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叙德国19世纪90年代外交政策的转变

作者&投稿:示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世纪7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875—1878年近东危机,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东方问题的又一次高潮。欧洲列强都不同程度的卷入这场危机,而德国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扮演着“诚实的掮客”,貌似中立,实际上却偏向英奥,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欧洲列强的态度 巴尔干的严重局势引起了欧洲列强的不安,特别是英俄奥三个卷入最深的国家。奥国担心边境上出现一个由俄国支持的大斯拉夫国家,从而阻塞奥自失去中欧地位以来唯一剩下的向东扩张的道路。维护土耳其对巴尔干属地的统治有利于遏制那里斯拉夫势力的发展和扩大奥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再则,奥匈帝国害怕给国内斯拉夫臣民开创先例而造成国内分裂。而且,奥国在奥斯曼帝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也不适宜这样做。因此,奥国反对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德奥冲突由此不可避免。作为欧洲大陆强国,俄国的近东政策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避免外交孤立; 控制君士坦丁堡和确立有利的海峡体制;确保俄国在保加利亚的绝对优势。因此,巴尔干问题是俄国外交的中心,俄国力图借助插手斯拉夫民族起义,从而控制多瑙河各国,向巴尔干扩张,加强它对土耳其的影响。此外,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俄国南部全部海上贸易的唯一通道,而反俄同盟的可能组织者英国也觊觎海峡霸权,因为这是英国从欧洲通往印度的生命线所在。在英俄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俄国更需要德国的支持。从近东危机一开始出现,迪斯累利便把它视为拆散三皇同盟的良机,因为在迪斯累利的心目中,三皇同盟就是一把无形的剑,刺痛了英国人的咽喉和心脏, 除去这把利剑对英国人的威胁成了他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他利用俄奥在巴尔干的冲突激化三皇同盟之间所固有的矛盾,采取了拉拢德国、引诱奥国、孤立俄国的外交策略。 二、德国在近东危机中的外交对策德国在东方问题上没有直接的利益,俾斯麦“公开宣称他对东方问题的绝对冷漠”,声称“不值得一个手榴弹兵为此牺牲”[1]p.29,但是近东大国关系的变化必然影响欧洲的外交结构。因此近东危机对德国是祸福相依:一方面,列强在巴尔干的争夺把欧洲各国的视线从阿尔萨斯、洛林转移到东方,也为德国利用东方问题分化列强提供了机会,有助于减少他们联合反德的可能;另一方面,俄英奥三国随时可能要求德国对各自政策的支持,德国任何的不慎举动都可能招致其中一方与法国结盟。因此俾斯麦致力于保持中立,使德国避免卷入大国在近东的对立,并尽量使其他强国之间存在某种对立的形势。他希望出现一个“政治上的整体局面,在这种局势下,所有强国除法国外全部需要我们;利用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就可尽最大的可能去阻止它们结成联盟来反对我们。”[2]p.284具体来说表现在:1、在避免俄奥冲突的前提下偏向奥地利俾斯麦多次谈到“我们能够容忍英俄关系的破裂,却不能容忍俄奥关系的破裂。”[3]p.33这句话显示了俄奥关系在俾斯麦外交优先顺序中的地位。然而奥地利和俄国在近东都有重要的利益,这些利益几乎不可避免的迟早要发生冲突。德国本质上不能够在奥俄之间作出抉择,否则不是有俄法携手联合使德国面临两线受敌的威胁,就是奥法可能结成复仇同盟,消弱德国的欧洲霸权。俾斯麦需要控制的奥俄关系的“度”是使它的两个盟国能达成某种安排而在巴尔干形成并立之势,同时又都需要德国的友谊。因此,俾斯麦支持以“俄奥和解”代替“俄奥冲突”,“消除俄奥之间任何可能的摩擦”[5]p.119,支持二者在近东问题上达成协定。