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投稿:答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造成东南亚各国生活习俗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中国古代史书上通称它为“南洋”,意指它位于中国南方的大洋之中。东南亚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称为世界公认并广泛流行,始于二战期间。1943年8月,

同盟国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建立“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后“东南亚”一词逐步推广。1962年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东南亚地理学家会议上,学者们一致同意采取“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作为本地区的地理名称。
东南亚幅员辽阔,其地域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横跨赤道两侧,南北跨越39个多纬度,长达4500公里,东西跨越49个多经度,宽达5600公里。海域面积75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450万平方公里,海陆范围共约1200万平方公里。其总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及非洲海岸以北的广大地区。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十个国家和东帝汶地区,人口将近5亿。
东南亚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相对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这使它构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同时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在地理上,东南亚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大陆与澳大利亚之间,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同时,在这个广阔的地区,地理构造异常复杂。东南亚是由一系列嵌入海洋中的半岛与岛屿组成,其中心地带为巽他台地。在地理区划上,东南亚显然分为大陆(半岛)和海岛两大部分。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一般说来虽不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往往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东南亚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整个地区被山川、海洋分割,没有像亚洲大陆那样连成一片,这种地理特征使东南亚在历史上难于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甚至在半岛及海岛两个地区也未能产生统治全地区的封建帝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海岛商道附近的国家首先遭到西方殖民侵略的攻击。由于地理的因素以及其他重要因素的作用,在殖民时期,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政权也大多限于东南亚各封建王国一国的范围之内。尽管日本占领时期,从军事上征服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但它仍然不得不在各国分别建立不同形式的统治。现代东南亚国家版图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政治、经济与社会历史等原因,而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除了上述地理状况的差异性以外,东南亚的复杂多样性还表现为人种、民族、语言、宗教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斯卡拉皮指出:“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地区能比东南亚更鲜明地说明在千差万别之中求得一致所会遇到的各种问题。”[1]
东南亚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它又处于种族和民族适徙的“十字路口”。据学者考察,在远古时代,东南亚的海岛地区如爪哇就有原始人类的足迹。而从距今约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始,东亚大陆的民族移动浪潮就已从不同路线接踵而至,迁移到东南亚,从而形成这一地区复杂多样的种族和民族。
东南亚最早的原始人群是爪哇猿人,在爪哇猿人之后,又发现有梭罗和瓦贾克人。学者研究认为,东南亚的原始人为澳大利亚人种,或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他们在原始社会时期居住在经印度尼西亚的新几内亚到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这一人种是迄今仍生活在东南亚丛林地带的尼格里陀人的祖先。
尼格里陀(Negrito)是西班牙文,

