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伦姓氏由来

作者&投稿:郁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伦”姓氏是怎么来的?~

伦姓起源

椐载,炎黄时期,黄帝身边有位伶官叫伶伦,其后人便是伦姓之人。 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伶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

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伶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伶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伦氏。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别称。伶伦的后代子孙称为伦氏.

迁徙分布

现在主要分布于广东。据了解在广东的南海、高要、江门有伦氏的聚居,广西也有分布,据说在我国的北方也有.

历史名人

伦文叙(1467~1513年)字伯畴,别号迂冈,出生于南海魁岗黎涌村(今属佛山市石湾区)。其遗族分南北两支,南伦仍居黎涌,北伦迁至石�(今属南海桂城镇)。文叙生有异相,头颅周长2尺,性资聪慧。明弘治二年(1489年),以儒士赴省应试,为巡按御史赏识,选入太学肄业。弘治十二年,参与会试和殿试均获第一,成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元年(1506年)命赴安南充正使,途中因父丧折回。正德五年,起复原职,任经筵讲官,每进讲,必阐发理奥,启迪君心。不久,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讲,读到“舜有臣而天下治”一节,语多规讽。正德八年纂修皇室族谱,记载精窍,文辞丰蔚豪宕。是年秋,出任应天试主考官,归途中得病,卒于京,年47。文叙性温纯,与物无竞,常以书史自娱,平日手不释卷。为文宗尚韩愈和杨雄,有理致,辞藻溢发,学行才器,为世所重。著有《迂冈集》10卷。

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3、出自恒姓;4、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来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大肆分封采邑。期间,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卫国,于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沦为魏国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为秦国大军所灭。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者,史称常氏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纪》中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最早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
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应该说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源流三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学者罗泌撰著的《路史》中所记载的“吴后有常氏”。又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氏”。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泰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赢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赵恒之讳,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南宋郑樵撰写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代“恒”、“常”二字通义。恒氏,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称恒氏。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名赵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讳,改恒氏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的:“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常、许,鲁南鄙、西鄙也。”在鲁釐公(鲁僖公)姬申执政时期(公元前659~前627年),致力于恢复鲁国的大国权威,实施了完全对外扩张的政策,包括对邾国、莒国、陈国、项国、齐国等一系列战争,其中有在周惠王姬阆十八年(鲁釐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鲁釐公一即位就发动的针对莒国的“骊之战”,不但夺回了失去很久的许邑,还抢占了不少莒国的地盘。之后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鲁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又联合齐国发动了针对陈国战争,夺回了失去的常邑的一部分。在周襄王姬郑十八年(鲁釐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又联合楚国对齐国开战,取回了常邑的全部。之后,鲁釐公在常邑、许邑大动土木,修建宫殿。当时的鲁国大夫公子奚斯写了一首诗,颂美鲁釐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室的功德,这在典籍《诗经·大雅·鲁颂·駉之什·閟宫》中有详细记载:“……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夏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
在鲁国常邑的军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常氏,世代相传至今。[2]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君主左右随侍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伯、常任,是一种对常随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称谓。在典籍《尚书·立政》中记载:“王左右常伯、常任:王亲近左右,常所长事,谓三公也。”在后世,常伯、常任等成为皇帝近臣的泛称,皆以此为荣耀。在汉、唐、宋历朝,所有类如“侍中”的大臣,皆称常伯。例如在汉朝时期,在少府内负责掌管天子御辇、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称作常伯。
在常伯、常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常伯氏、常任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常氏。

