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曾经想要德国和中国分治世界东西”出自那本书,,历史资料是什么啊 ,

作者&投稿:乾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出自哪本书~

出自现代作家白落梅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原文: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赏析:
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她优雅地挥舞着。爱情像一场绚烂而冒险的旅程,她坚定地飞蛾扑火。
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
她,就是张爱玲。本书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已出版作品《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林徽因传》等。
二、书中其他佳句:
1、世间最美的,莫过于四季流转,让我们遍赏春花绚丽,秋月朦胧。
2、日子如歌,总是给那些懂得生活,尊重情感的人以雅致,以高贵。岁月会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留下刹那韶华,瞬间春光。
3、人的一生,最美好、最洁净、最单纯的回忆,莫过于童年旧事了。童年是锁在抽屉里,那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光阴过去越久,越值得怀想、回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一战结束,同盟国战败了。英、法、美、意召开巴黎和会,讨论战争赔偿问题。
  英、法、美、意这四国派来的都是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美国是总统、国务卿;英国是首相、外交大臣;法国是总理、外交部长;意大利是首相、外交部长,只有日本派来的是前首相和前外长,因为它对这事儿不感兴趣,所以和会上讨论欧洲问题时它不说话,被称为沉默的伙伴。
  但一说到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日本就开始说话了,而且说得很多――只有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它才发言,一般情况下不说话。
  因此,和会的主要参与国就是英、法、美、意这四国。
  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贡献是负的,瓜分战利品的时候,不把你瓜分就不错了,你还要什么好处?所以意大利也就没什么可说的。
  而且意大利对德国不感兴趣,它对奥匈帝国感兴趣,想要的领土都在原来奥匈帝国的亚得里亚海沿岸。
  英、法、美也不拿意大利当回事儿,这让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很生气。这哥们儿很有个性,一生气就回国了――这会我不开了。
  他回去也没人挽留,不是说你走了这会就开不成,你走你的,走了更好,少一个白吃饭的。
  他一回去,国内议会问:“你从巴黎带回来什么了?”
  他说:“什么也没带回来。那哥儿几个气我,我回来了。”
  议会不干了,说你给我回去接着开。
  于是,他又回到法国。
  回来也没人表示出惊喜。没有。你愿意走就走,愿意来就来,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他的境遇,跟意大利的国力联系很紧密。
  在巴黎和会讨论战争赔款时,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要德国赔多少呢?他张嘴说了个数:1320亿金马克。金马克不贬值,相当于值1320亿马克的黄金。
  德国代表一听就乐了,说没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就是把我们卖了,把德国人的骨髓都抽出来卖,也不够这个数。所以你随便要,你要8000亿也没关系,反正我们给不起。
  最后还是英、美打圆场,特别是美国,说我们美国一分钱不要,这样吧,让德国先交200亿,咱别杀鸡取卵、敲骨吸髓啊。
  克里蒙梭这么做,也情有可原,说白了战胜国这么干都是受国内舆论的影响。这些战胜国也是惨胜,死伤太重了。尤其法国北部是主战场,法军伤亡最重。而且法、德两国仇太大了,50年了,好不容易有个报复的机会,能不狠宰德国一刀吗?
  二、德国打败了,但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大家都是帝国主义,之所以我在这儿被迫签约,不是因为德国有罪,而是因为我们打败了
  和约真苛刻。
  《凡尔赛和约》经过长时间的争吵之后,终于公布了出来。德国人一看,这和约对德国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和约,德国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
  除此之外,德国还丧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在非洲的,英、法、比利时瓜分;在太平洋上的,像俾斯麦群岛、帛琉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都归日本了。
  更为苛刻的,是对德国军事的限制。根据和约规定,德国陆军只能保留7个师,不能超过10万人。坦克、重炮都不能有,甚至不能有重机枪。这样德国就等于剩一支警察部队,只能对内镇压,甭说对外扩张,连对外防御都成问题。
  德国海军不能超过1.5万人,潜艇、航母、战列舰都不能有。当然有几艘威廉皇帝时造的老战列舰――前无畏舰,但整体水平跟海警差不多。
  德国公海舰队的舰只被拉到英国海军锚地,自沉销毁了。
  同时,德国还不能有空军,飞机全都毁了。协约国恨不得德国除了风筝,什么都不能飞。
  像德国这样一个强悍的国家,你这么对待它,割地、赔款、裁军,协约国真的是挺不明智的,太贪了。和约是可以限制德国这不能有那不能有,但德国人自己会想办法的。现在特别流行的一种通用机枪,安上两脚架是轻机枪,安上三脚架是重机枪,这就是德国人发明的。不是不让我搞重机枪吗?咱这是轻机枪,但安上三脚架就变成了重机枪。