比如安德拉西照会、柏林备忘录、赖希施塔特协定等。德国在柏林问题上也帮俄国做了干预,比如,德国反对奥国要求进一步消减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占领人数和期限;在索菲亚行政区和巴统问题上予以俄国支持等。但是此时,由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和均势的考虑,德国的对外政策重点已发生变化,德俄关系变得不可靠,德奥日益接近,德国在中立的幌子下做出了种种有利于奥国的表示。这些有利于奥国的表现是:第一, 1876年9月,为了保证得到德国的支持,沙皇在他的休养地口头探问德国的全权军事代表韦尔德将军:“一旦俄奥战争爆发,德国是否会采取像1870年时俄国所采取的那样的行动。”[7] p.355对于这个“会迫使德国不得不选定俄国而反对奥匈”的“博士问题”俾斯麦巧妙地作了如下答复:德国即不允许俄国的武器因欧洲联合而失灵,也不能容忍奥匈作为欧洲均势因素受到消弱或消失,实质上就是德国不允许俄国击溃奥匈。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对于俄国的支持是有限度的,是以不损害奥国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德国的态度迫使俄国与奥匈妥协,于1877年签订《布达佩斯协定》。第二, 俄土战争后(1878年3月)签订的《圣斯蒂法诺和约》中建立大保加利亚的条款直接威胁到英奥在巴尔干利益。此时俾斯麦又以“诚实的掮客”自居,表示不介入东方问题。在英奥联合的形势下,德国的中立态度显然不利于俄国。俄国于是被迫接受国际会议的仲裁。《圣斯蒂法诺和约》之后,奥国向德国进一步靠拢,俄国对德国增加了不满。第三,1878年6—7月的柏林会议上,身为东道主的俾斯麦居中调停,声称自己只是个“诚实的掮客”,极力维护俄奥双方的利益,在俄奥争执中尽量保持中立。但事实上,俾斯麦的所有政策都是以不损害奥国的根本利益和与英国导致决裂为基本前提的,在大部分事情上支持英奥立场,这使俄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被迫交出了所有胜利果实,比如放弃大保加利亚计划。俄国将这一切归咎于德国的支持不力,将柏林会议看作是“一次欧洲在俾斯麦领导下的反俄大联合”。[4] p.2032 主张与英国结盟德国主张与英合作,推动英国支持奥地利。德国主张英德合作原因是:第一,俄奥在巴尔干的冲突可能导致俄国与法国结盟,使德国在欧洲腹背受敌。与英结盟可以威吓俄国,使其认识到德国友谊的重要性,不致很快与法国结盟对抗德国,另一方面又可减少对奥地利的外交依赖,提高自身的大国地位。同时还可以牵制奥俄关系不发生急剧变化。第二,俾斯麦看到,由于在殖民地问题尤其是埃及问题上的冲突导致英法关系恶化,如果他把俄英拉到一起,法国就必将同俄疏远;如果俄国不愿离开法国,英国就会被迫同奥匈站在一起。无论怎样都可以减轻德国压力。因此,1876年1月,俾斯麦在会见英国大使奥多·拉塞尔时建议英德在近东合作,指出德国“可以通过对维也纳和圣彼得堡施加有益影响来支持英国在那里的利益” [4] p.40。而迪斯累利也知道,英国是一个海军强国,与俄国作战却需要强大的陆军作后盾。因此他决定乘机拉拢德国,利用德国强大的陆军,更重要的是可以就此破坏三国同盟。1876年10月,迪士累利试图与德国建立一个“维持现状的同盟”,而老谋深算的俾斯麦则提出交换条件,英德结成同盟反对法国。1877年1月,法德边界局势紧张,俾斯麦又寻求对德国行动的“中立”。 2月,俾斯麦进一步提出和英国结成反法秘密同盟的建议,但遭到英国拒绝,因为英国认为所谓的法国侵略和反德联盟并不存在。俾斯麦的危言耸听,目的在利用君士坦丁堡会议破裂后的混乱形势制造英俄不和,引诱俄国进行对土战争,给德国彻底击垮法国以行动自由。[4] p.91英国人不希望德国因再次打败法国而更加强大,拒绝了俾斯麦的建议。双方的同盟试探不欢而散。此外,俾斯麦还试图推动英奥在巴尔干的协调来增强他们与俄国的对抗地位。在英奥谅解谈判中安德拉西坚持既合作又保持独立的策略,并对德国透露了谈判的内容,俾斯麦表示“奥国可以信赖德国的支持”[4] p.110。经过3个月的谈判,双方以互换声明的方式达成了有限谅解。直到柏林会议前一周英奥才签订一份内容有限的“君子协定”, 双方相约在解决东方未来体制上采取共同路线。但在有《莱希斯塔特协议》和《布达佩斯专约》存在的条件下, 它只能是英奥互赠的一张空头支票。