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要完整的故事}要有说服力!!

作者&投稿:鄞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事例,谢谢,长的。~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杨广没有道义,各个地方的农民起义,而瓦岗军有道义,有人帮他们。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元朝顺帝没有道义,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有道义。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文学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残暴,不得人心。而在活动在渭河流域部落周---周文王仁慈爱民,礼贤下士。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以德治国,使周繁荣兴盛起来。引起商王朝的不安,纣王听信谗臣崇侯虎之言,将周文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县)。周文王在中狱7年期间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完成著作《周易》。 当时次子姬发年幼(12岁),在狱中的父亲,虽然不能和儿子相见,但是常常捎来的书信与儿联系,信中绘制的阴阳太极图,让姬发幼小的心灵受到深深的教育。文王37年,吕尚等人营救文王出狱。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在文王的9年努力下,天下已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势。为今后武王(姬发)讨伐商纣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056年,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文王病逝。在其子姬发(21岁)即位,是为周武王。(前言前言前言前言-历史历史历史历史)))) 周武王即位以后,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武王勤政爱民,当时自己国家力量弱小,不足以和商纣抗衡,所以他韬光隐晦,休养生息。在等待国家强大的一天。武王不仅继承了父亲文王的遗志,是一位仁慈爱民的君主。他还广纳贤才,得知姜尚是少有的奇才。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8.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 〖解释〗道:道义 道德;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法〗复句式;作...

哪句话能反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3、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一、得道者多助事例:1、美国独立战争胜利。2、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3、中国内战刚开始时的解放军只有几万人,国民党有几十万而且武器精良。由于党的政策好,深得民心,解放军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一百多万,一口气把国民党打到台湾。4、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这就是良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有哪些?
商朝汤讨伐夏牦牛,夏牦牛没有道义,没有人帮助她,商朝汤有道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周,商周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伐商周周时,商周周没有道义,没有人帮助他,姬发恰恰相反。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与吴广得道多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有人帮助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般的文章,“中心论点”和“主旨”都是同一个,这篇文章借论战争来谈治国道理,因此“观点”与“主旨”不一致。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内容如下。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哪?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公孙丑下》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的原文和译文 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得道者多助和失道者寡助各五个事例? -
海姬渴乐:[答案]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隋炀帝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历史上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例子 -
海姬渴乐:[答案] 【史实和现代事例】 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根据这句话,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几个这样的事例.(越多越好,呵,谢过~) -
海姬渴乐:[答案] 【史实和现代事例】 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古今中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不少,请你举一例说明 -
海姬渴乐:[答案]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从古至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有哪些? -
海姬渴乐:[答案]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同学,如果你的问题...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体事例 -
海姬渴乐:[答案]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有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相关故事 -
海姬渴乐:[答案]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6.二战期间...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请给出古今中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事例. -
海姬渴乐:[答案] 古代“失道者寡助”的事例大多有;好象没有多少“得道者多助”的,“伐纣”算一个. 至于近现代的,可不少. 外国的,不关心.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历史上得道和失道的例子 最好还有200字的介绍 -
海姬渴乐:[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史实和现代事例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689071051: 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的思想的重要性要举事例哦! -
海姬渴乐:[答案] 陈胜吴广是得道者 被讨伐的秦二世是失道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