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国的历史

作者&投稿:赖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三国时期的史书~

《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
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扩展资料: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可以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今。

《魏晋世语》,《续汉书》
,《吴书》
,《汉纪》
,《魏氏春秋》
,《杜氏新书》,《启蒙集》,
《晋阳秋》,《山阳公载》
,《魏武故事》
,《献帝起居注》
,《襄阳记》,《魏末传》,《典略》,华氏《汉书》,《九州春秋》,《资治通鉴》,《三苍》
,《蜀记》,《曹瞒传》,《家戒》,《三辅决录》,《献帝纪》,《献帝春秋》,《傅子》
,《四体书势》
,《魏略》
,《异同评》
,《典论》
,《魏氏大事》,《资别传》,《楚国先贤传》,《魏世谱》,《魏名臣奏》,《笑林》,《金楼子》,《王朗王肃家传》,《异林》,《高士传》,《战略》,《先贤行状》,《文章叙录》,《三国评》,《晋纪》,《搜神记》
,《博物志》
,《逸士传》
,《异物志》,《孙资别传》,《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都有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记载。

周瑜夫人小乔墓的记载,后于周瑜墓。周瑜多墓若从宋代王象之编的《舆地纪胜》最早的记载开始,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囊括所有瑜墓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刊印为止,近千年间瑜墓竟出现有六处之多。这一特定的民俗文化现象,其特征十分明显。它既含有长时间稳定的传承性,同时也因它的内涵伸展、扩布,终使其夫人小乔氏的多墓出现;周瑜与小乔的多墓具同源性质。
一、与《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有关
汉代桥、乔本为两姓。小乔姓桥而非乔,后世桥姓的桥被简化为乔。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中,有关小乔的记载极其简单。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内,有“(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西汉置县,即潜山县梅城镇),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这里的“小桥”即“小乔”。周瑜纳小乔为建安三年(198年),瑜时年二十四岁。瑜逝世为三十六岁,是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与小乔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与小乔生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孙权长子)。男循尚公主(娶孙权女),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凭藉以上简单的记载,后世似乎很难将以上瑜、乔的身世,在民间当作传闻传流开来。当然,也就不易会有以后小乔多墓的出现。
周瑜、小乔故事的传流,除其两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还与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围绕铜雀台故事对他俩的精心编排与渲染有关。《演义》第三十四回叙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少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邺郡建台。这是建台之缘起,与周瑜、小乔一字无关。第四十二回叙曹操得荆州后,欲领兵百万南下,约孙权“共擒”刘备。一时孙吴主战、主和,沸沸扬扬,难以主张。第四十三回叙:经鲁肃与刘备、孔明的合谋,孔明愿随鲁肃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亲见孙权,以陈利害,坚定孙权联合抗曹。
全书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乔才与铜雀台有了联系:正在这时,原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星夜赶回柴桑,当晚就紧急约见孔明。此时的周瑜和先前的孙权一样,虽是决心抗曹,但对联合刘备却存戒心。瑜起初想尽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试孔明;而孔明却趁机言曹势众,难以抵挡,使用激将之法假意劝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装不知大、小乔为孙策、周瑜之妻,接着说道:“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桥公有二女,长曰大桥,次曰小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桥,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周瑜岂信孔明之言,问:“操欲得二桥,有何证验?”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桥。”为了证明孔明所言是实,瑜又问:“此赋公能记否?”孔明越发大展才智,当着周瑜、鲁肃之面背诵该赋时,巧妙地添油加醋,着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为:“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演义》所录孔明背诵之《铜雀台赋》与曹植原作之《登台赋》(即《演义》所称之《铜雀台赋》)真伪杂糅。又,桥本小乔之姓,孔明背诵之赋所加内容,明以连接玉龙与金凤的二桥,指谓大、小二桥女。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自此,便坚定孙刘联合抗曹的决心。