1878年4月3日,英奥谈判重新开始,俾斯麦应安德拉西之请对伦敦施加支持奥国利益的影响,英奥两国很快达成默契,于1978年6月缔结新的英奥协定, 把俄国占领保加利亚的期限为6个月。这项协定成为《柏林条约》的蓝本。总之,近东危机期间,俾斯麦有意与英合作,但由于不符合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英国无意与德国结盟。对英国来说,合作是一回事,结盟又是一回事。结盟只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而英奥协定的签订也只不过是英国瓦解三皇联盟的一步棋而已。 三、德国近东政策的评价 在近东危机期间,俾斯麦以“诚实的掮客”自居,其貌似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实质上是联合英奥抑制俄国,这给俄德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俄国的仇恨不是转移到它的劲敌英国身上,而是转移到原先当做朋友和盟国的一个德意志大国身上了。”[8]p.161正是由于柏林这个“诚实掮客”的欺骗与背叛,才使俄国在进行了一场胜利的对土战争后功败垂成而被英奥赢得“体面的和平”[9] p.51。之后,两国展开了两宰相之战和舆论战。在德奥关系方面,近东危机使德国认识到“它必须在俄国和奥地利之间择其一,而不是与两者都结盟”[1] p.30,而与奥地利结盟对德国更有利,因此,德国加紧同奥匈的外交接触,试图以德奥的紧密关系来弥补三皇同盟分裂,开始构建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如果说吞并阿尔萨斯一一洛林使法国投入了俄国的怀抱,那么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和柏林和约则使奥地利投入俾斯麦的怀抱。”[10]自普法战争以来,德国的力量不断上升。近东危机给德国一个表现机会,使其它大国都认识到一个崛起的德国已经屹立于欧洲中部。柏林会议所确立的英奥俄三大国在近东长期相持的态势给德国主宰欧陆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无一大国能够单独问津柏林所占据的欧洲政治中心地位,以德国为中心的新势力均衡已经存在,德国作为欧洲强国的形象和责任被正式确立。 参考文献[1] 【英】Charles Seymour, PH.D. “Diplomatic background of the war (1870-1914)”,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16[2] 【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3] 【英】Paul M. Kennedy, The Rise of the Anglo-German Antagonism 1860-1914”,George Allen&Unwin,London.1980. [4] 朱瀛泉:《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 Richard Shannon:“The Crisis of Imperialism 1865-1915”,Collins Publishing Group .London.1974.[6] 转引自 萧汉森、黄正柏:《德国的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 【苏】赫沃斯托夫:《外交史》, 第2卷, 上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8] 【美】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9]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10] 转引自 江捷,唐志明:《略论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近东政策及其影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美国独立后那一百年间的主要外交策略。我们现在看美国,总觉得它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想管。但要知道,美国200多年前刚独立的时候,可是“孤立主义”外交,就是不掺和别国事务,保持中立,不结盟。