源流七
源于古教,出自远古时期舜帝五典,属于以传统教义为氏。远古时期舜帝执政时期,制定了五典,这就是后世诠释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当时称为“伦”。在春秋晚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兴起之时,孔子就极端强调这终“伦常”,将“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之标。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纲五常”理论,它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极端适应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因此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一直延续不绝、不可或缺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确然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历史作用。而且,至今现代社会中,其仍旧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战国时期,在孔子的门徒弟子中,以及分裂为其家的儒教学派中,均有以“伦常”为姓氏者,或称伦氏,或称常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常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是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全称为“中常侍”,简称“常侍”。在东汉时期,中常侍通常由宦官担当。常侍的官秩起先为一千石,没有定员限制,视帝王的需要而设,后将官秩增至“比两千石”。专职负责侍从皇帝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之事、顾问应对之事,为皇帝所有侍从中的亲近之官。到了魏、晋时期,常侍被称为”散骑常侍”,在隋、唐时期则称作“内常侍”,均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学识渊博,勤劳神武等特点。
在常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常侍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尚书,本文治之官的总领大夫之称,在秦朝时期就基本确定了“尚书”之称。由于文治政务繁复复杂,因此在西汉时期,尚书之职分曹治事,其一称“常侍曹尚书”,为汉武帝刘彻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设置,归由少府管辖,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书,均由常侍曹尚书来处理。由于文山书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书之下设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属官位。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书”位“吏部曹尚书”,为六曹尚书之一,也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书”之始。
在常侍曹尚书、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书、吏部尚书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常侍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谒者,是东汉时期所设置的一种官职,任官者身手敏捷,长相威武雄壮,文武具备,专职掌管朝堂威仪之事,兼最高政令的传达等。在史籍《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殿上时节威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谒者”之称。秦、汉时期属郎中令(光禄勋)管辖,西汉时期定员七十人。到东汉时期,人员减半,以谒者仆射为主官;而常侍谒者仅有五人,分中宫常侍谒者令一人、中宫常侍谒者四人,权力颇巨,直接听从皇帝指令。
在常侍谒者令、常侍谒者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常平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之下设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长官称“常平署令”,专职掌管平仓出纳、平准粮、帛、盐价格,如同今天的国家物价总局局长。常平署令的官秩为从七品上,之下设有副职属员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属常平署,官员称常平署丞,相当于今天各省、市、自治区物价管理局的局长,不过官任在中央王朝,时常下巡检视而已。
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常和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时期,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于礼部仪凤司之下设置有“常和署”,专职掌管回族音乐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称为“管勾司”,后改称为“常和署”,长官称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贵的穆斯林担当,官秩为正九品,属下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附属官员。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不断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为从六品。
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常氏,是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源流十三
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d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⑵.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ng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于陈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后代多取汉姓为常氏,今主要聚居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流十四
出自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撒马耳汗人常志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常氏,据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记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氏联宗遂姓常。”在文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中也记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
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氏回族皆自称是明朝开国大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后裔。

源流十五
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觉尔察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iorca Hala,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温家窑)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赵氏、肇氏、孙氏、陈氏等。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常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等。
⑶.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常氏、周氏。