  国土也被割裂了。
  一战之后的德国,从地图上看形状非常奇怪,一个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隔开。东普鲁士是霍亨索伦王室发祥之地,理应属于德国,但波兰复国了,波兰是一个内陆国,要给它留一个出海口,所以就弄了个波兰走廊。弄的这个波兰走廊,一下就把德国国土分成了两个不连接的部分。
  德国打败了,但并不认为自己有错,这点很明显地反映在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看法上,他们觉得,这个和约对他们非常不公平――我们有什么罪啊?大家都是帝国主义,我们不就是打了败仗吗?下次我们打赢就行了。听听,这想法多可怕!
  据说出席《凡尔赛和约》签订仪式的德国代表,是1919年4月份才接到通知的,而不是巴黎和会一开,德国代表就赶了来。这就跟李鸿章李中堂签《马关条约》似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德国代表到达之后,住的地方是一间四面有铁丝网的小屋,类似于战俘收容所。
  宣布和约的日子是1919年5月7日,这是一战时“卢西塔尼亚”号邮轮被德国潜艇击沉的纪念日。
  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主持和约签订仪式。等和约宣布之后,德国代表往外走,这时有位德国代表问克里蒙梭:“历史将对此有何话说?”意思就是你们这么瓜分德国,咱们大家都不干净,将来历史怎么评价这件事呢?
  结果老虎总理回答:“它绝不会说比利时入侵德国!”
  可以看出,克里蒙梭还是有种受伤之后要报复的心理――确实,像比利时这样的小国,不可能侵略德国。
  据说,德国有位代表叫布罗克多夫,布罗克多夫在签约的时候,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咱们大家都不干净,之所以我在这儿被迫签约,不是因为德国有罪,而是因为我们打败了。   怀着这种想法,德国不伺机报复才怪。
  三、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陆军元帅福煦看到《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后仰天长叹,说:“这不是停战,而是20年休战”――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对凡尔赛体系非常不满
  《凡尔赛和约》公布之后,德国军人从心理上对和约难以接受。
  你想啊,1918年3月,刚刚跟苏俄签订了《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条约》,这个条约相当苛刻,德国占领了苏俄大片领土。
  在西线,当时德军还占领着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一部分领土,德军在战场上仍保持着攻势。因此,德国人觉得怎么可能有占领大片敌人领土的战败国呢?
  这不像二战时,盟军打进了德国本土,现在是德军还占领着别国领土,而你说我战败了,你让我投降――德国军人感觉这个和约太离谱了。
  但是,德国军人忽略了交战双方已经卷入总体战争中,前线的局部战术优势,无法扭转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他们看不到这一点,坚持认为是“十一月党人”在背后捅了他们一刀!他们觉得今后只要加强团结,重整旗鼓,就能卷土重来。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军队只允许保留10万人,但这10万人都是霍亨索伦王朝留下的,多是军官,最差的哥们儿也当过班长,这等于是走精兵路线,情况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日本三军自卫队,自卫队员都叫自卫官,啥意思呢?这25万人全是官,最差的人也能当班长,一旦打起仗来,扩充军队,一个班长怎么也能领12个人吧?
  所以,一旦打起仗来,10万德军就能扩充到120万,甚至200多万人,只要武器装备够用。
  协约国不让德国造飞机,德国就成立了航空俱乐部,民用总可以吧。会开运输机,练练就能开战斗机,运输机那么大都能开,战斗机能不会开吗?
  你不让我造潜艇,我可以给荷兰造,给西班牙造,造完图纸我留一套,然后我自己就能生产。
  因此,光限制是限制不住的。你可以把它的工厂炸掉,可以把它的机器设备全搬走,但人脑中的智慧你是弄不走的。
  但是,德国军队虽然可以像刚才讲的那样搞,但德国经济却没法儿弄,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这主要是战争赔款给压的。比如说我给不了钱――给不了钱可以,给机器设备也行。就这样,德国赖以生存的很多生产、生活用具全被协约国拿走了,德国人活不下去了,很多人失业,工厂大量倒闭。
  德国说,我没钱了。拒绝支付战争赔款。
  由于德国拒绝支付战争赔款,1923年,法国、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鲁尔是德国的核心工业区,占领鲁尔导致了德国经济崩溃。
  经济崩溃之后通货膨胀达到了什么程度?有个德国老兵叫迪特・马亨唐茨,他说到1923年,1美元可以换4万亿德国马克,你想这是什么概念?当时一个面包是1000亿马克,一升牛奶3000亿马克,小孩都把钞票当玩具玩儿,当积木摆。
  德国当时人人腰缠万亿,可惜不是富翁,是负翁,肚子里咕咕叫,饿得要命。
  有位作家曾说过一句名言:“纳粹主义的诞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尔赛。”据说当时的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陆军元帅福煦(法国元帅,一战最后几个月的协约国军总司令,公认是协约国获胜的最主要领导人),看到《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后仰天长叹,说:“这不是停战,而是20年休战。”
  果然,1919年签订《凡尔赛和约》,1939年德军就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因此,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对凡尔赛体系非常不满。