  统一后德国经济飞速发展。1870—189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德国安全战略选择有所改变。影响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因素有:1.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实力对比、相关国家的政策取向等;2.国家对威胁的主观判断;3.国家对自身安全利益目标的界定。

  德国崛起于旧的欧洲体系的中心,它的建立冲击着周边国家的利益,并改变着各大国之间的相对地位。德意志人居住的空间,恰好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在欧洲是邻国最多的国家。欧洲的主要国家大都有其天然疆界,俄国则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偏远。而德国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虽可做天然屏障,但其东、西部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兼并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采矿业带来巨大的变化,洛林的褐铁矿蕴藏量估计为7亿吨,而德国其他地方的总蕴藏量不过3亿吨。这就使德国保护这一地区成为维护其安全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国的威胁并没有因为法国在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减弱。而德国的东邻俄国,经过1859年的农奴改革后,实力有所上升,它向东南扩张,蚕食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的扩张本性对德国的威胁仍然是巨大的。德国东西边界上弱小国家很少,很难获得新的领土,而且容易造成东西两线作战的局势。

  统一后,促成德国工业化的第二个高潮。这个时期德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迅猛。到一战前,德国经济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了。德国工业结合高技术的发展,已经控制了大部分欧洲的工业力量。到1903年时,德国已是个潜在的霸主了。这个时期德国工业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贸易额随之大增。1913年德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的13%,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与之匹配的是更为丰富的原料产地和更加广阔的市场,工业化时期积储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力(物力、财力),本国市场已远远不能容纳。欧洲对于德国来说,扩展空间极小,要维护并扩大其经济安全利益,保护德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展,只有把目标瞄向海外。1914年德国资本输出高达440亿,德国工业开始插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德国对安全利益的要求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康恩的“逐步升级战略”理论认为,利益强度的认定与一个国家的实力程度相关。当德国统一后实力与日俱增,对利益等级的认定就会升级,利益的范围更广,受威胁的程度更高。所以德国统一后,先是选择了建立制约性的同盟体系来维护帝国的安全,后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选择了进攻性的外交政策,争取世界霸权。前者是谋求力量的平衡,后者是谋求支配那些反对它或是可能威胁它的国家。进行这样两种战略选择,其实质都是想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德国实施了“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试图进一步削弱乃至摧毁法国。俾斯麦于1874年写道:“谁也不应抱有幻想。法国再次强大之日,就是和平结束之时。”为了防止俄法联盟,东西作战,1873年,德国促成缔结俄国、奥匈、德国三皇协定。1887年,德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关系保持着稳定。1890年,德国政府不再续订再保险条约,认为它已不能阻止法俄联盟的形成。德俄关系开始公开走向恶化。德国由于争夺海外殖民地,同英国的关系开始由冷淡走向恶化。争取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夺取“势力范围”,已成为德国对外政策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德国在亚洲、中近东、远东都进行了殖民扩张。1897年,武力强占了中国胶州湾。德国在瓜分中国的活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最后,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列强间的紧张局势继续恶化。国家间利益扩张空间的接近,资源稀缺与利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冲突成为现实,并且不断加剧的原因。一战终于爆发。

德国实施了“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试图进一步削弱乃至摧毁法国。俾斯麦于1874年写道:“谁也不应抱有幻想。法国再次强大之日,就是和平结束之时。”为了防止俄法联盟,东西作战,1873年,德国促成缔结俄国、奥匈、德国三皇协定。1887年,德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关系保持着稳定。1890年,德国政府不再续订再保险条约,认为它已不能阻止法俄联盟的形成。德俄关系开始公开走向恶化。德国由于争夺海外殖民地,同英国的关系开始由冷淡走向恶化。争取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夺取“势力范围”,已成为德国对外政策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德国在亚洲、中近东、远东都进行了殖民扩张。1897年,武力强占了中国胶州湾。德国在瓜分中国的活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戊戌变法的相关资料
而清朝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因为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发展...

契诃夫的作品简介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

想找一部叙述德国战俘逃亡影片的片名
夜间,他们三人一组分三轮下去挖掘,每轮90分钟,一个人用煤铲和鹤嘴锄挖土,第二个把土装进桶里递到上面,第三个人就负责把拉土和把风。另有第四组负责第二天把那些挖出来的土撒到各处。他们把土带到盥洗室冲走,或者藏在阁楼上,或者装在身上有洞的口袋里任由它们露到新修的花坛里。为了处理...

蓬皮杜展“百年前的德国”:一幕20世纪的群像
年夜约100年前,一场艺术活动正在德国产生——新客不雅主义活动降生于一战后的德国,堆积了绘画、雕塑、片子、修建等分歧范畴的艺术家和思惟家,他们试图客不雅而冷峻地显现战后的天下。日前,展览“德国\/20世纪20年月\/新客不雅主义\/奥古斯特·桑德”正在巴黎蓬皮杜中间揭幕,从桑特的拍照做品《20世纪的...

为何说苏德战争是20世纪最惨烈的战争?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和德国从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他们两个国家整整打了1418个日日夜夜。两个世界级工业强国从北极圈达到高加索山脉,从伏尔加河达到欧洲心脏地带双方都投入百万大军,坦克数千辆,火炮数万门,参战的士兵来自整个亚欧大陆数十个国家。平均每天数万官员伤亡,一直打到...

