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与佛教两者之间的地位如何

作者&投稿:成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道教与佛教社会地位若何~

2010年7月26日,《中国宗教的现状与未来——第七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公布了他们的最新调查数据(该研究成果基于中国零点研究咨询公司在2007年所作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佛教信仰者人数在人口比例中最大,大约占18%,也就是说认同信仰佛教的人大约有1.85亿。这个数据比较接近实际,当中国只有6亿人口时,中国领导人曾经估算佛教信仰者大约1个亿,如今人口达到13亿多,信佛的人恢复到2亿左右是比较正常的。由于佛教信仰的确认方式不同于西方的“受洗”制度,信众虽多,但是举行“三皈依”仪式的较少,正式皈依的佛教信仰者应该不超过2000万人。其余80%没有正式皈依。信众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是精英阶层,主要由佛教界、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的知识分子构成,人数不会超过数十万,但是他们的信仰基于理性,且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推崇“以佛治心”,推崇佛教为现实社会服务,后发潜力十分强大;第二是实力阶层,主要由企业界的大大小小老总构成,人数有数百万之多,他们的信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对佛教的发展在硬件建设方面慷慨解囊、不遗余力,但是也带来社会指责佛教受到金钱腐蚀诟病的负面困扰;第三是草根阶层,主要是城市平民和农村农民,人数超亿万,信仰基本是感性的,带有浓厚的积德向善、祈福避害倾向,人员构成日见年轻化,是佛教信仰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以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普及深远的,而其面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也最艰巨。如果要理解中国佛教,必须清醒地看到其人数之众、历史之久、理论之高、根基之深、阶层之多、使命之艰。

希望各教发展(扩充)到某种程度就不要再发展了~信徒太多'政府会受不了'(怕他们形成一股力量)~~(其实是想太多了~预先怕了~怕太多了)~~宗教都是善良的~有甚麼好怕的?!~~而且任何宗教都不可以搞政治~因为政治是低级的~搞政治的人'一定上不了天国~~

季老关于这个问题有过多年的研究,以下摘抄一文。

季羡林: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一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儒家起源于孔子,这是清清楚楚的。佛教源于释迦牟尼,这也是毫不含糊的。独有道教,虽然自称是老子、庄子的信徒,汉初黄、老之道也曾盛极一时,但是汉以后的道教实际上却是张道陵创建的。在这三家中,儒道两家是土生土长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佛道二者都算是正宗的宗教。儒家一般不被认为是一个宗教。南北朝以来,笼统言之,称之曰三家或者三教。陶弘景说:“百法纷陵,无越三教之境。 ”(《茅山长沙馆碑》)。他是把三家都称为“教”的。

我在这里想谈的是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到唐代玄奘时期三家的相互关系。

先谈佛、道关系。

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以后,自附于鬼神方术,这就同道教发生了关系。当时许多帝王,比如楚王英和桓帝并祭二氏。《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楚王英传》说:“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资治通鉴》卷五五,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书说:“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但是佛道二家也有矛盾。从理论基础来看,佛教有一整套的理论。道教的理论底子就比较薄,最初实在拿不出什么成套的东西来。它同外来的佛教碰头以后,由于理论方面的矛盾(骨子里是经济方面的矛盾)两者难免磕磕碰碰。道教除了一些服食、炼丹等方术以外,在理论方面根本不是佛教的对手。交手打了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道教徒于是就施展出以后常常使用的手法:一方面拼命反对佛教;另一方面又偷偷摸摸地抄袭佛教的学说。《太平经》就是这种手法的产品。此外,还施展出一种以后也常常被人使用的手法:你说浮屠好,他其实是中国人,老子入夷狄化胡,命令尹喜托生为释迦牟尼。《老子化胡经》就是这种手法的产品。这一部书传说是西晋道士王浮所伪造,恐怕也是根据旧闻而加以创造的,是代表一种思潮的。连鱼豢《魏略·西戎传》也说:“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图属弟子别号二十有九,”可见魏时老子化胡的故事已经传播。今天我们有的那一部道藏里面剽窃佛经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们在这里不详细论述了。