伦 现在主要分布于广东。据了解在广东的南海、高要、江门有伦氏的聚居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伶官伶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黄时期,黄帝身边有位伶官叫泠伦。
相传,伶伦是中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命令伶伦来制定音律,他便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然后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
据说,雄凤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凤凰的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伶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各音叫作“律”,偶数各音叫作“吕”,合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乐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然后,伶伦又制作了十二口编钟,使它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
这些工作完成之后,黄帝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伶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乐舞获得极大的成功,开创了人间的音乐历史。黄帝非常高兴,赐伶伦以名为姓,称为伦氏。伶伦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伦氏。
以后,世代掌管宫廷音乐的官员,皆被称为“伶人”。伶,成为歌舞艺术演员的别称。第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古姓,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乌古伦氏,又作乌色里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乌古伦氏部落,在明朝时期改称乌库理氏,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为“细鳞鲮鱼”。 乌古伦氏部落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字单姓有商氏、刘氏、乌氏、伦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①满族格伦觉罗氏,满语为Gerungioro Hala,出自觉罗氏世家。据史籍《清朝通志》的记载载:“宗室、觉罗之外,有民觉罗氏。其族属之众者,冠以地名,如伊尔根、舒舒、西林、通颜之类;散处者,上加民字以不同于国姓也。”在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也说:“觉罗为满洲著姓。内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嘉穆瑚觉罗、格伦觉罗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处于穆溪(今地待考)、叶赫(今吉林四平)、雅尔湖(今地待考)、乌喇(今吉林永吉)、瓦尔喀(今吉林珲春河流域)、松阿里乌拉(松花江)、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阿库里河流域)、佛阿喇(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哈达(今辽宁开原、西丰)、汪秦(今地待考)等地方。另外,锡伯族也有觉罗氏,备考。”格伦觉罗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末期有冠汉字单姓赵氏、伦氏、呼氏、金氏者。
②满族呼伦觉罗氏,满语为Hulungiolo Hala,出自觉罗氏世家。同上,呼伦觉罗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末期有冠汉字单姓赵氏、伦氏、呼氏、金氏者。第三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呼伦贝尔氏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达斡尔族呼伦贝尔氏,以地名为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满族亦引以为氏,满语为Hulunber Hala。呼伦贝尔氏后冠汉姓有呼氏、伦氏、贝氏、崔氏等。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努特伦氏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努特伦氏,世居蒙古喀喇沁草原。后满族亦引以为氏,满语为Nutelun Hala。努特伦氏后冠汉姓有伦氏、曹氏等。二.迁徙分布:
今在广东省的南海市、高要市、江门市,香港特区,黑龙江省的吉林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山东省的莒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河南省的汤阴县伦黄村等地区,均有伦氏族人分布。三.郡望:
南海县:南海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就孕育出新石器时代的“西樵山文化”。千百年来,南海人民在这里辛勤劳作、开基拓业,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农业、手工业、商业曾盛极一时。进入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涌现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邹伯奇、黄飞鸿等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南海县,县署设广州。唐属广州都督府。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属广南东路,五年属广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属广东道广州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广州府。清属广东省广州府。1911年辛亥革命后属粤海道。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县署迁佛山镇。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道后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中区绥靖公署,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期间,县治曾迁九江西岸。1950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1951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佛山撤镇设市,南海县与之分治,县人民政府仍驻佛山市城区。1950年1月~1952年11月属珠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1956年2月属粤中行政公署;1956年3月~1958年11月属佛山专员公署;1958年11月~1959年1月属广州专员公署;1959年1月~1967年3月属佛山专员公署;1967年3月~1968年3月属佛山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1968年3月~1979年3月为佛山专区(1970年10月起改为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3月~1983年6月属佛山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6月,广东省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佛山地、市合并,南海县隶属于佛山市。1988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桂城镇。199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海县,设立南海市,省直辖,佛山市代管。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同意撤销县级南海市,设立佛山市南海区。以原县级南海市的行政区域(不含南庄镇)为南海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南海大道。四.家乘谱牒:
广东佛山、南海伦氏族谱重修本,著者待考,2003年计算机激光制版胶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五.历史名人:
伦文叙:(公元1466~1513年),字伯畴,号迁冈;南海黎涌人(今广东佛山)。著名明朝大臣。
伦文述自幼家贫失学,附近何塾师见怜,免费收为学生。因性聪敏而又勤学,每试必列前茅。其后塾师年老病逝,伦文叙因而失生,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专心钻研经典。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二十三岁的伦文述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试,中高等肄业入太学。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伦文述三十三岁时在京参加考试,列第一(会元)。在参加殿试时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后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狱。后来平反昭雪,官复翰林院编撰之职。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伦文述出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忧没有上任。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恢复翰林院原职,先后充经筵讲学官,及右俞德、翰林院侍讲等职。每进讲,必阐发理奥,启迪君心。不久,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讲,读到“舜有臣而天下治”一节,语多规讽。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伦文述受命纂修玉牒(皇室族谱),记载精窍,文辞丰蔚豪宕。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伦文述出任顺天府主考,是年病逝于京师,终年四十七岁。
伦文叙性格温纯,与物无竞,常以书史自娱,平日手不释卷。他为文宗尚韩愈和杨雄,有理致,辞藻溢发,学行才器,为世人所重仰。著有《迂冈集》十卷。
十分难得的是,伦文述的三个儿子均先后考中进士,留下“一门四进士”的佳话:长子伦以谅高中探花,次子伦以训高中榜眼,而三子伦以铣则殿试及格,考获进士名衔。伦 明:(公元1872~1942年),字哲如,又字喆儒;广东东莞人。著名近现代藏书家、版本学家。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乡试举人,毕业于中国第一大学京师大学堂。历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师范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编纂委员,广东省立图书馆副馆长等职。
伦明治学除诗文外,尤致力于目录版本学,曾应邀往日本鉴定古书,为我国现代版本学家。伦明认为,清乾隆年间的四库馆纂修诸臣不识版本,又经常胡乱删改,造成多处错误,故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纂写了《读四库全书刍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撰写了《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一文。
伦明藏书至富,约有四百数十箱,分贮于北京、广州两地。所藏大部分为清朝著述,其中以单行本、初印本、罕传本、名家批校本为多。
“七七事变”后,伦明南返隐居故乡,致力于校勘群书。题自校图书诗有“千元百宋为吾有,眼倦灯昏搁笔初”之句。校勘之余,仍吟咏不辍。所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陆续在《正风》杂志发表,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始辑入《矩园馀墨纪书画绝句》内排印刊行。
伦明病逝后,将广州藏书全部让于广东省图书馆。北京所藏部分,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全部归北京图书馆。
伦明与北京书肆通学斋主人孙殿起(字耀卿)以书为友,成莫逆交。其所藏精品多经孙氏采购。因之,伦氏出资开设通学斋书店于和平门外之新华街。孙殿起任经理,伦氏指导其经营方向,如何为学术研究服务,二人相互砥砺切磋,志同道合。孙殿起在经营中特别留意《四库》未收之书和《四库》以后的著作,作了大量记录,辑成《贩书偶记》二十卷,以及《丛书书目》、《清代禁书知见录》、《琉璃厂小志》等书,颇为学术界所称赞。
伦明每遇珍本秘笈,如不能购得者,则设法假借抄写,为他抄书的经常有二、三人,修补书者一人。所抄之书皆亲手校订,凡每得一书如获至宝。稍有损伤则重加装修,数十年如一日。
伦明生平著有《孔子作孝经证》、《渔洋山人著书考》、《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版本学》等书。
伦明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病逝于广州,终年七十一岁。伦立吉:(公元1943~今),山东莒县人。著名中共基层党务工作者。
现任莒县阎庄镇伦家当门村党支部书记。他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伦树基:(公元1933~今),广东东范人。著名地方企业家。
曾任广东省东范组织品进出口公司经理,1982年担任公司经理,最近退休。10多年来,他认真执行开放改革政策,积极争取各部门支持,为中国的纺织工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作出了贡献。伦永亮:(公元1957~今),祖籍广东肇庆。著名香港作曲人及歌手。
伦永亮毕业于University of Santa Clara文学士,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典音乐系硕士。
回香港后,伦永亮曾自费推出一张唱片,后以潘光沛写曲词的一曲《歌词》,获亚太流行曲创作大赛香港区冠军,从此一直活跃于香港乐坛,幕前以创作歌手姿态出现,幕后则兼任监制和创作,作曲无数。
在伦永亮自己主唱的作品中,较为突出的作品有《爱在无限天方》、《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及和梅艳芳合唱的《心仍是冷》等。

