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明月的美学意蕴

作者&投稿:时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月表达的意境 明月在古代诗词中,都有哪些表达意思~

一、以明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对故乡、亲友的思念。
古时,交通非常不便,当人们因各种原因分离或远离时,便难得再相聚,就像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些人们白天可能都在为生计奔波,为仕途颠簸,只有到了宁静的夜晚,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孤苦,才会涌上心头。此时天上是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这些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眼里,月亮就是寄托人们相思的一个意象,她蕴含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借月思乡的千古佳句。
二、以明月营造的特定意境来衬托人物特定的心境。
在不少古诗词中,有不少诗人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也有的用明月来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忧愁的情怀。
诗人在仕途奔波中难免有失意者,这时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自然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孤苦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最著名的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一片,清冷的秋霜也开始布满天空,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象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写了作者船泊江洲,烟雾迷蒙,又添新愁,野外空旷,远处的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澈,只有明月和自己亲近。诗中描绘了一副凄清孤苦的场景。
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友人凄凉、悲伤、难舍的感情。“老大嫁做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则体现了商人之妇月下独守空船的悲凉心境及对重利轻义的丈夫哀怨的感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更是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做奇思妙想。诗人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请明月把自己对老友的诚挚关切之情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以明月象征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或以明月象征哲理的启迪。
古代诗人大多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对统治者极度的蔑视和决绝,对现实世界极度的失望,并坚持寻找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其千古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诗人远大抱负的生动写照。“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则体现了一种洒脱、狂放的人生态度。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过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川依然,曾经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的石头城那六朝的繁华已经空无所有,只有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照着这久已残破的古城。诗中融合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景也暗。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了丰富的吟月诗词。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②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希冀和渴盼。 ③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中的"月"可以理解为这么几种含义:它象征聚散,以月圆比喻人的团聚,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最有名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也意指思念亲人、怀想故乡。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已成经典、妇孺皆知。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浪迹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表达了久离故乡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引起共鸣。 唐朝诗人刘方平的咏月诗以写景为主。他在《月夜》一诗中写道:"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中月色宁静,月影偏斜、星斗移位,寂静的庭院初闻唧唧虫声,清新诱人。另外,"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也富有诗意,犹如听一曲美妙的音乐,连同海上明月在耳畔流动。 古代诗人中最善于写咏月诗的是李白,他毕生写出有关月亮的诗三百多首,从少年时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后来《将尽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寄寓山水月色,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表达"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心声。 李白的心目中,月是高尚的化身,贞洁的象征,在诗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旖旎的境界。如写"问月"的有"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写"步月"的有"醉起涉溪月,鸟还人亦稀",写"饮月"的有"琴弹松里风,杯劝天上月",写"弄月"的有"水彩弄月色,清光奈愁何",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诗人在情溢于言表的同时,也用洒脱的笔力把明月写得神韵飘逸,绰约多姿,表现出很高的美学素养。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他在诗中所刻划的月,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苏东坡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 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宇宙之谜。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诗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月亮?或许,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就是这个道理。翻阅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寓情。