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内心独白的意义

作者&投稿:水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找出哈姆莱特6次内心独白,分析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被马克思喻为“最伟大的戏剧大师”的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世纪;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浪漫派诗人济慈曾说,“莎士比亚过的是寓言的一生:他的作品就是诠释。”世界上对这位巨人的剧作一往情深的导演不计其数,特别是对《哈姆莱特》这部杰出的经典戏剧更是情有独钟,俄国导演梅耶荷德就曾说:“如果将来的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剧本都失传了,而《哈姆莱特》没有失传,那么戏剧就还存在。”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由于其悲剧的深刻性,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近400多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
  别林斯基称《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哈姆莱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戏剧,它的剧本仅在1979-1985年间,就出版了92版次。
  真正的经典不会被时间的尘埃所埋没,相反,犹如陈年的美酒,越是年代久远,越能散发出醉人的醇香,《哈姆莱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阅读重点】
  本书通过描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语言生动活泼,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威廉·莎士比亚。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92年,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六世》问世,使消沉多日的英伦玫瑰剧场轰动一时,卖座率收入竟高达整个演出季节的顶峰。《亨利六世》一鸣惊人,使年轻的莎士比亚终于发现了自己,看到了辉煌灿烂的前程,他一鼓作气不停顿地开拓着人生之旅,开拓着英国文坛的新天地。继《亨利六世》一举成名之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五世》、《亨利四世》、《哈姆莱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传世佳作纷纷出世。黑格尔曾说:“不但在悲剧领域而且在喜剧领域,莎士比亚是光照一切人的大师。”他以自己妙笔生花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盛行于剧坛的三一律模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戏剧。莎士比亚以自己杰出的创造天才和辉煌的创作成果向世人告知:他是文坛前无古人的伟大拓荒者!
  莎士比亚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他死后七年,朋友们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戏剧集,著名戏剧家本·琼生在这部戏剧集上题词,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像空气一样流布全世界,他有着极为强健的生命力和耐久力。在莎翁死了400多年后,英国BBC电视台以其在传媒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给他封了一顶“20世纪风云人物”的桂冠。

  【书海导航】
  【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1576年——位法国作家把它写进他的故事集里,16世纪80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 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的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揭示出这一矛盾。他通过这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这部杰出的悲剧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世人。

  【内容精要】
  《哈姆莱特》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哈姆莱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剧作通过描写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哈姆莱特肯定人生,赞美生活,追求真诚友谊,寻觅纯洁爱情,渴望平等自由,而且他本人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是具有完美品德的人,这完全是人文主义理想的新人。但现实的丑恶粉碎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他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他处于彷徨之中,最终他刺中了克劳狄斯,刺中了丑恶现实。但单凭个人英雄行为是担当不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这造成了必然悲剧的结果。
  《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哈姆莱特》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在描写生活时,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道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莎士比亚是位语言大师。剧本里既有高雅的诗歌语言,又有粗俗的散文语言,既可遇到深奥的哲学议论,又可碰到市井的俏皮话语。他的语言往往带有比拟和隐喻,因而生动活泼。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全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共有六次之多,有的戏剧性强,有的富于哲理,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莎士比亚按照人物的身份与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与奥斯里克,王后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所用的语言都恰如其人。同是一个哈姆莱特,装疯时的语言与平时的也各不相同。此外,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词汇量大,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他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以及形象化的语言,剧本主要用诗体,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

  【地位影响】
  哈姆莱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忧郁的王子”而闻名于世。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这部戏剧中将丰富多彩的人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富于戏剧性的情节紧密糅合起来,自然生动,引人人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爱好者,他们对《哈姆莱特》曾给予过高度的赞赏。据保尔·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把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人类两个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华文精选】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名家导读】
  这样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莎士比亚不是由37篇戏剧构成;是由370多篇戏剧组成,因为《哈姆莱特》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刻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莱特》。
  ——《一生的读书计划》
  《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成就。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哈姆菜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哈姆莱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在大街上我们也许会每天交错走过,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我们,他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
  ——著名导演 林兆华
  【思考】
  西方有句名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个谜,中外学者为解开这个谜,从文艺、心理、历史、性格、意象等诸多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文本理解和意义阐释。《哈姆莱特》这部不朽之作的意义就在于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去做一番独特的研究。我们今天面对哈姆莱特,不是面对为了正义复仇的王子,也不是面对人文主义的英雄,我们面对的是我们自己。读完《哈姆莱特》,试着思考一下自己生存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自己。