您好,楼主这句话完全不存在!——希特勒与日本只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因为他需要日本在远东牵制苏联。
一战后,德国与中国在协约国的排斥下皆同病相怜。所以在战后的经济,军事,政治有相当的合作。(德国更多的是关心从中国获取资源),所以当日本强势进攻中国后,就默认了日本的举动,因为他不在乎谁控制中国,只要其利益不受损失即可(中日俩国都是其盟友)这也导致了中国倾向苏联,在苏联的支援下对抗日本。德国也开始支持日本,因为德日都仇视苏联。

具体资料如下:希特勒的上台,把中国与德国最后的纽带慢慢的解除了。

一、魏玛共和国时代早期的中德关系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德国从世界一流强国的位置上跌落下来,海外市场与殖民地被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剥夺殆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由于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代表的强烈反对,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的共同不满,使德国积极谋求与中国、美国等非凡尔赛和约国家接近,试图重塑昔日的大国地位。1920年7月,德国前驻华总领事卜尔熙(von Borch)作为政府代表,来华与中国政府谈判恢复外交关系、重建两国通商关系事宜。德国方面表示,尽管中国未签署《凡尔赛和约》,德国仍将承认和约第128~134款中关于德国完全放弃前帝国在华特权的规定。1921年5月20日,中德两国正式签订《中德协约》,宣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恢复友好和商务关系;德国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原则。
在政治关系改善的推动下,中德经贸关系很快得到了相当的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德国自中国的进口达2.29亿马克,远远超过战前水平;出口为1.18亿马克,恢复到战前水平的90%,其中以军火贸易最为兴盛。据中国海关统计,仅1925年,德国船运来华的武器总价值就达1300万马克,超过全部外国武器进口值的一半以上,而这还不包括走私和通过第三国转口的武器。德国公司也获得了一些兵工厂的建设合同,云南昆明兵工厂、沈阳化学兵工厂均是由德国人设计建立的。
1921年9月,德国拟在广州重开领事馆。副领事瓦格纳(Wilhelm Wagner)于9月25日对孙中山作礼节性拜访,谈话中,孙中山提出了与德国合作问题,希望能得到德国的承认和支持。尽管瓦格纳对孙中山抱有好感,并对其联德思想十分感兴趣,但他认为:“从整体考虑,特别是考虑到同北京政府的关系,对此我们要妥善处理。”卜尔熙亦认为,与孙中山的南方政权只能保持非官方关系。对孙中山在德国招募顾问和游说德国企业家等活动,德国也表示不会给予“官方支持”,以免引起“我们已经承认的北京政府的误解”。
1921年~1924年间,孙中山积极联德,三派代表赴德游说,并与前后三位德国驻广东领事反复交涉,却都收效甚微。德国官方一直未接受孙中山的倡议,只是在非官方的框架内对其经济设想提供了有限的支持。尽管孙中山的联德构想未获实现,但其这一主张却“为后来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发展对德关系定下了基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关系
1925年2月28日,魏玛德国第一任总统艾伯特因病去世。4月26日,兴登堡当选为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1928年8月17日,魏玛德国宣布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中德双方的关系亦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28年11月,德国陆军前上校马克斯·鲍尔(Max Bauer)率领一个由他组织的25人的顾问团来到南京,以私人身份受雇于蒋介石政府,协助中国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这个25人的顾问团包括10位负责军事训练的军官、6位军械后勤军官、4位警政专家和5位经济、市政管理、铁路管理、医疗、化工方面的专家,以“帮助蒋介石消灭各地军阀,把中国变成德国的市场”。
从1928年鲍尔来华任职至1938年希特勒德国撤回所有在华顾问为止,总共有135名德国军事顾问受到官方的认可,被派往南京国民政府任职,其中还不包括8名文职顾问和许多省级军事、技术专家。这些德国军事顾问大多数是普鲁士帝国军队以及后来的国防军参谋总部的军官,他们的在华活动与德国的经济、政治领导集团利益紧密联系,在重新恢复德国自《凡尔赛和约》以后失去的在华经济和政治影响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以前,德国的对华政策还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因而当时军事顾问团的活动也没有完全同国防军或德国政府的官方政策结合起来。第一任军事顾问鲍尔上校对于国民政府的军队现代化起了很大作用,在其建议下,南京政府成立了一个教导队,辖有一个步兵队、一个重兵器队、一个炮兵队和一个通信队,装备德国兵器,并以德国顾问指导训练,是国民党军队中多兵种现代化部队的胚胎。教导队初建时为一个团,1930年扩为教导师,尔后又扩编为第八十七、第八十八、第三十六师,不仅武器,甚至连军乐队的鼓号都由德国提供,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中坚力量。
鲍尔不仅在国民党军队现代化上做出贡献,还在德国钢铁和化学工业对华贸易的增长上起了重要作用。在鲍尔率领的顾问团中,经济与技术专家占据了核心地位。他在给蒋介石的“整理中国陆军建议书”中就申明,中国“必须先有完整的军火工业、交通、电讯、邮政,甚至市政与卫生设施,缺乏任何一方,欲建现代化之国军均将受其阻碍”。鲍尔利用自己的顾问身份,多次与在华的德国法本化学公司、史蒂夫斯道夫辛迪加等著名大公司的代表直接会谈,商讨拓展两国贸易问题,并使德国大垄断财团直接与蒋介石取得了联系。1929年3月,德国工业家协会主席、法本公司总裁杜伊斯博格来华访问,同蒋介石进行会谈,表示德国工业界乐于同南京政府直接打交道,共同发展两国贸易。在鲍尔的建议和陪同下,蒋介石派出了陈仪为首的中国考察团,专赴德国考察政治、军事及军工技术,并与克虏伯、西门子等大公司签订购买了价值近100万德国马克的武器和军需品的意向性合同。