伦:姓氏起源

百家姓里没有“伦”。 椐载,炎黄时期,黄帝身边有位乐官叫伶伦,他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
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到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
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
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伶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
接着伶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徵、羽相配合。
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伶伦指挥,演出了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
黄帝赐他以名为姓,称为伦氏。之后世世代代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
伦氏后代现主要分布于广东的南海、高要、江门等地。

伦姓氏由来据《风俗通义》所载,为古乐师伶伦之后,或单为“伦”氏。唐代有伦元庆,京兆人,为监察御史。明代有伦文叙,南海人,为修撰。《中国人名大辞典》收有伦氏4例。


伦姓氏的由来
黄帝非常高兴,赐伶伦以名为姓,称为伦氏。伶伦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伦氏。以后,世代掌管宫廷音乐的官员,皆被称为“伶人”。伶,成为歌舞艺术演员的别称。二、同“论氏”,源于藏族,出自古代土番国大相(论)蕃唐噶尔(论氏)世家,以禄东赞、论弓仁为代表,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改姓...

”伦”姓氏是怎么来的?
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伦氏。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别称。伶伦的后代子孙称为伦氏.迁徙分布 现在主要分布于广东。据了解在广东的南海、高要、江门有伦氏的聚居,广西也有分布,据说在我国的北方也有.历史名人 伦文叙(1467~1513年)字伯...

伦姓氏介绍
伦姓氏源流丰富,其一源自姬姓,黄帝时期的伶官伶伦因其音律贡献而得名,后世子孙以伶为姓,发展为伦氏。伶人成为宫廷音乐的代称。另外,伦姓还有与藏族论氏相关的渊源,以及源于满族和蒙古族的氏族称谓汉化而来。满族乌古伦氏、格伦觉罗氏和呼伦觉罗氏等分支也对伦姓有所贡献,尤其在清朝末期,有部分满族和...

伦氏姓氏渊源
伦氏姓氏的渊源多样,其中一个起源于姬姓,与黄帝时期的伶官伶伦有关。伶伦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奠基者,他受命制定音律,通过寻找特制的竹子并参照凤凰叫声,创造了律吕十二律。黄帝对他的成就大加赞赏,赐伶伦姓氏为伦,从此,伶伦的后代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形成了伦氏这一姓氏。另一个渊源与藏族有关,...

你知道姓伦的吗及其姓氏伦的由来
伦,读音作lún 姓氏渊源: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伶官伶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二同“论氏”,源于藏族。三源于满族 四源于达斡尔族。五源于蒙古族

LUN的起源
姓氏的来源:第一个起源:出自姬姓,黄帝手下的演员凌伦,属于始祖之名。黄帝时代,黄帝身边有一个演员叫凌凌伦。相传,凌伦是中国古调的发明者。黄帝凌伦奉命作调,一路从夏西走到昆仑山北。只有在山的后面,他才发现一种适合制作旋律管的竹子。他砍下一些笔直整齐的竹子,先做成三寸九分长的管子,把它吹出的声音命...

