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自他平等”为什么

作者&投稿:检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消除我执与静立自他平等有何关系~

消除我执与建立自他平等本身就是一回事。
我执越强的人,脾气越大自我为中心越严重。
消除我执的人,一般都很平易近人,不与人争吵。因为他们很明白一件事。世界存在本来就是统一整体,不会有一个人一个事物的世界,也不会有一个人一个事物的社会。当您以什么面目面对世界,世界也以什么面目对您。比如伸手不打笑脸人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快乐的娃娃总能让您高兴,就是他以快乐对您,您对他的回报也是快乐。

财富对菩萨们没有太多的用途
如果为了财富,就会成贪了,还成什么菩萨

为什么一切众生是本来平等的呢?
学习索达吉堪布对《入行论》的讲解,先阅读一遍,接着整理一遍笔记,再依照笔记写成文章,经过这么一番闻思,但愿能将我那自私自利、自高自大又刚强难化的心变得调柔一点吧。

在藏传佛教中,修持世俗菩提心利益众生的方法有两大传承,一个是阿底峡尊者的“修心七要”,一个就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提出的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修法,后者的修习次第以观修自他平等为先,因为如《学集论》所说:“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简单讲,无论从世俗谛还是胜义谛来说,我们与其他众生都是平等的。
从胜义谛出发,既然众生之“我”与自身之“我”都是名言施设的分别假立之法,都是从平等真如体性中以无明熏染而生起的幻觉,哪里来的不平等之处呢?如同两个人争论画中人的美丑,画中人本来是假,美与丑又何从安立呢?
从世俗谛出发,一切众生无不以趋利避害,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为生活目标,这种渴望是完全平等的。
所以寂天菩萨简明扼要地先指出:
“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虽然承认所有生命都想趋乐避苦,但我们那相当僵硬顽固的心就是不明白,我与他各自有不同的苦乐感受,凭什么就得“护他如护己”呢?
这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得一点是,内地的大乘佛教当然也讲众生平等,但却很少从逻辑上去证明这一点,也就使得这种极为重要的修行显得缺乏根据和依托处,因此这也是内地的佛子们可以从藏传佛教中学习的很多珍贵教法之一。

寂天菩萨提出的我们完全可以,并且应当、必须“护他如护己”的第一个论据是:
“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
组成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手、脚、头部等其实差别都是很大的,为什么我们可以平等地去爱护它们呢?因为我们在这些组合之上虚幻地建立起了一个“我的身体”的观念,尽管它们不同,但它们都拥有“我的身体”这一个共同点。
众生虽然与“我”各不相同,但我们也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追求快乐”,那为什么就不能把“他”和“我”执着为一个整体而平等爱护呢?
这里索达吉堪布举了一个头发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所建立的“我”不过是一个概念,一种虚幻习气而已。当头发还长在我们脑袋上时,我们会又洗又护,百般修饰,若有人说我们头发不好还会很不高兴,但是在理发店里,当理发师将我们的头发剪下来扔在地上时,即便被人任意踩踏,我们也会毫不在乎,这足以证明我们对所谓“我”和“我的身体”完全是一种非理妄执,建立在这种妄执基础上的自他区分自然反映的只是我们的顽固愚昧。

既然我们可以把四肢百骸都看成是“我的身体”,为什么不能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我的众生”呢?这里的关键并不是外境身体的不同,而是我们内心所持的观念。我们应该反复自问的是:
“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独乐?”
“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当然了,我们总是可以为自己的私心寻找听来很合理的理由的,比如他所受的苦又不会伤害到我,我凭什么要去防护他受苦呢?
寂天菩萨就反问我们:“后苦不害今,何故汝防护?”
既然伤害不到你的苦你就可以不必管,那么现在的你也感受不到未来所受的苦,为什么你还要去积极防护呢?我们中国人讲究“养儿防老”,我们年纪轻轻的就开始买各种保险,为的不都是防止今后受苦吗?
我们的理由会是,那将来受苦的可是我啊,我当然得防着点儿啦。
寂天菩萨以圣言量告诉我们那只是一种颠倒思维,因为“亡者他体故,生者亦复然。”
我们的五蕴之躯时时刻刻都在变异之中,现在的我怎么可能延续到未来受苦呢?是妄念,让我们将一连串的相续执着为“一”,为“我”,这里根本不存在合理性。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继续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寻找理由的,比如说自己的苦应该自己去防护嘛,我哪儿管得了那么多!
寂天菩萨再次反诘我们:“足苦非手苦,何故手护足?”
你的脚扭伤了,为什么你的手要赶紧去给它按摩呢?按我们的逻辑,既然受苦的是脚而不是手?
读《入行论》的解析时时感觉心惊的原因就在于,太多我们习以为常、理所应当的事情在面对智者,面对实相时都变得不堪一击、无法成立。