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危机在美国首先爆发。美国在战后将大量资金借给急需经济复兴而资金匮乏的欧洲各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美国开始从欧洲抽回资金,由此使得欧洲的经济基础产生了动摇。欧洲的经济危机便于1931年5月率先在严重依赖美国资金的奥地利和德国爆发。在此之前,德奥曾拟建德奥关税同盟以共同应付经济危机,但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5月11日,占奥地利银行业务近2/3的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告破产;7月13日,德国三大银行之一的达姆斯达特银行宣布倒闭,至8月5日,德国所有银行均关闭。德国国内工人运动迭起,魏玛政权摇摇欲坠,极端政治力量纷纷登场,布吕宁政府被通货膨胀、财政崩溃和大规模失业等社会问题搅得焦头烂额,此一时期德国的外交政策带有较为明显的“保守合作,低调参与”的色彩,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也刻意地保持了中立态度。10月10日,德国外交次长毕楼(Bernhard Wilhelm von Bülow)在日内瓦对德国驻国联公使莫提乌斯(Gerhard von Mutius)说:“德国对待满洲事变的态度原则上应该在华盛顿九国公约的框架内,应尽量少参与。”
从艾伯特总统时代起,魏玛德国对中日一直采取的是等距离外交的政策,不愿开罪其中任何一方,以保证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尽管德国政府小心翼翼地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国际舆论中保持中立,甚至通过舆论将公众支持中国的思想导向中立,1932年初,日本各大报纸还是猛烈抨击了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参加了中国方面一二八抗战的军事行动,使得德国政府不得不在外交上讨好日本。
1932年3月1日,由日本关东军扶植的伪满洲国建立,日本驻德国大使小幡酉吉多次造访德国外交部,在不同场合提议建立两国在满洲的纪念馆及合作关系。德国方面表示接受提议,但又“绝不采取任何特别的主动”,很显然,德国不想因承认伪满问题而得罪中国这个从经济上来说更为有利的亚洲伙伴。以1930年来说,德国与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分别是3.475亿帝国马克和2.34亿帝国马克,德国的油脂工业几乎完全依赖中国满洲里的大豆出口。9月14日,小幡酉吉又向德国外长牛赖特(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提交了一份关于请求德国承认伪满的备忘录,牛赖特推说要经外交部商议才能答复,但此事随着巴本内阁的倒台而不了了之。
1933年1月,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巴本为副总理组成新内阁。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德国的内政外交亦有了新的变化。在自传式的作品《我的奋斗》中,希特勒提出要为亚利安民族争取“生存空间”、土地、资源,德国必须向外扩张,而扩张的手段就是对外战争。无疑,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无战略构想的消耗战对德国是相当不利的,希特勒设计了一种新的不同类型的战争——闪电战争。这种战争需要做两件事:迅速重整军备和把潜在的敌国一一孤立起来,利用暂时的军事优势来进行一场短期的对敌各个击破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将扩大德国的人口和工业基地,使德国军队取得有用的经验,并把潜在的敌国吓唬住,从而加强德国,以便进行下一场这样的战争。
在希特勒的战略构想中,中国和日本均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作为德国在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原料供给者,是德国许多重要战略资源诸如钨、锑、锰、铅、大豆、棉花的来源,也是德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同时德国可以从对华贸易中得到其缺乏的大量外汇。而日本则是德国借以牵制苏联势力、吸引英国在远东注意力的重要筹码,德日双方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共同不满使得日本成为德国一个潜在的盟友。另外,希特勒的外交重心主要放在欧洲,只要中日两国保持和平关系,德国与这两国的关系就不构成难题。因而在希特勒掌权初期,德国对中日两国仍然实行魏玛政府的“等距离外交”原则。
1933年夏,前德国陆军上将汉斯·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访问中国,随后又于次年4月受聘于南京国民政府,担任蒋介石政府的局势总顾问。塞克特曾任德国国防军参谋长、总司令,在《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只能保有10万陆军的情况下保佑并整顿了德国国防军,并因此获得了“国防军之父”的称号。包括丘吉尔在内的很多人认为,战后德国的大裁军事实上是欧洲安全的一个隐患,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军队的精英化,而塞克特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塞克特同德国军界、政界和经济界上层人物关系密切,他将中国军队的重整工作交给自己的副手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处理,本人则致力于军事工业及军火贸易,在其1933年6月30日递交蒋介石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中就大肆鼓吹武器的作用,但中国兵工厂目前提供的装备远不能满足需要,“在欧洲军火公司的帮助下”,中国将能顺利建立起军火工业。1934年5月,蒋介石做出决定:今后将只购买德国军火,并授权塞克特与军政部工兵署署长俞大维磋商决定购买军火的种类和数量。不久,塞克特将德国在华军火商汉斯·克兰(Hans Klein)引荐给蒋介石,有意使其作为援华建军计划的执行人。
1934年1月24日,克兰在柏林创办私人有限公司合步楼(Hapro,“工业产品商贸公司”Handelsgesellschaft Für Industrielle Produkte的德文缩写),总资本20万马克,克兰独资19万马克,主要贸易对象是发展同中国的军火和战略性原料贸易。早在与蒋介石政府就合作问题谈判之前,克兰已经就军火贸易与粤系军阀陈济棠签署了《中德交换货品合约》和《浥江口各兵工厂建筑物承建合约》,分别价值5490800港币和657000港币。事实上,合步楼公司的成立是得到德国军政部(后改称国防部)的暗中支持的。一个间接的证据就是,随着《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的签署,克兰及其合伙人将合步楼的全部股权转让给军政部,同年,德国超越英、法、日,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8月23日,经过历时4个星期的谈判,克兰与国民政府代表孔祥熙在南京秘密签订了《中国农矿产品与德国工业品互换实施合同》,开始了以德国的工业产品、武器装备、机器设备、技术、人员等换取中国农矿产品和原料的易货贸易。但由于克兰与陈济棠的秘密协约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在1936年3月底德国军政部停止向广东当局运送军备后,中德双方遂于4月8日在柏林签订了《德华信用贷款合同》,德国政府给予中国政府以货物信用借款1亿马克,并且规定德国政府将1亿贷款交由德意志银行与中国中央银行执行双方货物互换的付款业务。从此,南京国民政府由资源委员会筹集钨、锑等矿产,中央信托局筹集桐油、生丝等农产品,来交换大批的德国军火、兵工厂及重工业设备。
