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怎么来的

作者&投稿:犹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孝’是怎么来的?~

“孝”字越古越好,莫过于从甲骨文说起。“孝”字本义是指“孝顺”;从“六书”看是“会意”字;“孝”字演变见附图(2008年4月上海大学出版社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从甲骨文图中的表意字型可见:似乎可以见到“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作出磕头样子,给老人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

引证《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注:①“孝”字“从老”(耂),是说“孝”先写“耂”字头。是独体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义是指老人。”《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②“从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为“孝”。应了《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膝下必有儿女才为“孝”。

③“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说文解字》)

“孝”字不是子在下嘛,而且上面象各老字,那就是我们做儿女的要把自己放在大人下面,就算委屈就算不甘心也没有办法,他们毕竟离见上帝越来越近,要让他们没有遗憾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有人孝顺,有人不孝。不孝的人我们不讨论,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孝顺父母的事,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想孝顺父母的人。

从内心深处说,我们都希望可以孝顺父母,但往往我们不知道做些什么,或者怎么做。

有时候我们想让父母过的好,所以我们可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在做事,为父母做事,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这样就是对父母好。不过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事情,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父母喜欢的?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包括父母的,比如我们很不愿意父母为我们做主,就像小菲不喜欢妈妈买的灯一样。然后我们再想一想,我们才仅仅活了二十几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肯定会比我们的父母强很多倍,但我们往往都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就更难接受了?

所以我想,孝顺父母并不是让父母按我们的想法做事,相反,是我们按他们的想法做事。不管我们长多大,在父母眼里我们都是孩子,是孩子就要学会听话。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父母的想法或做法很难理解,但同时,父母可能也会觉得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很难理解。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我们妥协。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尊重他们的意见,在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给他们脸色看。我们希望为父母做一些事情,但我们又忽视了一个问题,父母经历的事情远比我们多,他们的承受能力也远比我们强。

所以,在与他们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告诉他们:我听你们的。在他们生气的时候向他们笑一笑,虽然这有时候很难做到。

除了原则性问题,我们听父母的,我想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当然了,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却包含了生活中和父母相处的各个方面,所以做起来不一定容易,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仅仅是讨论。

想想我们小的时候,不管我们做错了多少事,我们问的问题多么幼稚,父母都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如今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意,父母变起来很难,他们仍把我们当孩子。但他们真的老了,现在是我们反过来哄他们的时候了。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父母和我们说,鸭子的嘴是尖的,我们可以很惊奇的问:真的呀?那哪天我也要看一看。我们不需要去和他们争论,说鸭子的嘴不是尖的,是扁的。事实上的是正确的,我们说的是对的,但这有什么意义呢?父母不会因为我们说的是对的就理解,他们分觉得我们变的不听话了。

所以事实有时候并不一定重要。也许父母的办事方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了,但他们真的很难改变了,就像我们与90后的年轻人同样有代沟一样,我们与父母也有代沟,我们不能要求父母牵就我们,那我们就要去牵就父母。想想小时候他们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原谅过我们多少次错误,现在我们也需要用同样的胸怀去包容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有些事情,如果我们觉得父母说的不对或者做的不对,我们不用当场反驳他们,先答应下来,至于做不做,怎么做,他们可能并不太关心。有时候为了让他们开心,一些善意的谎言也是有必要的。

只要我们高兴,父母做什么都愿意,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胸怀去包容我们的父母吧,从每天给他们一个微笑开始,从今天开始。

孝,xiao,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的规律)也,善事父母也。顺於道,顺天之经;循於伦,循地之义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因此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① 孝顺:尽孝 | 孝子   
② 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③ 丧服:穿孝 | 戴孝   ④ 孝姓


“二十四孝”一词是如何来的?“二十四孝”又是指哪些孝呀??大神们帮帮...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

...谁来帮我定义一下孝的含义!我妈一定要我陪在她身边才算孝,怎么...
天下父母不一定全都明白事理,父母的话,父母的所做所谓不一定全是对的,虽然他们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的人生经历比我们长,比我们懂得多,但是也绝对有作的不对的地方,不用对父母百依百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所谓孝:是让父母开心,让父母自豪,就算你当初违背了他们的意愿让他们生气,最后成功了他们...

