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提出了什么样的发展?应怎样发展?

作者&投稿:桂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今后五年的任务:(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已明确提出)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十七大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定了新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七大报告为我国经济今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更高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把GDP总量实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发展为人均GDP实现翻两番。鉴于我国2000年人均GDP为840美元,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应为3360美元,而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可见这个目标对经济增长速度要求不高,甚至在年均7%以下都可达到。但其前提条件是,从原来的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实现总量翻两番目标,发展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目标。为此相应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二是在政治建设部分提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在文化建设部分提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等。

  四是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其中特别提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

  五是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十七大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定了新的目标。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对今后经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认为要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使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从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纸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从那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各经济部门和企业的关注焦点和活动指南,而且是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热点。实践证明,提出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为经济的粗放扩张已难以为继。

  针对近两三年我国经济以两位数速度增长,但是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以及从2005年以来持续出现“三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且未能有效解决,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实际上比原来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宽的要求,现实针对性更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报告在论述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个人体会,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较,这一论述至少在内涵上有如下新的扩展:

  第一,包括了改善或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容。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实现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要确保各类产品质量和安全。总的来说,是要改变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包括了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内容。我们不能像上个世纪末有的国家那样,经济虽然增长很快,但是贫富差距悬殊,广大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而是要努力做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使老百姓普遍增加收入,并大大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务。这样既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又能改善消费和投资结构,逐步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第三,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并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起,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保护知识产权等提到战略高度。

  第四,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突出位置。我国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十七大报告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特别提出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的要求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加发展的“绿色”成分。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突出改革开放,认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报告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论述,有许多新的突破和举措,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这些年来,由于大力推进改革,国有企业已经走出困境,并逐步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1997年,国有工商企业共实现利润800亿元,而到2006年,国有工商企业共实现利润12000亿元,增加了14倍。

  国有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要求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便更好地把国有资本集中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好地用于深化国企改革和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国有股就能够比较规范地获得同非国有股一样的股息或红利,从而有利于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盈利上交制度。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进一步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和深化生产要素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深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控制,严重偏低,这在事实上鼓励了对资源的滥用和浪费,妨碍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今后要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使价格杠杆能很好地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报告提出,要着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是规范发展土地市场。目前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中,只有15%是通过“招拍挂”实现的,绝大部分是行政划拨和批租协议转让实现的,腐败问题非常突出。今后商业用地一律实行规范的“招拍挂”,通过市场进行;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使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地向城市、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

  把环境损害成本列入价格形成要素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第一次把环境损害成本列入决定价格的要素中。这是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这几年经济两位数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由此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实践告诉人们,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损害成本,是要补偿的,否则这种增长就不可持续。因此,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必须反映环境损害的成本,即修复环境和生态的成本。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型财政要向公共财政体系转型,这已是经济学界的共识。怎样转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目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的状况,财政支出应更多用于改善对农民、对中西部地区居民、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要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服务,比如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级财政应予大力支持,使当地居民能得到同其他地区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修恢生态,保护环境,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进行。

  强调财税改革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财税改革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重要,甚至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现行的以间接税(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刺激各地粗放扩张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以增加本地财政收入。原来的一些税收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这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整财税的政策,如提高资源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规范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支出更多用于改善民生等。今后,估计还会有更多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出台,并逐步完善财税体制。

  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规范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是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所在,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依托。报告重申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这写就对金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报告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方面,要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方面,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方面,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等。

  确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政府改革。要转换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政府五年一任期,考核政绩一直以GDP增速为主要标准,这就使政府追求短期GDP最大化,热衷于粗放扩张,而把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一旁。只有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转变职能,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再充当资源配置主角,不再越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考核政府官员政绩也不再以GDP论英雄,政府才能把更多精力用到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用到改善民生上面,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并主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不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力。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也是一大亮点。

  把社会建设单独为一个部分展开论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放在经济建设部分附带谈到或只作简要论述,表明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纠正经济腿长、社会腿短有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部分的标题很鲜明,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首先是讲教育。报告把教育置于优先和突出位置,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明确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其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总的要求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等。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公平与效率问题这几年在理论界争论不休。报告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为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方针政策的调整,对于逐步扭转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有重要意义。与此相适应,报告还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定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这一切,都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他们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充分表明党致力于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第四,提出基本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报告要求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最大特点是全覆盖。不仅城市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要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要求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要逐步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把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小孩、待业人员纳入医保范围。

  第五,明确了医疗体制改革的方针,既不是市场化,也不是完全福利化。报告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公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最后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社会建设以这一节作结尾,说明经济社会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一致性。

  社会建设好不好,可以说是检验经济发展是不是又好又快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建设能否做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所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快社会建设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编者按:十七大报告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

  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再强调这一点,决定了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刻领会十七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我们特约专家从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开始,解读十七大报告。

