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

作者&投稿:藤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完整地把庐山的真实面貌看得一清二楚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全诗是:《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庐山面目:庐山真面目

【出处】语见(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李老先生说,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首二句点题,犹人所能。”
【解说】自正面而观庐山,山岭绵延起伏,由侧面而望之,则峰峦巍然耸立;复自远而视或趋近而看,处高而俯瞰或处低而仰望,千姿百态,所见不同。何为难辨庐山真面目哉?只缘置身于此山中之故也。
亦作【庐山面目】(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十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於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亦作【庐山真面】(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一回》):“刘氏乃推起少妇,嘱令道谢。不留心注视,已哭得花容狼藉,脂粉模糊,但一种娇羞情态,已是欲盖弥彰,动人伶惜;当下揽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经去垢,露出‘庐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脸,妖艳绝伦。”
【释义】① 岭:相连之山。② 峰:高而尖之山巅。③ 庐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据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④缘:缘故。
【庐山真面目】原指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窥其全貌。后喻不易窥知事物之真相或原貌,常用此语。

东坡这首诗最早见于他的游记《记游庐山》,在这篇三百来字的游记很有特色,它没有记述诗人在庐山十多天里所见所闻,山川景观,却重点记述了他初游庐山所写的五首诗(在漱玉亭,三峡桥所作诗只是提起没有记入)。古人写诗当时大多没有题目,以后整理诗缟时再补上,东坡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在当时也无题,后来给它加的题是《庐山》(见庐山历代诗存)。当然,此诗写的不是某一景点而是对庐山总的印象,以《庐山》为题到也恰当,只是中规中矩,毫无诗意,其中诗的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了不同”,到此处已改为“远近看山各不同”了。此诗以《题西林壁》为题并最终将第二句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最早见于明人程宗始编的《东坡七集》中。



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题西林壁
宋代文学家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身处在在庐山的群峰当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作者是谁?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该事物。出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出自于宋朝诗人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是: 人如果置身在一件事物当中,是难以看清楚事物的真正面貌的。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因为,由于。该句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什么意思
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只是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鉴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出自谁的诗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诗人苏轼。原文:《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自缘身在此山中”的全诗
《题西林壁》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注释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出自《题西林壁》,全诗如下: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话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这句诗的意思是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宏观出发,这样才能摆脱主观成见。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 -
郝衫内舒:[答案] 本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引申:意在说明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人的真正底细与才干,而“只缘身在此...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的意思和寓意 -
郝衫内舒:[答案]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鉴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意思 -
郝衫内舒:[答案]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 意在说明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人的真正底细与才干,而“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什么意思 -
郝衫内舒: 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
郝衫内舒: 翻译: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古诗出处:《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
郝衫内舒:[答案]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鉴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
郝衫内舒: 翻译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镇赉县18516393900: 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和启发 -
郝衫内舒:[答案]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启示:处在事情当中,很难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即\“当局者迷”望采纳.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郝衫内舒:[答案]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在山里

镇赉县1851639390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题西林壁》上的诗句.意思是说,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 -
郝衫内舒:[答案] 你已经解释的够好的了,自己面对群山很渺小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