二乔在《演义》中从未登场。即便通过铜雀台事,小乔在书中也只是虚出。但小乔的国色天娇与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却被展现无遗。赤壁之战竟为小乔而起,这是书中孔明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在编著《演义》中手法的高明。应当说书中对周瑜、小乔,以及孔明、曹操,通过铜雀台事件而展开的绘声绘色而又极具传奇性的描述,既说明了瑜、乔的爱情,又给后世民间增添了关于他俩之间姻缘佳话传流的内容。这实是后世小乔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志记载中的小乔墓
小乔墓虽不及瑜墓之多,但见诸方志的至少有三墓。其中记载较早的是湖南岳州(岳阳)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两地的小乔墓。
(一)岳州二乔墓
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载:“二桥(大、小乔)墓。汉太尉桥玄二女,并通春秋。一适周瑜,一适孙策。相传死葬岳州,今广丰仓内。”不过对二乔逝后葬于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载:“窃意世无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从镇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大乔与小乔合葬)则万无是理矣。今以‘故志’所载姑存焉。”这里可知《府志》是据“故志”转录。记载中虽未说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称据“故志”转录,二乔墓应早于隆庆《府志》前就有记载了。
尽管《府志》已对岳州二乔墓的真伪持有怀疑,但仍不乏时有人去瞻仰与凭吊,留下的楹联较多,这里择其一联:“铜雀有遗悲,豪杰功随三国没;紫鹃无限恨,潇湘冷月二乔魂。”
(二)庐江小乔墓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庐江府部汇考九·庐江县>在“周瑜墓”条后,载有:“小乔冢。在真武观西百步;周瑜之妻乔氏也,俗称瑜婆墩。冢上多古砖,人不敢窃,动辄有咎。”《光绪庐江县志》卷十六<杂类·冢墓>过录了上述记载。
庐江小乔墓后世也留有众多楹联,这里也择其一联:“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
(三)南陵小乔墓
《民国南陵县志》卷七<舆地·茔墓>载:“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乔氏墓。相传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县高怡梦小乔语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鲲督修其墓。于寺西苑立碑曰:‘东吴都督周公瑾之夫人乔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国志》载为建安三年·198年)为春谷长,小乔墓在南陵不为无据。”香由寺的地理位置,《县志》卷十一<营建·寺观>载:在“县北一百步,旧云荐福烧香院。”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后有竹园。
《县志》首称“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这里已称香由寺前原非只小乔一墓,尚或有大乔墓。因未见“岳志”,不知究竟如何?后或因知县高怡梦小乔语,方遣典史督修成小乔一墓。笔者于1956年秋曾与友人前往凭吊。南陵小乔墓墓碑犹在,虽有残损,字迹清楚可认。碑文为:“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碑文两旁刻有一长联,文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贡生许文权和于湖(芜湖)教谕陶宝森合撰。联曰:“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漂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贞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左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杯酒,浇奠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南陵另尚留二联:一、“乔公少女,德配周郎。至今黄土一怀,犹想美人颜色;江左名姝,留芳萧寺。只此青茔千古,也增本地风光。”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岁云亡。从此吴将台高,相对青茔同不朽;铜雀春深,问阿姐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红粉任飘零。”
除上述小乔墓外,还传说舒城、潜山、怀宁也有小乔墓。但初检《嘉庆舒城县志》、《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民国潜山县志》、《民国怀宁县志》、《民国怀宁县志补》等,均不见有小乔墓的记载,或者仅是传闻。
三、方志中关于周瑜、小乔墓的诗文
方志中记载周瑜、小乔的诗文并不多见,惟《光绪庐江县志》卷十五<艺文·诗辞>中较多。共四组八首,每组周瑜、小乔诗各一对。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国英,登坛年最少。赤壁焚魏师,运筹独奇妙。差拟蜀武侯,不数汉嫖姚。墓木号秋风,含凄发长啸。”孙宏哲对应有<小乔辞>一首,辞前有序曰:“余赋公瑾绝句有云:‘至今古木残碑下,彻夜秋风伴小乔。’感慨系之,不知乔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绕北冈数里,将至真武观而小乔之墓在焉。有封无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砖。冢之前后既犁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锸筑其坟,复为之词,以告公瑾云。”<小乔辞>(七言古)为:“大堤堤下水涓流,乔家国色古遗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砖绕一怀。周郎尽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吴主哭。胭脂色褪镜奁移,曾在黄垆在华屋。只今幽遂已成蹊,东望周郎宰木低。里人颜甚勿复较,我将锦石列丹题。”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怀,寒云衰草翳荒丘。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已见有功成鼎定,谁云无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万古愁。”宋元征对应有<小乔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气多,萧萧木叶下如梭。一怀指点小乔墓,十里潆洄渌水波。东睇吴宫成茂草,北瞻魏阙翳烟萝。衣冠异代消磨尽,红粉香名不啻过。”
