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不注意语言规范化

作者&投稿:幸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哪个时代的语言怎么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从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样的?~

鲁迅他们出生在清朝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所通用的语言还是属于近代汉语,或者又叫做古代白话.
现代和近代的划分点就是1919年的5月4日前后,五四以前还用的是古代汉语,而五四以后所用的就是现代白话了.鲁迅他们哪个年代所说的尚且属于现代白话而不能和现代汉语相提并论.他们那个时候的语言还稍微带有点古代白话的气息.
解放后,国家对语言进行了规范化的工作,这以后就产生了我们现在通用的现代汉语了.
现代汉语也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说通俗一点就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语音为基础语言一北方话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问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赵燕婷
提要:鲁迅的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是中国文学的精品.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语言分析,试图寻找鲁迅的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的成因.以此透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在经典作家笔下是如何进行的,并且试图启发这样一种思考,即白话文的普及运用到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地丰富它和发展它.
关键词:鲁迅 作品 白话文 语言风格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是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准确,简洁而又极为丰富,因而具备足够的弹性,恰到好处地表现种种思维的,情感的节奏,使行文富有韵味而魅力无穷.
本文主要从虚词运用,文言句式和词汇的运用等方面考察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一 虚词的大量使用
虚词有助于表达深沉曲折的意思,妙用虚词,既能长话短说又别具韵味.
例1.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至于"二字若不用,也通.但"黯然泣下"四个字却不能表达尽"黯然……终于泣下"的动态,而这一动态恰恰重现了刘和珍君的情感过程,真切动人.
"此后不曾相见",是普通自然的表达方式.然而,鲁迅先生在这里是痛悼刘和珍君,苦苦追忆往事,连用虚词"似乎","就"显得何其认真!"似乎"二字又传达出了这种信息:刘和珍君并没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没见,也许见了但不曾注意.尤显出刘和珍君的沉静而不凡.同样的这几层意思,若不采用虚词表达,则不但用字太多,行文也会不够紧凑而显得"薄",当然无法锁定这种深沉的感情.
2. 但从别一方面来看,这书的再来,或者也不是无意义.(《译文序跋集·序》)
大量地使用虚词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很多人凭这一点就能认出他的作品来.有人觉得他的作品因此而不顺口不通畅.但事实上,鲁迅先生大量使用虚词恰恰是力求准确力求简洁的必然结果,也是使得文脉不被打断,有节奏有缓急地顺畅而下的重要手段.
"或者也不是无意义"似乎和"也许有点意义"差不多.但是前者包含了更多的疲惫,无奈和执着的希望.与作者所说的"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合拍,道尽了一种欲语还休的沧桑和虚微但坚定的执着.这与双重否定句的独特效果有关,下面再谈.
3.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野草·雪》)
"……否耶 "是文言虚词运用的典型例证.鲁迅在这里用,有和"博识的人们"开玩笑的调子,也暗暗地埋了讥讽的意思:你们博识的人认为他单调,他可并不以此为不幸啊!
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一员大将,但他并不排斥文言的借鉴使用,使行文更加生辉.
4.正唯其皮不白,鼻不高而偏要"的呵吗呢",并且一句里有许多的"的"字,这才是为后世诟病的今日的中国的我辈.(《而已集·当陶无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这句话的末尾,连用三个"的"字,使得句子变得笨拙并且滑稽,是鲁迅先生故意安排嘲弄那些一句话里用许多"的"字的人.在同一句话中就安排了嘲讽,不但犀利,也是他行文凝练的原因.这是鲁迅对虚词运用自如的一个结果.
二 文言句法以及古语词的使用
白话文运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面对着极大的语言荒芜.后人也许觉得那时只不过用话记下事情来就是了,实际却是极困难的.有鲁迅当时的话为证:"现在的文学家,哲学家,政论家,以及一切普通人,要想表现现在中国社会已有的新的关系,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观念,就差不多人人都要做仓颉.这就是说,要天天创造新的字眼,新的句法.实际生活的要求就是这样."(《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
邹恬先生指出:"五四"小说语言与传统语言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小说语言."五四"小说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其意义不在于白话通俗易懂,易于为读者接受,这一点传统白话小说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而是创造了一种适应新的内容,反映新的审美要求,具有不同艺术功能和艺术表现力的语言.它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文学语言的诞生,标志着小说语言现代化的开始.此外,"五四"小说还实现了一个变革,即以书面语言代替口头语言.传统小说受说书影响,口语化程度比较高,它便于讲述,易于理解.而"五四"小说语言有它所传递的内容规定,必须更精致,更含蓄,构造更复杂,层次更丰富.它需要读者坐在案边反复仔细地思索领略,咀嚼回味.[1]