是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发现属于这一种族的民族时所取的名称,意为“矮小的黑人”。尼格里陀人的生理特征是头大,脸圆,头发卷黑,鼻扁平,唇厚,肤色深褐,因其体质壮实、身材矮小故名。他们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居民,在东南亚史学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迄今仍生活在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一些地区。
距今约一万年前,东亚大陆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原始民族以采集、渔猎为生,居无定所。由于部落战争、天灾和疾病,不断向远方迁徙。气候温热,植被茂盛的东南亚成为大陆原始部落居民理想的移民之地。流经中国西南部和中南半岛诸大江河谷地带成为原始民族迁徙的天然走廊。中国南部的原始族群从陆路到海路,经过不同的路线,一批又一批地移居中南半岛,南下海岛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并与当地原始民族结合,形成新的族群,在东南亚生息繁衍。
随着一次又一次迁徙浪潮从亚洲大陆进入东南亚的诸民族集团,都属于南蒙古利亚人种,按照语言分类可分为三大语系:一、南岛语系,又称澳斯特洛尼西亚语系,或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二、南亚语系,也称澳斯特洛亚细亚语系;三、汉藏语系。
最先到达东南亚的是属于南岛语系的民族,他们开始迁徙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持续至公元前1500年,首先是“原始马来人”,尔后到的称“开化马来人”或“新马来人”。开化马来人与原始马来人和一部分尼格里陀人等相融合,演化形成为“现代马来人”。他们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海岛地区,现今三国大多数民族均属马来人血统,操“南岛语系”的语言。
属南亚语系的诸民族约于公元前一千年进入中南半岛地区。孟—高棉民族属于这个语系,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来自中国南方,而非印度。孟族是中南半岛上许多早期国家的缔造者,而高棉族则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
在孟—高棉人迁入半岛的前后,属于汉藏语系的诸民族从大陆南下,在中南半岛各地定居下来。在半岛东部主要是属于越语族的越族(京族)、芒族、岱依族和侬族等;在中部主要有属于泰佬语族的泰族、佬族和掸族;在西部有属于藏缅族、克钦族、钦族、克伦族、拉祜族等。学者研究,越、泰等族源于古代华南的“百越人”系统,而缅族群属于中国古代氐羌人系统。
上述族群经过长期的融合、分化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演变成为近现代东南亚各国的诸民族,使东南亚成为民族众多、语言复杂的地区。东南亚各国毫无例外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拥有100
个以上的民族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则分别拥有90多个、50多个和30多个民族。
民族众多的东南亚,语言十分复杂。不过主体民族的语言往往是一国的通用语言。最普遍使用的语言有马来语,或称马来——印度尼西亚语。这种语言及其变种,即某些方言,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广大地区的主要通用语。菲律宾南部、泰、柬和越南南部的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与之相关。泰佬语也较普及,不仅泰国的主要民族泰人讲这种语言,而且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龙族、越南西北的泰族、柬埔寨西部、东北部和马来半岛归纳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操这种语言。越芒语是拥有700
万人口的越南人的一种通用语,北方少数民族芒族也使用它。菲律宾是语言异常复杂的国家,但他加禄语为全国通用语言。
此外,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与文化渗透,原宗主国语言——英语、法语等在东南亚成为近代时期的官方语言,各国独立后,在东南亚地区仍然广泛流行。
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带来了东南亚国家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它们互相吸收、融合而不单调。东南亚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固有文化,同时相继吸收了来自印度、中国、阿拉伯以及西方的文化,形成富有传统特色的地区多元复合文化。
多种多样的宗教信仰是东南亚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突出表现。世界各大宗教都在这里流行。除原始宗教信仰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印度教、犹太教以及道教、锡克教都在这里拥有信徒。现代东南亚可分为三大宗教区域:
1、以佛教为主的区域: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 缅甸和新加坡;
2、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区域:马来西亚、印尼、 文莱和菲律宾南部;
3、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的区域:菲律宾北部和中部。
东南亚的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但何时传入东南亚已难以考证。至公元初年,已有确凿证据,表明佛教已在东南亚国家传播开来。佛教主要是通过南北两个途径进入东南亚的。南面是海路,主要是经过锡兰(今斯里兰卡)从海上传入东南亚;北面是陆路,是经过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南下广州,进入越南。此外,还有一条从印度东北,经过缅甸而入中南半岛的途径。古代东南亚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昌盛,海岛地区的室利佛逝王国和麻喏巴王国有着高度发达的佛教—印度教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则中南半岛诸国广泛流行,在中古时期,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伊斯兰教是由阿拉伯商人和印度穆斯林商人传入东南亚的。13世纪以前,在北苏门答腊沿海地区已有阿拉伯、印度商人居住,逐步形成穆斯林社会。至13世纪,伊斯兰教已在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建立了穆斯林国家。15世纪初,马六甲王国兴起,成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中心,伊斯兰教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诸岛以及菲律宾南部岛屿相继伊斯兰化。现在,马来西亚有半数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印度尼西亚1.8亿人口中,86.9%信奉伊斯兰教,

