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今年以来实行了哪些货币政策,理论上说会产生哪些作用和影响?

作者&投稿:父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实行过那些经济政策?~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效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之点主要有:

第一, 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赤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的增幅也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第二, 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恰当把握调控力度和调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和各项措施,都是在科学分析经济运行形势、物价上涨的性质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确定物价调控目标时,既分析了有利条件,又分析了不利条件;既考虑了降低物价涨幅的需要,又考虑了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在实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始终保持了清醒头脑。

虽然这次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负效应。

第一,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之后,财政改革的方向却出现了分歧,到底是实行建设财政,还是实行公共财政?理论上的彷徨不决,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第二,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GDP的比重仍然没有提高,特别是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提高,财政职能被肢解的矛盾仍未解决;

第三, 由于在此次调整中力度实施有些过大,通货膨胀是抑制了,但也为以后国内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又一次的调整。


1998~2003年底 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背景:

l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l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l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2、具体措施: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3、效果分析:

这次调整是上次调整的继续和深化,力度温和没有造成大的波动:

第一、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第二、 “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因此,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积极”的。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无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利率降低,于是居民消费增加,企业投资扩大,但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刺激作用都是不明显的。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却出现了萎缩,从而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即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在这时再回头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就非常明显了。由于有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中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那么增发国债就成为使这些资金通过购买国债而转化为实际总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径,国债投资项目的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基本上没有“挤出效应”。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很小的“挤出效应”是在我国特定体制下的扭曲结果。


2004~至今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背景:

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狂飙的价格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游行业的热度。这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这年开始的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开始了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基建投资热潮。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


2、具体措施:

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

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与产业政策结合,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来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3、效果分析:

从判断宏观调控效果的两个关键指标GDP和CPI来看,宏观调控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如下:

1、 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由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首要因素是食品价格,随着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下降,物价水平有所回落,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也相应降低。而且随着宏观调控的到位,调控政策相继出台,房地产市场总需求下降,非理性繁荣得以遏制。此外,由于政府仍然控制着一些服务性收费价格和基础性产品价格,比如居民生活用水、电、煤气等,考虑市场的社会承受力,2005年调价力度不大,所以,物价水平趋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

2、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钢材品种结构继续优化,电解铝淘汰落后自焙槽生产工艺步伐加快,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产量的比重增加,一批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

3、 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加强,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在几个重点调控领域中,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并呈逐月递减趋势;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回归到较为正常的状态。受其影响,一些相关行业的调控成效明显。

4、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投资在降温,消费稳中趋活,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上半年比2004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继续加强,一些盲目扩张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减缓,水泥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趋于合理。

建议:

近期完善相应宏观调控政策的措施。(1)坚持双稳健的政策操作。要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在股市低迷、信贷收缩的背景下,通过企业债券等形式拓宽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渠道,满足企业流动性资金的要求。同时财政政策要坚持稳健取向,各地应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支持的新开工项目。(2)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要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确定人民币的浮动区间时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和依据综合测算,使汇率在一个较小的合理区间内浮动,一方面使投机资本无利可图,改善国际社会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也防止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出口和就业造成大的冲击。尔后再根据进出口、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变动趋势做出动态调整,继续进行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型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3)继续扩大消费需求。要继续推进城市化,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就业,加强居民收入预期;加快社保体制改革,稳定家庭开支预期;提高最低工资,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购买能力;规范和稳定信贷消费;拓宽消费渠道,继续扩大汽车、住房和其他耐用品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需求等。(4)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增进效益的宏观环境。要采取更多政策措施,为各类行业提供公平合理的税负和融资等外部条件,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经营环境,这是长期有效地改进企业效益的外部途径。(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改变资源消耗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从上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争论中,我们首先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着不同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是一种渠道单独还是多种渠道共同发挥作用。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传统渠道一部分仍然有效,但存在着受阻的问题,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尚待重构,所以,在我国我们不能说只有一个渠道起作用或者说哪个渠道是最主要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了几点启示性的结论:

  (一)虽然我国目前存在多种渠道论的争论,但从总体上看,货币政策是同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经济的,在短期内信用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其他传导渠道只是补充。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货币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货币政策不能简单地依靠信贷渠道,应逐步重视货币渠道的影响,因而从长期来看应逐步从信用渠道转向货币渠道。与此同时,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多样化趋势在我国越来越明显。