邹恬先生所指出的这种变革,逼迫着"五四"作家们作出好的语言安排.在运用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策略时,文言句法和古汉语词汇是鲁迅语言表达的后备部队,因为他"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所以在表达不利的情况下,宁可向古人借用语言.
有人认为鲁迅的文章"文言杂糅",且不谈这"文言杂糅"该如何定义,用今天的语言规范去衡量"五四"时期的语言,这本身是一种颠倒.因为我们现在的汉语规范正是"五四"以及以后的作家们不断进行语言尝试的结果.是他们历尽辛苦为我们开拓的语言天地,现在我们坐享其成,不但不努力去寻求汉语的更为美好的明天,在陷入日甚一日对汉语的麻木里的同时,置前辈的努力于不顾,甚至还指责他们的奋斗,实在值得深思!
下面是鲁迅作品中几个使用文言句法的例子:
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就有:
1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味"名词活用如动词.用"深味"这很经济的两个字就更能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句子的后部"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里的两个"的"字拉长了句子的后部,使之成为句子的重心.这种时而极省俭笔墨,时而多加字数使句子具有了一种时缓时急的节奏感,而文言的单音节字正有助于这种节奏的实现.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面"名词活用如动词,使句子紧凑.
3.其一是手枪,立仆.
"立仆"两个单音节词,是文言用法.
4.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
"为……所……"被动用法属文言结构,但在现代汉语中也不时被用到.这可能与现代作家们的使用有关.
在《阿Q正传》中也有典型的文言用法:
5.所以者何 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这里用"所以者何 "比"为什么会这样呢 "更富有讽刺以及调侃意味.
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会有点文言的影子,当然,本来文言与白话的分界就很难说.有一些文言句式,虚词是在今天也常常用到的,再举两例:
6.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野草·希望》)
7.国粹家者,保存国粹者也;而国粹者,我的胡子是也.(《坟·说胡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找不到恰当的字眼的时候,宁可向古人学习,盼望总会有人读得懂.这个倾向在小说语言里,比较突出.这当然与小说这个文体更注重艺术性,也更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有关.
1.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彷徨·伤逝》)
愧恧:惭愧.宋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是用夙宵愧恧,寤寐兢忧."[2]
2.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彷徨·祝福》)
歆享:神灵享受供物.《史记·孝文本纪》:"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3]
蹒跚:旋行貌,徘徊貌.又写作" 跚".
五代范资《玉堂闲话·高辇》:"梦见一老僧著屐,於卧榻上 跚而行."[4]
3.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彷徨·长明灯》)
辟易:退避,避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5]
4."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但是立即收敛了……(《长明灯》)
阴鸷:阴险凶狠.《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 严延年为治阴鸷酷烈."[6]
5.准此,可见如果将"差不多说"锻炼罗织起来……(《呐喊·端午节》)
准此:按照这样办理.旧时常用于对下级及平级的公文.明代亦用于诰命.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钦此钦遵》:"今公牍中有'准此'二字,惟上司行属员用之."[7]
6.我愕然了.(《呐喊·故乡》)
愕然:惊讶貌. 《 史记·黥布列传》:"楚使者在,方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布愕然."[8]
7.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朝花夕拾〉小引》)
幻化:犹言变化,变幻.《列子·周穆王》:"……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9]
8."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
忤逆常含有两层意思:(1)冒犯,违抗.《后汉书·陈蕃传》:"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
(2)不孝顺.明沈榜《宛署杂记·圣谕》:"三月,说与百姓每:孝亲敬长,不许忤逆,犯了不饶."[10]
9 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呐喊·幸福的家庭》)
茕茕 :孤零貌.《左传·哀公十六年》"茕茕,余在疚."[11]
10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记念刘和珍君》)
(2)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出离.(《华盖集·碰壁之后》)
出离:(1)犹佛家所谓涅盘.(2)犹超出.(3)走出,离开.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齐观瞻,见个书生,出离人群."[12]
上面所引用的鲁迅的两句话分别使用(2),(3)义项.
由于鲁迅的学识广博,在行文的时候有多方得宜.正如"出离"一词的使用,其独特给人以深刻印象.鲁迅还同样用过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字,这里引用李瑞山先生的一段评论文字:
