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分析一下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等句式的判断。

作者&投稿:庾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人分析一下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等句式的判断。~

定语?。。。高中的知识。。。。大概是动词在后的一类句式。文言文的语感练一练吧!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如果有古代汉语字典 可以翻到后面的附录 那里有详细的解释噢。而且里面的典例几乎都是高中课文里有学到的噢。

如果没有的话可以看看这些: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文言文的后置定语简介: 在现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结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方法:   一、格式:中心词 + 定语 + 者   (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3)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4)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5)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二、格式:中心词 + 之 + 定语 + 者   (1)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2)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3)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轻人。   (4)石之铿然有声音。(《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三、格式:中心句 + 之 + 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2)据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宇),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四、格式:中心语 + 而 + 定语 + 者   (

定语?。。。高中的知识。。。。大概是动词在后的一类句式。文言文的语感练一练吧!

文言文的后置定语简介: 在现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结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方法:   一、格式:中心词 + 定语 + 者   (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3)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4)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5)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二、格式:中心词 + 之 + 定语 + 者   (1)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2)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3)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轻人。   (4)石之铿然有声音。(《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三、格式:中心句 + 之 + 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2)据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宇),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四、格式:中心语 + 而 + 定语 + 者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五、数词作定语放中心词后。   格式:中心语 + 数量定语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2)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取自:《教材全解》必修三


适合高中生的文言文
我今年刚报送的浙大,依据我的经验,实际非常适合高中生对文言能力的培养,非常推荐《史记》。但关于红楼水浒和三国,这些书你可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读一读,毕竟他们接近白话文,对于文言文的快速提高帮助不大,并且这些名著是需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急功近利是不能够欣赏其书的。

文言文的思想和内容
“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概括出来。高中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类文章,因此必须了解所...

文言文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概括出来。 高中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类文章,因此必须了解...

经典高中文言文精选大全
帮助的人:38.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 #能力训练# 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高中文言文精选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文言文项羽
樊哙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项羽,项羽知道,自己如果杀了刘邦,会引起天下人的笑话。其实,为了得到天下,谁又会管的了这么多呢?项羽此时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刘邦是多么可怕,等他意识到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项羽空有一身勇力,头脑的智慧却几乎没有,作为霸王,难道仅仅是力量么? 这就是我眼中的项羽。 4. 高一文言...

高中历史文言文阅读指导
帮助的人:4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在高中历史学习会遇到许多文言文,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我觉得还是要多练,熟能生巧。但是在做的时候还有有技巧,不要一味的扎入题海,做完后要及时总结。文言文学习其实主要把一句话当中的关键字词理解了,那么整句话就水到渠成了,翻译也就是...

高中语文文言文表现手法
帮助的人:41.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高中语文的那些(表现手法)有那些,文言文怎样自己翻译,怎样学会 先跟你说说表现手法吧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2. 高中古诗词,文言文鉴赏提高我们班同学有人做古诗词鉴赏,遇到很 拿到文言文后,先分析句子,划定句子成分,先分好主谓宾定状补,这样比较能摸准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经验找出关键字,一般来说一个句子里面关键字词会有两个,如果只两分的题,那就只有一个关键字.关键字一般是实词比较偏、难的用法,也可能是虚词的特...

高中语文文言文曹相国世家附翻译和答案
(2)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强?”(“谢”“察”“孰与”各1分) 【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 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

高中文言文 一词多义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多义词)
1、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道相似也( 知识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 )怀其璧,从径道亡(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2、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职业)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吾师道也(...

南昌县19151511556: 求人分析一下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等句式的判断. -
酆复潇然: 如果有古代汉语字典 可以翻到后面的附录 那里有详细的解释噢.而且里面的典例几乎都是高中课文里有学到的噢.如果没有的话可以看看这些: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

南昌县19151511556: 高中生阅读古文时如何判断和区分文言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请举例分析说明, -
酆复潇然:[答案]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定语后置 开放分类: 语法、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

南昌县19151511556: 定语后置详解 -
酆复潇然:[答案]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

南昌县19151511556: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定语后置问题 -
酆复潇然: 定于后置的常用介词不多,可以参考“者”“之”等标志性词语 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求人可使报秦者四海之大爪牙之利

南昌县19151511556: 高中生阅读古文时如何判断和区分文言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通俗易懂高中生阅读古文时如何判断和区分文言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
酆复潇然:[答案]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其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整句话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放在名词前修饰名词的就是定语,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就是定语,而...

南昌县19151511556: 如何准确找出文言文的各种句式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等等 -
酆复潇然:[答案] 这个比较容易的,只要有信心,记一下就行啦. 首先,记熟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然后根据熟记的类型去判断,百分百准确.句式类型如下,慢慢记一下,一定行. (一)、判断...

南昌县19151511556: 谁能讲解一下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的知识? -
酆复潇然:[答案] 你说的这几种都属于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 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

南昌县19151511556: 定语后置,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怎样学? -
酆复潇然: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美丽的)花. “美丽的”是形容词,修饰名词“花”,在此做定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南昌县19151511556: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全部定语后置句 -
酆复潇然:[答案] 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于渔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南昌县19151511556: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
酆复潇然:[答案]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