是世界上穆斯林人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约有7—8亿人,其中20%在东南亚,由此可见,在穆斯林世界,东南亚占据何等重要的地位。基督教是西方殖民入侵后传入东南亚的。菲律宾是东南亚的主基督教国家,由于受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全国6068万人口,约有85%信奉天主教。而越南由于受法国的影响,天主教成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信徒约占人口1/10。
宗教对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影响。统治阶级往往利用宗教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把王权—神权紧密结合起来;而劳支人民在反抗斗争中则以宗教作为旗帜。殖民者以传教士作为先驱,而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又常以宗教作为反侵略的斗争武器。近代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往往与宗教战争相结合。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蒂博尼哥罗起义和亚齐战争,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进行的反殖民主义斗争。20世纪初,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第一批民族主义组织是宗教性组织,例如印尼的伊斯兰联盟和缅甸佛教青年会等。宗教可以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的精神纽带,同时,复杂多样的宗教也可能产生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各教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上述东南亚社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带来了东南亚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并造成东南亚国家在经济的制度、政治体制和文化类型上的纷繁复杂。然而,我们在东南亚的多样性中也可以看到它的相对统一性与整体性。研究东南亚的学者在本世纪20年代已经注意到这个地区之间的某些共同点及其历史文化特征的相似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勃兴,一系列东南亚新独立国家诞生。东南亚的战备地位与经济价值显著提高,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法国学者乔治·戈岱司于1948年出版了《印度支那与印度尼西亚的印度化国家》。这部书“头一次把东南亚早期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展示出来。”[2]不过,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和菲律宾没有包括在此书内。

必须指出的是英国学者D.G.E.霍尔的巨大贡献,他摒弃了东南亚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和“印度中心论”,坚持东南亚的主体性与统一性。他撰写的名著《东南亚史》,是第一部东南亚地区通史。美国学者约翰·F.
卡迪继承了霍尔的思想,
他写的《东南亚历史发展》和《战后东南亚》,也不是对各个国家的历史作孤立的论述,而是两部互相衔接的关于东南亚历史发展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卡迪在《东南亚历史发展》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个当前被称为东南亚的分布范围很广的地区,曾经有过一段相互紧密联系的历史,这一点,从外表上看并不十分明显。也许,这一地区的最独特之处,是它的岛屿和大陆之间的差别,土壤和地形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种族集团,以及迥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发展水平。”他指出:“可以确认,有三个或四个因素在历史上把这个地区联系在一起,其中每一个因素涉及地区内部的关系,起着一种连锁反应的作用。”[3]那么,
有哪些因素或者说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各国互相联系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呢?
首先,东南亚地区有它自己的固有文化。古代东南亚国家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印度文化,而是有选择地主动吸收。毫无疑义,东南亚与印度和中国均有悠久的密切的历史联系,并深受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但它的历史不是印度历史的延伸,其文化也不能简单地划入印度或中国文化的模式之内。在印度宗教与文化输入之前,东南亚不是文化的真空地带,它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戈岱司曾经对东南亚早期固有文化的特征作为精辟的概括:在物质文化方面的特征是(1