作者常以这样的词语用在诗中:《复仇(其二)》中的"大欢喜","大悲悯","大痛楚";《死火》中的"大火聚",特别是《失掉的好地狱》中的"醉心的大乐","遍身有大光辉","运大谋略,布大罗网","大威权"等.这里用的"大"字,多是模仿古代汉译佛经的语气.(据《野草》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单行本《失掉的好地狱》注释2).这当然与有的诗作涉及到佛经的内容有关,但也可以说是作者喜欢这种构词方式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散文诗中,以增强词语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作者在写《自言自语》时就这样用过,如《我的父亲》中:"大安静大沉寂的死,应该听他慢慢到来.谁敢乱嚷,是大过失";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愤激,悲慨,痛切的感情.一个单字,习闻常见,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与一定的词语相结合,就变得如此传神,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看似单调平淡,实乃意蕴丰富,反映了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在《野草》中,这样严谨的句法结构和凝练而传神的词语是很多的.这对于作品深沉含蓄的风格的形成,给了很大的助力.[13]
三 双重否定的使用以及鲁迅语言的节奏
鲁迅喜欢说"不",即使在表达"是"的时候,他宁可用双重否定来代替一个肯定.双重否定的使用有力地烘托出作者孤冷的心境,在自述心路历程的时候,作用尤其明显.举《〈呐喊〉自序》中的几例如下:
1.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2.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
3.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双重否定句的运用,使句子读起来不那么顺畅,似乎有碍于好的表达.然而事实上,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恰恰是那么一种讲不清楚又不得不讲的,伤心不愿示人的厚重的痛楚.这种痛楚是时代与生存本身的悖论,是忘不掉丢不开的魔障.这种感觉正是在这种不那么顺畅的表达中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行文的过程中设置障碍,让读者感受被迫停顿,再次被迫停顿;被否定,再次被否定的挫折,才能模拟出这样的一种心态,使之在阅读过程中短暂而又连续地发生,并且随着双重否定句的不断出现使得这种过程不断地被重复,逐渐强烈,表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显著;也正是由于这种不顺畅,使读者在阅读的不断停顿中得到思维以及感觉的逐渐扩大的空间.
这种不顺畅的感觉,其实不仅是由双重否定句引起的.前面提到的虚词的大量使用,古汉语句法和词汇的使用都使得鲁迅的文章缺少了让人眼睛一亮的明丽和一读到底的痛快.而这种不顺畅不是因为炼字的功夫不够,而是因为鲁迅在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程度上的苛刻要求.
鲁迅的作品成为公认的中国语文的精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沿承了中国语文的传统——尽管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艺术感使他的行文能够考虑到中国读者的传统的阅读习惯,而这种新与旧的连接点就是行文的节奏.
周作人曾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提到中国人是一个很爱音乐的民族,这在大众表现于对戏曲的喜爱;在知识阶层则还表现在行文的韵律,节奏.
行文的节奏,有语言的节奏,有感情的节奏,有思维的节奏.节奏的流驶,很容易让人进入一种跃动的游戏状态,使写作和阅读都变得富有趣味.感情的节奏和思维的节奏与文章构思关系较大,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倾向关系密切.而语言本身的节奏,则是由作者运用语言的自如程度所决定的.下面仅举几例,略谈一谈鲁迅作品中语言所蕴有的节奏感:
1.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彷徨·祝福》)
"不如所料","竟如所料","恰如所料"三个词形成了一种节奏,使得这个复杂的表达显得悦人耳目一些,因此不那么讨厌.
2.所以凡有时髦女子所表现的神气,是在招摇,也在固守,在罗致,也在抵御,像一切异性的亲人,也像一切异性的敌人,她在喜欢,也正在恼怒.(《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
排比,对比的穿插使用,把这种矛盾性极强,戏剧性极强的性格特征大致概括了出来.
3.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转劝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呐喊·狂人日记》)
"起头"和"下手",由于用字相对而形成一种节奏感.
4.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故乡》)
排比的运用更有助于表达一种强烈的不满和无奈.
此外,"在鲁迅作品中,反复这种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4].王希杰先生在《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一文中充分论述了这一问题.
5 在现在的环境中,人们忙于生活,无暇来看长篇,自然也是短篇小说繁生的很大原因之一.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和事状,所得也颇不少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
划线句紧凑而具文言风采,句前,句后则相对有较缓之感.这种近乎由白话渐入文言,由文言渐入白话的写法使得文章词句时缓时急,比一缓到底的白话要有回味些,简洁些.鲁迅对于这种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他的文章能够恰当表达出他的情感,他的想法的关键.上面所提到的虚词运用,文言句法和词汇的使用,双重否定句式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这种节奏的完善的.
尽管鲁迅的作品并不算人见人爱,但是它独特,清新,丰富和有回味,这是中国语文的骄傲.而鲁迅的这种把深沉,敏感,广博和热爱融入语言,为后人开拓新的美的语言空间,是中国人的骄傲.而是否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对于中国语文的建设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注释