  【延伸阅读】
  《奥赛罗》
  《麦克白》
  《李尔王》(特别推荐)

“生存还是毁灭”的疑问应该说贯穿于整个悲剧,最终导致哈姆莱特走向死亡。这段内心独白不仅是哈姆莱特的疑问,更是许多人类痛苦的根源。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也根源于对这个疑问的理解和阐释。一般认为,这个人物既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崇尚人的理性的特征,又有宫廷贵族后代悲观、忧郁的消极一面。在面对死亡时,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一面令其勇于走出黑暗,面对人生,而悲观的一面则让他对摆脱不了死亡的恐惧而痛苦万分。尽管哈姆莱特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但死亡最终还是降临在他的身上,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至始至终困扰着他。历史的发展最终也选择了勇于前进的资产阶级,但也没能解决人们面对命运时的痛苦和恐惧。这是哈姆莱特的悲哀,更是全人类的悲哀。

哈姆莱特的独白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一条线索,也是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心理历程,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共有七段独白,分别揭示了他对外界变化的思索和不同反应。事实上,这七段独白正是哈姆雷特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他的人格成长和发展。 姆雷特的第一段独白出现在第一幕第二场。“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样的事情!”他本是温室里长大的娇嫩的花,突然间暴风雨来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叔父掌权。他一下子难于接受这混浊的一切,于是对现实产生了怀疑,理想幻灭,他变成了忧郁王子。他的第二段独白(第一幕第五场) 不长,但处处都是哈姆雷特的激愤感叹: “呵,天地之神明呀! 还有呢? 难道也要呼唤于地狱之恶鬼吗? ” 突然间知道父亲是被叔父谋杀的,这如晴天霹雳。他满怀愤怒,复仇之火在胸膛燃烧。他要复仇。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哈姆雷特的前两段独白都集中体现了他对外界变化的感受,反映了所有这些不幸带给他的巨大影响。前两段独白不仅是对事件发生的总结,也道出了导致哈姆雷特性格变化和发展的直接原因。[2] 在第二幕的第三段独白中, ,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贬低自己是因为他还未对杀父仇人采取任何行动,他似乎想努力地激励自己向Claudius 复仇。现在,哈姆雷特的思索已经由对外界的反应转向了自我反省。于是,他对自己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评:。“懒散不振的家伙” “血淋淋的猥亵恶贼”第四独白没有说他自己的事,他开始抽象思考,心情变得平静,他考虑到了人民大众的苦难,决定背起这个重大的责任。第五独白他“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我要用利剑一样的说话刺痛她的心,可是决不伤害她身体上一根毛发;我的舌头和灵魂要在这一次学学伪善者的样子,无论在言语上给她多么严厉的谴责,在行动上却要做得丝毫不让人家指摘。”他想到了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也说过不要伤害他的父亲,第六段独白他想“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这两段都表现了他的顾虑,他的不果断。最后“从这一刻起,让我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悲剧诞生,大家同归于尽了。 总得来说,他的心理历程虽然有彷徨,但他是在思考中逐渐变得冷静成熟。其次,他的独白中展现了剧烈的内心矛盾,这也是哈姆莱特的性格矛盾,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他的顾虑重重,于是有了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他一次次跟自己的心灵作斗争,说服自己。 他曾对社会寄托了美好的理想,可现实“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使得他的理想破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指责这个世界。独白中表现了他的彷徨。母亲在他的心目中原来是“圣母”,国王死后一个月她改嫁了他的叔叔,他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啊,最恶毒的妇人! 啊,恶棍,恶棍,满脸堆笑的该死恶棍! ”他该对他的母亲怎样?但他们是母子,最后,报仇前她要和他的母亲说清楚,“且慢!我还要到我母亲那儿去一趟。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⑾的灵魂潜入我这坚定的胸怀;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我要用利剑一样的说话刺痛她的心,可是决不伤害她身体上一根毛发;我的舌头和灵魂要在这一次学学伪善者的样子,无论在言语上给她多么严厉的谴责,在行动上却要做得丝毫不让人家指摘。”第三次独白表现了决心和行动的矛盾,他找不到报仇的机会,可心中的仇恨积蓄着,他越发的焦急,苦恼,只能指责自己。第四次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该何去何从?他必须找到答案。第六次独白,“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是杀还是不杀,哈姆莱特在心里掂量着,挣扎着。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先不杀。“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 理智和情感,正如站在天平的两端,不知该倾向于那一端;正如十字路口,不知那条路才是最正确的,最恰当的。 再次,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经典和代表之作。他的独白中也有一些这样的表现。克劳迪斯也不再仅仅是谋权篡位的奸王,而是与新兴资产阶级对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哈姆莱特对他的印象“丑八怪”,一点都不能和他的父亲相比。哈姆莱特对人的崇拜,对人的肯定表现在对他父亲和父母感情的崇拜,“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他的父亲是他理想中的人,是“天神”。他的思索过程正是他的理性表现,不是盲从,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晓得我处事之慢, 是因我已像头畜牲般的把此事茫然忘却, 还是因我对此事有著过份的顾虑,使我踌躇不前; 说真的,此原因若分四份, 它包括了一分理智与三分懦弱。其实,我有足够的动机、心志、力量与办法来完成此事”他面对“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这这些封建压迫,不是妥协,而是反抗,反抗他的叔父,决心负起扭转乾坤的使命。 还有,独白中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认识论;哲学是方法论;哲学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哈姆莱特闪烁着思想家的光辉。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灯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 独白中,他思考了人,思考了现实,思考了人生,生存和死亡等。但集中体现在第四段独白,这段独白的内容深刻而抽象,当中没有涉及他的个人事件,却谈到了关于生命、死亡和人性的话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⑩人生是一场苦难,但也必须去承受着这个责任。关于人类面临的矛盾抉择,哈姆雷特对生命和死亡的复杂性发出了感想: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就竟是哪个较崇高。人类为了什么而活着?而应该怎样活着?死亡又是什么?哈姆莱特给出了他的答案。作者从哲理的高度表现了在这场斗争中生与死、善与恶、人的坚强与软弱、理性正义与疯狂邪恶之间的斗争,从而把中世纪的复仇悲剧演绎成了新时代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

