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动力理论认为,自我遵循什么原则

作者&投稿:湛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构造理论及心理动力主要观点是什么~

人格构造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自我”、“本我”以及“超我”三个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比较原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一个人的良心或道德力量;而自我就是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
心理动力学,就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动力都来自于一个叫“力比多”的东西,也就是性本能。因此他被批为泛性论者。但是弗洛伊德又强调这里的“性”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狭隘的性,而是泛指一切生命的力量。后来称之为“生本能”,又对应于“死本能”。

虽然目前很多精神科医师遵循习惯使用药物治疗人格障碍,但是这种操作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的,Soloff等提出,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的焦虑、冲动、精神病性等症状,但是目前尚无药物治疗可以改善人格整体功能的证据。(Soloff,2005)另外,边缘人格障碍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和脱落率高是精神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个持续六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人格障碍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广泛存在,40%的患者使用三种以上的精神科主要用药,20%使用四种以上主要用药,而10%的患者甚至使用到五种以上的精神科药物,研究者认为,精神科医生为了防止患者脱落而不合理用药,并且由于害怕复发劝说患者长期服药是主要原因。这个问题Bateman认为在于医生陷入了反移情中,通过开药把拯救患者的反移情付诸行动。这个问题也许也可以通过动力学治疗帮助患者解决不安全感,提高服药依从性,而且解决医生自身的反移情。(Bateman,2004;Zanarini,2004) 已经有荟萃分析的结果支持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的疗效。Perry等回顾了15项对人格障碍的疗效研究,发现根据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11,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29. (Perry,1999)Leichsenring等对14项心理动力学和11项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这些研究设计质量较高,使用了标准的诊断工具,有可靠信效度疗效测量工具,他们发现动力学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46,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08,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79.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00,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20,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0.87。但是这两种疗法的效度无法直接比较,因为样本、患者来源以及研究方法的不一致性。而且,在所有研究中,只有两项动力学研究和三项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是随机对照试验,也影响了做出结论。但是,Leichsenring等人认为,根据目前(2003年)的结果来看,可以确定动力学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对人格障碍治疗的有效性(Leichsenring, Leibing 2003)。 人格结构分为根据身份认同弥散,现实检验能力,以及原始防御机制存在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1)神经症性人格结构(NPO):身份认同稳定,现实检验能力好,原始防御机制不占主要地位,主要是防御机制以压抑(repression)为核心。多见于癔症型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和抑郁(受虐)型人格障碍。2)边缘性人格结构(BPO):身份认同弥散,能够保持一定现实检验能力,但是在应激条件下可出现现实检验能力丧失,原始防御机制为主。包括了边缘人格障碍,自恋人格障碍,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偏执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3)精神病性人格结构(PPO):除现实检验能力丧失外,其他特点和BPO相同,包括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患者。TFP有关BPO患者的心理病理学原理简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早年的创伤体验造成患者们神经生化的改变,主要是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从而使患者们容易激活攻击性和抑郁情绪,以及对某些刺激过度敏感。这些生物学改变铸造了患者们的气质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患者们与重要养育者的攻击性客体关系被内化,形成了BPO患者的自体和客体表象。2)内化的攻击性灌注的客体关系决定了患者们前俄狄浦斯期的固着,并且主要使用分裂和投射认同等原始防御机制来保护好自体-客体不受到攻击性的损害,这样在心理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身份认同弥散的症状。3)在此时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复内化的病理性客体关系,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困难。