[1]《邹恬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第一编鲁迅和"五四"小说,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2]《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同)第七册第664页"愧恧"条.
[3]《汉语大词典》第六册第1462页"歆享"条.
[4]《汉语大词典》第十册第538页"蹒跚"条,第五义项.
[5]《汉语大词典》第十册第486页"辟易"条,第一义项.
[6]《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册第1038页"阴鸷"条.
[7]《汉语大词典》第二册第427页"准此"条.
[8]《汉语大词典》第七册第659页"愕然"条.
[9]《汉语大词典》第四册第427页"幻化"条,第一义项.
[10]《汉语大词典》第七册第432页"忤逆"条.
[11]《汉语大词典》第七册第201页"茕茕".
[12]《汉语大词典》第二册第505页"出离"条.
[13]《鲁迅创作艺术谈》,南开大学中文系鲁迅研究室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250,251页.
[14]《王希杰修辞学论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92页.
参考文献
《邹恬中国现代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鲁迅创作艺术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王希杰修辞学论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南京大学中文系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论文集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在“五四”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以白话写小说的人.他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以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其小说中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文章就其小说语言中的模糊语言、追问、疯话作具体展开.
一.模糊语言
鲁迅小说语言的模糊主要体现于语义的模糊
(一)语言磨棱两可
《阿Q正传》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里“我们”指哪些人?“先前”是什么时候?是一年之前还是几年前?“阔的多”究竟有多阔?在此,阿Q用这种磨棱两可的(模糊)语言来为自己壮胆,威压别人,掩盖他的心虚,体现了阿Q在精神上常处优胜的特征.而鲁迅写阿Q这一人物形象正是为了暴露国民党的弱点.
(二)语义的多义指向和暗示性
小说《药》的结尾部分,“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得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句话从字义上看,是写了在王俞儿去逝以后,有人来祭拜他的坟墓.而实际上,小说在给人沉重之后,这一笔——革命者坟上的花环却“显出若干亮色”,透露了代表朝代性的革命的希望和力量.体现了模糊语言使文章含义比字面的表达更多,更丰富.
(三)言外之意
鲁迅先生在创造中常在语言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或“未定点”,带有“言外之意”,需要读者自己发挥想象力来填充.
如《药》中,老栓在为独生子买药的路上冷不了地听到“哼,老头子.”“倒高兴……”随后“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这高兴到底是为什么而高兴呢?是老栓为能买到可以“治好”小栓的病的药而高兴?还是反革命者为杀了革命者夏俞而高兴?而“那几个人”又是什么人呢?是凑巧而遇的路人?是革命者?是反革命者……
(四)语言中的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为国讳和家讳,它主要以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或改音法来回避.
如《祝福》中,“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问.“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老了……死了?”这里的“老了”是“死了”的意思.作者这里用“老了”二字,就避免了触犯了某种忌讳.
二.语言中的追问
小说《故乡》中“闰土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管贼么?……他不咬人么?……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文中通过“我与少年闰土的对话”,以“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天空”的我的追问刻画了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而文章的后部分“阿!闰土哥,——你来了?……”“老爷!……”被生活压迫了的闰土与回忆中海边西瓜地上手持银叉的小英雄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追问的语言来刻画了中年闰土这个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被无情剥削的受苦农民的形象.
语言中的追问,还运用于《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孔乙己》中“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文章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而又穿着长衫的人.他穷愁潦倒,却死守着“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甚至流为窃贼,也还在声辩“窃书不能算偷“.他深度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通过对孔乙己的悲剧性格的提示,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迅才和讯才哪个对
迅才。迅和讯这两个字的区别,从字面上看就是一个走字旁,一个言字旁,迅才对,从象形文字这个意义上来说,走字旁的迅代表的是速度,言字旁的讯,字面上的解释就和语言相关。