道教在理论上虽然不是佛教的对手,但它是土生土长的,用它来对抗外来的佛教,最容易奏效。因此,它就常为统治者所利用。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与兴隆,道教也许传播不开。汉族有一整套伦理教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这是统治的基础。这当然是儒家思想,但道教并不违反它,而佛教却偏偏破坏这一套,在佛教同道教和儒家的斗争中,这是对它很不利的一个方面。

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规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在这里,原因并不像一般人所相信的那样是由于宗教信仰和学说的不同。如果这样说,那只是皮毛之论,关键是经济利益。打击别人,争取信徒,也就是争取布施,争取庙产。佛道斗争也不能例外。

我们在这里讲的汉末的佛道斗争,只能算是滥觞。这个斗争还一直继续了下去,甚至可以说是与中国古代历史相始终。南北朝时,北方元魏道教天师寇谦之(公元365~448年)集道教方术之大成,又兼修儒教,他通过崔浩怂恿元魏太武帝摧毁佛法,教帝立崇虚寺,供养道士。但是道士事身实无方术可言,以后的皇帝又重佛法。至孝明帝时,佛道争论于殿庭之上,道教几败。

周武帝最初也因循事佛,但又想励精图治,觉得佛道皆非其选,只有尊崇儒术,最后发展到灭佛的地步,所谓“三武灭佛”,魏太武帝是其一,周武帝也是其一。

在南朝,则有葛洪(公元284~364年)、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等重要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提出了“玄”这一个概念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他大力提倡服食丹药、求神仙等方术。陶弘景著有《真诰》一书。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炼丹家,又是一个政客,号曰“山中宰相”。葛、陶都大肆宣扬白日飞升,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种幻想恰恰投合了统治者的心意。在表面上与佛教的基本思想形同水火。佛教主张生为空幻,要追求解脱,追求涅槃,想要跳出“轮回”,主张“无生”。因而引起了激烈的论争,梁僧祐《弘明集》和唐道宣《广弘明集》所载诸文与道家抗辩者几占三分之一。可见二者矛盾之尖锐。但是在骨子里,二者差别并不大。它们同世界上一切宗教一样,都是兜售天国的入门券,不过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它们就有了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余地,能够为同一个封建统治者服务。李老君诞生的奇迹,完全是从释迦诞生的故事抄来的。道教的戒律也完全是模仿的佛教。佛教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公元515~577年)的《誓愿文》又抄袭了道家,反复提到神仙、芝草、内丹,想借外丹力修内丹,祈求长生。陶弘景的三传弟子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年,贞观二十一年至开元二十三年),吸收了北朝的精神,不重视炼丹、服食、法术变化的神仙方术,而偏重道教的理论研究,主张摒见闻,去知识,修心,主静。在这里,他显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上面这几个简单的例子,就充分能够说明佛、道两家是如何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了。

但是佛道的矛盾并没有减少。到了唐初,这个矛盾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道教是民族形式的宗教,又得到唐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因此在两教斗争中显然占了上风。在这时期,最突出的事件是所谓“傅奕辟佛”。傅奕生于梁敬宗绍泰元年(公元555年),死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他是隋与初唐的著名的无神论者、自然科学家。他做太史令,主管天文和历算。也许因为他作过《老子注》,佛教徒就称他为道士。唐彦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说,“有前道士太史令傅奕,先是黄巾,党其所习,遂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50,198c。其中可能有诬蔑的意思,是“人身攻击”。对我们来说,这无关重要。《旧唐书》卷七九《傅奕传》说,武德七年,突上疏,请除去释教,“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短短几句话,却说出反佛的根本原因。前两句讲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后两句讲的是佛教破坏生产,逃避租赋。这二者都是封建统治者的命根子,是碰不得的。傅奕又说;“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这是从理论上驳斥佛教的。唐道宣选集的《广弘明集》中选了傅奕许多奏折。这些奏本说:“搢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52,160b。又说;“不事二亲,专行十恶。”952,160c。他又说:“海内勤王者少,乐私者多;乃外事胡佛,内生邪见;剪剃发肤,回换衣服。出臣子之门,入僧尼之户;立谒王庭,坐看膝下,不忠不孝,聚结连房。”52,161c~162a。他又说:“西域胡者,恶泥而生,便事泥瓦;今犹毛臊,人面而兽心,土枭道人,驴骡四色,贪逆之恶种。”52,163b。这简直是破口大骂,“人身攻击”达到了极点。不过论点还是不出上面说的两点:一是维持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秩序;一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国家财赋。傅奕临终诫其子曰;“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说,是为名教,汝宜习之。” 《旧唐书》卷七九。可见他是站在道家和儒家的立场上向佛教猛烈开火,大有不共戴天之势。