中德易货贸易对德国的意义是深远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疆界内,煤炭是德国唯一能够自给自足的战争原料,85%的石油、80%的铁矿、70%的铜、90%的锡、95%的镍、98~99%的钨和锑,以及20%的粮食来自国外。随着德国于1933年10月相继推出国际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希特勒扩军备战的意图也日趋紧迫,为了赋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缺乏的那种经济持久耐力,必须对国家的生产能力进行有计划的、长期的动员,并为应付一场突发的持久而“全面”的战争贮存原料,而《中国农矿产品与德国工业品互换实施合同》的正式实行则为德国达到了这个战略目的。合同签订之后,希特勒通过塞克特致函向蒋介石转达谢意,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国防部长布隆堡也致函蒋介石等人表示祝贺。自此,中德关系进入了所谓的“蜜月时期”。英国报纸对此评论道:“同其他列强关系相比,中国同德国关系更加密切,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军事关系上,德国人都独占鳌头。”30年代晚期,英国外交部一位官员这样评论德国的对外贸易:
德国用计帐结算方式从瑞典买进一千吨铁砂,来炼出五百吨铁。德国用易货方式从中国买进十吨钨,又用计帐结算方式从土耳其购进二十吨铬砂。德国用这些没有花一分钱现金买来的材料炼出五百吨优质钢。德国用本国的辅助原料、燃料、电力、劳力和技能造出(譬如说)十辆坦克、两部涡轮机和一百台打字机。坦克投入现役;德国(因为它的坦克几乎已足够了)就把去年型号的四辆坦克调出来供出口。其中两辆卖给中国,两辆卖给土耳其;德国人不仅付清了钨和铬的价款,而且还换得十大捆棉花和一百吨黄豆。涡轮机卖给瑞典,抵偿了铁砂的价款之后还有余。九十九台打字机在英国出售,得二百英镑,用以购买无法用记账结算方式购得的较少量原料,如椰仁等。这样一来,德国陆军就获得十辆崭新的坦克,以替换四辆过时的旧坦克;德国工业获得十大捆棉花、一百吨黄豆、一架打字机(困难时期,力求节约)和二百英镑的椰仁,买了这一切而不损失任何外汇。诚然,德国就不需享用土耳其软糖和中国燕窝汤,因为土耳其棉花和中国钨对德国更为重要。但它增加了六辆坦克,能使一千名工人有两个月的工作;既然瑞典要收取铁砂的代价,就不得不购进德国的涡轮机,而瑞典也许更想买英国的涡轮机。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中德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往来也为中国的抗战准备做出了贡献。德国的军事顾问团帮助国民政府整军建军,加快了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增强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素质,提高了国民党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至抗战爆发前夕,全国大约有30万军队经过德国顾问的训练和重新武装——其中绝大部分是蒋介石的直属部队,其中又以在塞克特建议下组编的“德式中央军”(Germantrained Chinese Central Army)最为精锐,其余176个师团大多仅由轻步兵组成,装配的武器也仅有来复枪、轻机枪和迫击炮。在抗日战争中,这些新式部队构成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主力和中坚力量。
另外,德国军队事顾问直接为中国抵抗日本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战略和战术提议,并部分参加了中国的对日作战。尤其是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上将,对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5年8月20日,他不顾德国外交部的反对,专门写成《法肯豪森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呈送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提出了若干建议。甚至在1938年5月德国政府勒令所有在华的德籍顾问返国时,他也拒不从命,直至希特勒政府以其在德国境内的家人安全为要挟,才于同年7月离华。
最后,德国对华输出的大量军火,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武器装备落后的状况,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实力;德国还为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提供了机器设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中国持久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七七事变后中德关系的转变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事曾经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不安,蒋介石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多次向德国询问德日协定中是否有关系到中国的秘密条款,并得到德国方面的保证,即德日协定仅仅是防共反苏性质,不会影响中德贸易和合作关系。1936年12月28日,德国国防部长布隆堡还专门致电蒋介石,祝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6月孔祥熙访德时向希特勒否认中国存在共产主义威胁的说法,希特勒向前者表示德中之间仅是商业关系,德国在远东没有任何政治上领土上的目的,德国唯一的愿望就是开展商业活动。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一重大事件上,德国事先没有得到日本方面的任何消息,因而感到十分困惑和震惊,一时在外交政策上无法达成一致。最初,德国附和英美,发表声明指责日本违背了《非战公约》,希望中日两国尽快谈判,解决争端。7月20日,德国外交部公开宣称对中日战争采取中立态度,并且私下对日本直言“不要期望德国会赞成日本的行动”。就这一问题,德国政府内部也有分歧。大致说来,国防部长布隆堡、外交部长牛赖特和经济部长沙赫特是亲华的,里宾特洛甫及其所辖的“里宾特洛甫办事处”是热烈亲日的,对外政策部的兴趣只集中于阿富汗,纳粹党国外组织部对这一问题甚至没有明确的倾向和方针,戈林本人是同情日本的,但又对在华贸易的巨额利润很感兴趣,因而举棋不定。就希特勒本人来说,他对日本毫无预兆地同中国开战感到恼火。德国不愿支持日本,尤其在蒋介石向德国表示了坚定的抗日决心之后,希特勒害怕偏袒日本会把中国推向苏联的怀抱,从而增强后者的力量;而如果中日战争变成一场持久战,则无疑会减少日本对德国的价值,西方诸国和苏联就有可能在欧洲自由采取行动。此外,德国也不愿因为支持日本过早地同英美发生冲突,因此仍寄希望于双方通过协商解决冲突。