)耕种有灌溉的稻田;(2)驯养黄牛和水牛;(3)初步使用金属;(4
)有航海技术。在社会方面的特征是:(1)妇女的重要地位与母性世系,(2)灌溉农业所产生的组织。在宗教方面的特征是:(1)泛灵信仰;(2)祖先崇拜与崇奉土地神;(3)在高地建立祭坛;(4)瓮葬和石冢葬;(5)充满着对山与海、有翼动物与水生动物,
山民与海岸人对立的宇宙的二元论的神话。[4]
第二,在外来文化传入后,东南亚本地的传统的文化与之互相融合,有选择地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以水稻栽培为主的灌溉农业延续下来,形成东南亚的发达的农业文明,或称稻作文化;农村村社的长期保存与双系继承制的存在,是东南亚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此外,原始的拜物教信仰与外来宗教相结合,使东南亚的宗教具有新的特色。源于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输入东南亚后,不再保持原来的形态,它们已本地化、民族化,因而能在东南亚国家扎下根来,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后,与当地的那特(Nat,来源于巴利语natha,意即保护者)信仰结合,吸收其精灵、信仰,缅甸寺塔往往供奉各种那特的偶像,这是其佛教的一个特色。
东南亚国家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同样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并在吸收印度、中国及阿拉伯的文化营养后,获得新的发展。
第三,东南亚的相对统一性与完整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个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单元,即独立于东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诸大陆,而且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日益密切的联系。印度、阿拉伯与中国、东亚诸国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大大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西方殖民主义侵入后,东南亚各国殖民地化,分别受到不同的殖民国家的统治。殖民时期,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联系比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水平联系更为紧密。但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亚国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它的经济、贸易与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网络密切联系起来。进入20世纪初,东南亚世界,东南亚国家内部的联系空前增强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兴起。东南亚新兴民族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重建它们的传统联系。为了建立区域性的合作,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五国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84年1月,文莱独立后随即加入该组织。1995年后,
东盟朝实现“东南亚一体化”目标加速发展,至1999年,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相继加入,东南亚十国组成“大东盟”。东盟的成立和扩大,标志着东南亚区域性联系的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东南亚历史时,既不能忽视东南亚地区的多样性,必须了解东南亚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特点,又必须注意到这一地区的相对统一性,应将它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紧密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综合考察。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外国学者一般把“东南亚分成两个主要文化区域:一是法国学者所称的‘外印度’,印度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占了优势;另一个区域包括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随着15世纪‘印度化’的占婆王国的覆亡。
中国的影响便在这区内居于支配的地位。”然而,东南亚各方面的固有文化“并非仅是印度或中国的文化附属物,而各自具有极为显明的个性,在吴哥、蒲甘、中爪哇和占婆古国曾开放灿烂奇葩的艺术和建筑。
与印度教的和佛教的印度的艺术和建筑相比,都有显著的区别。”不可否认,“也正是在印度和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东南亚自身的文化才开始发展并且取得伟大的成就。”

