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一词 最早出现 什么年代,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作者&投稿:茌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发明了什么东西,是哪个时代的?~

我国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造纸术是由东汉蔡伦改进的。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指南针的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具体人不详。火药是中国汉族炼丹家孙思邈发明于隋唐时期。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
最早的纸在2200年前,西汉初期已有了纸,但还是很粗糙,不被广泛应用。
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
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

扩展资料
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
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
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阿拉伯最早的造纸工场,是由中国人帮助建造起来的,造纸技术也是由中国工人亲自传授的。
10世纪造纸技术传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的开罗和摩洛哥。在造纸术的流传中,阿拉伯人的传播功劳不可忽视。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最早接触纸和造纸技术的欧洲国家是一度为阿拉伯人,摩尔人统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
公元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纸场在蒙地法罗建成,生产麻纸。
法国于公元1348年,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场。此后又建立几家造纸场,这样法国不仅国内纸张供应充分,而且还向德国出口。
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场。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造纸技术传入比较晚,15世纪才有了自己的造纸厂。
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1690年建于奥斯陆的造纸厂是挪威最早的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
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为了解决欧洲纸张质量低劣的问题,法国财政大臣杜尔阁曾希望利用驻北京的耶稣会教士刺探中国的造纸技术。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了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
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成功地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000年的造纸术终于被欧洲人超越。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纸

  第一个考证“东西”词源的是明朝的方以智,他把“东西”一词的源头追溯到《南齐书·萧嶷传》中萧赜所说的“百年复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方氏认为萧赜这段话里的“东西”是指“物”,是“东西”一词的源头。当代辞书《辞海》和《辞源》也认同方氏的考证,以之为“东西”之词源。然而,已有多位学者发表学术论文,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另外,《辞源》还引了《唐会要》的一段话作为“东西”的另一个先源,但同样因为误解原文而遭到多位学者的驳正。
  事实上,传世的北宋及之前的文献中,根本找不到“物曰东西”的用法。敦煌文献向世人展示了大量唐、五代的口语俗话,其中称“物”曰“什物”、“器物”等等,但是找不到“物曰东西”的例子。而定型于唐代的吴方言以及定型更早的闽南方言中,“物”称作“物事”及“物件”,也不称为“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东西”一词出现在唐朝以后。
  “东西”一词在元朝的白话作品中大量使用,一些被指认为“(南)宋话本”的话本中也有“东西”一词,很明显,“东西”流行于元代,但或许在南宋时已经出现。因此,“东西”一词最早只能出现于五代至宋之间。那么,它到底什么时候出现?是五代还是宋朝?它有什么来历?这依然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
  除了年代尚有疑问的“宋话本”外,记载宋朝人口语的文献,最重要的当推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朱熹的《朱子语类》。《东京梦华录》中的“器物”写成“动使”,而《朱子语类》则数百次把“物”称作“物事”,两本书里都没有“东西”一词。更值得注意的是:两宋文集中有“动使”而没有“东西”,而元、明的文人著作中,“动使”一词则完全绝迹。
  《东京梦华录》中“动使”一词出现了十一次。例如,“相国寺万姓交易”条说“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诸色杂卖”条则提到“钉铰、篐桶、修整动使、掌鞋、刷腰带”,此外还有“衣着动使、铜铁器皿、衣箱磁器之类”,“盘合器皿、车檐动使”,“借措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珍玉奇玩、匹帛动使、茶酒器物”等语句。从这些句例中可以看出,“动使”意指“家用器物”,词意看起来与“东西”很相近。
  “动使”这个词并非《东京梦华录》所独有,它最早出现于五代,并屡见于两宋。《五代会要》记载后唐敕令,提到“散失动使什物”及“农器烧器,动使诸物”,两处“动使”的词性是动词。而欧阳修《文忠集》提到“城壁并烽火台、防城动使、家事、衣甲”等,“动使”的词性已经转变为名词。此外,苏轼、李焘、真德秀、卫泾等人也使用过“动使”这个词,他们的“动使”指各种“器物”,与“东西”的词义也很相近。甚至在元、明流传时经过改写的宋话本中,也还有“动使”一词的遗踪,《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和《大宋宣和遗事》是其中的两个例子。
  南宋有吴曾、洪迈、程大昌、袁文等一大批喜欢考证“事物起源”的“杂考家”,他们考证许多词汇的起源,却没有一个人考证“东西”这个词。可见,要么他们熟知“东西”一词的来历,要么“东西”当时还没有出现。从以上我们对两宋及之前的文献的考察看,我们只能得到结论:“东西”这个词在南宋疆域内还没有出现。
  一个相当重要的事实是:“动使”和“东西”的读音在宋元间是很相近的。古学者说“西”字的声母与“先”相同,而很多例子则证明这个声母后来分化为现代拼音之“x”、“s”及“sh”。例如“肖”声母为“x”,而“梢”、“稍”等形声字的声母都是“sh”。再如“鳃”、“撕”等字,《辞海》均有“xi”、“si”二音。又如“厦”、“省”均有二读,声母则分别是“x”及“sh”。可见,“西”的声母在分化之前与“使”或“厮”是相近或相同的。而在宋元白话文中,“厮扑”就是“相扑”,“相见”写成“厮见”,“厮杀”就是“相杀”,可见在宋元间“先”的声母还没有分化,“使”与“西”读音相同或相近。此外,“动”字的声母在中古是浊声而“东”字不是,清浊不分大约也发生于唐宋之间。也就是说除声调外,“动使”与“东西”在宋代读音基本相同。
  总而言之,五代之前只有“什物”、“物事”等词,宋时“物事”虽然盛行,但“动使”也开始广泛使用。此后,“东西”的使用广泛而“动使”完全消失。从时间顺序看,“动使”一词出现在“东西”之前,“东西”的广泛使用与“动使”的销声匿迹同步发生,而“动使”的读音在当时与“东西”基本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动使”与“东西”的读音相似且兴替正好衔接,应该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动使”转变成了“东西”。那么,“动使”二字都是仄声,为什么会变成平声的“东西”?很有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北方居住着大量的金人和蒙古人,他们学习汉语,吸收北宋的“动使”一词,却难以准确把握四声,因此“动使”变而读为“东西”。也就是说,出现于五代的“动使”在北宋变成名词“动使”之后,由北方的少数民族继承,而在金、元间演变成为“东西”,它是“东西”一词的词源。
  ------本文作者吴朝阳