  李江涛: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就社会建设问题谈了六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民生问题,强调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首先,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民生问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利益的起点。所谓关心群众,就需要从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医做起。只有实现了生存权,才能进一步实现发展权和享受权。报告中提到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都属于重要的民生问题。在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距和不平衡条件下,通过社会建设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不仅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而且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大凡忽视民生、罔顾民意的做法,都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认同。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始终心系百姓疾苦,关注民生,理所当然地受到群众的拥护。其次,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大家熟知的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论证了当人的基础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反应最为强烈。民生问题似小实大,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因而人人都会关注、关心。例如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建立零就业家庭的就业保障制度和社会的就业援助制度,从而实现公民的劳动权和收益权。又比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卫生医疗服务,这也是受到广泛欢迎的做法。近年来,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一直未断,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恰好适应了群众的需求,理所当然地会得到人们的拥护和赞同。再次,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个论断十分精辟。社会学关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决定人们的收入、权力和声望的诸因素中,教育因素的作用最大。举例来说,一个农村孩子高中毕业就进城打工,便被称为“农民工”,如果这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工作,便被称为“人才”。那些被挤出就业市场的劳动者,并不是他们劳动态度有问题,相反,这些人强烈渴望就业,工作积极性很高。恰恰是由于教育背景问题,才使他们不仅丧失了就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甚至丧失了就业机会。因此,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也是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同时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其中有三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说,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可能地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让利于民。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且有利于拉动消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二是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不断扩大,有产者越来越多,财产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中的重要部分。首先要增加劳动性收入,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形成财产;其次拓宽投资渠道,维护投资安全,切实贯彻《物权法》。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更多的人有财产性收入,人心社会就会安定,社会就会祥和;三是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人们对基尼系数的上升议论较多。收入差距应当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能超越社会心理和社会结构所能承受的底线。如果任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仅社会公平受到挑战,和谐的社会氛围也难以形成,最终对所有人都不利———包括高收入人群。复次,只有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有安全感,才能激发更大的劳动热情。

  社会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需要基础性条件,这就是劳动者自身的正常生存状况,是否适应再生产的要求。如果劳动者的生存条件恶劣,时时为获得生活必需品而疲于奔命,以及为生存而担忧和苦恼,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参加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当然,除现存的两千多万贫困人口外,目前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多为提高生活质量,使社会扩大再生产能顺利进行。比如,建立系统完善的社会安全网,可以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投入资源、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上新台阶的要求。显而易见,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满足了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而且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举措。最后,认真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模式,要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要素共同拉动,扩大内需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解决民生问题意味着加大公共财政向公共服务与保障的投入,意味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意味着社会有效需求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几乎主要的工业品都供大于求,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这并不是说社会没有实际需求,而是购买力不足,买不起。例如,八亿农民对工业品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事实表明,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不仅仅具有人权保障和公平正义方面的意义,而且具有经济良性发展的意义,并且为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社会建设的重视,既表明了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的深化,也表明党在新形势下把握发展大局,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的执政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建设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李仁武:改善民生:历史的责任与人民的福祉

  关注民生并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十七大报告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它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而且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获得前所未有的福祉。

  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作为执政党来说,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可以用来忽悠百姓的空话。综观当今政治舞台执政党的进退,尽管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而且是决定性的,那就是你的执政是否真正带来了民生的改善。可以说,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改善生存境遇的诉求已经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无疑会更加突出地决定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命运。党的十七大关注民生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这既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从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出发作出的政策选择。

  其实,改善民生与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一致的,其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就是要造福于民,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让人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从这一意义上说,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践行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主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那么,人们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力何在呢?唯物史观也从人的利益需求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第187页);而且,“‘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总是循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而演进的,其结果是人不断争取到自我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基本阶段。在这三个不同阶段当中,人其实都在为改善自身的生存境遇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奋斗。从这一意义上说,改善民生是贯穿人类文明进步整个过程的基本主题,或者说也是人不断争取实现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要求,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利益需求的新的共同期盼。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无疑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福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

  改善民生是对人主体性价值的尊重与维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体,因为如果离开人和人的活动,那么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社会历史的规律等等,社会历史范围内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的。为此,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并强调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的主体价值不断凸显的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历来也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价值是通过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体现出来的,它要求现实的制度安排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合理利益,要尊重、维护和促进人的权利,如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等等。从权利和利益的统一而言,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以,改善民生必须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在公平机制、公平规则、公平环境、公平条件等方面,为不同主体提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制度保障。

  当然,改善民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我们既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也不能盲目乐观,期待所有民生问题的解决都一蹴而就。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们只能基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措施,着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

  (编辑:林湄)


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后,中国要选择的发展道路是( )_百度知...
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后,中国要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新民主主义. 故选B.

共产国际“七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共产国际“七大”是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建立最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并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国际工人运动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线,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事务。2,会议选举出46名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其中中国共产...

中国共产党的七大精神指什么
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党的七大提出的党的任务是什么?
“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在二十四年中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经验,制定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的纲领和策略;批评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系统地阐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路线是
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提出的光明前途是什么?
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提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中共七大提出,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七大的主题是什么?
七大的主题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阐明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阐明了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阐明了...

中共七大提出了什么作风?
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三大作风是毛泽东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概括提出来的,并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毛泽东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

汉阳区1861533436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温枫蛇胆: 答: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汉阳区1861533436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
温枫蛇胆: A

汉阳区18615334363: 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 -
温枫蛇胆: (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④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汉阳区18615334363: 党的17大精神分别是什么? -
温枫蛇胆: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

汉阳区18615334363: 十七大都提出了哪些经济方针 -
温枫蛇胆: 以自主开发为中心的生产模式:首先,在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其次是中国将面临如何重新构建经济结构的难题;第三是怎样使政策的制定过程更包容.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高级学者黄靖认为,十七大将为中国确立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以制造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转移为低耗节能的发展的工作重心从追求数量转移到追求质量;经济发展的重点从城市和沿海转移到内陆和乡村;原来社会工作重点从财富创造转移到财富的分配;原来资源粗放型的,十七大制定的方针和政策还要克服三大挑战

汉阳区1861533436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
温枫蛇胆:[答案] (1)①表1说明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2反映了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②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充...

汉阳区18615334363: 党十七大提出的“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实践发展观”的精神内容是什么??? -
温枫蛇胆: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

汉阳区18615334363: 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基本思路,其中“两个坚持”是指什么? -
温枫蛇胆: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