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 1、怎样看待苦难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

作者&投稿:徭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

佛法中四谛的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所以万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但是仅仅认识并不足以使我们忘记或放下苦恼,还需要明白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发展,所以需要依据不同的宗教理解或哲学理解来说明,而佛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佛法认为,苦的根源是无明,是不理智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造成我们的苦恼。
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

一个做事有“心机”的人,能勇敢面对困难。他知道,困难不会让他的成功来得更迟,而是来得更早。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制性昏厥症,使他快入棺材。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痛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
可以说帕格尼尼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在他之后的游离经历中,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使当时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了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琴声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共和国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产生神奇效果,人们到处传说他的琴弦是用情妇肠子制作的,魔鬼又暗授妖术,所以他的琴声才魔力无穷。维也纳一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他一人时,大叫“他是个魔鬼”,随之匆忙逃走。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早忘记正在流行的严重霍乱,演奏会依然场场爆满……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了“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这问题一时难以说清。但是,弥尔顿、贝多芬和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音乐史上三大怪杰,居然一个成了瞎子、一个成了聋子、一个成了哑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只有不被其击倒的强者,然后才能成就自己。
成功的关键就是是否经得起困难的磨炼。如果将每次的困难都看成是不可逾越的高山,那么前一次的困难,就为下一次的困难埋下了种子。如果把困难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那么每一次的困难,就为将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检验一个人的能力最好是在他处于困境的时候。看一看是否经得起困难的磨炼,困难能否唤起他更多的勇气,能否使他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一个把困难看作垫脚石的人,将会从困难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而一个把困难看作绊脚石的人,只会从困难中体会到悲哀和失败。
不能否认,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永远不敢正视困难,对自己也没有任何信心,认为自己做这个不行,做那个也不行,是个彻头彻尾没用的家伙。他们根本无法振作精神,更谈不上与困难面对地交战。脆弱的心理导致他们经不起一点点的挫折打击,即使问题出现转机,有了好机会,他们也会因沉浸在消极沮丧之中而难以察觉,而错过这个好机会,很可能就错过了一次成功。可以想象得到,在一个公司中最先被解雇的可能就是他们这样的人。他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下自己。
困难是一个人磨炼意志、提高工作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最好机会。从困难中,你可以学到通常情况下难以接触到的东西,让自己逐渐变得成熟而勇敢,对工作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如果学会了在困境中的奋斗,顺境中的事情对你来说都将算不了什么,因为需要的技能和意志在困难中已经得到了磨炼和提高。
成功和失败对于一个人来说总是在变化着。你面对的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很多时候要看你是否能跨过磨难那道坎。做事有“心机”的人,总是能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跨越磨难的坎。

苦难和其他所说种种苦,不单单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实际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万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但是仅仅认识并不足以使我们忘记或放下苦恼,还需要明白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发展,所以需要依据不同的宗教理解或哲学理解来说明,而佛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在佛法中,没有说苦是由“罪”而来。佛法认为,苦的根源是无明,也就是不理智的、不正确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则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追逐造成我们的苦恼。
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
正确认识什么是苦的“受”,什么是苦的“集”,才可以正确去应对、解决,方法是知因知缘,而后去判断果,就是说自己要懂得正确的方法、认识、思维,而后自然可以解除种种“苦”。一者是知苦而懂得其本质,心中无苦恼;二者是知苦的因和缘,能够主动控制、主动回避。一切行为是为象佛祖那样以正知正见正觉正行认识世界,成就真正的“觉”,解脱,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
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1、怎样看待苦难。
苦难是果,作恶是因;每个人的苦难都是有限的,因为每个人所造的罪业是有限的;受一点苦,就消一点罪,苦尽自然甘来;苦难是老师,吃一苦磨一志,受一罪省一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
首先,把苦难当好事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如此方能做到心平气和、保持头脑冷静,进而迅速找到离苦得乐的方法、出路。
其次,人生好比旅游,它只是一个可以经历的过程,逆境和顺境、失败与成功、痛苦或欢乐就如身边的风景,懂得欣赏的人看什么都别有风味,懂得生活的人苦难中也能品出甘甜。