喋血柏林墙:二十世纪德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德国中央情报机构在20世纪的历史轨迹。这段时期,德国两次挑战世界权力中心,情报战的残酷与实战场面同样激烈,其谎报战事的手段令人震惊。在冷战的背景下,德国,这个东西方对抗的焦点,孕育了一连串紧张刺激的谍报传奇。通过详尽的叙述,作者揭示了德国情报机构在国际情报领域的独特风貌,展现了...

《名人传》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
罗曼.罗兰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列夫.托尔斯泰

90候学生应该知道的文学常识
主要作品有《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4)普希金,伟大诗人。主要作品有抒情诗《自由颂》,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对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典范,享有世界声誉。(5)果戈理,19世纪俄国最...

中世纪是指哪段时期
"中世纪"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界定.在欧洲,我们叙 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50年的历史;在中国,我们叙述的是隋唐宋元间 的历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们叙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纪室町幕府统治结束时期的历史;在印度,我们叙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苏凡国家时期的历史(约...

与肖邦齐名的音乐大师有哪些?
19世纪90年代,印象主义艺术盛行,德彪西也受到了当时绘画,诗歌新思潮的影响,选择在对大自然的观感中最美丽的瞬间印象,用音乐的手段予以表现。比如《大海》《牧神午后》《春天》《风与海的对话》等作品,均是非常感性,直观,富有诗意的。德彪西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创新,他把音乐中起重要作用的和声从传统的功能体系中解脱...

新会区19391771326: 试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政治经济大国地位恢复的原因以及德国外交政策和世界关系格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
漕刚刺五: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

新会区19391771326: 19世纪7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如题 -
漕刚刺五:[答案] 变化:1、继续坚持西方联盟,更积极地推动欧洲一体化2、加强德俄关系,扩大德国在中东欧的影响3、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扩大在亚非拉的影响4、积极“承担更大责任”,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原因:1、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新会区19391771326: 德意志帝国的大陆政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漕刚刺五: 大陆政策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 其核心思想是避免过早卷入海外殖民地的争端,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 区域是欧洲大陆;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避免同时与俄、法为敌,阻止其 他大国结盟;全力巩固德国在欧洲的强国地位.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 奥、德三国缔结同盟条约.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意大利加入后, 组成针对俄、法的三国同盟.1887年,德、俄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 使德国避免两面作战.对于英国,俾斯麦则设法避免冲突.19世纪80年代 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国与俄、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 斯麦被迫辞职.

新会区19391771326: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是怎样力图消除别国对自己的“威胁与压力”的?简要回答. -
漕刚刺五: 德国和奥匈帝国“同盟条约”首先缔结,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争斗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均衡了欧洲大陆,英国也没有因此干预德国崛起,德国得以顺利解除威胁,成为一霸.

新会区19391771326: 19世纪70年代才统一的德国, -
漕刚刺五: 中央集权制使得国家能够迅速建好工业基础设施,铁血政策,加上德国人特有的认真精神.

新会区19391771326: 19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德国是怎么样力图消除别国对自己的威胁和压力的?
漕刚刺五: 认错,悔罪.

新会区19391771326: 《大陆政策》的内容救命也!!!!!快快告诉我答案!!!!十万火急
漕刚刺五: 大陆政策 Kontinental Politik 19世纪70~8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O.von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

新会区19391771326: 德国海军之父是谁?
漕刚刺五: 德国海军之父-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兹 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德皇威廉二世抛弃了铁血宰相俾斯麦 讲求平衡的“大陆政策”,开始推行富余进攻性的“世界政策”.海军大臣阿 尔弗雷德·冯·提尔比兹伯爵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 样不可抗拒.”在此背景下,英国新型的装甲舰“无畏舰”一下水,德国立即 决定每年建造四艘“无畏舰”及相当数量的巡洋舰和鱼雷舰.面对德国的威胁, 英国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大军舰,英国就造两艘.德英两国间激烈的海上的军 备竞赛就此拉开战幕!

新会区19391771326: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漕刚刺五: 你好,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仅供参考: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

新会区19391771326: 最先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是 -
漕刚刺五: 日本、俄国、德意志——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走向资本主义的.但是并不彻底,还有很多的封建残余.例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