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原文,后被简化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谁简化的?

作者&投稿:庄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什么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原文:
《诫子书》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释义: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专心致志,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对社会无任何用处,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旧舍里。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 (诸葛亮作品)

淡泊方可明志,宁静方可致远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这是诸葛亮告诫自己儿子的一封信,他的原文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研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出道前躬耕垄亩,隐居生活,他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称为“卧龙”。经过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献出。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从此,他辅助刘备夺得三分之一天下,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甫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可以概括他的一生。

诸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章盖世,他的功业超过了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只有一篇《隆中对》和前后两篇《出师表》,不为作文而作文,却成为千古绝唱,他的文学修养仅仅通过这几篇文章就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不为作文而作文,不为作人而作人,历史上一个成功的人士,往往综合修养都很高,如用之于辅政,会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用之于作文也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家。诸葛亮除了《出师表》外,留下来的都是短简,文体内容精炼得很,一如他处世的原则一样细微谨慎,从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修养。后人有的把他划归到儒家行列里,也有人认为他是道家人物,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也不矛盾,从他经纶国家的行为来看,确实是符合儒家入世的思想,但是从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修养来看,又具备了道家出世的法则,以出世之心,经纶入世之事,可见诸葛亮已经具备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特质。从他的这篇《戒子书》来看,他教导儿子以“静”来做学问,《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章句,诸葛亮的“静”与《大学》里的“静”,都是人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宁静意境。以“俭”修身,正是老子所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中的“俭”, “俭”是勤俭,是珍惜利用现有资源,; “非淡泊无以明志”,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了道家“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的思想;“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的一生是建设的一生,是逐渐完善的一生,这句话针对人一生的进取和修养而言;“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人生修养形成的过程和原理; “非学无以广才”,纵然天生天才,如没有知识的积累,也成不了大器。所以天才,要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怎么来的,是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层层紧扣,语言精简,但是充分阐明了人生修养的原理和过程。“慢则不能研精”,“慢”也就是 “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 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 “慢则不能研精”, 就是自满,慢就 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文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用“险躁”?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 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会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人的思想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已经没有法子了。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 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老子所说的“俭”。

罗贯中 《三国演义》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其中语云:“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子》是由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全书的哲学、政治思想,最近乎老、庄,同时也融进了孔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

简化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具体时间与人员已不可考。出处,上面的朋友都已说的很清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该剧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意思?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诫子书》两汉: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全文翻译
诫子书》原文翻译对照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下一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下一句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全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君子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_百 ...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扩展资料 出自《诫子书》诸葛亮(选自《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_百 ...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该句语出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非澹泊无以明志的下一句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 三国时期 · 诸葛亮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非澹泊无以明志的下一句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下一句 是: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诫子书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全文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搜狗百科
蠹妍芬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原文节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蠹妍芬必:[答案]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
蠹妍芬必:[答案] 原话应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只有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内心平和,才能看清人生正确的方向,才能走得更远,更成功,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啥意思? -
蠹妍芬必:[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什么? -
蠹妍芬必:[答案] 出自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是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但这不是诸葛亮的原创.而是出自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其原句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
蠹妍芬必: 淡泊明志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请问"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蠹妍芬必:[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
蠹妍芬必:[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是诸葛亮所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

乌尔禾区18419202560: 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
蠹妍芬必:[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