现在再谈一谈儒道关系。

上面已经谈到,儒道两家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因此,即使有时也难免有点矛盾,但是总起来看,二者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中国历来传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不管这是否是事实,它至少反映出二者关系的密切。中国古代有几个皇帝兼奉儒道。比如汉武帝是古代的明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他尊崇儒术,罢黜百家;但晚年却求神仙,信方士,这就接近了道家。夏曾佑在所著《中国古代史》(第256页)中评论秦始皇与汉武帝说;“综两君生平而论之,其行事皆可分为三大端。一日尊儒术,二曰信方士,三曰好用兵。此三者,就其表而观之,则互相抵牾,理不可解。既尊儒,何以又慕神仙?既慕神仙,何以又嗜杀戮? 此后人所以有狂悖之疑也。”不管怎样,这些例子都说明儒道两家是可以并存、可以共处的。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之间的关系,都不像它们同佛教的关系之紧张。长久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同一个道理。

最后再谈一谈儒佛关系。

佛教初传入时,儒佛没有什么矛盾。后汉牟融作《理惑论》,以通两家之义。三国时代,康僧会本身是一个佛徒,却力主调和两家之论。据《梁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康僧会回答孙皓说;“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50,325c。

两晋南北朝时,儒者或兼采佛教名理以自怡悦,或漠然置之,好像世间根本没有这种学说。东晋时流行的玄学是儒家封建思想的表现。这时佛、儒两家思想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更看不出什么矛盾。孙绰本是儒家,曾撰《论语注记》。又与名僧支遁游,作《喻道论》,阐明孔释本是一家。他说:“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此时儒门之士,多归心佛法,而缁门佛徒,亦不废儒学。所谓庐山十八高贤中的雷次宗、宗炳等都以儒者而修持净土。慧远以高僧而深研儒学,这是最典型的例子。萧梁时,两教并重。这也是大家熟知的事实。北齐颜之推,儒释并重。隋王通以儒者而推祟释、道,大有融合三教之势。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许多义学高僧都出身于儒家士族,这些家族成员一旦失势,又往往寄情于佛学。其中消息,耐人寻味。这些人在转入释教以前,已有儒学和玄学的修养。儒、佛二者关系之密切也概可想见了。玄奘本人就出身于儒家,这个问题以后再谈详见本书第十二题《关于玄奘》。。

在这时候,佛教主要攻击的对象是道教,对于儒家则很少敢于非议。因为儒家是钦定的,非议儒家就等于非议朝廷。但也不是完全如此,只要有机会,佛家总对儒家射上几支冷箭的。比如华严宗判教: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五教之外,还有最低的教:道、儒参阅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第67页。。在这里佛家把儒家放在最低的地位上。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华严宗判教,把儒家判到最低级,但是,宋朝的理学家程、朱之流则拼命抄袭佛家学说,特别是华严宗的学说。程、朱宣扬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实际上就是华严宗“ 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思想的翻版。