从胜义谛来说,连我们的“痛苦”本身都是虚幻不实的。既然心的相续和五蕴的聚合只是一个假名,如同我们说“军队”一般。实际上本无“军队”,有的只是一个个的士兵,本来不存在受苦的人,那那个能感觉到苦的又是谁呢?
一切众生都和我们一样,陷于轮回的噩梦之中。虽然梦本来虚妄,但是对于还没有觉醒的人来说,那些充满痛苦遭遇的梦境确实能给自己带来难以承受的苦感。
这个时候,又何必强自区分,这是你的苦,这才是我的,你的我不管,我只管我的呢?
“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欲除悉应除,否则自他如”。
苦在那里,而真实的“自”与“他”却并不存在,那就将它们平等消除或者干脆平等保留好了。

自他平等的道理就是这样清清楚楚,但将它厘清的过程中心里还是会敲着小鼓点,打着弯弯绕,应了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日久天长,累世累劫,假的“我”成真的了,自他之间明明不该有的差别也出来了,“无我”和“平等”的真相反而难于接受。
这也就是在听闻之后我们必须投入实修的原因,虽然若有所闻若有所思,但请谨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想到《楞严经》中佛陀对持地菩萨所说:“但平心地,则世界一切皆平。”


《次第花开》
它扩大到整个房间、外面的院子、街道、行人、桥梁、城市、江海、山峰、天空、日月、星辰……专注在那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开阔感中。当你再次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好一点。三、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详细讲述了自他相换的修法: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心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自他相换又称施受法即施与和接受。日常...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别人欺负你,你该怎么办?佛教怎么解释这个?
其实很多人不晓得什么是修忍辱,缺乏正确的分析思维。在佛法的道理上讲,忍的是个人“自以为”的辱,并不是不见世间事不知世间事。对于别人施加于己的欺负和争执,首先要分析情况,对于这个情况的实际分析理解缘由,佛法讲叫做如理作意:1、如果对方仅仅是无聊的挑衅羞辱,没有任何对他人安乐的针对性,...

略论》念死无常(1)--济群法师讲解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上师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这一段,宗大师为我们讲述了不忆念死亡的过患。如果过分关注现实,意识不到死亡的无常迅速,...

古代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论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论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余雷 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以来,历经二千余年长盛不衰。但其内部教派的纷争是由来已久、影响深远的。这主要表现在大、小乘佛教的争议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及逝世后短期内,教团内未出现重大分歧,此为佛教史上的“和合一味”时期。在他逝世百年...

什么是佛?佛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请求专业回答。谢谢!
如果您真有善根福德因缘的话,请您去百度搜索观看慧律法师(幽默爆笑型讲法),或者净空法师(易解稳重型讲法)或海涛法师(轻松愉悦型讲法)的视屏与他们个人网站,推荐您百度净空法师的《轻松学佛法》系列作为起步,非常容易理解,如对藏传佛教有兴趣请百度索达吉堪布的讲座《入行论》等资料。

女人什么气质最能够打动男人你知道吗?
应该分为几种吧。第一种就是温柔沉静的气质,这种女孩子会让人觉得她特别有内涵,让男人不自觉的想去了解她安静之外的样子。可以说大部分的男人都不是很喜欢呱噪的女生,啰里八嗦的整天吵吵吵不仅会让人觉得很烦,也让男生缺乏了对这样女生的探索欲望,而这种知性又沉静的女生就像一本书一样很吸引...