然而,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有人叹息世事艰难、人生苦短;有人哀鸣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也有人表达对理想至高无上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月亮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传说到诗歌典籍记载中,单说月亮的别称就有“嫦娥”、“婵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喻人的);“蟾蜍”、“玉兔”、“玉羊”(体物的);“蟾宫”、“金盆”、“金镜”、“玉盘”、“桂宫”、“天镜”、“明镜”(状形的); “冰轮”、“冰镜”、“银钩”、“玉镜”、“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示质的)等,可谓形象别致,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化里,月亮哲学博大精深。月是物质的,月又是精神的;月是时间的,月又是空间的;月是生命的,月还是文化的。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人生的圆满、缺憾就像月亮一样。而望月怀远,望月而感,对月抒怀,听月悲秋等,往往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学审美意蕴。 月亮的情感寄托美。在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月是夜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它常常带给我们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与“融融的相思”,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诉说对象,有道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所以古诗中的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成为“望月怀远”的代表作,全诗深情地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又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再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青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怀妻之作。全诗构思巧妙,借闺中望月诉说思念之情。其实是作者自己思念妻子,长夜不眠,望月思归。从头至尾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如何担心等,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诗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饱含着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苏轼借此表达了既然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是自然规律,那么只要人常在,也能同赏一轮明月了,这是诗人化悲怨为旷达的美好愿望。因此,上述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 月亮的阴柔之美。人们常把皎洁的明月,喻为荡漾澄澈的湖水,这是因为“似水柔情”道破了月亮阴柔之妙韵。正如古人曰:“月者,阴之宗也。”(《淮南子》)“月者,太阴之精。”(《大戴礼》)即说明月亮的阴柔之美表现在阴柔之“道”上。如追求和谐团圆,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这便是月亮阴柔之道的自然“人化”。而其阴柔之美,不仅有纤细、温顺、含蓄等方面的表现,也有缠绵、深沉、纯情、热烈等方面的流露。例如“月上柳梢”,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喜悦;“晓风残月”是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哀伤;“月照高楼”则又是孤寂念想、情到深处的眷挂。月的自然含蓄总是与情爱相连。老子崇阴贵柔,强调虚静、守弱、无为。其精髓就是突出阴性文化,而阴性文化正是以月亮为象征的“阴柔”之“道”。所以,月亮文化的“阴性”特征与老子的“阴柔”哲学正相吻合。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此诗从“望月”这个颇具阴美内含的举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将读者引上了苍穹中的明月,又从明月牵引到天涯,再延及到万里之外的“远人”那里,从而刻画出静谧幽远的氛围,充满了深切的思乡怀远的情感,营造出寄兴深远而又清新明洁的意境。尤其在唐代边塞诗中,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用明月跨越时空的隔绝,将月亮化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的阴柔之美。 月亮的禅宗哲学美。研究表明:佛学中所谓的“以指指月”,即禅师引导、启发弟子悟道。“禅”就是月,语言就是指头。禅师们经常通过对“风、花、雪、月”的吟咏,来说明禅理,来表达追求的宁静淡远的心境。所以,月亮就是禅的境界。例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寒山禅师语)又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佛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已久,以月喻禅是禅宗哲学的传统,月境与禅境浑然一体,万物相溶合一,月光让人思索宇宙的永恒存在,从月光里,禅师得到顿悟的启示,在永恒中获得灵魂的超脱和心灵的愉悦。禅宗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大,唐代诗歌中尤其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王维吟唱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纯宁静的空灵美;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而“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表达出了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在月光中被淹没或带走了的感慨,正如“月光如水”的流逝一样。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的“秦月”“汉关”;“淮水”“旧月”无不是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些诗歌中,“月”的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自然造化,竟然成了诗人人生如梦,时过境迁,以及人生苦短的“修短随化”的哲学思考。 月亮的生命永恒美。在月神神话中,嫦娥窃取的“不死药”及吴刚砍伐的“月桂树”的“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都暗示着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因此,人们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古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发出了对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追问和慨叹。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历法,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学者认为时间本是一条进化直线,但在中国月亮哲学中被转化为一条循环的曲线,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见证,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谚语妇孺晓知。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 “天地迢迢自久长,白兔赤乌相趁走”(白居易《对酒》)、“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美好祝愿。 总之,中国文化创造出了无限的月亮哲学意境,月亮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人们总希望将有限的生命同月亮的永恒和谐相处,从而追求月亮般的宁静、高洁的美好生活和人生