闻说有次朱熹问盛温如:“为何不能买‘南北’?”温如说不能,因为按五行与五方相配,东属木,西属金,凡金、木类,篮子可盛,而南属火,北属水,篮子不可盛,所以只能买"东西",不买‘南北’。
又闻说唐有东、西二市,买卖多在市中进行,所以后来便有了“买东西”一词

神马 浮云 是搞什么··都是传的而已吧


修武县18168741830: “东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
再俩盐酸: “东西”一词,今多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其最早形成今义的历史依据,大约是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萧子显所著《南齐书》(原称《齐书》)中所述:“物产四方,而约言东西,正犹史纪四时,而约言春秋耳.” “东西”自此亦以指产业. 如宋·王溥 《唐会要·逃户》:" 大中二年制:'所在逃户,见在桑田屋宇等,多是暂时东西.'“ 之后便引申为特指人或动物(含爱、憎感情).如元代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但犯着吃黄虀者,不是好东西.“ 再后来便逐渐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如明代朱有炖 《豹子和尚自还俗》:”我又无甚希奇物,我又无甚好东西,他偷我个甚的?“

修武县18168741830: "买东西”一词是由哪个朝代传来的? -
再俩盐酸: “东西”一词是我们通常对一切物体的总称.因为古代通常把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称为“五行”.有一次宋朝朱熹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正巧盛提篮上街买东西了,于是朱熹便问他:“难道不买南北?”盛温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类、木类的我这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类、水类我这个篮子就装不得.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修武县18168741830: 什么是买卖?什么是东西?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 -
再俩盐酸: 买卖,一般指双方通过实物或者货币进行交换以换取自己所需物品,一般会签订买卖合同,买卖是人类 买卖最早、最基本的交易行为.一物数卖,自古有之,有物价波动之际,最为常见,而此实际多出于罔顾信用,图谋私利.它由买卖主体、买...

修武县18168741830: “东西”是怎么定义的? 人算不算东西呢? -
再俩盐酸: 东西就是东边与西边.在我们中国古代,因为东西方向的风都特别大,所以很少有人建房屋面向东西,基本都以坐南北而居.因为有了这种房屋方向的格局,那么它的内部布局就因此产生.通常都有一间正屋做为客厅以及聚会,正屋两侧就是卧...

修武县18168741830: 最早出现的文物是什么文物在哪里出来的 -
再俩盐酸: 文物也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东西.文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也就是说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这个词了.同理就是好比前朝的东西,你现在发现了都算文物的话,中国5000年...你是想问哪个时期发现的文物呢?

修武县18168741830: “烹调” 一词最早出现在那个朝代 -
再俩盐酸: 据考古发现,人们掌握烹调技术,最晚可以 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所谓“烹”,就是用火煮或者烤;所谓“调”,就是加 上各种调料.烹调的出现很快就丰富了人们的味觉,吃东西不再像原来一样只是 为了填饱肚子,还可以充分享受那独特...

修武县18168741830: 中国一词什么朝代产生的 -
再俩盐酸: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修武县18168741830: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
再俩盐酸: “中国”一词有3000年的使用历史,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因为华夏民族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而周围的四夷仍旧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把自己与四夷分开,以显示自己的优越.人们将华夏民族...

修武县18168741830: 中国一词最早谁提出的?什么时候成了所有朝代的代名? -
再俩盐酸: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 中国正式作为国家名称是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也就是叫作中华的国家. 现在的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

修武县18168741830: 词最早在产生在哪个朝代 -
再俩盐酸: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