特别是在和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中表现出来,通过治疗师对移情的处理,患者能够整合那些分裂或投射出去的心理成分,从而获得康复。 TFP治疗的总目标是聚焦于身份认同弥散和原始性防御机制的解决和整合。这主要是通过识别和修通移情情景中原始成分,让患者逐渐整合,形成正常的身份认同。这个目标在整个治疗流程中通过4个策略来保证实现:1)策略1:定义主要的客体关系此策略又包括4个步骤:第一步,体验并且忍耐移情中呈现出来的患者内心世界的混乱;第二步,识别主要的客体关系。在TFP的操作手册中总结了十个典型的患者-治疗师移情配对,分别是——破坏性的坏小孩——惩罚性的,施虐父母;被控制,被激怒的小孩——控制性的父母;没人要的小孩——不关心的、自我为中心的父母;有缺陷的、没价值的小孩——看不起人的父母;受虐待者——施虐的攻击者;被性侵害者——攻击者,强奸者;被剥夺的小孩——自私的父母;失控的、愤怒的小孩——无能的父母;调皮的、性兴奋的小孩——阉割性的父母;依赖的、满足的小孩——溺爱的、赞赏的父母。第三步,命名客体关系中角色的扮演者。第四步,注意患者的反应2)策略2:观察和解释患者角色的逆转3)策略3:观察和解释那些相互对立的客体关系配对的联系。如患者有时候和治疗师的关系是“依赖的、满足的小孩——溺爱的、赞赏的父母”,有时候又是“受虐待者——施虐的攻击者”关系,这就需要解释这两种配对模式的关系。4)策略4:整合分裂出去的部分客体整个策略是通过不断重复治疗干预达到其目标。有六个指标说明患者出现了整合:(1)患者的陈述是对治疗师的解释工作的扩展或进一步的探索;(2)意识到憎恨的时候能够包容或忍受;(3)能够忍受幻想,并且开放过度性空间。这一点主要体现为自由联想的流畅性;(4)能够忍受和整合对原始防御机制尤其是投射认同的解释;(5)修通移情中的病理性夸大自身;(6)主要移情范式的转移。 即治疗战术。包括7个策略。1)选择优先主题。每次谈话都需要注意危机的优先性。可以根据手册中主题优先性列表来筛选。(见表1)对这些主题进行解释的时候,坚持三条解释的原则,分别是——第一,经济原则。治疗的注意力和解释要针对占主要地位的情绪。第二,动力原则。考虑精神系统中冲突的力量和它们是如何表现在客体关系配对中的。决定解释的次序,从浅入深,从防御解释到动机解释再到冲动的解释。第三,结构原则。全面回顾患者精神系统中主要客体关系配对中的关系模式;聚焦于解释卷入防御和冲动的结构。对于神经症者来说,这些结构是自我、本我和超我;对于边缘者来说,这些结构是形式没有神经症者那么清楚的客体关系配对。2)保护治疗的框架:消除次级获益及设定限制治疗师要注意不要让治疗框架强化患者的次级获益,这主要通过在治疗初期的治疗合约来完成。患者出现辅助行动时,治疗师首先进行解释,解释无效则设定限制。3)技术性中立及其有限性治疗师作为中立的观察者存在,接近于患者的观察性自我。但是在危机和辅助行动的情况下不能保持中立性,需要采取限制性措施,然后再回到技术性中立。4)在详细阐述歪曲的观点后,再开始对共享的现实事件的共同要素进行干预。5)分析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6)分析原始性防御机制。7)利用反移情。在TFP的单次会面中,治疗师还需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1)由患者来决定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治疗师自己不设定日程;2)治疗师注意倾听指涉到治疗师本人的内容。主题优先性等级表:1.阻碍移情探索的主题a.自杀或谋杀威胁b.明显干扰治疗持续性事件(如经济困难,准备离开居住地,要求减少治疗频率)c.不真诚或有意地说话有所保留。(如对治疗师撒谎,拒绝讨论某些主题,治疗中大部分时间沉默)d.破坏治疗合约。(如同意会见辅助治疗师又不去,不服用药物)e.会面中的辅助行动。(如破坏治疗室设备,拒绝在治疗结束离开治疗室,吼叫)f.两次会面间的辅助行动g.非情感性的主题或微不足道的琐事2.明显的移情表现a.口头讨论涉及治疗师b.内心的辅助行动(如摆出明显的诱惑性姿势)c.暗指治疗师(如提到其他医生3.非移情性,无很多情绪的主题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主要三个渠道和治疗师沟通:1)口头交流;2)非口头沟通;3)治疗师反移情。BPO患者主要通过后两个渠道沟通。基本分析技术仍然是澄清、质对和解释三个步骤。解释要注意在澄清的背景下进行,并且遵循前述的经济原则、动力原则和结构原则保证解释的针对性。解释的深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解释付诸行动和原始防御如何被患者用来避免觉知到内在体验;第二层,解释当下的、激活的客体关系。描述配对中的自体和客体表象以及角色的反转;第三层,解释当下激活的客体关系用来防御对抗什么样的客体关系。解释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解释移情;2)解释患者觉知的缺乏;3)描述冲突;4)质对和解释各个沟通渠道间的矛盾性;5)检查治疗师给与解释对于患者的意义;6)评价解释的效果。在解释过程中,治疗师承担起主动解释的角色,主动澄清、质对和解释,同时注意保持中立性避免角色偏移。TFP的治疗师角色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不对患者进行支持性治疗技术。因为认为此类技术破坏了对移情-反移情工作的效果,而且导致反移情辅助行动。 整个治疗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评估患者,签订治疗合同,治疗初期,治疗中期,治疗后期。评估患者从症状和人格结构两个层面评估。要进行一个精神分析性的结构性访谈。签订治疗合同有两个成分,一个是普遍的对所有患者适用的成分,一个是针对某些特殊行为的成分。TFP的治疗频率是一周两次会面。治疗初期主要是治疗师包容和处理患者的冲动性行为。治疗中期往往集中于对爱和性的解释和处理。治疗后期修通分裂的部分客体。治疗结束主要是对分离焦虑的处理。在这一点上,TFP的治疗师在治疗早期就开始诊断和处理分离焦虑。同时TFP的一个特色是并不通过降低治疗频率来让患者对治疗结束脱敏,而是在保持原有频率的情况下直到治疗结束。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英self;拉ego;德Ich)是人性中理性的部分,通过幼儿期受父母的训练以及与外界交往而形成。其机能在于从社会条件出发,约束与驾驭人的本能欲望与冲动(“本我”)以延缓或减轻快乐使之适合环境和社会利益之需。故“自我”只遵循“现实原则”一直不断地进行与“本我”的斗争。但自我尽力找出能实现本我意图的条件,力求和“本我”和睦相处。1926年以后,弗洛伊德注意提高“自我”在调解“本我”与现实冲突中的作用。一方面强调“意识隶属于自我”,又认为在“自我”中“不仅最低级的东西,而且最高级的东西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弗洛伊德自我的理论
弗洛伊德自我的理论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