在诗人们的笔底,月亮已超脱了一个发光体本身的内涵,它的盈缺,它的皎洁如玉,它的孤独寂寞,已与诗人们的人生境遇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月亮已成了诗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对命运的一种深深的思索。他们对月长吟,抒发了他们的理想、情操和志趣。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他的诗歌中,一方面表达了对人材的渴求,他以空中的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慧眼,英雄情怀,对月亮的羡艳发乎于诗。另一方面,诗人用日月来衬托自己的博大胸怀襟,他在《观沧海》一诗中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自己的胸怀,能够包容天地万物,作为人才象征的明月,应该能够更好地放射出它的光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自己的枝头,应该能够承受月光的普照。这是一个政治家眼中的月。
唐代诗人,开始由对月亮的关注转向对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思考了。他们在大自然的伟大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他们开始把观察月亮的月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探索。初唐诗人张若虚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的《春江花月夜》,句句写月,既写出江月美景,也写了相思离别,更应该值得玩味的是他开始由写景而转入对生命的思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面对“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美景,诗人感叹的不是人生的美好,他一连串的疑问问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和无奈,面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江月,人生却是如此短暂,年年相似的江月,他可知人生的短暂?诗人由此引发的人生思考,充满了封建时代文人特有的困惑、焦灼和莫名的忧虑,但另一方面,却又充溢着青春年少的希望、憧憬。
在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李白的诗里,明月成了他的知音,他的理想,他的至高无上的追求是“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把他的忧愁和苦闷向月亮倾诉。然而,高悬青天的明月,又怎么能揽入怀中,默默无语的明月,又怎能与你举杯相饮呢?诗人的寂寞和孤独尽在与月亮的交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写尽千百年来的失意人生。月影无情,相约无期,纵豪逸一世,竟也落个凄清独酌。
而另一类诗人,他们把逸世隐居的闲情寄托在松间明月流水之中,他们诗中的明月是美好怡淡的隐居生活的象征,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观寄寓松间明月,淡泊之中又见无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是禅境中的明月。那么怡淡清幽。“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这些诗句中的月,传达的是一种闲适的心境。诗人们松间赏月弹琴,明月清风,思绪飘渺,人与松月流水融为一体,没有尘世的争执,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这是另一种人生。
在宋代大词人苏轼的笔底,永恒的月亮与失意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写照,一生豪迈的苏轼,面对明月,不免也英雄气短,吟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感叹。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心中的郁闷举杯问月问天,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寄托于明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同时又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尽情地表露了出来,这是诗人与政治家人生的双重结合。
综上所述,通过解读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关写月的诗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把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能力都通过写月来表达,尤其是他们的思乡之切,相思之苦,对人生意义的认识等都通过月亮传递给读者,他们留给后世子孙的不仅仅是几句写月的诗句,他们通过月亮表达了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心声。