扩展资料:
东南亚建筑文化 :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
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群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大区域内存在着许多共享的文化特质,将它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更有利于正确认识各个局部地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东南亚的特殊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
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个区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不过,在它的身上,仍然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的影响痕迹。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 会通 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南亚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南亚风情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外国学者一般把“东南亚分成两个主要文化区域:一是法国学者所称的‘外印度’,印度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占了优势;另一个区域包括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随着15世纪‘印度化’的占婆王国的覆亡,中国的影响便在这区内居于支配的地位。”  
  然而,东南亚各方面的固有文化“并非仅是印度或中国的文化附属物,而各自具有极为显明的个性,在吴哥、蒲甘、中爪哇和占婆古国曾开放灿烂奇葩的艺术和建筑,与印度教的和佛教的印度的艺术和建筑相比,都有显著的区别。”  
  不可否认,“也正是在印度和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东南亚自身的文化才开始发展并且取得伟大的成就。”
  
  东南亚建筑文化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群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大区域内存在着许多共享的文化特质,将它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各个局部地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东南亚的特殊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个区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不过,在它的身上,仍然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的影响痕迹。
  
  东南亚饮食文化  
  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菜肴则多配以当地盛产的丰富的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植物为配料,使其菜肴色味浓郁,风味独特。  
  东南亚菜可以说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合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融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 
  常言道:无鸡不成宴。各酒楼、宾馆烹制出的各种鸡肴就有百余种。其中某“东南亚风味餐厅”的“咖喱鸡”就颇有名气。现在标榜着专营咖喱风味食品的食肆,不下十数家,供应着各式南洋食品的餐馆也不在少数,以咖喱为代表的东南亚饮食对我国饮食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据资料考证:“咖喱”一词源出泰米尔语,意为用辣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咖喱起源于印度。原来印度人视牛为神,自然不敢吃。于是印度人改吃羊肉,然而,羊肉有膻味,不好受用。据说,释迦牟尼教人用香辣植物的枝叶、果皮之类,捣成佐料,与羊肉同煮以驱除膻味。这就是咖喱的开始。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从摩亨约·达罗文化时期起,咖喱就成为印度人贵重的调料。他们把咖喱珍藏于箱内,用梵文绘成一张表,按表上比例加以配制。后来,东印度公司为英国把咖喱带回英国。十八世纪,伦敦“克罗士·布勒威公司”制成便于携带的咖喱粉出售,大受欢迎。  
  咖喱是用黑胡椒、辣椒、生姜、肉桂、豆蔻、芫茜、茴香、芥子、八角、香椒、大蒜等原料制作而成。  
  作为东南亚国家对咖喱食品有代表性的就有十个,可以说十国咖喱,风味也不尽相同。新加坡咖喱,以酸辣为主;马来西亚咖喱重椰汁;苏门答腊岛的“黑牛”,色黑汁浓;印度的咖喱分为微辣的古老马、马打士、东印度的中辣和北印度的辛辣;巴基斯坦辣度适中;锡兰咖喱完全不辣;马六甲的味道辛辣之中带点“押”味,不大适合中国人口味,但一些吃惯了的外国人,则会指点这道菜;餐牌上写甜酸的则是缅甸咖喱。十国咖喱,各国味道不同,但都令人觉得有趣、新鲜。在东南亚菜中,特别注意汇集东西方作法,配制成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菜式,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如柬埔寨的“皇后鸡片”,既可当菜,又可做西餐食用;泰国的“五味鱼”、印尼的“椰汁牛扒”、泰国的“湄南蟹”、新加坡的“少爷明虾烙”等菜肴,既有西式做法和中式做法的特点,但又不失其东南亚的独特风味。

东南亚文化多样性主要包括宗教多样性。
缅甸泰国为佛教
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伊斯兰教
菲律宾为天主教
原因是外来的影响
首先是佛教的东渐,小乘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南亚
然后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商人带到了东南亚
之后西班牙人把天主教带到其殖民地菲律宾

--论述东南亚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促成其多样性的历史因素.东南亚文化多样性主要包括宗教多样性缅甸泰国为佛教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伊斯兰教菲律宾为天主教原因是外来的影响首先是佛教的东渐,小乘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南亚然后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商人带到了东南亚之后西班牙人把天主教带到其殖民地菲律宾

中国文化(儒家文化):越南和新加坡,以及其他有华人的地方。西方文化: 东南亚曾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印度文化:印度移民带来的婆罗门教、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穆斯林带来的。还有东南亚的本土文化。


南亚的自然景观+人文风俗有哪些特点?
人文风俗:南亚地区的人文风俗因为多样性而著称。该地区的文化和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和文化。此外,南亚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印度的洒红节、卡纳达文化节和尼泊尔的街头音乐节等。食物和农业: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之一,盛产水稻、...

简述南亚人文社会环境多样性的特征
因为生活在南亚的有当地的普通人也有很多的我们这边的人移民过去的,所以就会呈现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包括语言,还有传统的生活习惯。

南亚政治发展与宪政研究内容简介
南亚文明的独特性源于其丰富的历史渊源,它在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欧洲工业文明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种文明的独特性在于它汲取了众多世界文明的精华,因此具有普遍性的特质。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与宪政实践,不仅反映了各自的历史传统,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现了文明交融的多样性。

巴基斯坦地图(探索南亚次大陆的多元文化之旅)
如果你想探索南亚次大陆的多元文化,那么巴基斯坦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目的地。这个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让人们感受到了南亚次大陆的多样性和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了解巴基斯坦地图上的一些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伊斯兰堡 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的首都,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里有许...