7月22日,日本再次向德国提出停运军火来华并撤回在华军事顾问,德国政府则表示这些贸易和雇佣关系都是私人身份的,政府无法阻止。德国官方向中国表示,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与中日冲突没有任何关系。8月10日,沙赫特在柏林对再次来访的孔祥熙说,“只要中日部正式宣战,中德间的所有合同继续有效”。
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中日间的全面冲突不可避免,德国开始意识到调和政策无济于事。但此时德国内阁中,牛赖特、布隆堡和沙赫特等人均认为德国挑起世界大战的时机尚未成熟,公开联合日、意对抗英美苏法未免失之过早。因此希特勒的对华政策尽管有了调整,但在远东仍继续推行中立政策。8月16日,希特勒在会见牛赖特与布隆堡时表示,他“原则上坚持同日本合作的观点”,但将继续对中国提供武器,由中国用德国所急需的原料和外汇来偿付。据统计,抗战初期中国对日作战军火的80%左右来自德国。
1927年8月21日,苏联主动与中国缔结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成为在抗战初期唯一公开援华抗日的国家,它给蒋介石政府以物资、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抗日援助后,蒋介石对苏联政府表示了热诚欢迎和赞誉。中苏的接近使得希特勒极为恼火,同时也同日本合作的观点更加坚定,因为“远东问题并非首要,德国也没有必要冒险支持中国,得罪日本”。9月3日,孔祥熙直接致函希特勒,为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解释,声明此举只是中国抗日战略的需要,中国绝不会倒向共产主义。但是,这番解释没能打动希特勒。
随着战争的持久化,日本迫于形势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企图利用外交手段押赴中国。10月21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会见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表示愿意同中国谈判,并希望德国能从中斡旋。于是,从1937年10月下旬到1938年1月中旬,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在中日之间奔走,充当“传信人”的角色。在陶德曼调停期间,日本先后三次提出所谓的和平条件,而与此同时却并没有放松对华的军事侵略。不仅如此,日本政府提出的和平条件如内蒙自治、华北特殊化、上海交由国际共管等均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对此,德国政府不仅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反而力劝中国接受。1937年11月26~29日,陶德曼接连三次会见孔祥熙,劝说中国接受日本条件。12月2日,他又亲自会晤蒋介石,劝其投降。另一方面,德国也遣使赴日,提醒日本适可而止,不要采取过急行动,以配合陶德曼的劝降。
但是,日本的态度随着其在战场上的胜利而相应变化。他们最初提出的条件在上海陷落之后出乎意料地于12月3日被蒋介石同意作为谈判的基础,但在南京的进一步胜利促使日本更进一步提出令中国无法接受的条件。具体条款如下:
第一条,中国应放弃容共和反抗日“满”政策,与日“满”合作,共同实行防共政策。
第二条,设置非武装地带,并在必要区域成立特殊政权。
第三条,在日“满”华之间签订密切的经济协定。
第四条,中国向日本作必要的赔偿。
没等陶德曼和蒋介石的进一步商谈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日本方面便于12月16日发表了一份官方声明说谈判已经结束。东京方面对德国“提供的斡旋”正式表示感谢,并且撤销对国民政府的承认,因为日本已经在华北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在南京扶植了一个“维新政府”。此后,虽然日本方面又于次年1月装模作样地提出了第三次和平条件,陶德曼调停中日战争的努力实际上已告失败。
在陶德曼调停期间,德国的政策已经明显倒向了日本,希特勒希望通过压制中国做出巨大牺牲,部分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结束中日战争,实现两国和解,以维持德国的远东利益。调停期间,日本屡次向德方提出承认伪满、撤回在华军事顾问、停止向中国提供军事物资等要求,德国政府均未付诸实施。
陶德曼调停失败后,德国政府必须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实际上是不难做出的。此时,东西方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在远东,中日战争将继续下去。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和中国大部分国土的沦陷,德国认为中国在远东战略中的地位及德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已变得无足轻重,相反,进一步发展同日本的经济、政治关系却显得越发重要了。
另一方面,在欧洲,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召开“领袖会议”,要求三军将领迅速做好战争准备。自从1936年9月实行四年扩军计划以来,德国的军备已经日趋强大。丘吉尔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他写道:
根据德国官方材料所公布的数字,从1933年3月底到1935年6月底的主要账目开支是:1933年接近50亿马克;1934年接近80亿马克;1935年接近110亿马克——总共240亿马克,大约20亿镑。请看这些数字,三年中的比数是5:8:11。这些数字很准确地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军火生产所常有的支出累进情况。
同时,与西班牙佛朗哥政权的“友好关系”使得希特勒能从西班牙得到他所需的铜、钨、铅、锰等战略原料。希特勒已经做好向东扩张、并发动世界大战的准备,在此时,日本的价值亦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1938年2月5日,日本外相广田召见狄克逊,强硬要求德国停止一切对华军事合作,否则日本将考虑废除《反共产国际协定》。为此,希特勒于1938年2月对德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原国防部长布隆堡因与一名“身世可疑”女子的婚姻而被撤职,由希特勒自任国防部长,布劳希契任陆军总司令,里宾特洛甫代替牛赖特任外交部长。至此,德国政府中以布隆堡、牛赖特为首的亲华派全部被替换或排挤,希特勒为他的新远东政策消除了一切障碍。
2月23日,德国承认伪满。4月22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接到柏林的指示,必须终止在中国的工作,立即返回德国。5月3日,德国政府下令对华实施军火禁运。21日,德国政府正式下令,所有受雇于中国的德籍顾问一律返国,否则以叛国罪处理。7月5日,全体德国军事顾问离华返国。中德合作至此宣告结束,两国关系基本破裂。