分别概括双喜,啊发,迅哥的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鲁迅的...
双喜:机敏、活泼、懂事、善解人意 阿发:善良、憨厚 迅哥:文静

思迅怎么切换中文模式设置
打开思迅软件。点击“设置”。点击“语言”。点击“中文”。点击“OK”。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可能会因应用版本不同而有所不同。无论使用哪种应用,都可以在设置中查找关于语言转换的选项。

“迅节徒飞奔”的出处是哪里
江气偏宜早,林英粲已繁。馀滋含宿霁,众妍在朝暾。拂衣释簿领,伏槛遗纷喧。深俯东溪澳,远延南山樊。归云纳前岭,去鸟投遥村。目尽有馀意,心恻不可谖。朅来彭蠡泽,载经敷浅原。春及但生思,时哉无与言。不才叨过举,唯力酬明恩。美化犹寂蔑,迅节徒飞奔。虽无成立效,庶以去思论。

什么是通迅
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必须完全真实,报道时间上都讲时效性,要求迅速及时。按著名记者梁衡的说法,一条消息应具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实的事情;二是这事件必须是新发生的,新鲜的;三是这事件要有足够的受众,有传播价值。

传话传的越来越离谱的故事
例如,说话人在某个场合上用的词语可能会被多种方式解释。加上此前的口语语言对语言的歧义性,信息就很容易变形。此外,许多语言都存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因此使用不当的语言也会导致信息失真。社交媒体角度社交媒体的流行使信息可以迅速地传播。但也使信息的误传或失实产生了更高的风险。相信“科学...

我手机输入法选择的迅飞,可是怎么老是跳到手机自带的英语键盘输入法了呢...
第一按照完全按照讯飞输入法把默认输入法设置为默认输入法。第二,把输入法 装到手机内存中不要装到SD卡里面。第三,就是获取root权限以后,卸载掉自带输入法和谷歌键盘。第四,如果不能或者不想获取root,那么你就冻结自带输入法和谷歌键盘。

通迅和通信有什么不同?
而不是现代通讯技术,通迅目的在于沟通和交流,并以此来发展人际关系和发现共同点。总的来说,“通信”更强调介质和技术手段的使用,信息内容的传输和共享,着重于相互之间的数字传输;而“通迅”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语言互动、交流和情感体验。两者都是重要的交流和沟通形式,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情感的桥梁,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说话时不应用俗语。常用俗语会妨碍你在语言方面的自如运用。 (2)要做到尽量多用数字。说话时多用数字,语言会更加生动,说服力强,自己也会更加自信。 (3)多看电视。电视是最感性的语言来源,但要注意:不要只看电视剧,而应该多看那些咨询性及访谈性节目,这样能让你更好地学习别人的交谈技巧。 (4)训练目标...