其三,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绝)一首:“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王召对应有<小乔墓>(七绝)一首:“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
其四,张元缪自作周瑜、小乔对应诗七绝各一首:“<周公瑾墓>顾曲当筵意气生,江东年少爱谈兵。空留高冢斜阳里,樵牧经过说姓名。”“<小乔墓>风流云散草离离,惟有寒鸦话断碑。明月多情还眷念,至今犹为照蛾眉。”
次为《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所载小乔墓诗三首。其一,张鸿翥<小乔墓>(七律)一首。诗前有序:“旧传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县志》卷七<舆地·茔墓>‘小乔氏墓’称乙亥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梦于古梅下表其墓。嘉庆辛酉(1801年),余从儿来营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辈,访古迹留题。"诗为:“第一山傍问墓台,扫开蒿径拂尘灰。古梅犹绘天香艳,新月长留地主哀。娇倚英雄横宝剑,愁浇浊酒翦荒莱。三生石畔传藏玉,阿姐分明共去来。”清嘉庆进士李兆洛留有<小乔墓>(七绝)二首:“寻常草木借余香,故垒东边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厮养,古来能得几周郎。”“梅花一树傍幽姿,尚有词人寄梦思。铜雀倾来歌舞歇,左马謇姐阿谁知。”
四、乔家的零星景物与二乔的一则传闻
有关乔家的一些景物记载,见诸志书的有: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怀宁县>载:“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即汉末桥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一女,亭基为双溪寺。”《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四:“乔家故井。彰法山汉桥公居此,二女皆国色。孙策克皖,娶大桥,周瑜娶小桥。二女以残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桥玄(二乔父)墓在县北彰法山广教寺后,为后汉太尉。”《民国潜山县志》卷二十九,乔公墓过录了《府志》所记。
方志中还留有乔家故居的诗作。《康熙安庆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乔公故居>(七绝)一首。高启有<过二乔宅>(七言古)一首。《嘉庆舒城县志》卷之三十三<诗>,有任鸣盛<过小乔故居>(七律)一首等。
关于孙策、周瑜与二乔的联姻,民间有口头传承:一次,孙策率领东吴兵马,来到潜山。闲来无事,上山打猎,适逢戎装的大乔、小乔也在打猎。在追逐猎物时,孙策遇见二乔。他见大乔娇美无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遂托人说媒,以结连理。大乔见威武雄壮的孙策,也甚为有意。但她提出要与孙策比武,若取胜她,方肯成婚,孙策慨然赞同。比武过程中,他俩愈比情愈深,终成美满姻缘。小乔武艺也很强,且聪慧过人。经孙策和大乔为媒,嫁与了年轻有为的周瑜。大乔、小乔与江东的孙策、周瑜联姻,成为后人传说的佳话,乔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为胜迹。(摘自丁剑主编《安徽掌故》<胜迹·二乔与胭脂井>,黄山书社1990年版P511。)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乔各自的多墓出现,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孙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乔家的颠沛中,孙、周两人竟同时作了乔家的女婿。此时的孙、周正意气风发、少年英武,而二乔又是国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羡慕的。他们的婚姻,正是千余年来人们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吴战功显赫,“抗议而独立东吴,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迹列传·郡邑>),终始三国鼎足而立。这也成为民间传说不断传扬、赞诵他的理由;周瑜与孙权为子女联姻,使其显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亲国戚”的成份;《三国演义》的杜撰与渲染,使周瑜、小乔的佳配,更添加了浓郁的色彩。英雄与美人,本就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主题。尽管周、乔具有了以上众多的社会传承因素,但在传流的地域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我们甚至连二乔的名字叫什么,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过,也因在上述传承因素的基础上,吴地对瑜、乔二墓的瞻仰与凭吊,民间竟也相因成习。这才有了“贤者之死,犹藉以为荣”(《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芜湖县·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产生。这些,都深深蕴涵着民族心理和民间习俗。瞻仰、凭吊周瑜墓之习俗纵向的扩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现;有周瑜又岂能缺少小乔。而横向的扩布,便是其夫人小乔多墓的随后出现。实际上,周瑜、小乔的多墓,都是众多的社会因素综合沉淀的结果。参考资料:南陵家园[关于南陵小乔墓] 赞同
0| 评论
今天 18:24 飘风602 | 一级
孙权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三国东吴.小乔,是名将周瑜的妻子,与长姐大乔皆为倾城佳丽。小乔的娇媚和周瑜的豪迈大家在古导诗也读过不少。而令小乔被传颂的,是她在周瑜病故后,扶柩东归故里,扶育爱子隐退,可见她的忠贞。
迎娶条件:
首先要占领扬州所有土地及庐江,所用的君主有义兄弟为配下,名声要高,义兄弟须为未婚男性,这样君主娶了大乔, 义兄弟配下便能娶小乔。 赞同
0| 评论
今天 18:38 1179393827 | 三级
董卓乱政
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
三分归晋
主要分着四件大事

