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什么朝的皇帝什么的陵墓

作者&投稿:秦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始皇的墓是什么样子的?~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 秦始皇陵兵马俑
  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发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 秦始皇陵
  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 秦始皇陵建造图
  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秦始皇
  ,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规模宏大 埋藏丰富
  秦始 秦始皇陵
  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
  兵马 秦始皇陵
  [1]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陵园工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最多72万囚徒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编辑本段神秘之处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 秦始皇陵地宫假想图
  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正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般,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象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长也就可想而知,若说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难怪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骑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流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赵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路途遥远,其间又强敌林立,“叶落归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认为,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但如果头西足东的葬式表示秦人来自西方的话,那么华夏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说明他们来自北方呢?现代文化学与民俗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们曾流行过的“屈肢葬”一样,与甘肃地区的古代文化或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白马藏人”对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释是,日落归西,人亦随太阳走。也许,秦人对他们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释。一切都不得而知。   时常有人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泥人泥马来陪葬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实质上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他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从而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又不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秦桶坑出土的这支秦代军队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秦桶坑大批兵马俑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下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一种观点认为,秦兵马俑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兵马俑军阵为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兵马俑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四号坑,即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俑坑是统帅右、左、中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兵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始皇希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   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四号坑的问题,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从而否定了三军说。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乃一项未竟工程,全部建成应有50000兵马俑坑。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代“乘之”所演习的八种阵法申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阵法的特点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外围四队兵力较多。秦俑军阵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阵法来配置兵力的。   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绝非人们通常说的指挥部,它应该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反映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反映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   对于三号坑,有人认为是军伍社宗,是用来进行军祭的,是作为在军祭祖的对象的社主和迁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   对于二号坑,有人提出是四兽阵,即弯兵阵为朱鸟阵,战车、步兵、骑兵混合阵为玄武阵,骑兵战车组成的阵为青龙阵,战车阵为白虎阵。   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尉缓子》所云的“常阵”。   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就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编辑本段考古新进展
  “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据悉,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之一,这是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该计划,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此次考古探测于去年底启动,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
  墓室面积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特殊宫墙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扩展资料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
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始皇陵

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被誊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内,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修建。现已发现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
中文名
秦始皇陵兵马俑
外文名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Shihuang Mausoleum
出土时间
1974年春
荣 誉
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
目录
1出土过程
2俑坑介绍
▪ 建筑构造
▪ 分坑介绍
3陶俑形态
▪ 形态类别
▪ 文化研究
4修建背景
5保护工作
6影响成就
▪ 艺术成就
▪ 文化交流
7研究书籍

1出土过程编辑
1974年3月,在离秦始皇陵1.5公里的西杨村村南,村民杨志发、杨培彦等十几位在不长庄稼的柿林之上开始了抗旱打井的工程。当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红烧土块;3米深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以及8个残破的陶俑。他们停下了工程,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随后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一方面收集散失的文物,一方面作初步的清理。同时,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家乡临潼探亲 ,他将秦始皇陵发现大型陶俑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内参上作了报道。李先念看到报道材料,当即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 一重点文物。”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随即派有关专家来现场视察。
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他们在965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批青铜兵器、车马器。通过试掘和钻探,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含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6年,国务院决定在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展览大厅。1976年4月23日在展览大厅基建工程进行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 ,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2]
1986年考古专家对一号坑的中部和北部进行第二次发掘,面积也达2000平方米,后因故中途停止,原因不详,时间仅维持一年。 [3]
秦始皇陵兵马俑第三次挖掘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博物院获得考古团队领队资质后,就启动了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本次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考古编号为T23方,面积400平方米。至2012年底,共出土战车2乘、陶马3组12匹、陶俑170余件、小件器物近400件(组);清理战鼓、箧(qiè)、兵器柲(bì)、弓弩、箭箙、韬等重要遗迹数十处。[4] 且在次挖掘中发现了大量彩绘的秦俑,并成功保存一部分下来。[5]

2俑坑介绍编辑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有三座,分别为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坐东向西,呈品字形排列 ,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建筑构造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用于墁铺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条砖(长42厘米、宽19.5厘米、厚9.5厘米)、中型条砖(长41.5、宽14厘米、厚9.5厘米)、小型条砖 (长28、宽14、厚7厘米)、近似方形砖 (长29厘米、宽19.5、厚9.5厘米)、长方形子母砖(长27.4厘米、宽13.6厘米、厚7.9厘米)等,而以小型条砖的数量最多。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饰细绳纹,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950℃-1000℃之间。三个俑坑用砖约为25.6万余块。大型条砖上发现有“左司空婴”、“右司空尚”、“宫水”、“都昌”等戳印文字。[1]
分坑介绍
一号坑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