“伦”姓氏的起源和族谱(另伦姓的名人)
诶……我也姓伦诶……听老一辈的人讲,在清朝有一个伦亲王,还有许多本家的大官。名人嘛,我复制了下来:伦次陆,字鸿渐,号羽仪,先汴人。生于宋淳熙乙丑岁六月十五日,宋宝庆乙酉科举人,丙戍科进士,官至儒林郎,特授广东广州府教谕,终于宋淳佑丁酉岁七月初八日,享寿九十三岁,葬于封川县岗...

第五姓氏的由来
中国复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魏洛村,全村约3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传说在汉朝就住在这里。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东汉汉明帝时期大司空:第五伦,唐朝唐肃宗时期宰相:第五琦,宋朝(时期不详)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谱。200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

伦的意思
伦的意思是:人伦、条理、同类、姓氏。1、伦字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也就是所谓的人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人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都是人伦关系的表现。

伦字的意思与含义
伦字的拼音:lun伦的繁体字:伦(若无繁体,则显示本字)伦字的起名笔画数:10伦五行属什么:火 伦字的取名数理吉凶:吉伦是否为姓氏:是说明:“伦”字有几笔几画,是根据康熙字典及五格姓名学而来,并不一定与新华字典的笔划数相同。“伦”字五行属什么、“伦”字的取名吉凶,则是根据周易万物类...

班戈县13275167897: ”伦”姓氏是怎么来的? -
仝侄润丹: 伦姓起源椐载,炎黄时期,黄帝身边有位伶官叫伶伦,其后人便是伦姓之人. 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伶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

班戈县13275167897: 你知道姓伦的吗及其姓氏伦的由来 -
仝侄润丹: 伦,读音作lún 姓氏渊源: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伶官伶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二同“论氏”,源于藏族.三源于满族 四源于达斡尔族. 五源于蒙古族

班戈县13275167897: 百家姓里有没有姓伦的 -
仝侄润丹: 百家姓里有姓伦的.伦姓来源:据《风俗通义》所载,为古乐师伶伦之后,或单为“伦”氏.唐代有伦元庆,京兆人,为监察御史.明代有伦文叙,南海人,为修撰.《中国人名大辞典》收有伦氏4例.

班戈县13275167897: 伦姓的来历? -
仝侄润丹: 迁徙分布 现在主要分布于广东.据了解在广东的南海、高要、江门有伦氏的聚居,广西也有分布,据说在我国的北方也有. 历史名人 伦文叙(1467~1513年)字伯畴,别号迂冈,出生于南海魁岗黎涌村(今属佛山市石湾区).其遗族分南北两支...

班戈县13275167897: 百家姓为什么没有"伦"这个姓氏呀????? -
仝侄润丹: 伦姓出自百家姓大全 伦姓 伦[伦,读音作lún] 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伶官伶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黄时期,黄帝身边有位伶官叫泠伦. 相传,伶伦是中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命令伶伦来制定音律,他便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

班戈县13275167897: 为什么百家姓无伦姓,伦姓出自何地? -
仝侄润丹: 姓氏 伦 来历 伦 现在主要分布于广东.据了解在广东的南海、高要、江门有伦氏的聚居

班戈县13275167897: 百家姓为什么没有“伦”呢 -
仝侄润丹: 始祖伦次陆公,字鸿渐,号羽仪,先汴人.生于宋淳熙乙丑岁六月十五日,宋宝庆乙酉科举人,丙戍科进士,官至儒林郎,特授广东广州府教谕,终于宋淳佑丁酉岁七月初八日,享寿九十三岁,葬于封川县岗口石燕山. 原配何氏,诰封宜人....

班戈县13275167897: 姓氏的由来 -
仝侄润丹: 中国姓氏的由来张 、 王 、 李 、 赵 、 钱 、 孙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自 己 的 姓 氏 . 这 些 姓 氏 是 如 何 产 生 的 呢 ?在 上 古 三 代 , 姓 和 氏 不 是 一 码 事 . 氏 是 从 姓 那 儿 派 生 出 来 .从 汉 代 开 始 , 姓 氏 混 而 为 一 . 现 ...

班戈县13275167897: 我姓欧,如何回答姓氏的来历 -
仝侄润丹: 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经考据得清清楚楚,包括《路史》所记载的,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这个家族的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