周瑜夫人小乔墓的记载,后于周瑜墓。周瑜多墓若从宋代王象之编的《舆地纪胜》最早的记载开始,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囊括所有瑜墓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刊印为止,近千年间瑜墓竟出现有六处之多。这一特定的民俗文化现象,其特征十分明显。它既含有长时间稳定的传承性,同时也因它的内涵伸展、扩布,终使其夫人小乔氏的多墓出现;周瑜与小乔的多墓具同源性质。
一、与《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有关
汉代桥、乔本为两姓。小乔姓桥而非乔,后世桥姓的桥被简化为乔。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中,有关小乔的记载极其简单。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内,有“(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西汉置县,即潜山县梅城镇),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这里的“小桥”即“小乔”。周瑜纳小乔为建安三年(198年),瑜时年二十四岁。瑜逝世为三十六岁,是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与小乔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与小乔生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孙权长子)。男循尚公主(娶孙权女),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凭藉以上简单的记载,后世似乎很难将以上瑜、乔的身世,在民间当作传闻传流开来。当然,也就不易会有以后小乔多墓的出现。
周瑜、小乔故事的传流,除其两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还与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围绕铜雀台故事对他俩的精心编排与渲染有关。《演义》第三十四回叙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少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邺郡建台。这是建台之缘起,与周瑜、小乔一字无关。第四十二回叙曹操得荆州后,欲领兵百万南下,约孙权“共擒”刘备。一时孙吴主战、主和,沸沸扬扬,难以主张。第四十三回叙:经鲁肃与刘备、孔明的合谋,孔明愿随鲁肃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亲见孙权,以陈利害,坚定孙权联合抗曹。
全书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乔才与铜雀台有了联系:正在这时,原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星夜赶回柴桑,当晚就紧急约见孔明。此时的周瑜和先前的孙权一样,虽是决心抗曹,但对联合刘备却存戒心。瑜起初想尽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试孔明;而孔明却趁机言曹势众,难以抵挡,使用激将之法假意劝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装不知大、小乔为孙策、周瑜之妻,接着说道:“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桥公有二女,长曰大桥,次曰小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桥,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周瑜岂信孔明之言,问:“操欲得二桥,有何证验?”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桥。”为了证明孔明所言是实,瑜又问:“此赋公能记否?”孔明越发大展才智,当着周瑜、鲁肃之面背诵该赋时,巧妙地添油加醋,着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为:“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演义》所录孔明背诵之《铜雀台赋》与曹植原作之《登台赋》(即《演义》所称之《铜雀台赋》)真伪杂糅。又,桥本小乔之姓,孔明背诵之赋所加内容,明以连接玉龙与金凤的二桥,指谓大、小二桥女。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自此,便坚定孙刘联合抗曹的决心。
二乔在《演义》中从未登场。即便通过铜雀台事,小乔在书中也只是虚出。但小乔的国色天娇与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却被展现无遗。赤壁之战竟为小乔而起,这是书中孔明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在编著《演义》中手法的高明。应当说书中对周瑜、小乔,以及孔明、曹操,通过铜雀台事件而展开的绘声绘色而又极具传奇性的描述,既说明了瑜、乔的爱情,又给后世民间增添了关于他俩之间姻缘佳话传流的内容。这实是后世小乔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志记载中的小乔墓
小乔墓虽不及瑜墓之多,但见诸方志的至少有三墓。其中记载较早的是湖南岳州(岳阳)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两地的小乔墓。
(一)岳州二乔墓
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载:“二桥(大、小乔)墓。汉太尉桥玄二女,并通春秋。一适周瑜,一适孙策。相传死葬岳州,今广丰仓内。”不过对二乔逝后葬于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载:“窃意世无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从镇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大乔与小乔合葬)则万无是理矣。今以‘故志’所载姑存焉。”这里可知《府志》是据“故志”转录。记载中虽未说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称据“故志”转录,二乔墓应早于隆庆《府志》前就有记载了。
尽管《府志》已对岳州二乔墓的真伪持有怀疑,但仍不乏时有人去瞻仰与凭吊,留下的楹联较多,这里择其一联:“铜雀有遗悲,豪杰功随三国没;紫鹃无限恨,潇湘冷月二乔魂。”
(二)庐江小乔墓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庐江府部汇考九·庐江县>在“周瑜墓”条后,载有:“小乔冢。在真武观西百步;周瑜之妻乔氏也,俗称瑜婆墩。冢上多古砖,人不敢窃,动辄有咎。”《光绪庐江县志》卷十六<杂类·冢墓>过录了上述记载。
庐江小乔墓后世也留有众多楹联,这里也择其一联:“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
(三)南陵小乔墓
《民国南陵县志》卷七<舆地·茔墓>载:“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乔氏墓。相传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县高怡梦小乔语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鲲督修其墓。于寺西苑立碑曰:‘东吴都督周公瑾之夫人乔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国志》载为建安三年·198年)为春谷长,小乔墓在南陵不为无据。”香由寺的地理位置,《县志》卷十一<营建·寺观>载:在“县北一百步,旧云荐福烧香院。”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后有竹园。
《县志》首称“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这里已称香由寺前原非只小乔一墓,尚或有大乔墓。因未见“岳志”,不知究竟如何?后或因知县高怡梦小乔语,方遣典史督修成小乔一墓。笔者于1956年秋曾与友人前往凭吊。南陵小乔墓墓碑犹在,虽有残损,字迹清楚可认。碑文为:“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碑文两旁刻有一长联,文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贡生许文权和于湖(芜湖)教谕陶宝森合撰。联曰:“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漂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贞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左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杯酒,浇奠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南陵另尚留二联:一、“乔公少女,德配周郎。至今黄土一怀,犹想美人颜色;江左名姝,留芳萧寺。只此青茔千古,也增本地风光。”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岁云亡。从此吴将台高,相对青茔同不朽;铜雀春深,问阿姐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红粉任飘零。”