为什么我不建议孩子学自然拼读呢?
忽视阅读流畅性和表达:阅读不仅仅是识别单词,还包括理解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语调。自然拼读法可能会让孩子过于专注于单词的发音,而忽视了阅读的流畅性和表达力。过度简化语言学习:自然拼读法可能会让孩子认为所有单词都遵循简单的发音规则,从而忽视了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在遇到不...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鲁迅的错别字为什么这么多? -
禤冠鱼腥: 当时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汉语正处于从古文过渡到白话时期,有很多字词和语法的运用都有转型时期的特征,比如“的”字用“底”字.鲁迅的古文功底很深厚,古文当中的用字很不严谨,特别是到了晚清,一个字可能有古今字、异体字、同源字等很多写法,这点体现在《孔乙己》中的茴香豆的茴字上.鲁迅的文章的内容大于形式,他不太注重遣词造句的规范化,所以文章里有很多句子特别别扭,且有“错别字”.这是时代特征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鲁迅的文字为什么很奇怪,很拗口? -
禤冠鱼腥: 1、语言的转型时期,在词汇和语法上与现在存在差异. 2、鲁迅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的作家,并且主张用西语的语法改造汉语. 3、鲁迅的方式其实更清晰、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和情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却不是象aico_nico这样的庸人可以理解的.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为什么"五四"时期特别是鲁讯的作品读起来比较拗口? -
禤冠鱼腥: 那时候刚刚开始提倡白话文,还不成熟所以写的时候还有文言文的气息,另外我一直觉得鲁迅的文字经常会出现外语的语法,就好像过去的翻译小说,主张所谓“直译”其实是硬翻,把外国话的句法结构不变直接用中国话翻出来,读起来就很别扭,鲁迅的文字就经常有这种感觉.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为什么鲁迅写的文章的语句都很拗口? -
禤冠鱼腥: 当时正处在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时期,他们从小都是受的文言文教育,而且那个时候很多白话文的词法和语法还没有规范下来,都是这些人在一点点摸索,有些外来语的翻译也和现在不一样,现在读起来自然有点拗口,毕竟现在的白话文也是经历了上百年才发展成这样的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鲁迅的文章病句多,很难懂,为什么好要选入教材? -
禤冠鱼腥: 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那个时代正好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过渡的时代,所以语言奥涩难懂,但是鲁迅的文章胜人之处在于他敢于揭露国人的弊端,时政的弊端,可以激发有良心的中国人的热血!即便是时至今日,鲁迅的很多文章仍如警钟常鸣在耳,那些把鲁迅的文章从教课书中挑出的人,是忘记了历史的人,同时也是不敢于面对现实的人.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鲁迅当初为什么反对文言文? -
禤冠鱼腥: 文言虚词多 语气词多 光听是听不出来准确意思 不好普及 一个次四五个意思 还差别大 文言和现在世界性语言翻译起来极为困难 还有比较主要的是鲁迅那时刚从日本留学回来 革新意识很强 或许出于他个人想法 他也反对过中医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鲁迅作品的语言独特性 -
禤冠鱼腥: 最大的特点就是思想的深刻性,这也是鲁迅文章区别于其他现代文学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再一个就是幽默,但并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是为了使人在战斗之余能得到一点乐趣,这也是他和林语堂等辈的幽默的区别; 还有就是言辞的犀利性,对于其他人的批判从来不会留任何面子和退路.这是他和胡适等改良但不改革派的区别. 此外还有野草中的绝望和虚无,朝花夕拾中的童真与快乐,这些就留给自己慢慢体会吧.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鲁迅为什么说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原因要详细. 好的加分 -
禤冠鱼腥: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鲁迅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的.这些话说得有点偏激了,但是在当时为了扫除腐朽的文化,推翻旧制度,也就不那么偏激,反倒有道理了. 这句话不要太在意,只是他的想法而已.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
禤冠鱼腥: (1)批判性.①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鲁迅后期的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②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③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2)深刻性.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辩证哲理.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出,嵇康、阮籍毁坏礼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爱之过深的表现.再如《杀错了人〉异议》中所提出的“异议”.这些分析论断常对读者的习惯性思维构成一种挑战,但细加体味,却不得不承认其内在的深刻性与说服力.

海南藏族自治州15626336703: 鲁迅的文笔有什么灿烂的? -
禤冠鱼腥: 请您不要生气,首先我要说的是,是您对鲁迅先生的不了解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不了解,才会有这个问题的出现. 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言问题,是因为您没读懂,所以才觉得生硬.其实,如果您能他说的意思,您会觉得非常的幽默、风趣.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