  (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约束。为此,一是要想办法去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和条件来疏通货币政策传递的渠道。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方式,而是要以“自下而上”方式来“发现”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环境和条件,并将所“发现”的真实信息传递到中央银行,使之成为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同,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会使相同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发挥作用的渠道也各异,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货币渠道的传导效果在经济发达地区要明显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反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明显好于经济发达地区。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不能二者兼顾,结果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在传导过程中相互“抵消”,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区别对待,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下面的网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http://www.pbc.gov.cn/huobizhengce/huobizhengce/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

再给你一篇文章参考一下:

近七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评述
——兼评经济增长模式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将我国实施了近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从而宏观政策由“一积极,一稳健”转变为“双稳健”。这是继去年10月29日央行做出加息决定后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局部过热的又一重大举措,如果说加息是临时性的急救措施,那么这次财政政策的转变则是战略性的。而讨论清楚过去七年来宏观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为我们以后的政策制定和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历时近七年的“一积极,一稳健”的宏观政策

至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于1998年毅然决定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在建国以后尚属第一次,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至这次财政政策的调整,这一整体上积极的宏观政策历时近七年之久,前后能持续如此长时间的宏观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因此,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积极”的。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无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利率降低,于是居民消费增加,企业投资扩大,但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刺激作用都是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仍应从解释超额货币入手,以下仅从两方面给以粗略概述。

从货币需求的角度看。按凯恩斯的分法,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在一个经济体中,交易需求的变化是不会很大的,无非是在经济繁荣时大一点,萧条时少一点,但并不会相差很大;但在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二者之和与准货币相当)方面往往有大幅度的变化,我国的情况即是这样的。

首先,货币的预防需求很大。预防性储蓄在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即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比如失业、未来养老以及子女教育等需要大量的支出,从而大量储蓄,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降低,降息能促进的消费增加非常有限。

其次,很高的货币投机需求也许最值得我们注意。众所周知,中国的股市历来以投机盛行为其最重要特征,民间的大量货币资金涌入股市,参与虚拟经济活动,于是新增的货币就在证券交易保证金账户和企业、居民的活期存款账户之间来回运动。有学者估计,2001年进入股市的资金占当年M2的比例为26.32%,虚拟经济对货币的吸收可见是非常惊人的。但由于绝大部分资金重于投机而非长远投资,因此这部分进入股市的资金对实质性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且,不仅众多拥有储蓄存款的居民参与投机,更严重的是许多企业本身也把许多生产性资金投资于股市。我们知道,适度的投机活动固然能活跃股票市场,从而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投机只能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它只不过是在投机者中间进行财富再分配的游戏罢了,不但对实质性的物质生产不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还可能有大量的负面影响。

从信贷的角度看,信贷政策一直是紧缩性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了中国政府足够的警示,于是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信贷监管骤然严格起来,实施了贷款责任制,自此中国出现了信贷紧缩,自1995年金融体系开始出现的“存差”进一步扩大,至2003年已高达49059亿元。虽然国有银行的信贷结构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已有所改变,但并非实质性的。只不过是不再给劣等的国有企业放款,但质量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资金仍非常富裕,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依然困难。由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资金一直是充裕的,所以降息对他们的贷款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刺激,因此降息在这一特定体制下对投资的刺激作用也不明显。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却出现了萎缩,从而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即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在这时再回头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就非常明显了。由于有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中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那么增发国债就成为使这些资金通过购买国债而转化为实际总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径,国债投资项目的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基本上没有“挤出效应”。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很小的“挤出效应”是在我国特定体制下的扭曲结果。

综上所述,近七年间,我们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确起到了异常“积极”的作用,对保证特定时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虽然“积极”的货币政策并不如意,事后效果非常微弱,但“积极”的货币政策无疑为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异常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也是我国目前特定的国有企业体制和银行体制下积极财政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央决定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无疑是明智的,因为过去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淡出也有利于有效抑制当前出现的局部经济过热。而且由于我们国家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央行在宏观调控中使用货币政策的作用将依然非常有限,所以,财政政策还不能立即全部淡出,否则,经济很可能导致衰退,重新陷入通缩。而这也恐怕是调整为“稳健”而非“紧缩”的真正原因。由此看来,由“积极”变为“稳健”可谓恰到好处。但中国经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长期性的,即便能做到控制短期的经济波动,而这种特定体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不让人担忧。