除上述小乔墓外,还传说舒城、潜山、怀宁也有小乔墓。但初检《嘉庆舒城县志》、《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民国潜山县志》、《民国怀宁县志》、《民国怀宁县志补》等,均不见有小乔墓的记载,或者仅是传闻。
三、方志中关于周瑜、小乔墓的诗文
方志中记载周瑜、小乔的诗文并不多见,惟《光绪庐江县志》卷十五<艺文·诗辞>中较多。共四组八首,每组周瑜、小乔诗各一对。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国英,登坛年最少。赤壁焚魏师,运筹独奇妙。差拟蜀武侯,不数汉嫖姚。墓木号秋风,含凄发长啸。”孙宏哲对应有<小乔辞>一首,辞前有序曰:“余赋公瑾绝句有云:‘至今古木残碑下,彻夜秋风伴小乔。’感慨系之,不知乔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绕北冈数里,将至真武观而小乔之墓在焉。有封无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砖。冢之前后既犁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锸筑其坟,复为之词,以告公瑾云。”<小乔辞>(七言古)为:“大堤堤下水涓流,乔家国色古遗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砖绕一怀。周郎尽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吴主哭。胭脂色褪镜奁移,曾在黄垆在华屋。只今幽遂已成蹊,东望周郎宰木低。里人颜甚勿复较,我将锦石列丹题。”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怀,寒云衰草翳荒丘。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已见有功成鼎定,谁云无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万古愁。”宋元征对应有<小乔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气多,萧萧木叶下如梭。一怀指点小乔墓,十里潆洄渌水波。东睇吴宫成茂草,北瞻魏阙翳烟萝。衣冠异代消磨尽,红粉香名不啻过。”
其三,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绝)一首:“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王召对应有<小乔墓>(七绝)一首:“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
其四,张元缪自作周瑜、小乔对应诗七绝各一首:“<周公瑾墓>顾曲当筵意气生,江东年少爱谈兵。空留高冢斜阳里,樵牧经过说姓名。”“<小乔墓>风流云散草离离,惟有寒鸦话断碑。明月多情还眷念,至今犹为照蛾眉。”
次为《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所载小乔墓诗三首。其一,张鸿翥<小乔墓>(七律)一首。诗前有序:“旧传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县志》卷七<舆地·茔墓>‘小乔氏墓’称乙亥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梦于古梅下表其墓。嘉庆辛酉(1801年),余从儿来营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辈,访古迹留题。"诗为:“第一山傍问墓台,扫开蒿径拂尘灰。古梅犹绘天香艳,新月长留地主哀。娇倚英雄横宝剑,愁浇浊酒翦荒莱。三生石畔传藏玉,阿姐分明共去来。”清嘉庆进士李兆洛留有<小乔墓>(七绝)二首:“寻常草木借余香,故垒东边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厮养,古来能得几周郎。”“梅花一树傍幽姿,尚有词人寄梦思。铜雀倾来歌舞歇,左马謇姐阿谁知。”
四、乔家的零星景物与二乔的一则传闻
有关乔家的一些景物记载,见诸志书的有: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怀宁县>载:“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即汉末桥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一女,亭基为双溪寺。”《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四:“乔家故井。彰法山汉桥公居此,二女皆国色。孙策克皖,娶大桥,周瑜娶小桥。二女以残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桥玄(二乔父)墓在县北彰法山广教寺后,为后汉太尉。”《民国潜山县志》卷二十九,乔公墓过录了《府志》所记。
方志中还留有乔家故居的诗作。《康熙安庆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乔公故居>(七绝)一首。高启有<过二乔宅>(七言古)一首。《嘉庆舒城县志》卷之三十三<诗>,有任鸣盛<过小乔故居>(七律)一首等。
关于孙策、周瑜与二乔的联姻,民间有口头传承:一次,孙策率领东吴兵马,来到潜山。闲来无事,上山打猎,适逢戎装的大乔、小乔也在打猎。在追逐猎物时,孙策遇见二乔。他见大乔娇美无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遂托人说媒,以结连理。大乔见威武雄壮的孙策,也甚为有意。但她提出要与孙策比武,若取胜她,方肯成婚,孙策慨然赞同。比武过程中,他俩愈比情愈深,终成美满姻缘。小乔武艺也很强,且聪慧过人。经孙策和大乔为媒,嫁与了年轻有为的周瑜。大乔、小乔与江东的孙策、周瑜联姻,成为后人传说的佳话,乔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为胜迹。(摘自丁剑主编《安徽掌故》<胜迹·二乔与胭脂井>,黄山书社1990年版P511。)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乔各自的多墓出现,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孙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乔家的颠沛中,孙、周两人竟同时作了乔家的女婿。此时的孙、周正意气风发、少年英武,而二乔又是国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羡慕的。他们的婚姻,正是千余年来人们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吴战功显赫,“抗议而独立东吴,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迹列传·郡邑>),终始三国鼎足而立。这也成为民间传说不断传扬、赞诵他的理由;周瑜与孙权为子女联姻,使其显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亲国戚”的成份;《三国演义》的杜撰与渲染,使周瑜、小乔的佳配,更添加了浓郁的色彩。英雄与美人,本就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主题。尽管周、乔具有了以上众多的社会传承因素,但在传流的地域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我们甚至连二乔的名字叫什么,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过,也因在上述传承因素的基础上,吴地对瑜、乔二墓的瞻仰与凭吊,民间竟也相因成习。这才有了“贤者之死,犹藉以为荣”(《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芜湖县·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产生。这些,都深深蕴涵着民族心理和民间习俗。瞻仰、凭吊周瑜墓之习俗纵向的扩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现;有周瑜又岂能缺少小乔。而横向的扩布,便是其夫人小乔多墓的随后出现。实际上,周瑜、小乔的多墓,都是众多的社会因素综合沉淀的结果。参考资料:南陵家园[关于南陵小乔墓]