抑郁症有哪些比较好的治疗办法?
积累福德可以通过念诵名号和心咒去对接佛菩萨的功德加持(就是后面会写到的各种他力对治法),也可以自己修习。尽可能去行善,做各种放生、布施、帮助穷人、供养僧众的福事。 《入行论》言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药师经》言 “汝岂不闻如来说有九横死耶,是故劝造续命幡灯,修...

上师,空性从哪里修起呢?
现在贪嗔痴嫉妒越来越厉害的你,自画自说学得多好,境界多高,这些都不是佛法的殊胜。真正佛法的殊胜你学到了,眼里的众生都是父母,没有嗔恨敌人的心,也没有贪执亲人的心。我们看看《入行论》《大圆满前行》里面宣讲了很多关于平等心、菩提心的教言,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平等心都没有,还有嗔恨...

入行论说一切自利利他什么是发心人员
《入行论》第五品颂词《正知正念》。第五品 正知正念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

为什么老喜欢对家人发脾气?总是这样,很烦恼。
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时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他的言行就变得十分可怕。为了制伏这种猛烈的烦恼,在本品中作者用了一百三十四颂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多种殊胜的方便法,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力与这些甚深的窍诀,我相信大家都能改变、调驯自己的相续,如同麦彭仁波切所说:披上《入行论》安忍品的铠甲,任何一个嗔敌...

兴隆县13773352575: 38、串修自他平等的功德是什么 -
居炊更年: 前言如果有自他平等菩提心,则能无生起利他的清净心.

兴隆县13773352575: 四智的平等性智 -
居炊更年: 是转有漏的第七末那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远离二执,观染净诸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由此安住无住涅盘,经常和大慈大悲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示现他受用的佛身、佛土等影像.又是妙观察智的不共所依.这个智周遍缘取一切真俗境界.

兴隆县13773352575: 我是个女居士就是断不掉邪淫怎么办 -
居炊更年: 淫心不断,尘不可出.做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佛弟子,应当严谨持戒.但是显然的习气太重了,你可能一下子断不了.这是你的修行障碍,是福德因缘不具足,你必须想办法尽快除淫心,不能随顺业习,否则只能随业流转,终堕三涂.可以增加早...

兴隆县13773352575: 《入行论》讲的是什么?
居炊更年: 讲得的是六度,学菩萨行.

兴隆县13773352575: 学佛 念佛 经常想到别人 别人的业障就到我这里来怎么办 -
居炊更年: 关于业有四种基本理论:1、业决定,就是我们所受的一切都是业力的原因.2、业增长,无论善、恶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就象一粒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一样.3、已做业不失,做过的业,在未净尽之前不会消失.4、未做业不受,不是自己做的业,不会领受.关于对修行的影响:所谓大乘佛法的根本,在于“菩提心”,即平等观待众生,希望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甚至是为众生而入地狱.没有菩提心,学佛是空谈,离佛何止十万八千里.在寂天菩萨的《入行论》中有这样一首偈子,希望与你共勉“为利有情故,愿尽施一切,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这是许多大成就者终身需要奉持的心要.

兴隆县13773352575: 《入行论》第五品颂词 -
居炊更年:[答案] 否则易失仪.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为自或为他,何时...

兴隆县13773352575: 佛教中什么是慈悲心? -
居炊更年: 其实何需那么复杂地解释,给您通俗地公式化一下: 慈悲心 = 慈心 + 悲心 慈心 = 爱心 - 贪心 + 奉献心 悲心 = 同情心 - 贪心 + 救济心 大慈心 = 慈心 + 般若 大悲心 = 悲心 + 般若 《大智度论》中将慈悲分为三类,非常精辟: (一)生缘慈悲,又作...

兴隆县13773352575: 入世出世是什么思想及具体解释 -
居炊更年: 出世:这是我们称之为小乘的,表现为佛教的早期型态.对于现实人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彻底反省思惟,而肯定为:在生死流转中的一切,是无常、是苦、是无我.也就是没有真正的永恒,真正的安乐,真正的自由.窥见了人生的本质─...

兴隆县13773352575: 请问欲发大誓愿,需要哪些大因缘?
居炊更年: 在下一小辈,粗浅地认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诸法空相.《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故沉迷?尊驾既有此问,当尊《地藏本愿经》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先人后己,方发得大誓愿.后生拙见,有辱圣听,愿得自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