  1. 意义:哈姆莱特的独白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一条线索,也是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心理历程,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共有七段独白,分别揭示了他对外界变化的思索和不同反应。事实上,这七段独白正是哈姆雷特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他的人格成长和发展。

  2. 内心独白,戏剧术语。规定情境中人物行动过程的思想活动。演员在创作中运用内心独白规范人物的思考,并组织成不断的线。在文学中,是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

  3.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之一。剧情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哈姆莱特替父报仇,杀死他的叔父,他自己也被叔父暗算,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中毒剑身亡。这场发生在宫闱之中的冲突,不仅是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皇宫、国家的悲剧。哈姆莱特最终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愿望,临终前把王国交给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崖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可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它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回做梦;恩,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中但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是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深深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下,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节选自【英】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哈姆雷特有四次内心独白,如“生存还是毁灭”那一段,表现了他在复仇自己...
哈姆雷特在父亲突然死亡、叔叔继位娶嫂的情况下,一个深夜见到父亲冤死的鬼魂,让他复仇。哈姆雷特一面怀疑父亲的死,愤慨于叔叔和母亲的行为,一面却怕鬼魂是个陷井。他半信半疑,因此精神恍惚,而为了逃避叔叔的试探和迫害,他决定装疯。在这样的折磨里,他说出了上面的话。

结合作品谈谈莎士比亚的艺术特色,1500字左右
特别是作者精心设计了许多精彩的内心独白,揭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和深化他的性格特征。如第三幕第一场中“生存还是毁灭”的这段著名独白,它是闪耀着哲理之光的名诗,也是揭示哈姆雷特内心奥秘的传神点睛的妙笔。通过这段独白,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对复仇重任的痛苦探求,对思想矛盾的坦诚剖示。正...