唐朝儒生反对佛教,态度比较一致,理论比较肤浅。最著名的辟佛者是韩愈,他就是肤浅的典型。从他的名著《原道》来看,他大概并不大通佛理。他只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坚持中国的学术传统,就是所谓道统,维护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修养经来反对佛教。佛家只讲个人修行,不关心国家大事。这一点使儒者韩愈很不满。一个人一出家就不再从事生产,统治阶级的剥削和经济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一点更使韩愈不满。他因此就辟佛,他是以唯心主义来反对唯心主义的。他的辟佛实与哲学体系无关。柳宗元和刘禹锡情况差不多,他们基本上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都尊崇佛教。柳宗元说:“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序》)可见其爱佛之深。刘禹锡也把儒、佛并提,毫无辟佛之意。他又认为儒家“罕言性命”,适合于治世;佛家讲心性,大悲救诸苦,是有神论,适合于乱世。总之,他们俩以唯物主义者而崇信佛教教义,可见也与理论体系无关。看来,他们不过是想在彼岸世界(涅槃)寻求精神安慰而已。

唐代的儒佛关系,当然不限于上面讲的这些情况,也不限于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几个人。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整个的中国思想史上,儒、佛的关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其间的关系,也是很错综复杂的。因为与我们现在讲的关系不大,我们也就不再细谈了。关于唐代以前的情况,可参阅高观如《唐代以前儒佛两家之关系》,见《微妙声》第1期,1926年11月15日。

虽然历史曾有过此消彼长,但总体来说,因为佛教义理严密,逻辑性最强,佛祖亲口宣说的经典数量多达三藏十二部,浩若烟海。晋代王弼看完老子道德经后说:尽善矣,未尽美矣。就是说道德经虽然境界很高,但毕竟文字太少,大道之理,阐述得不能圆满究竟彻底,只有圣人能真正看懂悟透。而佛经就连中等根性的人也可循序渐进,渐悟入道。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或由儒入佛,或由道入佛者,不可胜数。明代王阳明就是学佛后借助佛理参透孔孟学说,才发现圣人之境界大致相同,把中国儒学发展到最高峰,也把孔孟心性之学推到极致,为中国文化保存了真骨血。

所以,道不胜佛,自然之理也。

中国法律规定:任何宗教,一律平等。
但需要说明的是:法律所说的“宗教”,必须是经过了合法的注册手续。

那些没有注册的教会,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宗教”,
仅仅算是“迷信”,不受法律保护。

没有手续的非法教会,基督教特别严重。
佛教与道教,没发现有这种现象。

反对迷信,人人有责。
佛教与道教,都是合法注册的宗教。
所以,佛道平等。

网上有佛教徒对季羡林攻击,见人就咬,《季羡林文集》,第七卷根本没有如上所说:还有。《后汉书》学界认为是伪书。
佛教约自汉代传人中国后,他带来了印度独有的迷信怪谭。两千年来,这个害人不浅的轮回谬论把中国人的思想弄得「天翻地覆,一塌糊涂」。明明看到的是一条恶犬,而佛教徒竟会把它或视为神明,或信是前生自己父母所变,而对狗大加恭敬呢!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要看统治者信仰什么宗教。唐朝皇帝信佛教,佛教地位高,南北朝皇帝信仰佛教,佛教地位高。元朝成吉思汗信仰道教,道教地位高,明朝嘉靖帝信仰道教,道教地位高。现在自由发展,谁爱信什么信什么,只要别信邪教。


佛教和道教哪个才是中国的国教
首先,在中国,三教的含义不等同于外国后来所讲的宗教的概念,佛教、道教、儒教,这个教的意思是指教化,教化众生之意,以神道设教,而非信仰式的宗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要讲国教,其实应该是儒教。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正统的部分,道教思想源出道家思想,又杂糅百家,算是旁系,佛教是...

为什么佛教和道教能在中国共存
争斗当然是有,但是还是融合的成分比较多,这两个宗教都是多神教,本身不可胜数的神祗系统就非常复杂,在发展中,又往往将对方的一些神祗也纳入自己的系统当中,所以就形成了两教不可分割的局面。而且这两个宗教的包容性也跟一些西方宗教截然不同,最多只是对对方有所贬低,而不是完全否认。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龙王是佛教还是道教
1. 佛教与道教是中国两大主要宗教,它们在信仰、教义、仪式和神话体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 龙王这一概念在佛教和道教中都有出现,但具体含义和职责有所不同。在佛教中,龙王通常是护法神之一,负责掌管水资源和雨水,而在道教中,龙王则是更具神话色彩的水神,负责调控天气和河流。3. 佛教中的龙王有...

