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轼的《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原文、翻译、赏析、写作背景,最好像教科书或资料书那样详细。谢谢了!

作者&投稿:巧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的《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的翻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 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等。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莫听穿林打叶声),>.(缺月挂疏桐).>等。

苏轼的七言律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因为,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作品原文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①,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②,地名惶恐泣孤臣③。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1]

2作品注释
①二毛人,老人。
②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
③孤臣,失势无援之臣。
④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
⑤知津,原意为讥讽孔子四处奔波。

我这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只身飘零于离故乡七千里外的荒野,乘着小舟穿越赣江十八个险滩,就像在激流漩涡中翻滚的一片树叶。过那危险的惶恐滩时,忽然回想起四十年前,从四川取道陕西赴京赶考,经过错喜欢铺的情况。年轻时功成名就,原以为可以大有可为服务百姓,可是如今却不过是错喜欢,只有垂泪孤臣的无限惶恐。
船过了险滩,就遇到长时间的顺风,殷勤相送我这个远来的客人。船帆受风,好像鼓起的大腹。雨也下了很久,江水暴涨,我在船上已经看不见水流石头上的鱼鳞波纹,真有点美中不足。我完全可以充当个水手,为官府驾船;我一生经历如此多的风浪,岂止是仅仅知道几个渡口而已。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主张变法的新党重新被大宋朝廷重新起用,元祐旧臣招受打压。苏轼在河北定州知州任上,先后被贬官到广东英州、广西宁远军、广西惠州。苏轼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赣江,经过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面对险滩,远离故乡与朝廷,前途渺茫的诗人苏轼,以达观的精神,写下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这首诗。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二毛人,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苏轼写这首诗时五十九岁。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将诗人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生动展示在读者面前。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苏轼在诗中自己注明:“蜀道有错喜欢铺,在大散关上。大散关在现在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惶恐滩,赣江从江西万安到赣州,有十八个险滩,黄公滩最危险,也称惶恐滩。第二联,苏轼用错喜欢铺、惶恐滩地名,组成工巧的对仗,又语意双关,写自己四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况。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第三联两句所写不只是行船的情境描写,又有象征的暗示,轻快旋律,恰好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诗上半篇的低沉凄凉一扫而空。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论语》记载,孔子曾经在途中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长沮、桀溺因为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苏轼反用《论语》的典故,充满自信地说:“我一生长途行船,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岂止是知道几个渡口而已。”
苏轼的七言律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因为,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作品名称】《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2作品原文编辑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①,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②,地名惶恐泣孤臣③。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1]

3作品注释编辑
①二毛人,老人。
②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
③孤臣,失势无援之臣。
④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
⑤知津,原意为讥讽孔子四处奔波。[1]

4作品简析编辑
首联写出了当时极其艰难危险的处境,在远离京都七千里外,水流湍急的险恶的惶恐滩上,诗人仿佛像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巧妙的数字,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这一名对大概是受苏轼这联诗的启发才写出来的,而两人的心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苏轼绝没有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那么凄惨,毕竟还有家乡的“远梦”,这喜欢虽是淡淡的,却可抵销一些孤臣的惶恐。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许多机趣,一语双意,并蒂同枝,妙合无垠,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兴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诗句浮上诗人的脑海,虽然此时他没有李白那么充满信心,却也不乏坦然自适,不乏达观豪放。
所以,诗人没有愁眉苦脸,却有诙谐和幽默,说自己可以为官家当“水手”,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娴熟在心,还要向谁去问津。蔑视与嘲笑到此融为一炉,真是嬉怒笑骂皆成诗。倘若苏轼能过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样,早早就成为水手长──宰相,恐怕宋徽宗、宋钦宗也不至“坐井观天”于异域他乡。[1]

5作品鉴赏编辑
我这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只身飘零于离故乡七千里外的荒野,乘着小舟穿越赣江十八个险滩,就像在激流漩涡中翻滚的一片树叶。过那危险的惶恐滩时,忽然回想起四十年前,从四川取道陕西赴京赶考,经过错喜欢铺的情况。年轻时功成名就,原以为可以大有可为服务百姓,可是如今却不过是错喜欢,只有垂泪孤臣的无限惶恐。
船过了险滩,就遇到长时间的顺风,殷勤相送我这个远来的客人。船帆受风,好像鼓起的大腹。雨也下了很久,江水暴涨,我在船上已经看不见水流石头上的鱼鳞波纹,真有点美中不足。我完全可以充当个水手,为官府驾船;我一生经历如此多的风浪,岂止是仅仅知道几个渡口而已。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主张变法的新党重新被大宋朝廷重新起用,元祐旧臣招受打压。苏轼在河北定州知州任上,先后被贬官到广东英州、广西宁远军、广西惠州。苏轼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赣江,经过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面对险滩,远离故乡与朝廷,前途渺茫的诗人苏轼,以达观的精神,写下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这首诗。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二毛人,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苏轼写这首诗时五十九岁。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将诗人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生动展示在读者面前。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苏轼在诗中自己注明:“蜀道有错喜欢铺,在大散关上。大散关在现在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惶恐滩,赣江从江西万安到赣州,有十八个险滩,黄公滩最危险,也称惶恐滩。第二联,苏轼用错喜欢铺、惶恐滩地名,组成工巧的对仗,又语意双关,写自己四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况。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第三联两句所写不只是行船的情境描写,又有象征的暗示,轻快旋律,恰好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诗上半篇的低沉凄凉一扫而空。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论语》记载,孔子曾经在途中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长沮、桀溺因为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苏轼反用《论语》的典故,充满自信地说:“我一生长途行船,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岂止是知道几个渡口而已。”
苏轼的七言律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因为,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2]