佛冈县19767945207: 哈姆莱特内心独白的意义
愚菡克塞: 哈姆莱特的独白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一条线索,也是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心理历程,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共有七段独白...

佛冈县19767945207: 哪位高人能帮帮我?哈姆雷特那段经典独白所隐含的意义是什么? -
愚菡克塞: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在我看来,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选择的矛盾,去做还是不去做,去选择还是不去选择,是个问题. 为什么hamlet一再推延复仇?这个问题直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有人提出来,并认真探讨.十九世纪的评论家认为...

佛冈县19767945207: 《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段内心独白对塑造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
愚菡克塞: “生存还是毁灭”的疑问应该说贯穿于整个悲剧,最终导致哈姆莱特走向死亡.这段内心独白不仅是哈姆莱特的疑问,更是许多人类痛苦的根源.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也根源于对这个疑问的理解和阐释.一般认为,这个人物既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崇尚人的理性的特征,又有宫廷贵族后代悲观、忧郁的消极一面.在面对死亡时,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一面令其勇于走出黑暗,面对人生,而悲观的一面则让他对摆脱不了死亡的恐惧而痛苦万分.尽管哈姆莱特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但死亡最终还是降临在他的身上,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至始至终困扰着他.历史的发展最终也选择了勇于前进的资产阶级,但也没能解决人们面对命运时的痛苦和恐惧.这是哈姆莱特的悲哀,更是全人类的悲哀.

佛冈县19767945207: “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怎样的内心世界? -
愚菡克塞: 这段独白揭示了哈姆莱特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的个性.造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客观上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先进人物还处在弱势,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原因之二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忧郁,行动上的延宕(拖延).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重重的顾虑使他变得犹豫不定.

佛冈县19767945207: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复杂心理? -
愚菡克塞:[答案] ①(“颠倒混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不满;②(“重整乾坤”)意识到自身所承担责任的重大;③(“唉”“倒霉的我”)感觉到自己重整乾坤的巨大压力和当此重任...

佛冈县19767945207: 哈姆雷特的独白如何体现出莎士比亚的戏剧的成就 -
愚菡克塞: 莎士比亚对人在死亡上感到的恐惧、焦虑和惶惑做出了人类文学史上最完美最动人的表达.他的问题是生而为人就不可避免都一定会想到也一定会面对的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他想得深,都不能表达得这样完整这样振撼人心.这个问...

佛冈县19767945207: 朗诵哈姆雷特里的,生存还是毁灭……一段独白后,它的思想意 -
愚菡克塞: 这个经典的命题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我们的文化并不太涉及它.儒家思想追求今生,讲究这辈子如何活得有意义;道家关注潜心修行,便可长生不死,都没有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提出置疑.如果父母看见儿子的日记上写着:“活还是不...

佛冈县19767945207: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具体含义? -
愚菡克塞: 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作《哈姆雷》特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

佛冈县19767945207: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 说的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深成含义是什么?
愚菡克塞: 这是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是在面对生存和死亡问题时的态度.如果什么都不管的生活下去,他就不得不看到杀害自己父亲的人夺走皇位取自己的母亲,而哈姆雷特的内心会很痛苦;如果选择死亡,那父亲的仇要谁来报,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坏人逍遥法外.这里体现了哈姆雷特的性格致命弱点:犹豫.也正是因为他的犹豫不决,错失了很多机会,是最终导致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也是这部巨著的精髓所在.

佛冈县19767945207: 简要分析莎士比亚作品中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 -
愚菡克塞:[答案] 以《哈姆莱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答:莎士比亚的剧作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①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由于时代和艺术发展本身的条件所决定,他的现实主义又带有自己的独特性.他的剧作的题材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