存在的问题:经济增长模式仍不够健康

从前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很明显地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仍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行政干预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靠七年的积极宏观政策才维持住了经济的增长(其实是稳中有降),这些注定了其增长模式仍不够健康。

正像有些学者指出的,我们的经济在1997年以后发生了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的转变,但必须看到,这种进步还是相当有限的,原因在于需求约束还并非市场化的约束,尤其是在投资需求方面,主要是由政府命令下的信贷紧缩而致。且消费需求约束也正是在投资需求约束下形成的,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众所周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城市居民的基本消费品和耐用品消费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已基本饱和,开始转向对高档消费品如汽车和住房等的需求,但这些产品恰恰是市场供给不足的,尤其是个性化不足,而供给不足与信贷紧缩政策直接相关。同时,由于2003年遇上非典,信贷政策突然变得宽松起来,这立刻引发了钢铁、电力、水泥等原材料行业及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潮,直接导致了经济的局部过热。但这并非无缘无故的热,而是多年被压抑后的集中释放,是由强烈的消费需求作为推动力量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积极财政政策导致了大量国债项目上马,银行配套贷款大量参与,但这些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往往被论证得不够或根本不被考虑。从而使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整体投资质量不能不让人担忧。这些效果只能在相当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虽然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对中国经济的损害却可能是长期的。

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我们现在就来评判其积极意义还为时尚早,相反,在我看来,其存在的问题并不比之前少太多,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变得更加严重了,其并未从原来的直接干预到间接干预,再到逐步退出,而是又回到了直接干预的轨道上,即经济增长模式不符合改革的进程。这显然不是进步。因此,我们不应高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步的速度,必须加紧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其中,利率的市场化是最为关键的一个。

努力方向:利率市场化最为关键

应该说,在市场经济下干预(调控)经济也是必须的,这对处于转轨过程的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我国当前不是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而是我们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干预方式,即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方式,而利率就是市场化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正是我们目前特定的体制环境造成了央行在宏观调控时的被动局面和行政干预的必然性。

在我们的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一旦经济过热来临,央行可动用的手段和能力都极其有限,很难防止经济的大幅波动。具体地说,官方利率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利率,相当多的时候偏离很大(如民间利率一直在10%以上,我们近几年屡次降息,官方利率显然大大低于民间利率,而民间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利率,即真实利率,加上紧缩的信贷政策,从而导致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偏离太大,一方面使央行对经济的微调失效,比如两者相差5个点,那么你加减0.25或0.5个点是几乎起不到作用的;这也可以解释我国的经济主体在表面上看起来对利率相对不敏感的原因。

另一方面,微调不起作用就会累积成大的经济波动,而大的经济波动来临时央行更束手无策,因为那些手段用来微调时都不起作用,这时再动用那显然更微不足道,于是,行政的力量必然又出现了,强制叫停项目,把经济硬是降下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未来的经济波动。一来,我们的行政力量干预经济是历来都存在的,二来,从上面的分析看,行政干预也有必然性,否则经济会出大问题,这显然不利于稳定和发展。

利率未市场化和信贷歧视的最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这不仅相应抬高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成本,从而压制了很多本应进行的投资(整体上看,中国的资金是充裕的),更重要的是这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尤其是给央行调控经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从而使行政力量对经济的干预一直不能退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利率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价格之一,我们必须尽快在国内促使其市场化,为央行全面发挥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为经济向更健康的市场化发展模式转变奠定基础。可喜的是,目前当局在放开贷款利率方面已有了实质性的动作

太多啦。三季度就这么多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490&ID=1839

最主要的就是货币从紧了吧。影响就是减缓通货膨胀。

为了防止经济由偏快发展到过热,07年以来,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紧缩性调控政策对投资、物价进行控制。其中,央行出台了一系列的紧缩型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六次加息、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发行定向票据、动用特别存款等。