周瑜夫人小乔墓的记载,后于周瑜墓。周瑜多墓若从宋代王象之编的《舆地纪胜》最早的记载开始,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囊括所有瑜墓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刊印为止,近千年间瑜墓竟出现有六处之多。这一特定的民俗文化现象,其特征十分明显。它既含有长时间稳定的传承性,同时也因它的内涵伸展、扩布,终使其夫人小乔氏的多墓出现;周瑜与小乔的多墓具同源性质。
一、与《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有关
汉代桥、乔本为两姓。小乔姓桥而非乔,后世桥姓的桥被简化为乔。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中,有关小乔的记载极其简单。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内,有“(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西汉置县,即潜山县梅城镇),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这里的“小桥”即“小乔”。周瑜纳小乔为建安三年(198年),瑜时年二十四岁。瑜逝世为三十六岁,是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与小乔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与小乔生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孙权长子)。男循尚公主(娶孙权女),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凭藉以上简单的记载,后世似乎很难将以上瑜、乔的身世,在民间当作传闻传流开来。当然,也就不易会有以后小乔多墓的出现。
周瑜、小乔故事的传流,除其两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还与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围绕铜雀台故事对他俩的精心编排与渲染有关。《演义》第三十四回叙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少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邺郡建台。这是建台之缘起,与周瑜、小乔一字无关。第四十二回叙曹操得荆州后,欲领兵百万南下,约孙权“共擒”刘备。一时孙吴主战、主和,沸沸扬扬,难以主张。第四十三回叙:经鲁肃与刘备、孔明的合谋,孔明愿随鲁肃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亲见孙权,以陈利害,坚定孙权联合抗曹。
全书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乔才与铜雀台有了联系:正在这时,原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星夜赶回柴桑,当晚就紧急约见孔明。此时的周瑜和先前的孙权一样,虽是决心抗曹,但对联合刘备却存戒心。瑜起初想尽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试孔明;而孔明却趁机言曹势众,难以抵挡,使用激将之法假意劝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装不知大、小乔为孙策、周瑜之妻,接着说道:“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桥公有二女,长曰大桥,次曰小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桥,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周瑜岂信孔明之言,问:“操欲得二桥,有何证验?”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桥。”为了证明孔明所言是实,瑜又问:“此赋公能记否?”孔明越发大展才智,当着周瑜、鲁肃之面背诵该赋时,巧妙地添油加醋,着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为:“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演义》所录孔明背诵之《铜雀台赋》与曹植原作之《登台赋》(即《演义》所称之《铜雀台赋》)真伪杂糅。又,桥本小乔之姓,孔明背诵之赋所加内容,明以连接玉龙与金凤的二桥,指谓大、小二桥女。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自此,便坚定孙刘联合抗曹的决心。
二乔在《演义》中从未登场。即便通过铜雀台事,小乔在书中也只是虚出。但小乔的国色天娇与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却被展现无遗。赤壁之战竟为小乔而起,这是书中孔明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在编著《演义》中手法的高明。应当说书中对周瑜、小乔,以及孔明、曹操,通过铜雀台事件而展开的绘声绘色而又极具传奇性的描述,既说明了瑜、乔的爱情,又给后世民间增添了关于他俩之间姻缘佳话传流的内容。这实是后世小乔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志记载中的小乔墓
小乔墓虽不及瑜墓之多,但见诸方志的至少有三墓。其中记载较早的是湖南岳州(岳阳)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两地的小乔墓。
(一)岳州二乔墓
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载:“二桥(大、小乔)墓。汉太尉桥玄二女,并通春秋。一适周瑜,一适孙策。相传死葬岳州,今广丰仓内。”不过对二乔逝后葬于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载:“窃意世无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从镇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大乔与小乔合葬)则万无是理矣。今以‘故志’所载姑存焉。”这里可知《府志》是据“故志”转录。记载中虽未说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称据“故志”转录,二乔墓应早于隆庆《府志》前就有记载了。
尽管《府志》已对岳州二乔墓的真伪持有怀疑,但仍不乏时有人去瞻仰与凭吊,留下的楹联较多,这里择其一联:“铜雀有遗悲,豪杰功随三国没;紫鹃无限恨,潇湘冷月二乔魂。”
(二)庐江小乔墓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庐江府部汇考九·庐江县>在“周瑜墓”条后,载有:“小乔冢。在真武观西百步;周瑜之妻乔氏也,俗称瑜婆墩。冢上多古砖,人不敢窃,动辄有咎。”《光绪庐江县志》卷十六<杂类·冢墓>过录了上述记载。
庐江小乔墓后世也留有众多楹联,这里也择其一联:“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
(三)南陵小乔墓
《民国南陵县志》卷七<舆地·茔墓>载:“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乔氏墓。相传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县高怡梦小乔语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鲲督修其墓。于寺西苑立碑曰:‘东吴都督周公瑾之夫人乔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国志》载为建安三年·198年)为春谷长,小乔墓在南陵不为无据。”香由寺的地理位置,《县志》卷十一<营建·寺观>载:在“县北一百步,旧云荐福烧香院。”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后有竹园。
《县志》首称“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这里已称香由寺前原非只小乔一墓,尚或有大乔墓。因未见“岳志”,不知究竟如何?后或因知县高怡梦小乔语,方遣典史督修成小乔一墓。笔者于1956年秋曾与友人前往凭吊。南陵小乔墓墓碑犹在,虽有残损,字迹清楚可认。碑文为:“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碑文两旁刻有一长联,文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贡生许文权和于湖(芜湖)教谕陶宝森合撰。联曰:“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漂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贞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左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杯酒,浇奠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南陵另尚留二联:一、“乔公少女,德配周郎。至今黄土一怀,犹想美人颜色;江左名姝,留芳萧寺。只此青茔千古,也增本地风光。”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岁云亡。从此吴将台高,相对青茔同不朽;铜雀春深,问阿姐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红粉任飘零。”