苦难都是有原因,面对苦难,不怨天尤人。想方设法通过种善因,让苦难不再继续或扩大。让苦难成为修行的动力。苦难也是度化人的老师,可以让人觉悟。让人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明白因为自己没有种善因才导致得到苦难。要想不苦难,那就好好修行,把苦难化解。

佛教教导人 活着只有自救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想人生平坦,必须从现在做起“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不要遇到困难了,才想起满天诸佛,那时就完了。

用简单的一句话,叫做 先苦后甜。 如果你能做到苦行僧那样的苦,你在生活上遇到的一切困难还叫苦吗 这就是苦行的目的。 苦,然后精神上得到解脱。 面对生活中的困苦,佛教导人要有强大的毅力,去面对困难,也可以说是 发大宏愿。 比如,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苦不,真苦! 但是只要有了毅力,一切都不苦!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教导人离苦,脱离生死流转,为什么又要人行善?行善和脱...
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小乘就是教导离苦、解脱生死的,但是大乘相比于小乘,大乘则是更加深入的,大乘佛法不会教导菩萨死后立刻入无余涅盘,反而是生生世世都要传播佛法授予众生,同事利行,普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成佛。

以《当 不容易》为题,写一写你遇到或看到的难事。空白处可填老师...
老师没有怨言,没有豪言,没有壮言,一生与粉笔为伍的人,他们言传身教,把良好的作风,优秀的品行教给我们,使我们终生受益。 我的理想不但要当老师,而且要当一名优秀可爱的小学老师。小学老师的重要,不在于他们教导大道理,而且由于他们在洁白如纸的孩子们的心灵上,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痕迹,这痕迹往往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白岩松:想把孩子教育好,要让孩子吃这3种苦,父母不能心软
1.学习之苦 白岩松认为,孩子必须要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接受优质的教育。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成材,并且他教导孩子一定要刻苦读书,努力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涵养。倘若连最简单的学习的苦头都受不了,又怎么能面对未来 社会 生活中更多的困难呢?2.物质条件之苦 众所周知,白岩松作为著名主持人,家里的经济...

翻译:佛教的一句话:人生一切皆苦 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
后半句“欲望是苦的根源”乃外道论,且与前半句矛盾:既说一切皆苦,即是说苦为一切根源,已是顶级,岂可再回上一层目录?从唯识角度讲,苦是人生贪嗔痴诸欲的根源。让人感到苦,人就会希望生活变甜,于是努力奋斗,生活就可能变甜。不觉其臭,则永远不知该洗洗了。生活好了,会感到不够好,...

怎么教育孩子做人
怎么教育孩子做人和做事:1、必须对见到的人先打招呼,受到别人任何恩惠和帮助必须口头或者书面表示感谢,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当场道歉。2、不愿意告诉爸爸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诉妈妈;不愿意告诉妈妈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诉爸爸。但是不能对两者都不说。3、不许撒谎骗人,否则你会失去朋友家人最...

职场导师3要诀,教出得意高徒
因此,主管在教导期间,切记要克制自己,尽可能让部属独立完成任务,好让他们实际体会甘苦成败,从中适时地修正自己。3.量身打造教导方式,因材施教 面对菜鸟新鲜人:传授基本功,建立工作模式新鲜人较不受制于固有想法和先入为主的成见,宛如海绵,会努力吸收教导者传授的一字一句。因此,就像学习运动或...

再爱孩子,也要让他受这4种苦
人生路漫漫,父母不可能陪着孩子走完生命的全程,成长的道路上,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 父母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让他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之后,依旧能很好地生活。 因此,再爱孩子,也要让他先受一受这4种苦。 读书的苦 李若禅曾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进入 社会 后,越来越能意识到读书...