他在瑞士被中国房东接济过,对中国是存有好感,上台后一直和国党保持合作。国党的武器由德国提供直到抗战爆发,军官去德国接受过训练,甚至二战初期还提供武器给中国打日本,但是后来迫于压力和日本结盟才中断合作。这句话没有查到有什么文献记载,但是从他的做法推断这个想法也不是没有可能。

没有这说法吧,希魔的种族政策除了雅利安人种其他全部是奴隶人种,不然怎么会义无反顾的倒向日本

希特勒年轻时候被中国房东接济过,后来回忆时心血来潮,说了这么一句话。没什么书

没有,国人YY出来的


二战发生前,德国已经债台高筑,为什么在希特勒上台后,忽然就有钱了?_百...
发行国债。就算你想要发展基建,没有钱也是不行的。希特勒上台之后没多久,就暂停了一战后对其他国家的赔偿,除此之外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用这一方式来筹集资金。希特勒当时没有能力偿还这些国债,为了吸引其他国家或人民购买,他赋予了国债很大的权利。军火贸易。德国的工业水平相当先进,而希特勒也是一个...

希特勒当年的演讲稿?
1939年由于法国与英法参战而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希特勒发表的名为《德国宣言》的演讲。全文如下: 虽然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严格的纪律,力量和自我节制来实行革命,可是我们经常可看到一些外国报纸,在字里行间诋毁我们想建立的新帝国。显然的,他们即傲慢,知识又贫乏的可怜,把我们本愿建立民主政治典范的...

假如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现在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_百度...
也就是说,想要发展经济,就不能要法西斯;要实行法西斯,就不可能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德国的法西斯道路,注定是一条亡命之路。更何况,德国自身的能源情况就不是很好。虽然德国是一个工业国,但是德国发展工业所需的大量能源都必须依靠进口,这也是德国为何要对外扩张的原因之一。如果希特勒不进行侵略扩张,...

从人类社会开始,脑洞大开的人数不胜数,有哪些比较有名的疯狂计划?_百 ...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名人,都有着脑洞大开的念头,希特勒想要灭绝种族的计划,这个就是一个疯狂的念头,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种族歧视的人,希特勒想把所有的犹太人都杀光,为血统纯正的德国人腾出足够的空间发展,所以就间接引发了二战,让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苦难当中。还有一个科学家,他的脑洞更加夸张...

希特勒洗脑有多可怕,320名德国女军官同做一事
我们知道在1945年5月份的时候,苏联攻入了德国的首都柏林。当时负责在迫临打扫战场的沃罗热伊金少校,无意中来到了希特勒最后的藏身之所帝国大厦。好奇心的驱使让沃罗热伊金少校想要进去看看,这个被希特勒钟爱的帝国大厦究竟有何神秘之处?进去之后看到的情景让沃罗热伊金少校终身难忘,打开地下室的大门,一股...

二战期间德国为何要区分国防军和党卫军?这两个军都有什么来头?
二战中,希特勒一度认为,自己是在同德国国防军的将军们作战。这些将军们过于保守,他们的思维和英法苏军都差不多。希特勒认为,德军获得辉煌胜利的战役,基本都是强行命令将军们改变战略才获得的。因为以上原因,希特勒对国防军并不很信任。希特勒曾经向秘书说过心里话:我真想学斯大林,把所有的高级军官都...

