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中,王阳明的例子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投稿:吉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中,为什么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致知“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本文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不仅如此,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课文讲的道理主要有: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
  【明确】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最早是在《大学》里提到的。
  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
  4、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面临“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红色字体词的作用。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3)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4)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关联词语。
  (1)作者强调实地实验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作用。“只能……不可能”在句中起到了强调作用。
  (2)作者强调科学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复句,一般强调“而是”后面的内容。
  (3)作者强调实验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不是……”对“毫无选择的测量”作了否定。
  (4)作者强调了“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不能……也不能”从两方面否定了错误的做法。
  6、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1)举例论证。文中第4段举了王阳明的例子;第11段、12段联系实际,举了中国学生及作者自己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道理论证。第5段、第8~9段,第13段都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事例很多,为什么文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呢?
  【明确】议论文中举例要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举王阳明的例子,可以有力地说明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举作者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有力地说明了有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的举例,有针对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请你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明确】古代《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所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为人服务,所以侧重于实地实验的精神。
  9、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0、本篇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这是为什么?
  【明确】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第二,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1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是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请说出理由。
  【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不是,王阳明格竹子并没有探察竹子的过程,而是坐在凳子上硬想,他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因此,王阳明的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

作者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说明传统儒家认为真理存在于“圣人”的内心,而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从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既有说服力又有趣味性。

王阳明通过格物致知,悟出了他的真理,他不正是格物致知精神作用体现最好的列子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分论点是什么?
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几年级课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4课内容。“格物致知”: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

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名言赏析
【丁肇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3.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 .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 ...

初三语文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备考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初三 语文知识 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重点字词 1.注音。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2.解释下列词语。(1)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论据是什么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论证自然科学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论据“就事以上我们找到的四个事例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

急需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相关资料
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风格朴实,方法多样 这篇文章简短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子赏析
1、引经据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显示出作者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如,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2、正反举例.作者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

我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可见王阳明的格物早已落后了。他的“格物”其实是“格己”。那么,“格物”就真的不对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就为我们重新解读了“格物”。还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中,一位老师问他的学生们,如果把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水缸里,水为什么不会...

名言警句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只不如足见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纸上得来终觉醒,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

同心县13353069803: 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要简短具体的回答 -
荡净派瑞:[答案] 王阳明“格”竹子的错误在于他没有采用正确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因为“格物致知”中格物怎么格,前人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所以他只是在院中对着竹子苦思冥想,那样又能“格”出什么来呢?我们现在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

同心县13353069803: 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 -
荡净派瑞: 他最求一件事物.太在意外的原因.没有注意到心理的变化.后来在龙场得道明白了.心.天性是外物的根本.那时候的王守仁还在追寻.朱的理学.思想还局限在陆九渊学说

同心县1335306980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古今格物致知的含义不同,表现在哪里? -
荡净派瑞:[答案] 提示:文中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认为靠埋头读书就能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相比较之下,自然让我们了解了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

同心县13353069803: 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
荡净派瑞: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据:事实论据:1、王阳明格竹.2、中国留学生高分低能现象.3、作者在美国学物理时遇到的困难. 道理论据:第12自然段:格物致知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及意义. 论证:引用论证.引《大学》里的句子. 举例论证:王阳明格竹.中国留学生高分低能.作者在美国学物理时遇到的苦难.正反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和第8段中科学的研究竹子的方法.

同心县13353069803: 应有格物致精神课后笔记 -
荡净派瑞:[答案]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

同心县13353069803: 8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
荡净派瑞: 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作...

同心县1335306980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王阳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荡净派瑞: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用,请点击左下角的好评,祝您快乐!)

同心县13353069803: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引用王阳明的事例证明了古人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荡净派瑞: 不对.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