佛教是什么?信仰佛教应该怎样做人?
佛教是圆满的宗教,是至善至美的教育,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者,信仰佛教,首先要做的就是深信因果,慢慢的开启我们的智慧。在佛教中,人人都具有如来德行,只是一颗心迷和悟的问题。迷了就是众生,悟了当下就涅槃。智慧是佛的心,儿女不了解父母的心,不算是孝子。佛弟子不了解佛的心,也不算佛弟子...

苦心教导是什么意思
。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德才兼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出自《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出自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出自《论语·述而》。

教师节到了,你想对辛苦工作的老师说些什么话?
4、曾经总是很害怕老师,印象中的你总是十分严肃,十一分认真。直到那次在你的课上,第一次对视交流的眼神,被叫起来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第三个就这样一次一次的。你就是那个最好的人,老师,节日快乐 !5、教育之恩,无以为报,知遇之恩,更是无法简单用言语表达。只希望能够在属于你们的节日...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 1、怎样看待苦难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 -
语薛丽芙: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首先要明白“苦难”是什么,“苦难”实际上,就是“恶因”所产生的苦报.那么,在受苦难时,如何面对呢?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可以”!最后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的问题了: 《大般涅槃经》讲:【定业有...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 -
语薛丽芙: 佛法中四谛的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所以万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佛怎么看待人生的苦难?
语薛丽芙: 佛说:三生因果经,今天的苦难 ,我们是在偿还前世的债务,不要悲观和气馁,坚持,努力,到还清的那一天我们不就可以一身轻了吗? 不要担心,后面的日子会很幸福!因为善有善报!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佛经里面关于如何面对苦难的故事 -
语薛丽芙: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注疏里提到的《大生本生经》,身为大生王子的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当他所乘的般快要沉时,船上的七百人都绝望地伤心哭泣,根本没有尝试去脱困.但是与众不同的大生王子却心想:「在面对危难时恐惧地...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佛法教您如何轻松面对压力 -
语薛丽芙: 佛教说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缘具足时,不管怎样都会发生;因缘不具足时,无论如何也挽留不住.懂得这一点,很多痛苦就不会有.理想和现状之间的距离,如果没有一颗随缘心,这个距离中间存在着的,就是巨大的压力. 让人生不那么苦...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慧净上人 念佛人怎么样面对逆境和灾难 -
语薛丽芙: 佛教是将就因果论的,对于一个佛教信徒来说,在面对逆境和灾难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去面对,用引流的方式去排除心里的烦恼.可以选择修行“慈心禅”,用散播慈爱的方式去对待你的敌人.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佛教怎样看待痛苦 -
语薛丽芙: 佛学八苦生在世,难免痛苦. 按照佛家的讲法,人间痛苦共有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俱盛.前四种大家都懂,后四种我稍做解释: 爱别离:我们喜爱的人事物总是无缘,远离我们.恋人的分手、失踪的孩童、...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佛教是如何看待病苦的.采取什么措施应对的.积极吗? -
语薛丽芙: 佛教面对病苦和面对其他事物的态度基本是一样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借此生出离心.采取措施是积极的治病,并当成是修行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如何面对痛苦,佛教网 -
语薛丽芙: 痛苦是怎么来的,痛苦是不可得.就是想要的要不到才会痛苦.比如像要赚钱,赚不到.想要爱情,找不到帅哥美女.想寿命更长,但是做不到.痛苦就是这么来的.总之,痛苦的根本就是不理解人到底来到这个世界为了什么.佛教讲因果轮回...

堆龙德庆县19857956109: 学佛人面临种种逆境,该怎么办! -
语薛丽芙: 学佛在逆境中修啊.一切顺境,只会增长懈怠之心. 既然学佛,就该知道诸法从缘生,是法从缘灭.您不是一个人,您还有诸佛菩萨呢. 压力也是自己找的,您既然拿起压力,就可以放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