除上述小乔墓外,还传说舒城、潜山、怀宁也有小乔墓。但初检《嘉庆舒城县志》、《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民国潜山县志》、《民国怀宁县志》、《民国怀宁县志补》等,均不见有小乔墓的记载,或者仅是传闻。
三、方志中关于周瑜、小乔墓的诗文
方志中记载周瑜、小乔的诗文并不多见,惟《光绪庐江县志》卷十五<艺文·诗辞>中较多。共四组八首,每组周瑜、小乔诗各一对。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国英,登坛年最少。赤壁焚魏师,运筹独奇妙。差拟蜀武侯,不数汉嫖姚。墓木号秋风,含凄发长啸。”孙宏哲对应有<小乔辞>一首,辞前有序曰:“余赋公瑾绝句有云:‘至今古木残碑下,彻夜秋风伴小乔。’感慨系之,不知乔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绕北冈数里,将至真武观而小乔之墓在焉。有封无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砖。冢之前后既犁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锸筑其坟,复为之词,以告公瑾云。”<小乔辞>(七言古)为:“大堤堤下水涓流,乔家国色古遗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砖绕一怀。周郎尽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吴主哭。胭脂色褪镜奁移,曾在黄垆在华屋。只今幽遂已成蹊,东望周郎宰木低。里人颜甚勿复较,我将锦石列丹题。”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怀,寒云衰草翳荒丘。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已见有功成鼎定,谁云无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万古愁。”宋元征对应有<小乔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气多,萧萧木叶下如梭。一怀指点小乔墓,十里潆洄渌水波。东睇吴宫成茂草,北瞻魏阙翳烟萝。衣冠异代消磨尽,红粉香名不啻过。”
其三,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绝)一首:“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王召对应有<小乔墓>(七绝)一首:“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
其四,张元缪自作周瑜、小乔对应诗七绝各一首:“<周公瑾墓>顾曲当筵意气生,江东年少爱谈兵。空留高冢斜阳里,樵牧经过说姓名。”“<小乔墓>风流云散草离离,惟有寒鸦话断碑。明月多情还眷念,至今犹为照蛾眉。”
次为《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所载小乔墓诗三首。其一,张鸿翥<小乔墓>(七律)一首。诗前有序:“旧传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县志》卷七<舆地·茔墓>‘小乔氏墓’称乙亥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梦于古梅下表其墓。嘉庆辛酉(1801年),余从儿来营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辈,访古迹留题。"诗为:“第一山傍问墓台,扫开蒿径拂尘灰。古梅犹绘天香艳,新月长留地主哀。娇倚英雄横宝剑,愁浇浊酒翦荒莱。三生石畔传藏玉,阿姐分明共去来。”清嘉庆进士李兆洛留有<小乔墓>(七绝)二首:“寻常草木借余香,故垒东边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厮养,古来能得几周郎。”“梅花一树傍幽姿,尚有词人寄梦思。铜雀倾来歌舞歇,左马謇姐阿谁知。”
四、乔家的零星景物与二乔的一则传闻
有关乔家的一些景物记载,见诸志书的有: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怀宁县>载:“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即汉末桥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一女,亭基为双溪寺。”《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四:“乔家故井。彰法山汉桥公居此,二女皆国色。孙策克皖,娶大桥,周瑜娶小桥。二女以残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桥玄(二乔父)墓在县北彰法山广教寺后,为后汉太尉。”《民国潜山县志》卷二十九,乔公墓过录了《府志》所记。
方志中还留有乔家故居的诗作。《康熙安庆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乔公故居>(七绝)一首。高启有<过二乔宅>(七言古)一首。《嘉庆舒城县志》卷之三十三<诗>,有任鸣盛<过小乔故居>(七律)一首等。
关于孙策、周瑜与二乔的联姻,民间有口头传承:一次,孙策率领东吴兵马,来到潜山。闲来无事,上山打猎,适逢戎装的大乔、小乔也在打猎。在追逐猎物时,孙策遇见二乔。他见大乔娇美无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遂托人说媒,以结连理。大乔见威武雄壮的孙策,也甚为有意。但她提出要与孙策比武,若取胜她,方肯成婚,孙策慨然赞同。比武过程中,他俩愈比情愈深,终成美满姻缘。小乔武艺也很强,且聪慧过人。经孙策和大乔为媒,嫁与了年轻有为的周瑜。大乔、小乔与江东的孙策、周瑜联姻,成为后人传说的佳话,乔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为胜迹。(摘自丁剑主编《安徽掌故》<胜迹·二乔与胭脂井>,黄山书社1990年版P511。)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乔各自的多墓出现,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孙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乔家的颠沛中,孙、周两人竟同时作了乔家的女婿。此时的孙、周正意气风发、少年英武,而二乔又是国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羡慕的。他们的婚姻,正是千余年来人们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吴战功显赫,“抗议而独立东吴,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迹列传·郡邑>),终始三国鼎足而立。这也成为民间传说不断传扬、赞诵他的理由;周瑜与孙权为子女联姻,使其显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亲国戚”的成份;《三国演义》的杜撰与渲染,使周瑜、小乔的佳配,更添加了浓郁的色彩。英雄与美人,本就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主题。尽管周、乔具有了以上众多的社会传承因素,但在传流的地域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我们甚至连二乔的名字叫什么,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过,,也因在上述传承因素的基础上,吴地对瑜、乔二墓的瞻仰与凭吊,民间竟也相因成习。。这才有了“贤者之死,犹藉以为荣”(《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芜湖县·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产生。这些,都深深蕴涵着民族心理和民间习俗。瞻仰、凭吊周瑜墓之习俗纵向的扩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现;有周瑜又岂能缺少小乔。而横向的扩布,便是其夫人小乔多墓的随后出现。实际上,,周瑜、小乔的多墓,都是众多的社会因素综合沉淀的结果。参考资料:南陵家园[关于南陵小乔墓]孙权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三国东吴.小乔,是名将周瑜的妻子,与长姐大乔皆为倾城佳丽。小乔的娇媚和周瑜的豪迈大家在古导诗也读过不少。而令小乔被传颂的,是她在周瑜病故后,扶柩东归故里,扶育爱子隐退,可见她的忠贞。
迎娶条件:
首先要占领扬州所有土地及庐江,所用的君主有义兄弟为配下,名声要高,义兄弟须为未婚男性,这样君主娶了大乔, 义兄弟配下便能娶小乔。 他们应该是介绍的,姐妹嫁给兄弟
婚时应该不错,小乔有文化的,周瑜又是才子会弹琴。而且孙策死后,周瑜一直在后方平定山贼,以他的才智,是不忙但很烦,应该还是有时间在一起的
只可惜36死了