团圆与思念的象征

圆月、满月受人喜爱,是人们心目中最为美满、圆润、充盈的月亮。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圆是宇宙间最和谐的图像”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看起来感到很愉快,很舒服。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还是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期盼团聚的心愿,“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抒写游子中秋夜望月怀乡的情思。
美好高洁的理想寄托

月亮的视觉色彩是多样的,刚刚出现在夜空中的月亮,黄中透着红色,慢慢地变为浅黄色,洒下银色的清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古代诗词在表现月亮的色彩时,很少表现它的黄色,或者说金色,倒是明显偏重于白色、银色。
诗人偏好的是“皓月”“霜月”“冷月”,把满月称为 “银轮”“冰轮”“玉轮”“玉盘”;弯月叫作 “银钩”“玉钩”等,如“银轮玉兔向东流,萤净三更正好游”(姚合《对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王沂孙《眉妩》),“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等,描写月亮皎洁、清澈、冰清玉洁、纤尘不染的特征,寄托文人志士内心美好高洁的理想与志趣。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②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希冀和渴盼。
③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中的"月"可以理解为这么几种含义:它象征聚散,以月圆比喻人的团聚,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最有名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也意指思念亲人、怀想故乡。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已成经典、妇孺皆知。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浪迹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表达了久离故乡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引起共鸣。 唐朝诗人刘方平的咏月诗以写景为主。他在《月夜》一诗中写道:"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中月色宁静,月影偏斜、星斗移位,寂静的庭院初闻唧唧虫声,清新诱人。另外,"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也富有诗意,犹如听一曲美妙的音乐,连同海上明月在耳畔流动。 古代诗人中最善于写咏月诗的是李白,他毕生写出有关月亮的诗三百多首,从少年时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后来《将尽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寄寓山水月色,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表达"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心声。 李白的心目中,月是高尚的化身,贞洁的象征,在诗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旖旎的境界。如写"问月"的有"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写"步月"的有"醉起涉溪月,鸟还人亦稀",写"饮月"的有"琴弹松里风,杯劝天上月",写"弄月"的有"水彩弄月色,清光奈愁何",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诗人在情溢于言表的同时,也用洒脱的笔力把明月写得神韵飘逸,绰约多姿,表现出很高的美学素养。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他在诗中所刻划的月,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苏东坡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 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宇宙之谜。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诗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月亮?或许,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就是这个道理。翻阅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寓情。然而,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有人叹息世事艰难、人生苦短;有人哀鸣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也有人表达对理想至高无上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月亮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传说到诗歌典籍记载中,单说月亮的别称就有“嫦娥”、“婵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喻人的);“蟾蜍”、“玉兔”、“玉羊”(体物的);“蟾宫”、“金盆”、“金镜”、“玉盘”、“桂宫”、“天镜”、“明镜”(状形的); “冰轮”、“冰镜”、“银钩”、“玉镜”、“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示质的)等,可谓形象别致,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化里,月亮哲学博大精深。月是物质的,月又是精神的;月是时间的,月又是空间的;月是生命的,月还是文化的。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人生的圆满、缺憾就像月亮一样。而望月怀远,望月而感,对月抒怀,听月悲秋等,往往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学审美意蕴。
月亮的情感寄托美。在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月是夜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它常常带给我们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与“融融的相思”,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诉说对象,有道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所以古诗中的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成为“望月怀远”的代表作,全诗深情地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又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再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青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怀妻之作。全诗构思巧妙,借闺中望月诉说思念之情。其实是作者自己思念妻子,长夜不眠,望月思归。从头至尾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如何担心等,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诗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饱含着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苏轼借此表达了既然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是自然规律,那么只要人常在,也能同赏一轮明月了,这是诗人化悲怨为旷达的美好愿望。因此,上述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
月亮的阴柔之美。人们常把皎洁的明月,喻为荡漾澄澈的湖水,这是因为“似水柔情”道破了月亮阴柔之妙韵。正如古人曰:“月者,阴之宗也。”(《淮南子》)“月者,太阴之精。”(《大戴礼》)即说明月亮的阴柔之美表现在阴柔之“道”上。如追求和谐团圆,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这便是月亮阴柔之道的自然“人化”。而其阴柔之美,不仅有纤细、温顺、含蓄等方面的表现,也有缠绵、深沉、纯情、热烈等方面的流露。例如“月上柳梢”,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喜悦;“晓风残月”是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哀伤;“月照高楼”则又是孤寂念想、情到深处的眷挂。月的自然含蓄总是与情爱相连。老子崇阴贵柔,强调虚静、守弱、无为。其精髓就是突出阴性文化,而阴性文化正是以月亮为象征的“阴柔”之“道”。所以,月亮文化的“阴性”特征与老子的“阴柔”哲学正相吻合。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此诗从“望月”这个颇具阴美内含的举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将读者引上了苍穹中的明月,又从明月牵引到天涯,再延及到万里之外的“远人”那里,从而刻画出静谧幽远的氛围,充满了深切的思乡怀远的情感,营造出寄兴深远而又清新明洁的意境。尤其在唐代边塞诗中,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用明月跨越时空的隔绝,将月亮化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的阴柔之美。
月亮的禅宗哲学美。研究表明:佛学中所谓的“以指指月”,即禅师引导、启发弟子悟道。“禅”就是月,语言就是指头。禅师们经常通过对“风、花、雪、月”的吟咏,来说明禅理,来表达追求的宁静淡远的心境。所以,月亮就是禅的境界。例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寒山禅师语)又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佛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已久,以月喻禅是禅宗哲学的传统,月境与禅境浑然一体,万物相溶合一,月光让人思索宇宙的永恒存在,从月光里,禅师得到顿悟的启示,在永恒中获得灵魂的超脱和心灵的愉悦。禅宗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大,唐代诗歌中尤其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王维吟唱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纯宁静的空灵美;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而“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表达出了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在月光中被淹没或带走了的感慨,正如“月光如水”的流逝一样。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的“秦月”“汉关”;“淮水”“旧月”无不是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些诗歌中,“月”的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自然造化,竟然成了诗人人生如梦,时过境迁,以及人生苦短的“修短随化”的哲学思考。
月亮的生命永恒美。在月神神话中,嫦娥窃取的“不死药”及吴刚砍伐的“月桂树”的“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都暗示着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因此,人们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古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发出了对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追问和慨叹。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历法,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学者认为时间本是一条进化直线,但在中国月亮哲学中被转化为一条循环的曲线,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见证,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谚语妇孺晓知。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 “天地迢迢自久长,白兔赤乌相趁走”(白居易《对酒》)、“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美好祝愿。
总之,中国文化创造出了无限的月亮哲学意境,月亮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人们总希望将有限的生命同月亮的永恒和谐相处,从而追求月亮般的宁静、高洁的美好生活和人生。


袁枚的诗句 明月 诗句
1、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关于明月的:《随园诗话》 袁枚 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2、《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

袁枚的关于月亮诗句
1.袁枚的诗句 明月 诗句 1、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关于明月的: 《随园诗话》 袁枚 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2、《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

赏月是什么风格?
(宗白华《美学散步》)他们在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寻找精神的归宿,而万古如一的朗朗明月也自然成为他们的欣赏对象。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序》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说明四时的特色风景已成为诗人文士所吟咏的对象,而秋季之月成为秋季的特色。唐代诗人欧阳詹在《...