6作者简介编辑
苏轼
[3](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3]

求采纳


苏轼关于忧国忧民的诗句有哪些
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谪到广东英州(还没到就继续贬到惠州)经过江西赣江的惶恐滩,写了一首著名的《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这首诗依然是想报销祖国,苏轼说自己个人的漂泊遭遇无所谓...

苏轼诗词选注的目录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荔支叹食荔支二首并引(选一首)纵笔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倦夜纵笔三首汲江煎茶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词编年部分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浪淘沙(昨日出东城)行香子(一叶舟轻)瑞鹧鸪(城头...

...何感想?(抒情 描写)本人对苏轼不太了解 不知道他的风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山忆喜欢劳梦远想,地名惶恐泣孤臣."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练,诗中几乎不可复睹具体的技巧,因为它的艺术追求是从整体上着眼的.(2)无与伦比的表现能力.赵翼《瓯北诗话》云:苏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苏轼生平
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对法生新,不落俗套。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

苏轼的生平
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对法生新,不落俗套。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

恐组词恐怕,恐怖,恐怕的意思。
宋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如恐不及及追上,赶上。就象怕追赶不上。争前恐后见争先恐后。同性恋恐怖对同性恋或同性恋者的无理畏惧皇恐滩即惶恐滩。皇,通惶。赣江十八滩之一。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东坡过皇恐滩,有山忆喜欢劳远梦,滩...

许浑诗解九十七
5. 二毛: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杜预 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二毛告暮,素志衰颓。” 宋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6. 湘潭:湖南省辖地级市,简称...

苏轼诗歌的对仗艺术
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对法生新,不落俗套。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

为什么说苏轼诗是北宋诗坛第一大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

苏东坡生平
而后,他又被贬往惠州等不同的荒凉偏远之地,他的心情多少有点忐忑不安,这在〈八月七日入赣过惶恐滩〉诗中可见明白。唯一的差别只在他被越贬越远,甚至到了儋州,也就是现今的海南岛。那可算是当时中国最南,最偏远的蛮荒之地,当时几乎尚未开化。但苏轼这时已经看开一切,达到人生豁达不羁的境界。...

修水县1868026614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苏轼七千里外二毛②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 -
赫受四物:[答案] (1)此题考查了名篇名句的背诵.“惶恐”不可写错. (2)习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已经明确了是对比的手法,分析时要结合“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指出其中哪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然后围绕主旨表述效果. (3)此题考查了鉴...

修水县18680266146: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赫受四物: 苏轼的七言律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因为,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作品原文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①,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②,地名惶恐泣孤臣③.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④.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1] 2作品注释 ①二毛人,老人.②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③孤臣,失势无援之臣.④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⑤知津,原意为讥讽孔子四处奔波.

修水县1868026614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苏轼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
赫受四物: (8分)(1)(4分)七千里极言被贬路途之远,二毛人写自己垂垂老矣,十八滩写滩多险大,一叶身写孤独凄苦;首联用数字形象地表述出诗人的艰难处境.(2)(4分)劲风鼓帆,如腹怀胎,水急船快送客远去;雨水暴涨,载舟前行,消减了水流石上的波纹.诗人由悲泣忧愤转为达观惬意. 无

修水县18680266146: 急急急急!!!解释诗句 -
赫受四物: 苏轼写的,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大风吹得船帆鼓鼓的来送客人远行,下着大雨流入河中漂起了小船,这样就不会被河里的石头所刮蹭.穿上便衣和官员一起充做水手,以后就知道了河口人民的生活了

修水县18680266146: 苏轼写他想报效国家的诗(最少三首) -
赫受四物: 苏轼忧国忧民的作品最典型的是《荔枝叹》,另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出于真诚的反应民生疾苦,写下了《山村五绝》,其中最有名的句子就是“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成为他被贬谪黄州的证据(作诗诽谤新法).苏轼在黄...

修水县18680266146: 写出含有“一,二,三,四,五,六”,“东,南,西,北”,“风,霜,雨,雪”的一行诗句.
赫受四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过华清宫》)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三山半落青山(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悯农...

修水县18680266146: 为什么说苏轼诗是北宋诗坛第一大家?(题材、艺术)
赫受四物: 宋朝 苏轼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 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修水县18680266146: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最好是简单一点的. -
赫受四物: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