秦始皇陵兵马俑景观(一)(20张)
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驭手一名,车士两名。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轰动全球的奇迹。
二号坑
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16张)

军阵分为四个部分,曲尺形的东端:四边周廊内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间四条过洞内有160名跪射武士,为弩兵阵。曲尺形南半部,八条过洞内并排着八列战车,每列八乘,每乘车后有2-4名车士,无徒兵,为战车方阵。曲尺形中部:三条过洞内排三列战车,每列六乘,车后排列有徒兵和骑兵,是车、步、骑的混合军阵。曲尺形北部:共有三条过洞,每条过洞内有两乘战车,其后为八队骑兵,每队四列,为骑兵阵。
二号坑的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集各军兵种于一个阵列中。二号坑预计可出土各种武士俑1300余件,战车89乘,车马356匹,鞍马100余件。
三号坑
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1976年发现,1987年开放,规模最小,与一号坑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东西宽17.6米,南北长21.4米,平面结构“凹”字状,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仅相当于一号坑面积的3.6%,二号坑面积的6.7%。

3陶俑形态编辑
形态类别
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可划分为四个级别: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 士俑。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服饰冠带上。[6]
步兵俑
坑中步兵俑的数量最多,约7000件,以地位高低区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大类。军吏俑中又有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的区别。一般士兵俑中又有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的区别。区别上述各类俑的主要标志是冠饰、甲衣和履等。[7]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将军俑(高级军吏俑)
将军俑也叫高级军吏俑是目前所知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将军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箸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则戴介帻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
  将军俑铠甲的形制基本相同,前身甲较长,下摆呈等腰的尖角形,下缘及腹下。后身较短,下缘平直,仅及腰际。铠甲似整片皮革作成,前身在胸部之下,身后在腰际嵌缀鱼鳞状的小型甲片。前胸和后背部份没有缀甲片,上面绘彩,并有几朵用彩带绾结的花结。甲衣的周围留有宽边,宽边上绘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花纹,有的双肩有披膊,披膊上没有嵌缀甲片,有的双肩无披膊。
  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雕塑家在塑造这种俑时,都在其额头上雕出一道道皱纹,显得这些将军是久经沙场,富有长期作战经验的将领。[8]
车士俑(驭手俑)
车士俑也叫驭手俑。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驭左俑)和车右俑(驭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右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秦始皇陵中各类兵马俑(12张)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陶马
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9]
文官俑
秦始皇陵文官俑是兵马俑中的一个奇特种类,数量稀少。文官俑恭谦而立,低眉颔首,腰挂书刀、背背砥石,整装在岗。 文官俑位于6号陪葬坑,室内有12尊大型陶俑,其中有8尊文官俑,它们一个个头戴长冠,冠带系于颏下,带尾系成蝴蝶结。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身着长裤,脚穿齐头方口浅履。 [10]
百戏俑
百戏俑是秦兵马俑的又一新种类,百戏俑坑位于秦陵东南部内外城间,北距石铠甲坑仅35m。截至2013年,百戏俑出土的陶俑个体在30件左右,大多还没有修复,百戏俑头部缺失,上身赤裸,腰系短裙,他的姿势也十分奇特,右手搭于左肘处,似乎正在进行娱乐表演。[11] 在2013年第三次挖掘中,新出土的五尊百戏俑中,其中3号百戏俑赤裸上身,身上缠绕着腰带;而被考古专家称作“泡钉俑”的4号百戏俑,没有俑头,举起的左臂已经折断,右手臂断裂,更为奇特的是,他的上身有序地装饰着圆形泡钉和几何纹样。[12]
文化研究
兵马俑不戴头盔
秦始皇的兵马俑有一个奇怪的共同点就是他们不戴头盔,而且铠甲也很简洁。2000多年前,秦国一位县法律秘书“喜”为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条线索。“喜”曾经3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案件: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酒使士兵有一种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冲动。而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13]
兵马俑身涂紫色
在一个2017年之久的墓地里发现的8000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都是彩绘兵马俑,且大多数都有一种罕见的亮紫色。据科研人员结果发现,这是一种还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因此被称作中国紫。为了找出中国紫的真正来源,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表明,研究人员认为它很有可能是秦代道士们制作玻璃假玉时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兵马俑手里无兵器
泥塑制陶工兵马俑一号坑先后出土了2000多件陶俑,步兵、战车等,形成了一个威武的军阵。但这些威武的士兵全都赤手空拳,手里并没有兵器。有专家分析表示,在秦末,与农民战争有关,不能说是项羽本人,但跟他是有关系的。再一个兵器历来被认为是国之重器,这些金属兵器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兵俑手持的都是可以用于实战的兵器,而金属当时属于一种贵重而稀缺的资源,因此考古人员推断,当年盗掘兵马俑的人,在破坏了兵马俑后,把大部分兵器都拿走了。只剩下了一些青铜箭头和少量青铜剑以及部分铁质兵器,而兵器中的木质部分,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后,早已经腐坏。在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在一号坑内发现了疑似的盗洞,这为曾经有人进入兵马俑坑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现场还发现了大量的木条、麻绳等物件焚烧过后留下的炭迹,这证明焚烧时间距离秦俑坑建成并不是太久,因为如果时间长,麻绳、木条等都会化为灰烬,难以成炭。根据诸多线索,有“秦俑之父”之称的袁仲一大胆推断:焚毁兵马俑的人是项羽。[14]

