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黄帝内经 可是皇帝外经怎么回事 谁能教教我 ,感激感激

作者&投稿:元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有黄帝内经,据说还有黄帝外经,请问哪里有?~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同时还记载了《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外经》、《白氏外经》、《旁经》等6部医典。

现版《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是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的古籍经过校对后编辑的,称为《新校正》。其中《素问》主要采用的是唐王冰次注的《重广补助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则是根据当时的“家藏旧本”所辑。有说唐王冰曾经说过《灵枢》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内经》18卷之9,但是没有确凿证据。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我看过开头的两篇,所述内容带有浓重的道家思想,理论阐述恪守后世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思想体系下对某些问题进行格式化阐述的著作。这种笔法读起来,完全没有《灵》、《素》那种天马行空、飞鸿踏雪般闲庭信步的逍遥感觉,说实在的,无论从内容、思想还是文笔上,都难与现行的《内经》相匹。而且从文中所论及的主题来看,亦非《黄帝外经》的原旨。当然,每一部古籍都有不菲的整理和研究价值,只是一旦与经典比肩,实在是有显逊色而已。

黄帝外经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歧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音夫)。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筋脉,除去病根。经过这番手术以后,病人的精神和形体很快就能恢复正常。所以,那时人们称赞俞跗的医术是“出丧的灵车能返回,要埋的死人能复活。”
  传说有一次,俞跗出外看病回来,刚一进村,就听见哭声。一打问,原来是邻居的孩子突然死了。他顾不得进自己的家,急忙先到死者家里,问明孩子死前的病况,就让人赶快把孩子从“葬罐”里拉出来,他脱去孩子的衣服,用刀划开肚皮,拿出肠子一看,原来孩子吃了过多的未烤熟的肉,肠子一下被堵住了。俞跗很快将肉食挤出,使肠子畅通,然后理好肠胃,缝合伤口,最后又给孩子鼻子塞进了一些草药。不到半天时间,孩子就慢慢复活了。
  还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传说俞跗还有一次在山谷走路,忽见一个年轻的猎人不慎从悬崖上跌下来,被半山腰的藤条挂住脖子,上不去下不来,又喊不出声,俞跗正在着急时,迎面来了一个跛子老人,俞跗请老人设法把吊在半空的年轻猎人救下来。跛子老人一看,二话没说,取下腰间的弓箭,“嗖”的一声,射断藤条,猎人掉落在地,眼看着没气了。俞跗蹲下为死者切了脉,从地上采了一把野草塞进猎人肛门,又用手紧紧捂住猎人的鼻孔。时间不长,就把塞进鼻孔的草药喷出来。俞跗这才松了一口气,说了声“有救了!”跛子老人在旁边看到这样的医术,嘴里不停地说:“活神仙,活神仙!”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第一章《阴阳颠倒篇》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若天也!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遗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闻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被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其守一,以处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万际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以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昏默者内外之词也。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形全,精与神合乎?
  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阴阳之原,即巅倒之术也。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知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巅倒之术也。」
  鬼臾区曰:「何言之神乎!虽然,请示其原!」
  岐伯曰:「巅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
  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此篇帝问而天师答之,乃首篇之论也。问不止黄帝,而答止天师者,帝引天师之论也。帝非不知颠倒之术,明知故问也,欲尽人皆知广成子之教也。
  第二章《顺逆探原篇》
  伯高太师问于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知颠倒之术,即知阴阳之矣。」
  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
  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
  伯高曰:「请显言其原。」
  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顺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顺而逆之也?」
  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余与帝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不为邪所侵也,守神而不为境所移也,炼气而勿为物所诱也,保精而勿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津,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其庶几乎!」
  伯高曰:「天师之教我以原者全矣!」
  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敢忘秘诲哉!」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伯高之问,亦有为之问也。顺中求逆,逆处求顺,亦生克之门也。今奈何求生于顺乎!于顺处求生,不若于逆处求生之为得也。」
  第三章《命根养生篇》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问,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与天地并久者,不体天地之道也。天赐人以长生之命,地赐人以长生之根。天地赐人以命根者,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则精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于精之中,魂属阳,魄属阴;魂超生,魄超死。夫魂魄者,神也。凡人皆有神,内存则生,外游则死。魂最善游,由于心之不寂也。广成子谓『抱神以静』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精者非肾中之水乎?水性主动,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肾之不静乎?」
  岐伯曰:「肾水之中,有真火存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静也;精一动而心摇摇矣。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肾之精欲动奈何?」
  岐伯曰:「水火原相须也,无火则水不安,无水则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动者,由于肾水之涸也,补先天之肾水以制心,则精不动而心易寂矣。」
  陈远公《外经微言》曰:「精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精动由于火动,火不动精安能摇乎?可见精动由于心动也。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矣!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
  第四章《任督生死篇》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山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腹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膞,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虽督脉止于龈交,任脉止于承浆,其实二脉同起于会阴,止于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于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二脉分之则为二,合之则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于阴,故名阴脉之海;督脉由阴行于阳,故督脉名阳脉之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经之脉余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脉之经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论也!请载《外经》,以补《内经》未备。」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任督之路实人生死之途,谈得精,好入神。」