道教和佛教不相上下,为何现代社会佛教发展的更好?
佛教与道教都是中国人信仰最多的宗教之一,我们都知道,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而佛教则是外来宗教,虽然佛教来自于印度,但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要远高过于中国的道教。在中国,信仰佛教的人要远多道教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佛教真的比道教更好吗?佛教有一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便说明...

在中国道教和佛教哪个起源较早?
老思想为理论依据的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自中华人文之始就随之而生,现有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朔到远古黄帝之时,距今已有4712年。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派遣蔡愔(或说张骞)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佛访道,在大月氏国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得到了佛像和经典,并载以白马,佛教正是传入中国。

佛家传入中国后,为什么比中国本土的道教发展的还好?
也是为现在的苦难找个解脱之法。我个人认为道教比佛教更加符合人的特性,在中国道教流派的思想也更加深刻的影响着国人,只不过人们没有感受到而已。道教并不推崇六根清净,反而希望人们在现实中得到悠闲快乐。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以柔克刚。国人的性格并不刚烈,内心中彷佛总是有一股涓涓细流,化解...

佛教与道教是否相冲?
1. 佛教与道教不相冲,但两者有所不同,修炼道教的人不修炼佛教,修炼佛教的人也不修炼道教。虽然道教和儒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它们并不是佛教的一部分。2. 佛教与道教的教义有很大的不同。道教和儒教的修行最高层次是升天,但升天并不能了脱生死。佛教则是超出三界,超越生死轮回。因此,...

为什么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道家人物与佛教人物都有出现?
因为在我国古代,道教和佛教作为作为官方正统宗教,轮流掌控中国宗教界的“扛把子”宝座。因此,这两个宗教对于古代封建王朝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神话故事传说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国家最高领袖就是皇帝。皇帝往往掌握着很大的权利,只要他认为正确的,那就能在社会上大行...

中国是先有的道教,还是先有的佛教
道教是本土宗教,当然先有啦,佛教是东汉年间传入的,当时还发生了道教的抵制由此皇帝坐镇两家比试高低,佛教胜出是为白马焚经,皇帝赐建10座佛寺,从此佛教就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了。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不同?
道教和佛教的基本区别: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 文化 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如来佛祖在中国道教的地位是什么位置 -
晋洋归芪: 道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三:三清 道家最高神 佛祖是佛家供奉他们互不相干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是什么
晋洋归芪: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1、(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简述儒家思想,道家(道教),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少于3000 -
晋洋归芪: 谈三者【仅仅在——(文化)——中】的作用?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上善若水,为而不争. 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但是老师要明白为而不有. 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要为而不恃,佛家确实做到了.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佛教;和道教;有何区别, -
晋洋归芪: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道教vs佛教,哪个在中国老百姓中影响力大 -
晋洋归芪: 不同朝代不一样,与统治者的扶持有关.目前看佛教较道教势盛一些.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
晋洋归芪: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佛教与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
晋洋归芪: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两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晋时期,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在神灭神不灭之争中,使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达到了一个高峰.隋唐以后,佛教各宗派各自对佛典进行了创造性...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佛教与道教有哪些共同之处与区别? -
晋洋归芪: 第一,佛本是道.道教乐生,认为极乐世界在东方,注重生命和今生.佛教的极乐世界在西方,注重来世.道教产生于中国,佛教诞生在印度.不同,佛教主张因果关系.道教主张清静无为.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道教在清朝之前受到极力推崇,为何清朝之后受打压? -
晋洋归芪: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宗教门派,从一开始的百家争鸣都后来佛教的传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对抗中,最终形成了两大宗教门派:道教和佛教.在这么多的宗教...

高碑店市13481946095: 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到底谁最大 -
晋洋归芪: 前二者为道教范畴,可比较;第三是佛教范畴,与前两者无上下从属关系,没有可比性.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又名“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玉清元始天尊“.《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