4修建背景编辑
秦始皇帝陵自赢政初即位时(公元前246年)便开始修筑,至完工历时约40年,用工达70余万人次。秦始皇帝陵主要由地宫、封土、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各种附属建筑以及陵邑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园设计缜密、规模宏伟、埋藏丰富。陵园整体布局,在继承前代传统葬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
秦始皇帝陵的修筑汇聚了当时众多能工巧匠,陵区内已出土的兵马俑、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均被视为那个时代的缩影。[15]
世界遗产证书和秦始皇像

5保护工作编辑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祺说,兵马俑的保护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俑坑的保护,二是兵马俑彩绘的保护。
通体彩绘的秦兵马俑原来彩色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留下局部的颜色残迹,而出土后这些颜色残迹对环境行为十分敏感极易起翘、剥落的情况。兵马俑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过2000多年埋藏以后,因长期遭受重土覆压和自然侵蚀,陶俑表面的漆层发生卷曲导致彩绘层脱落;还有一点就是,表面的原料层里所加的胶质,如动物胶、植物胶,出土后被氧化,也都迅速流失或老化,于是出现掉粉色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秦始皇陵博物院研究得出了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在陶俑出土
秦俑保护修复工作一览表
的4分半钟之内,剥离泥层进行加固处理;然后,将陶俑迅速移到恒温恒湿环境,专业人员用很小的手术刀和极细的毛笔将彩绘表面的泥土一粒一粒地剥离。这样的话,为一只陶俑做完彩绘保护,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运用这种方法,科研人员对10件新出土的武士俑实施了彩绘保护。经过近两年的观察,实施彩绘保护的这些陶俑彩绘色调稳定、自然,颜色鲜艳,效果良好。据此,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定,这一科技成果在彩绘陶质文物保护领域中,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另一种办法则给那些色彩已经脱落的陶俑恢复颜色。古时秦人为了给陶俑着色,在陶俑身体和颜料之间涂有一层粘合剂,但经历了2000多年,粘合剂脱水破碎,附在上面的颜料也随着脱落。针对这一点,中外考古专家试用一种现代粘合剂涂在脱落的彩绘残片上,再用高能电子束辐射,使保护膜固化在陶俑身上,试验品经过数年的观察,彩绘色仍很稳定,视觉效果较好。[16]
此外,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及秦始皇陵周边地区,博物馆管理人员通过征地、搬迁居民等方式,建立起了3000亩左右的植被缓冲区,但是一些距离不是太远的工业企业所排放的废气等污染物,严重威胁着兵马俑的安全,经多方交涉之后,问题仍然存在。此外,长期以来,在兵马俑文物区内,存在部分游客乱扔矿泉水瓶、随地吐痰、胡乱触摸等不文明现象也是一大威胁所在。[17]

6影响成就编辑
艺术成就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他们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18]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它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艺术的殿堂里,秦俑以其庞大阵容——7000多名军人,600多匹战马,两万多平方米的面积,所闻名于世,如此巨大而又围绕着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秦俑不但注重整体艺术的渲染,而且更加注重个体形象的艺术刻画,注重写实艺术。它们当中有将军、士兵、驭手等各种军人形象。平均身高1米80,个个体魄健壮,容貌、性格、神态各具特色。但是由于匠技师夫们技艺高低不齐,秦俑中也存在少量表情呆滞、愁眉苦脸的形象,甚至身手比例失调的这种秦俑。
秦代艺术家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秦国军队的强大威严,而且还证明了中国的雕塑艺术早在两千二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成熟了。[19]
文化交流
自1976年3月起,兵马俑等一批文物随着各种专题的“中国文物交流展览”到世界各地巡回展览,截至2013年10月已参加81次展览。[20]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截至2006年已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下面简单列举一些名人留言:
1976年5月6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赞美秦兵马俑到:“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1978年9月法国总理希拉克曾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1987年9月5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完兵马俑后曾说:“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1988年12月22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曾说:“来到了伟大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历史文明地,我完全被感动了。在此地——西安,开始了中国和印度的友好交往,向你们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致敬。”
1995年10月05日,阿根廷总统卡洛斯·萨沃·梅内姆曾说:“这个陶制的兵马俑代表了中国,代表了具有悠久历史国家的巨大文化遗产,感谢中国人民为人类留下这份遗产。”
2004年02月26日,波兰参议院副议长达涅拉克参观完后,留言道:“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我在世界上所看过的最珍贵的文物。非常感谢你们能够给我们创造一个来参观的机会。祝万事如意。”2008年8月18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二十年前来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次来到北京感受的是中国的现代文明,而来到兵马俑是感受中国的古代文明,这两种感受融合到一起,是非常有意义的。谢谢!”[21]