  第五章《阴阳二蹻篇》
  司马问曰:「奇经八脉中有阴蹻、阳蹻之脉,可得闻乎?」
  岐伯曰:「《内经》言之矣。」
  司马曰:「《内经》之言,治之未验,或有未全欤?」
  岐伯曰:「《内经》约言之,实未全也。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起于然骨之照海穴,出内踝上,又直上之,循阴股以入于阳。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于目下鸠,属于目眦之精明穴,合足太阳膀胱之阳蹻脉而上行。此阴蹻之脉也。阳蹻脉足太阳膀胱之别脉也,亦起于然骨之下申脉穴,出外踝,下循仆参、郗于、跗阳,与足少阳会于居胶,又与手阳明会于肩腢、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会于胹俞,与足阳明会于地仓、巨胶,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会足少阴肾经之阴蹻下行。此阳蹻之脉也。然而阳蹻之起止,阳始于膀胱,而止于肾;阴始于肾而止于膀胱。此男子同也,女子微有异。男之阴蹻起于然骨,女之阴蹻始于阴股。男之阳蹻脉起于申脉,女之阳蹻起于仆参。知同而治同,知异而疗异,则阳蹻之病不至阴缓阳急,阴蹻之脉不至阳缓阴急,何不验乎?」
  司马公曰:「今而后阴阳二蹻之脉昭然矣。」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二蹻之脉分诸男女,与内经微别,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过。」
  第六章《奇恒篇》
  奢龙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脏并主藏精,皆可名脏乎?」
  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脏矣?」
  岐伯曰:「腑名脏者,以其能藏阴也。阴者即肾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肾精也。精中有气,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脏也。」
  奢龙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于此乎?」
  岐伯曰:「人欲长生,必知斯大义,而后可以养精气,结圣胎者也。」
  奢龙曰:「女子有胞以结胎,男子无胞何以结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虽属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养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则脑与胞也。脑为泥凡,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凡。下降于舌,由舌下华池,由华池下广泉、玉英、通于胆、下贯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泄,即返还之道也。」
  奢龙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能藏乎?」
  岐伯曰:「广成子有言,毋劳形、毋摇精、毋思虑营营,非不泄之谓乎?」
  奢龙曰:「命之矣。」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脑、髓、骨、脉、胆与胞,非脏也。非脏而以脏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藏名之,人可失诸藏乎?」
  第七章《三关升降篇》
  巫咸问曰:「人身三关在何经乎?」
  岐伯曰:「三关者河车之关也,上玉枕,中肾脊,下尾闾。」
  巫咸曰:「三关何故关人生死乎?」
  岐伯曰:「关人生死,故名曰关。」
  巫咸曰:「请问生死之义。」
  岐伯曰:「命门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实藏先天之气。脾胃之气,后天之气也。先天之气不交于后天,则先天之气不长;后天之气不交于先天,则后天之气不化。二气必画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然而后天之气,必得先天之气,先交而后生;而先天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分散于各脏腑。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之径道也。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矣。」
  巫咸曰:「气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门之火,益肾阴之水,则气自旺矣。」
  巫咸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人有三关,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实在先天,不在后天也。篇中讲后天者,返死而生,非爱生恶死也。人能长守先天,何恶先天之能死乎!」
  第八章《呼吸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人气之呼吸,应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肾肝主吸,是呼乃心肺也,吸乃肝肾也。何有时呼出不心肺,而属肾肝;吸入不属肾肝,而属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请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阳气之出也。吸入者,阴气之入也。故呼应天,而吸应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应天而亦应地,吸应地而亦应天也。所以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而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而言之也。呼出肾也肝也,从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从天言之也,盖独阳不生,呼中有吸者,阳中有阴也;独阴不长,吸中有呼者,阴中有阳也。天之气不降,则地之气不升;地之气不升,则天之气不降。天之气下降者,即天之气呼出也;地之气上升者,即地之气吸入也。故呼吸出心肺,阳气也,而肾肝阴气,辄随阳气而吸入;肾肝阴气也,而心肺阳气,辄随阴而俱入矣。所以阴阳之气,虽有呼吸而阴阳之根无间也;呼吸之间虽有出入,而阴阳之本无两岐也。」
  雷公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参天地也。」
  第九章《善养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春三月谓之发陈,夏三月谓之蕃秀,秋三月谓之容平,冬三月谓之闭藏,天师详载《四时调神大论》中。然谓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所谓四时者,调阴阳之时令乎?抑调人身阴阳之气乎?愿晰言之。」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调阴阳之气在人不在时也。春三月调木气也,调木气者顺肝气也;夏三月调火气也,调火气者顺心气也;秋三月调金气也,调金气者顺肺气也;冬三月调水气也,调水气者顺肾气也。肝气不顺,逆春气矣,少阳之病应之。心气不顺,逆夏气矣,太阳之病应之。肺气不顺,逆秋气矣,太阴之病应之。肾气不顺,逆冬气矣,少阴之病应之。四时之气可不调乎?调之实难,以阴阳之气不易调也,故人多病耳。」
  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疗之?」
  岐伯曰:「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
  雷公曰:「先时以养阴阳,又何可不讲乎?」
  岐伯曰:「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养阳则取之阴,养阴则取之阳也。以阳养阴,以阴养阳,贵养之于预也,何邪能干乎?闭目塞兑,内观心肾,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无它异法也。
  雷公曰:「善。」
  天老问曰:「阴阳不违背,而人无病。养阴阳之法,止调心肾乎?」
  岐伯曰:「《内经》一书,皆养阴养阳之法也。」
  天老曰:「阴阳之变迁不常,养阴养阳之法,又乌可执哉?」
  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恒之病,必用奇恒之法疗之。预调心肾,养阴阳于无病之时也。然而病急不可缓,病缓不可急,亦视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养阳也;宜汗而汗之,亦所以养阳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养阴也;宜下而下之,亦所以养阴也。岂养阳养阴,专尚补而不尚攻乎?用攻于补之中,正善于攻也。用补于攻之内,正善于补也。攻补兼施,养阳而不损于阴,养阴而不损于阳,庶几善于养阴阳者乎!」
  天老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善养》一篇,俱非泛然之论,不可轻用攻补。
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是在《汉书·艺文志》里面写了医经七篇,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除了《黄帝内经》其他的都失传了。明末清初的陈士铎假托黄帝岐伯所传写了《外经微言》,近年台湾有人根据这个出了《黄帝外经》的书,实际上不是《黄帝内经》当时的《黄帝外经》。