货币政策之一:六次加息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14%,较2006年末增加1.62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较2006年末增加1.35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之二: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月8日,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从12月25日起执行。至此,准备金率达14.5%,创20多年来新高。这是央行2007年以来第10次上调准备金率,上调幅度为4年来最大。这是央行自2004年以来首次将上调幅度从0.5%升至1%,力度明显加大,预计可回收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今年以来,央行分别在1、2、4、5、7、9、10、11、12月通过十次(其中4月份两次)上调准备金率5.5个百分点,累计回收流动性超过2万亿元。

货币政策之三:六次发行定向票据在今年央行票据发行中,采取了市场化发行与定向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6期央行票据7050亿元。分别于3月19日、5月11日、7月13日、8月17日发行1010亿元,9月7日发行1510亿元和10月11日发行1500亿元定向票据。

货币政策之四:重启特种存款央行在时隔20年后重新启用特种存款:10月中旬,由各地央行分支机构负责向当地城商行及农信社发出通知,于23日吸收部分非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的资金作为特种存款,存款期限为3个月和1年期。12月18日消息,央行将于本月27日再次开办特种存款。期限为3个月期和1年期,年利率分别为3.37%和3.99%,与央票利率持平。由金融机构自愿申报额度。20年未动用过的特种存款,却在2007年第四季度里两度被启用,特种存款的高频率使用是前所未有的,而此举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

关键词:加息、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特种存款关注程度:政府:★★★★★民众:★★★宏观影响指数:★★★★★

〔点评〕:回顾2007年的货币政策,我们发现频繁的调控应对的是新“三高”现象日趋突出的严峻形势:

首先,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增长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加大。近年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并呈高位加速态势,中国经济已连续四年维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经济延续了去年的强劲增长,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骤然提高为11.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总体上来看,投资、消费、出口和工业生产均高速发展。其次,CPI创十年来新高,通胀压力不断增大。进入2007年,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物价水平逐月攀升。尤其下半年CPI上涨明显提速,8、9、10、11四个月的物价涨幅都超过6%。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被打破,有转为“高增长、高通胀”的危险。同时,伴随资本证券市场持续升温,股票、住房等资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化倾向。瑞士信贷亚太区经济学家陶冬:实际利率为负,再加上股市、房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必然促使银行存款不断流向资产市场,于是催生了资产价格的泡沫。最后,信贷新增长量高。1-9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36万亿元,同比多增6073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3.18万亿元的新增贷款纪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央行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抑制贷款的过快增长。从2003年的经验来看,政府换届很有可能导致信贷投放加快,因此,须对今年年末明年年初的贷款增长特别小心。

2007年货币政策的出台频率和力度为历史罕见,但却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1)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畅通,而这是金融市场还不健全,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公众预期不稳定,以及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等诸多问题造成的。(2)大量的外汇占款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较大影响。在我国巨额的“双顺差”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背景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只能被动的投放大量人民币,同时中美利差的不断缩小也制约了利率政策的运用,这就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造成较大影响。(3)货币政策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我国通胀目前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有其合理性。解决结构性价格上涨的问题,加息不是最佳选择。加息的理由不是通货膨胀,而是投资过热。(4)存在许多因素超出货币政策影响范围的问题。造成国内流动性偏多的间接原因,如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等,仅仅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2008年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仍是主角作为明年宏观经济工作最权威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5日落幕,会议把“两防”放在明年经济工作之首,强调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自此打破了2004年以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稳健”的调控思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全新政策搭配。明年货币政策的“从紧”,事实上应该用“更紧”比较准确。因为从调控看,2007年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从紧的。六次提升利率以及连续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全额对冲外汇流入,六次定向发行票据,1.55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等等,组合的货币政策是前所未有的紧缩态势。由此,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将是“宏观调控”的主角。

主要来说,我国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央行通过上调利率,从而给经济降温。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使国家实现了哪三大历史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成立于1921年7月,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列举今年国家为解决民生所采取的新举措 ,你认为我国解决民生问题好的做...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 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五年来,各方面工 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

目前为止,哪些国家对中国普通护照开放了免签\/落地签政策?
自2020年1月疫情以来,几乎所有国家都取消了疫情前对他国免签和落地签政策,之前对中国普通护照免签和落地签的国家也同样如此。但今年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打开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取消了所有新冠相关入境限制,国际旅游业的复苏将会进一步加强。我国疫情防控也在逐步放开,疫情以来...