二战末期德国内部为何没有爆发起义
当然希特勒的部队在进攻苏联的时候,也采用过同样的方法对待苏联的百姓。同时希特勒对于德国国内的控制非常严厉,德国国内有盖世太保进行监管,假如有人想要发动起义的话,很快就会被盖世太保处理掉。不过希特勒的统治并非完全的稳固,在德国战败之前,希特勒的军官们曾经发动过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想要夺取德国...

如果巴巴罗萨计划得偿所愿,击败苏联后,希特勒下一个目标是谁?_百度知 ...
纳粹德国狂热群众然而,希特勒万万没想到,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彻底粉碎了他称霸世界的迷梦。在惨烈的苏德战场上,曾经所向披靡的德国军队再没有了往日的气焰,虽然德国军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在苏联顽强的抵抗之下和前仆后继的牺牲之下,德国军队最终在寒冷的苏联折戟沉沙。据统计,...

希特勒为何会进攻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 第一,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希特勒自上台以来,一直试图将德国塑造为欧洲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领导者。而显然,近在咫尺,却实行共产主义的苏联成为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想成为老大,自然要付出,为了获取足够的威信,也为了自己的权威不受质疑,自然要有所表示,干掉苏联自然是最有力的证明。...

如果希特勒不把军队拿来进攻苏联,而是固定欧洲会如何?
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肯定不会允许德国独霸欧洲。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即使英国不进行登陆作战,也会对德国进行狂轰滥炸,不让德国能够安稳发展。再加上希特勒新占领的几个国家都有流亡政府和游击队活动,希特勒想要真正吞并这些地方并不容易。如果希特勒坐以待毙,等待着苏联和英国来进攻自己,那么...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希特勒曾想要和中国分治世界东西 -
慈儿半水: 以前一个中国人救助过希特勒!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中德统治世界,希特勒以前很看好中国嘛? -
慈儿半水: 1:希特勒认为汉族人血统纯正,堪称亚洲的雅利安人种,希特勒十分看重种族的优劣.2:希特勒的敌人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和苏联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列强在亚洲有很大的势力,希特...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希特勒真的想建立一个千年帝国吗? -
慈儿半水: 说他想,这是真的、他想把世界分化成东西两部,东方由日本或中国管、西方由德国掌控、但是你说他能做到、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他是个狂热主义、是有个相对人格的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互相严重碰撞的人、这个只不过是他病态理想主义化的一部分、而杀戮就是他现实主义扭曲的最好的解释、所以、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德国为什么当时想的是与中国平分世界而不是和日本? -
慈儿半水: 此乃中国人意淫之说~希特勒的战略企图当然是让德意志称霸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以前看过一本杂志上说希特勒想跟中国结盟,是不是真的啊?
慈儿半水: 嗯、是真的,希特勒在没当上元首之前,生活穷苦潦倒,他没钱租房子,幸运的是,他遇上了一对中国夫妇的家庭,他们好心收留了他,还供他继续上学.后来,当希特勒想去找他们时,已经找不到他们了,于是,他经常与中国合作,他喜欢中国的茶叶,虽然平时只喝红酒,私下里品尝茶,他优待中国到德国参赛的运动员,并说中国人是不同于欧洲、英美的特别人种,还说中国人的智商比英美的聪明,他在战期间,还经常翻阅孙子兵法.也援助过中国,调过很多援兵、武器支援中国.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为什么希特勒喜欢德国,为什么喜欢中国 -
慈儿半水: 德国是抗战初期中国的重要援助国.德国顾问团在中国国民政府中服务.从1936年起,德国和中国签订了2.82亿马克的军火销售协议.希特勒曾经希望将中华民国拉入反对苏联的联盟当中,并积极调停中日战争.但日本步步进逼,始终未能成功.1938年,在日本的抗议下,德国召回军事顾问,并中止同中国的军火合同.但德国军火在中国抗战初期依然有重大影响.中德合作令国民政府军装备大大改进.战争初期,中华民国政府曾有数十全德国装备的步兵师投入战场,参与上海保卫战等战役. 而且有传言是希特勒年轻的时候在维也纳落难 得到过一对中国梁姓夫妇的救助 因此怀有好感麻烦采纳,谢谢!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希特勒如果不搞屠杀 能统一世界吗 -
慈儿半水: 不能,因为他统治能力有限.而且美国日本不可能和他一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不能统治整个世界.希特勒能征服整个欧洲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中国蒋介石曾经想走希特勒的道路,但是二战爆发,中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所以德国和中国断交了.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希特勒为什么天天计划着吞并全世界 -
慈儿半水: 哪本历史书告诉你希特勒计划吞并世界你就可以把那本书烧了,德国主动宣战的主要国家有波兰,是因为波兰占领德国领土,苏联,因为苏联想占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美国,因为日本先宣战,有同盟条约在.英国,法国,中国都是先对德国宣战的.德国是应战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希特勒为什么想要统治全世界 -
慈儿半水: 准确来说他只是想让德国夺得欧洲霸权.走出一战的耻辱.为了德意志人民和尊严

沙依巴克区17545239689: 2战时期的德国 -
慈儿半水: 不光德国人不喜欢犹太人,欧洲都不喜欢,主要原因是: 1.宗教上,基督教本来就是攻击性的,排它性的宗教,再加上,那个犹大杀了耶酥, 2.经济上的,犹太人很会做生意,它们有很多的财富,在有的地方犹太人几乎垄断了, 德国在虽侵略...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