什么是孝顺
其中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的话,陷父母于不义。 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样的。同时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就不顺。 另一方面,父母在养育我们的时候,我们年小,不懂事,做了错事,父母对我们是教育,批评,甚至打骂,这是用这种方式来...

二十四孝分别指的是哪二十四孝,发生在什么时候?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四...

儒家、墨家、道家、佛教关于孝的思想。
天德可以遗忘尧、舜而不愿做,恩德普施千秋万代,天下人却都不知道,这难道只是深深慨叹而侈谈仁孝吗?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用来勉励自己而使本性劳苦的东西,不值得称道。) 道家原为人生哲学,道教则以吸收黄老学、阴阳五行思想、儒家谶纬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孝道观,基本上大量吸收儒家的人伦...

重孝的来源以及历史背景是什么?
”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

两汉,是怎样通过“孝制”来维护国家统一的?
我国自古以来都极其讲求孝道,“百善孝为先”也是一直以来推崇的,所以说孝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利用孝道其实并不是两汉时期存在,孝道来维护礼乐宗法制度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孝道可以说是宗法制的一种变形分支,宗法制的出现促进了孝道的产生,早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孝&...

孝的议论文800字
孝之美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标准,是做人的本分,是一个成功的人必备的品德。孟子曾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古今中外人人皆知的《二十四孝》中的一篇《涌泉跃鲤》通过写孝敬婆婆,来表达孝的宗旨,感人心脾。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三年不结婚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然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遵守三年内不结婚的习俗似乎有些难度。现在人本来就晚婚晚嫁,如果家中长辈在自己年龄还小的时候去世还容易办,多等几年结婚就是。如果恰逢三十而立的关卡家中有老人去世,对于未婚青年来说就是一个考验了,本来年龄就比较大再等三年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许多人现在对于...

中国式的“孝顺”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中国式的孝顺并不是一种道德绑架,我们要认清楚孝顺的本质,孝顺就是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培育成才,然后在我们年龄大了之后,父母年龄老了之后,用用自己的能力照顾好自己的父母,这是正当的孝道。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是中国传统的名言,虽然说有那么一点夸张,但是说孝顺父母确实是每一个国人...

榆树市18033004445: '孝'是怎么来的? -
莱砍水杨: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① 孝顺:尽孝 | 孝子 ② 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③ 丧服:穿孝 | 戴孝 ④ 孝姓

榆树市18033004445: 孝字是怎么创造的?
莱砍水杨: 这是个象形字土在上,一撇意为一块碑,子在下这是说子孙在碑前祭拜祖先就是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的就是要延续血脉古代的人要传家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姓一个宗族的事,所以每个大宗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祭祀祖先是大事.

榆树市18033004445: 孝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的人孝有的人不孝 -
莱砍水杨: 孝的形成是从小形成:从小尊重父母,从小劳动知道父母辛苦,从小和父母关系处理融洽.

榆树市18033004445: “孝”字是怎么来的???自古往今有什么意义吗??它的笔画组成有什么意义呢???很急...望人回答....
莱砍水杨: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榆树市18033004445: 孝是什么?何为孝??怎么孝??? -
莱砍水杨: 孝的含义非常深广,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明,不是单指对父母好就为孝,简单说:孝,是上下有序,是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的遵从.孝,对国家要忠,对师长要敬,对父母要孝,对子女要慈,对朋友要信. 《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若想更细致的了解请上网查阅:《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09年青岛第二届企业家论坛 ;《家和万事兴》蔡礼旭老师主讲;《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幸福人生讲座——细讲第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

榆树市18033004445: 什么是孝,如何做到孝. -
莱砍水杨: “孝”字不是子在下嘛,而且上面象各老字,那就是我们做儿女的要把自己放在大人下面,就算委屈就算不甘心也没有办法,他们毕竟离见上帝越来越近,要让他们没有遗憾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有人孝顺,有人不孝.不孝的人我们...

榆树市18033004445: 孝是怎么来的? -
莱砍水杨: 小马跪乳,乌鸦反哺,孝更是人类的天性.

榆树市18033004445: 什么是真正的孝 -
莱砍水杨: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在儒学伦理里,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相应地,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

榆树市18033004445: 孝 什么是孝 -
莱砍水杨: 孝雅是指孝行和雅行.我国的圣哲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孝经》曰: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

榆树市18033004445: 孔子认为什么是孝? -
莱砍水杨: 问题一:分析并归纳孔子所认为的“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