今年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对市场主体有哪些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保留税收抵免的税收抵扣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制造业共退税1322亿元,惠及3.1万家企业。留抵退税的做法是将增值税期间末未抵扣的税款返还给纳税人。与持续抵扣政策相对应,留存退税返还纳税人未来可继续抵扣的进项税额。减税的目的是减轻企业的负担,退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继续实行___财政政策。【填写二字中文】_百...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 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财政 社会主义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设财政的定义 财政简介 财政的由来 财政的发展 财政的重要作用 财政的职能 国家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财政与经济 财政的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 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

2021年以来内蒙古能源经济在全国实现六个第一包括什么
2021年以来,内蒙古能源经济在全国实现“六个第一”。煤炭产能全国第一,达到11.92亿吨,占全国四分之一;电力总装机全国第一,达到1.52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全国第一,达到5241万千瓦;外送煤炭全国第一,2020年达到5.7亿吨;外送电量全国第一,2020年达到2070亿千瓦时;外送电能力全国第一,输电能力...

目前还有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今天也依然有一些立宪的、拥有很大权力(比如组织或解散政府、指挥军队)的君主,例如位于中欧的列支敦士登;君主的权力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者,往往前身是走向“军国主义”之“帝国主义”却先胜后败之君主,例如:1945年日本昭和天皇。共2张 现存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君主立宪制,则仍为现代不少...

建党100年来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

今年国际国内发生的事情有什么?
1.2006年1月4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称,俄罗斯与乌克兰签署了天然气合同,乌克兰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价格从之前的每千立方米50美元上涨到95美元.引发外交风波.2.2006年1月4日9(当地时间)以色列总理突发脑溢血被送望医院抢救.怒前,沙龙仍无苏醒现象.沙龙卧病后,副总理奥而末特出任代总理....

回顾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谈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
回顾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我国最近 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哪些 -
王龙莱美: 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 从最近一个时期来看,国家采取了以下宽松的货币政策: 1.在利率政策方面:自9月份以来,中国央行连续5次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在信贷政策方面:11月5日...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 -
王龙莱美: 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总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1年—2002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现阶段我们实施的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王龙莱美: 今年因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原因中国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一般性的政策工具有:1.降低再贴现率(直接起到降低利息的作用) 2.降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大量买进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收回国债)同是目前中国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如:消费者信用,加大财政预算赤字,拉动内需.目的:带动消费,带动企业的生产,刺激经济的复苏. 去年由于经济过热,经济一片假象的繁荣.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国实行的是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 不同的原因:背景不同(现阶段:经济危机,去年经济过热,表面一片繁荣) 当然实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目的也就不同,政策工具的实施方向也就截然相反.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近年来我国央行在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
王龙莱美: 货币政策里没有什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这都是我们国家央行自己创出来忽悠人的.稳健不稳健不是王婆卖瓜的,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感受到的. 货币政策只有贬值或升值,只有印钞票和回收钞票. 如果说近年来我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那很好回答,1、加印钞票.2、央行规定汇率汇价.这两者都和市场经济规律无关.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我国今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什么 -
王龙莱美: 稳健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既不扩张,也不紧缩,标志着国家在经济政策上迈出重要一步.预算收支在预算收支上“有保有控”,保持基本平衡. 稳健的货币政策 是在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九九八年初中国出现有效需...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哪些? -
王龙莱美: 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当前经济的宏观形势,我国已采取的哪些货币政策,以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即将采用的货币政策 -
王龙莱美: 目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作用就是刺激经济增长.目前的货币政策要持续一段时间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我国目前在采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
王龙莱美: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在释放流动性.近期采取比较频繁的是 逆回购 操作.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急...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是什么,并分析. -
王龙莱美: 我国面对当前输入性通货膨胀和之前经济刺激方案导致的货币投放过多现象,实行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当前,美元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得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加之投机资金对人民币短期升值的预期和日本地震之后避险资金的流入,CPI超过当初4%的目标,为了降低通货膨胀,当前我们国家主要通过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进行调控,但是效果有局限性:加息加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准备金率只是控制货币的发行,但是市面上流通的大量货币没有有效的方法进行回收. 上周中国经济数据的公布,使得市场对央行实行更加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的预期加强,预计下半年经济面会更加趋向紧缩.

科尔沁区13287666126: 今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具体采取了哪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王龙莱美: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