南亚包括印度半岛和什么
1.南亚地区涵盖印度半岛及其周边岛屿,构成了一个文化丰富、生物多样性显著的区域。2.南亚由七个国家组成,其中印度半岛上居住着五个国家。内陆有尼泊尔和不丹,而沿海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尼泊尔、印度、不丹和巴基斯坦,而在海上,南亚则包括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3.南亚的...

造成东南亚各国生活习俗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宗教可以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的精神纽带,同时,复杂多样的宗教也可能产生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各教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上述东南亚社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带来了东南亚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并造成东南亚国家在经济的制度、政治体制和文化类型上的纷繁复杂。然而,我们在东南亚的多样性中也可以看到它的相对统一性与整体...

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各指什么?
东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这个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东南亚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在旅游、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

关于印度的信息
1. 印度是南亚的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多元化的地理特征和世界上最大的人口之一。2.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3. 印度也是佛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宗教的发源地,这些宗教对印度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例如,...

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形成因素有:一是文化本土化;二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一、文化本土化主要体现在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形成了多种文化形态,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边疆多民族的基本特点,促成云南民族...

南亚包括哪八个国家
8. 马尔代夫:马尔代夫是一个由珊瑚岛组成的美丽国家,以其豪华的度假村和清澈的海水而闻名。9. 西藏地区(中国):虽然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但它在文化和地理上与南亚有着密切的联系。南亚地区的国家在文化、宗教、语言和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构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特色。

松滋市18786602123: 东南亚文化有什么相通的地方?急用,好的话肯定追加
集贺派芬: 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

松滋市18786602123: 新加坡的文化有哪些?(要十分详细的) -
集贺派芬: 到新加坡旅游可以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其菜式不但有三大民族的中式、马来式、印度式菜肴,还有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菜,可说是美食者的乐园. 亚洲菜式 在新加坡这个多民族社会里,文化的多样性明显地表现在它各式地道的马来菜...

松滋市18786602123: 东南亚印度化的过程??? -
集贺派芬: 印度化程度高的是南亚(锡金、不丹、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东南亚来说日本的影响力比较大.

松滋市18786602123: 东南亚地区的值民化过程及其原因?
集贺派芬:东南亚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人种、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多样,导致了地区内长期发展的不平衡.数百年来,西方列强在东南亚的割据统治,强化和加剧了地区差异性,并进一步导致了东南亚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

松滋市18786602123: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发展阶段和各个时期的特点总结? -
集贺派芬: 70万年前—公元前2700年,早期人类活动时期距今260万年前,在今天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陆地,称为巽他古陆,今天的南中半岛与苏门答腊岛、婆罗洲、爪哇岛、巴厘岛、明打威群岛和寥内群岛等连为一体,其与今天的菲...

松滋市18786602123: 东南亚饮食文化 -
集贺派芬: 东南亚各国的饮食文化因区域的关系都略有不同,主要以酸,辣,烧烤和煎炸为主,比较重口味.越南菜:比起其它东南亚料理,越南菜口味显得清爽顺口.它受中国菜、法国菜的影响最大,融合了中西的饮食文化,烹饪上重清爽、原味,以...

松滋市18786602123: 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有哪些? -
集贺派芬: 1,人口多且分布不均,民族多.亚洲人口密集分布在中国东部延海、日本、东南亚、南亚,其他亚洲中部人口少.亚洲民族多达1000个.2,亚洲文化起源早.有三个文明古国.3,文化多样性.例如三个宗教的起源地都在亚洲.

松滋市18786602123: 东南亚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
集贺派芬: 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地形以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脉和山谷为主体.群岛部分包括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和东马来西亚地区.气候分属热带雨林...

松滋市18786602123: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总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 -
集贺派芬: 东南亚,金三角地区是明朝遗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结合,文明还真有个吴哥窑什么的古城,至于往下的岛国,土著人占一半,穆斯林占一半,有个小王朝苏门答腊国

松滋市18786602123: 东南亚餐饮文化和料理 -
集贺派芬: 东南亚的饮食文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但东南亚的菜肴多以天然食物为主,一方面也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