明月心 是什么意思?
明月心除了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外,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长夜漫漫,唯有明月照耀,着眼月光下,人们许下美好的爱情誓言。明月心所传达的爱情美学之美,正是通过凄美的月光故事,在人们的愿望中得以展现。因此,明月心是爱情诗歌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明月心所承载的含义也...

对于诗词的赏析有什么技巧呢?
四、讲解第三方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

《朦胧诗派与新月派的区别在哪里》
新月派的华章以徐志摩、闻一多和林徽因为代表的新月派,宛如一弯皎洁的明月,他们倡导的是理性的情感表达和诗句的和谐韵律。新月四杰在文学沙龙中熠熠生辉,他们的诗歌追求音乐的旋律、绘画的色彩和建筑的韵律,如闻一多的诗句中,音乐、绘画与建筑之美融为一体,尽显新月派的美学追求。新月诗人的诗歌风格,...

暮江吟诗中展现了一幅什么图
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暮江吟诗中展现了一幅夕阳明月图,因为暮江吟描写了夕阳西沉和弯月初升的情景(希望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手鞠...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中有哪几组对比 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明月为静,清泉为动。松间为一个空间,石上为一个空间。一高一低。照为静,流为动。写出了景物动静之间的完美对照,和诗人超然物外的高尚精神。

白居易一七令赋诗字原文及赏析
接着,白居易又用六句进一步概括了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作用:“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明月夜,落花时”两句,描绘了诗人诗兴勃发的典型环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什么意思
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春江花月夜》,诗句的意思: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原诗选段如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

方城县15656246882: 月亮在古典诗歌中主要的几种含义 -
里烁止喘:[答案] 月亮的意象分析 1、 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 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 家园、恢复世界...

方城县15656246882: 古诗中的明月这一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里烁止喘: 古诗中的"月"可以理解为这么几种含义:它象征聚散,以月圆比喻人的团聚,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最有名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也意指思念亲人、怀想故乡.李...

方城县15656246882: 月亮在古诗中都有哪些意境 -
里烁止喘: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 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 家园、父母的情思,常...

方城县15656246882: 有关描写月亮的古典诗词中审美意蕴的分析!哪位可以帮忙写点东西? -
里烁止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方城县15656246882: 月亮在古典诗歌中主要的几种含义 -
里烁止喘: 月亮的意象分析 1、 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 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 性化的象征意象.在...

方城县15656246882: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 -
里烁止喘: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张若...

方城县15656246882: 古诗中写月亮一般营造什么意境
里烁止喘: 古代诗词中以月亮为中介或意象来抒情的诗词很多,笔者认为月亮的阴柔美和跨时空普照,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复杂无常,诗人感怀的敏感丰富的人性关怀,这三者是引发诗人对月亮的认同,促使诗人选择月亮来抒发诗惰的原因. 人们很容易...

方城县15656246882: 哪位可以帮忙分析一下李白的诗词中有关月亮的审美意蕴? -
里烁止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情意的自然流露,仅仅两个动作,连带两种表情,就表明了深切的思乡情意.化前人的“抬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为一种有形的思绪. “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写了作者的估计,诗人、月亮、影子三个人,诗人自己独酌,却幻想出另外的两个朋友来陪伴,多么寂寥的场景阿,所以他下面提出“及时行乐”的观点也不奇怪,这只不过是壮志未酬的一种发泄表现.

方城县15656246882: 古典诗歌中,月的寓意有哪些? -
里烁止喘: 1.情谊残缺不齐 2.前途迷茫 3.美于朦胧 4.孤独时的伴行人

方城县15656246882: 月亮在古诗中的作用 -
里烁止喘: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