【讲透系列】一文讲透什么是精神动力学
在心理学的殿堂中,弗洛伊德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精神动力学理论犹如一盏照亮人类行为深处的明灯。这个理论诞生于弗洛伊德的智慧与洞察,它揭示了潜意识在塑造我们行为和感受中的神秘力量,以及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微妙互动。弗洛伊德的临床实践不仅丰富了他的理论,还催生了精神分析这一治...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

本我,自我,超我是谁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理论,主要是“潜意识”,是人言行的最大动力;并认为人的很多言行的深层原因是潜意识深处的东西。其中,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

精神分析理论用什么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
精神分析理论用什么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 *** 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力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

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有哪些?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应协助来访者完善什么的功能
2、心理学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在他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性本能又称力比多,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满足。后期理论中,他则修正了本能论。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

精神分析学说三大理论是什么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 *** 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性力为动力的。性心理的发展,依次通过五个阶段: (1)婴幼儿期 *** ,包括口腔期和 *** 期;大约在1-2岁 (2)儿童期 **...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 人格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寻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遵循现实性的原则。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基础心理学知识:动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3)【自我...

永宁县19256832620: 弗洛伊德自我遵循什么原则 -
常蝶华蟾: 弗洛伊德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原则”虽与“快乐原则”相对立,但实际上仍以快乐为目的,只是考虑到现实的条件、控制本能冲动,以避免痛苦,这与获得快乐是相同的.认为“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不可偏废,两者...

永宁县19256832620: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什么原则?
常蝶华蟾: 弗洛伊德认为:1)人类 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libido); 2) “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和生殖器欲阶段;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 “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永宁县19256832620: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构造理论及心理动力主要观点是什么
常蝶华蟾: 人格构造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自我”、“本我”以及“超我”三个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比较原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一个人的良心或道德力量;而自我就是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 心理动力学,就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动力都来自于一个叫“力比多”的东西,也就是性本能.因此他被批为泛性论者.但是弗洛伊德又强调这里的“性”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狭隘的性,而是泛指一切生命的力量.后来称之为“生本能”,又对应于“死本能”.

永宁县19256832620: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的三我 -
常蝶华蟾: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永宁县19256832620: 浅析弗洛伊德的本我与自我,意识与潜意识 -
常蝶华蟾: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

永宁县19256832620: 为什么心理动力学认为人有两种本能 分别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常蝶华蟾: 首先明白什么是自我弗罗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最深层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即什么让我快乐,我就干什么~~这部分人格是没有所谓道德的~纯粹就是动物本能~饿了吃渴了喝,性冲动了就找异性...

永宁县19256832620: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
常蝶华蟾: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自我、超我、本我三部分组成. 其特点分别如下:1、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