灰或灰色泥岩、粉砂岩;中部为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不等粒砂岩;底部为紫色含砾砂岩、细砂岩及砂质泥岩。沉积中心位于凹陷南部靠近于贤集断裂附近,沉积厚度不大,一般在1000m 左右,东部丰参1井厚850m。此时的虞城次凸可能只是一个水下隆起,也可能部分出露地表,但面积不大,整个虞城次凸的沉积厚度也不大。

目前黄口凹陷仅东部丰参1井钻遇中-下侏罗统汶南组,据卢焕勇等

卢焕勇,陈景维,杨治林等.1991.济源-黄口地区岩相研究报告.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所作的单井岩相综合柱状图,自下而上分别由两期河道-泛滥平原亚相旋回构成。由于钻孔资料稀少,难以对汶南组作全区沉积相分布研究,仅可得到黄口凹陷汶南组等厚图(图3-20)。

3.合肥坳陷下-中侏罗统沉积特征

(1)合肥坳陷下侏罗统沉积特征

下侏罗统岩性主要为厚层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南部。安参1井钻遇最厚达5500m,沉降中心位于舒城凹陷,向北逐渐减薄尖灭。尖灭线位于合深3井至合深6井一线。其沉积相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麓洪积扇相、河流相、河沼相、湖沼相(图3-21),表明物源为南侧的大别山与东侧张八岭。

图3-20 黄口凹陷下-中侏罗统汶南组地层等厚图

(据张功成等,1998;卢焕勇等,1991资料编制)

图中数字为地层厚度,单位为m

图3-21 合肥坳陷下-中侏罗统厚度及下侏罗统沉积相图

厚度单位为m

下侏罗统沉积厚度以及中-上侏罗统残留厚度,均表现为南部和东部厚,而北部和西部薄,说明这个时期合肥坳陷在南、东部坳陷早,沉降深;而北、西部坳陷晚,沉降浅,显示大别山及张八岭隆起挤压作用起着显著的控制作用。

(2)合肥坳陷中侏罗统沉积特征

合肥坳陷的中侏罗统与上侏罗统难以决然分开。为了便于在华北南部地区进行统一的成因地层格架分析,依据孙明珠等(1997)提供的淮河盆地(含合肥坳陷)J1+2地层厚度分布图,结合合肥坳陷最新的J1、J2+3厚度图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到如图3-21所示的合肥坳陷中-下侏罗统厚度图,再分解出合肥坳陷中侏罗统地层厚度图(图3-22)。

图3-22 合肥坳陷中侏罗统地层厚度图

(据孙明珠等,1997)

厚度单位为m

在中侏罗世,大别山和张八岭急剧隆升,合肥坳陷基底开始全面沉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坳陷,沉积范围逐渐由南向北、向东、向西扩展。在坳陷南缘的山前带,发育了厚度巨大的冲积扇相——类磨拉石建造;在坳陷内部的古凸起——霍丘凸起也开始陷落并接受沉积。随着基底坳陷范围不断向外扩张,中侏罗统由南向北、向东、向西直接超覆在新太古界霍丘群或残留的古生界之上,直至最终遍及全坳陷。这个时期,应当是合肥坳陷发展的全盛时期。

李忠等(2000)也曾对六安-肥西地区的侏罗-白垩系露头进行过成因地层学研究。据他们研究,中北带中侏罗统圆筒山组厚度约1000~1300m,总体为一套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偶夹厚层含砾中—细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中发育攀升层理、生物扰动构造、潜穴和干涉波痕,表明合肥坳陷中北带的沉积环境为典型的细粒曲流河及洪泛平原。该地点的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可分出两个正粒序和一个反粒序沉积单元,反映沉积作用逐步趋向过补偿。相对而言,西部的丁集凹陷及东部的肥西凹陷可能处于欠补偿状态。

在合肥坳陷西侧的信阳坳陷东部商城—光山一带,出露有中、上侏罗统朱集组。该组为一套砂砾岩粗碎屑沉积,属盆地(坳陷)边缘的洪-冲积扇相,厚度可达2000~3000m。其下部为紫红色砾岩,中部为灰、灰黄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夹砾岩和砂岩薄层,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但韵律性不强,横向变化较大。这套沉积物向北整体变细、减薄,至周口坳陷转为以河流、洪泛平原相为主的沉积,残存厚度在500m 以下;再向北至开封坳陷则转为以湖沼相为主的沉积。这种相带的连续变化与分布特征,与合肥坳陷的情况一致,表明当时在华北南部地区存在着一个统一的坳陷盆地。

4.周口坳陷下-中侏罗统沉积特征

周口坳陷的下-中侏罗统主要发育于沈丘凹陷,周参1井、周参10井、周参23井及周22井、周26井均有揭露(图3-23)。岩性为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浅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及砾岩夹少量灰黑色炭质泥岩和煤层,厚度在200~500m 左右,与上、下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中,周23井钻遇炭质泥岩9m,煤6m;周参10井钻遇炭质泥岩88m,煤8m。

图3-23 周口坳陷主要钻井中-下侏罗统柱状图

在早-中侏罗世,周口坳陷及其邻区经历了早期干旱—半干旱、中-晚期半潮湿-潮湿的地理气候环境变迁。早期,周口坳陷的沉积物以砂岩为主但粒度不粗,属于河流-三角洲环境的产物,植被不是很茂盛,仅见少量节蕨类和枝脉蕨植物化石碎片,动物化石也较为少见;中晚期,随着古地理气候趋于潮湿温暖,水体扩大且加深,动(植)物也趋于繁盛,周口坳陷接受了一套河流、三角洲、湖泊、沼泽环境下的砂岩、暗色泥岩和煤的沉积。




侏罗纪岩浆演化及其成因
三江地区侏罗纪岩浆活动可大致划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两个阶段,与侏罗纪特提斯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发育于怒江洋脊,以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是海底扩张作用的产物。中侏罗世岩浆活动发育于他念他翁及其北西、南东延伸部位,以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主,是碰撞作用的产物。早侏罗世海底...