孙权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三国东吴.小乔,是名将周瑜的妻子,与长姐大乔皆为倾城佳丽。小乔的娇媚和周瑜的豪迈大家在古导诗也读过不少。而令小乔被传颂的,是她在周瑜病故后,扶柩东归故里,扶育爱子隐退,可见她的忠贞。
迎娶条件:
首先要占领扬州所有土地及庐江,所用的君主有义兄弟为配下,名声要高,义兄弟须为未婚男性,这样君主娶了大乔, 义兄弟配下便能娶小乔。

他们应该是介绍的,姐妹嫁给兄弟
婚时应该不错,小乔有文化的,周瑜又是才子会弹琴。而且孙策死后,周瑜一直在后方平定山贼,以他的才智,是不忙但很烦,应该还是有时间在一起的
只可惜36死了


关于三国的历史故事
下个星期就轮到我讲历史故事了,请把有关三国的故事写下来。急急急!!!要成语故事!... 下个星期就轮到我讲历史故事了,请把有关三国的故事写下来。急急急!!!要成语故事!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qaz1843659509 2012-12-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

关于三国的资料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东汉末年,外戚专权,...

三国时期的历史请告诉我
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鉴赏与评析《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指哪三国?
指:魏国由曹丕建立;蜀国刘备建立;吴国孙权建立。魏被司马氏篡权但未改国号,蜀被由司马家掌权的魏灭之后,司马炎篡权称帝改为晋之后由灭吴,所以说是晋统一天下。1、魏国:三国时期的魏朝(220年-265年),多称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

有关三国的故事简述
3.三英战吕布.泗水关前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后,董卓有些慌了,他亲自督战,带着吕布,驻扎在虎牢关,再战各路诸侯。只一会的功夫,吕布杀了对方好几员大将,于是这些将军们又谁也不敢出战了。只有张飞举着大枪,就跟吕布战到一块了,张飞越来越吃力了,这时关羽打马上来,两人打吕布,吕布丝毫也不示弱...

三国时期的简单历史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三国是历史真的吗
三国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时期,只是三国演义里面有些内容和正史上有些出入。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平息叛乱、安定地方,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权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189年汉灵帝...

三国历史简介:简单描述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既是东汉的末年又是西晋的开端,国家既是分裂状态又各自在不断争取统一,既是群雄混战又各自在努力发展经济。东汉末年,随着各地割据势力之间的兼并,很多小的集团被逐渐消灭,幸存者的实力不断增强,终于到了强强对抗的时候。首先,实力正快速上升的曹操与黄河下游拥有强大实...

与三国有关的小故事
后来,关公跟随刘备战吕布、破苔瞄,出五关、斩六将,用的就是这把青龙宝剑。猜你感 兴趣 : 1. 三国小故事有哪些 2. 关于三国演义的小故事大全精选 3. 经典的三国历史故事 4. 关于三国的小故事 5. 有关三国人物的小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三国演义的历史变迁
经过民间说书人不断的宣传和介绍,到了明朝,关于三国的各种人物事件和历史发展已经相当完备,在此基础上,明人罗贯中总结前人的讲述和自己小说的再创造,写出了不朽的名著《三国演义》。演变历史:还是在晋朝时期,关于三国的历史和人物已经开始民间流传。并在以后各代不断加深加广。其中最突出的两个人物就...

苍南县18924113053: 三国(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 - 搜狗百科
魏克氯芬: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副对联里的典故多了

苍南县18924113053: 关于三国历史
魏克氯芬: 三国自汉末生,黄巾起义是乱世的开始,后来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董,大汉政权旁落,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互相混战,十多年后,天下只剩下三个势力:一统北方的曹操,占据江东的孙权,割据益州的刘备.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逼汉天子禅让,建立魏国,接连着刘备建立了蜀国,孙权建立了吴国.至此,天下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曹氏大权旁落.晋国一统

苍南县18924113053: 三国历史故事大全 - 《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有哪些?
魏克氯芬: 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赤壁之战,草船借箭,苦肉计,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百走麦城,温酒斩华雄,子龙救主,七出祁山,七擒蒙获,挥泪斩马谡……

苍南县18924113053: 关于三国的资料 -
魏克氯芬: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

苍南县18924113053: 关于3国的历史故事 80字左右 -
魏克氯芬: 夷陵之战 孙刘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便,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十分低落.于是刘备命令士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为机会已经来临,就发动了袭击,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

苍南县18924113053: 三国的历史
魏克氯芬: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也是相当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魏书•武帝记》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非常简略,只说:“(208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

苍南县18924113053: 求三国时期所有历史事件,要详细的那种,最好就是大局和每年的事件都?
魏克氯芬: 三国大事件年表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

苍南县18924113053: 有关三国的故事有哪些?
魏克氯芬: 貂蝉拜月,凤仪亭,白门楼吕布之死,长坂坡赵子龙单骑闯曹营(一辈子未尝败绩,... 张辽的合肥逍遥津之战(杀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 实际上,三国演义本身就是...

苍南县18924113053: 关于三国时代的真实历史 -
魏克氯芬: 三国的历史从中平元年(184年)算起到晋灭吴(280年)共96年,从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晋灭吴共84年,从魏文帝代汉(220年)到晋灭吴共60年. 在这段历史中,总的态势是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