7研究书籍编辑

书籍
作者
出版社

《秦兵马俑》 袁仲一 三联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编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秦俑研究文集》 武伯伦、张文立 上海人民出版社
《秦俑研究文集》 袁仲一、张占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 袁仲一 文汇出版社
《秦俑艺术论集》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俑学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俑学》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秦陵兵马俑》 何宏 陕西旅游出版社
《秦俑百题》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秦兵马俑坑》 袁仲一 三联出版社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秦兵马俑》 不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1.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朝的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2. 历史沿革: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等史籍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墓,

吉加油,吉,体积可以,了25年5岁


兵马俑到底是什么
在古代,人殉是一种普遍的习俗,奴隶作为主人的财产,常被作为陪葬品。兵马俑就是以兵马(战车、战马、士兵)的形态制作的陪葬品。1974年3月,这些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兵马俑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位于...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简介与历史?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艺术瑰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的兵马俑坑内。这一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下是关于兵马俑的详细历史简介:一、发现与发掘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于1974年被发现,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这些陶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用于陪葬,以展现秦朝强大的军队。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一兵马俑介绍?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

兵马俑是秦始皇用来干什么的
兵马俑在西安哪个区 临潼区。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从西安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非常方便,有相当多的旅游大巴选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我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兵马俑古代有没有记载 史书上没有兵马俑的记载,但当地百姓最晚在西汉末年就知道了它们的存在。兵马俑为秦代...

兵马俑是什么?
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

兵马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代表,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1、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俑坑,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有君主死后奴隶活人殉葬的制度,秦始皇在建立自己的陵墓是丞相李斯认为活人殉葬过于残酷,劝其改为陶俑殉葬,这表示了我国古代人们“视死如视生的”观念,秦始皇生前统帅六军死后也要庞大的军队来保驾护航,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的来历。2、简介 秦...

兵马俑是哪个朝代
兵马俑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历史瑰宝,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兵马俑是哪个朝代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兵马俑是哪个朝代 兵马俑是秦始皇时期打造的陪葬品 兵马俑的历史 陕西省关中平原一带,曾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政治舞台,又是他们最后归宿之地。从公元前11世纪起,就...

兵马俑是什么
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

兵马俑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而兵马俑就是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

兵马俑是什么
201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二、三号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15]2020年1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线数字博物院。[16]建筑布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它以秦始皇兵马俑为基础,是在兵马俑坑原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共有一、二、三号3个兵马俑坑。

建昌县15524996456: 秦兵马俑的资料100字!急急急急急!!!!!!!!!!!!!!! -
恭诞参麦: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码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安何已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知道了吗?

建昌县15524996456: 秦兵马俑是什么年代的 -
恭诞参麦: 兵马俑是秦朝的,是秦始皇殉葬品的一部分.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於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5公里的下河村.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完善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於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建昌县15524996456: 兵马俑时代寓意是什么? -
恭诞参麦: 兵马俑时代的寓意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它代表了秦朝的强大和统一,以及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兵马俑也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和皇权统治.

建昌县15524996456: 秦始皇与兵马俑的资料
恭诞参麦: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5公里的下河村.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完善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建昌县15524996456: 临潼兵马俑是我国古代那一皇帝的随葬品? -
恭诞参麦:[答案] 临潼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发现于1974年

建昌县15524996456: 中国的兵马俑是哪个朝代的?
恭诞参麦: 秦朝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

建昌县15524996456: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哪个朝代的
恭诞参麦: 秦朝,秦兵马俑

建昌县15524996456: 兵马俑是建于() -
恭诞参麦: 概述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5公里的下河村,1978年时任法国巴黎市长的雅克·希拉克称兵马俑的发现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

建昌县15524996456: 兵马俑是哪个朝代的 -
恭诞参麦: 现在人们口中的兵马俑实际上指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实际上中国帝王将相的陵墓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有陪葬兵俑的习惯,不过大规模的陪葬兵俑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秦汉时期都很盛行,之后规模就小了很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