藏南聂拉木地区中侏罗统(上巴通阶) 铁质鲕粒砂岩组沉积时代和成因讨论...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侏罗纪地层剖面曾先后经有多人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的化石采集和菊石层序的资料,无论是对该剖面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层的上覆及下伏地层,还是对铁质砂岩沉积本身的时代的确定都存在着谬误,铁质鲕粒砂岩沉积成因也缺乏确切的解释。Westermann 等 ( 1988) 根据铁质砂岩沉积层上覆灰黑色页岩中的大头菊石科化...

侏罗纪类前陆盆地阶段
对安参1井钻井取心沉积相研究并结合测井相综合分析表明,侏罗系自下而上的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以陆上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4046~3824 m,下侏罗统下部)→三角洲平原(以水下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3824~3015 m,下侏罗统上部)→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浅—半深湖,3015~2780 m,中侏罗...

东胜煤田成因
侏罗纪中~下统延安组是东胜煤田的核心含煤地层,构成了一个大型内陆盆地的煤田构造。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东胜地区曾是相对隆起的地区,主要表现为被侵蚀的盆缘高地,几乎没有富县组的沉积。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主体的下沉和扩张,延安组含煤地层得以形成。延安组覆盖在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之上,尤其在煤田东...

岩浆活动与盆地形成演化关系
中—晚侏罗世构造隆升事件与佳-蒙地块东缘地体增生及大洋板块的正向俯冲有关。中侏罗世,伴随那丹哈达地体的增生和蒙古-鄂霍次克洋的闭合,在佳-蒙地块东部形成了一条重要的构造隆起带,以含有蓝片岩的高压变质岩系的出露为标志。隆起带北起黑龙江省东部的嘉荫-萝北,向南经依兰到牡丹江地区,出露的变质岩系主体为强...

七大洲四大洋是怎么形成的,从地图上能发现什么呢?
侏罗纪(2亿年前—1.4亿年前):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该时期是恐龙和...

丹霞地貌形成原因
简单地说,丹霞地貌成因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的基础就是有红层的存在。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

介绍一下四川自贡地质公园的地质类型、地质成因、地质景观。_百度知 ...
保存完整的原始性剑龙及其伴生的我国首次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翼龙,有生活在河湖中的蛇颈龙等。由于化石埋藏集中、数量多、门类全、保存好,且由于其产出时代为中侏罗世,从而也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这一时期恐龙化石材料匮乏的空白,因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化石遗址之一,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贝加尔湖形成原因
贝加尔湖的形成原因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后的强烈地震,由于地壳变动,形成了贝加尔湖。贝加尔湖形成于约2500万年前,湖盆形成于2000~2500万年前。前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了内陆...

侏罗纪矿产的具体形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恐龙的遗体经多年堆积行成

儋州市19762776883: 侏罗纪的简介? -
庄昂氨肽: 【名称由来】 侏罗纪之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提出的.由于欧洲侏罗系岩性具有明显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将德国南部侏罗系分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

儋州市19762776883: 远古时期环境是怎样的? -
庄昂氨肽: 远到什么年代呢?46亿年前地球刚诞生的时候,到处是岩浆,后来地壳形成了,又有了大气层,形成原始海洋,热得像一锅汤一样,然后过了及其漫长的时间出现有机物,经过太古代到元古代,海洋生物开始兴起,但即便到了三叶虫时代地球上...

儋州市19762776883: 雏形形成阶段 -
庄昂氨肽: 泥盆纪,祁连构造区普遍遭受强烈剥蚀,弧形构造带经过早期演化进入第二期逆冲推覆(表2-2,图2-1).早中泥盆世石峡沟组与晚泥盆世老君山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伴随褶皱发生了较强的冲断层作用.盆地北部发育的志留系不整合推覆体在晚...

儋州市19762776883: 谁知到侏罗纪有什么? -
庄昂氨肽: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 侏罗纪(距今约2.08亿年~距今1.35亿年) Jurassic Period 中生代第二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位于二叠系之上、白垩系之下.侏罗纪之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法国古生物...

儋州市19762776883: 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区别和联系 -
庄昂氨肽: 成因地层层序(genetic stratigraphic sequence)简称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泛面及与之相当的整合面为顶、底界,由具成因联系的进积、加积和退积沉积体系组成的地层体,为一个重要的盆地边缘进积幕的沉积记录.成因地层模式是根据沉积...

儋州市19762776883: 四川盆地的成因 -
庄昂氨肽: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部,位于东经103°~108°、北纬28°~32°附近之间,面积大约45万平方公里.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呈不规则椭圆状.传统理论认为,四川盆地为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和断陷盆...

儋州市19762776883: 柳江盆地核部安山岩的岩性特征几成因讨论 -
庄昂氨肽: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

儋州市19762776883: ...3600万年前的矛齿鲸化石以及同期的红树林根部化石,2000万年以前的热带沼泽和热带雨林植物化石.陆地上的盛行风会把陆地上的沙尘吹咬到海洋,然后... -
庄昂氨肽:[答案] (1)根据材料里的资料:在撒哈拉的岩层中,科学家找到了生活在4000万年前的海洋生物-货币虫化石,3600万年前的矛齿鲸... (3)陆地上的盛行风会把陆地上的沙尘吹到海洋,然后沉积在海底,这些沉积层被科学家称为“时间胶囊”.撒哈拉沙漠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