后人牵强附会的吧


衢州市17594134043: 是否真的有失传的《皇帝外经》这本书???? -
斐翔瑞易: 肯定答案 :是.有《皇帝外经》而且还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个经》《旁篇》 以上六部菱同是秦汉时期医经学派的代表作,但只有《皇帝内经》传了下来,据说还失传了两小篇,是关于人类灵魂的.

衢州市17594134043: 能不能用黄帝内经推黄帝外经 -
斐翔瑞易: 这个内外,不是内外其义.而只是文集编续的代号啊,和上下卷一个意思.所以,你不可能从内经推外经.

衢州市17594134043: 黄帝内经和内经学有什么不同 还是差不多 -
斐翔瑞易: 皇帝内经是中医著作,说白了是医书.而内经学是丹道的经书,是修炼的方法.黄帝内经涉及的内容要比内经学广泛,但是内经学的书内容说的要比皇帝内经深.如果说皇帝内经是一部中医百科全书,那么内经学就是中医百科全书里面对于身体开发部分深入的研究报告.我这样说可以么?

衢州市17594134043: 医学历史! -
斐翔瑞易: 现在仅存《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因此作者是佚名的.

衢州市17594134043: 《黄帝外经》是否真的有流传下来 -
斐翔瑞易: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所述内容带有浓重的道家思想,理论阐述恪守后世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思想体系下对某些问题进行格式化阐述的著作.

衢州市17594134043: 《黄帝外经》是在什么时候失传的? -
斐翔瑞易: 不清楚,因为史记也没有记载,而且司马迁在记载“五帝本纪”时是根据民间的传说,而现代对《黄帝外经》的存在是根据《黄帝内经》来推测的,因为《黄帝内经》是以“内”命名. 另外值得提一下的就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一本《黄帝四经》,可以确定是轩辕黄帝的第一本书,内容主要是君主统治术的经验总结,也可以说是修道门径的书.而在1980年在天津发现的《外经微言》也是一本基于内经理论的书,阐发了内经的经络学说和六气等,共九卷,每卷九篇.

衢州市17594134043: 我只听说过也看过《黄帝内经》,听别人说还有《黄帝外经》,真有这本书吗?如果有的话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什么内容呢? -
斐翔瑞易: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 黄帝外经已经失传了

衢州市17594134043: 《黄帝外经》是否存在 -
斐翔瑞易: 怎么了?若不曾存在,你又是从哪里知道《黄帝内经》之书名及其所涉及的内容?是吗?你可能是一位小青年者.为了宏扬中医博大精深地民族文化之一者,笔者愿简介一下.好吗?《内经》成书之确切年代尚待考.目前推断大约是在西汉时期...

衢州市17594134043: 黄帝外经存在吗? -
斐翔瑞易: 传说《皇帝外经》书成之后,放在仓颉家中,一日他家失火,《外经》就game over了.现在书店里可以找到《外经》,是后人编写而非原著.据说《外经》原作者甚至可以将死人复活,把这种技术记录在册,那绝对是泄露天机啊,老天是不会把这种书留存于世的.

衢州市17594134043: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吗,它与黄帝有关 -
斐翔瑞易: 不是.《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