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为什么要改道

作者&投稿:项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流为什么会改道?~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一条河流分成上、下游两段。上游,一般山高谷深,河水在坡度很大的河床里奔流,对河床产生强大的冲刷力量,我们把它叫作“河流的侵蚀”。
侵蚀作用能够切开坚硬岩石,造成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又被湍急的河水带向下游,这就是“河流的搬运”。
河流的下游,地势一般都比较平坦,水流也开始慢下来。结果是河水的侵蚀作用减弱了,同时,河水挟带的泥沙也渐渐沉积下来,堆在河床里,这就是“河流的堆积”。
世界上一切河流都在不停地做着上述三种“工作”,侵蚀和堆积工作性质相反,而连接这两种“工作”的桥梁就是搬运。侵蚀——搬运——堆积,三者相互连接,组成了河流全部“工作”的内容。
当然,在一条具体的河流上,上述三种作用常常是同时发生的。上游虽然以侵蚀为主,但也有轻微的堆积;下游以堆积为主,也有一定程度的侵蚀;就是到了入海口,河流的搬运作用也没有完全消失。只是那里的搬运作用已经很小,挟带的多是十分细小的物质罢了。
河流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结果,上游河谷不断被侵蚀而逐渐加宽、加深;下游的河床则因不断堆积而抬高。当下游河床抬高到高出河床两侧地面的时候,“水往低处流”,河水冲决河堤,另辟新的河道,河流就要搬家了。
河流改道是世界上一种常见的,也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只要河流在“工作”,河流就有可能发生改道。如果河流上游土质疏松,侵蚀和搬运作用特别强烈,河流下游堆积作用就会加强,河流改道的问题就比较严重。这一点,黄河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黄河的中、上游流经土质疏松而颗粒细腻的黄土高原,地面上又很少有茂密的森林覆盖,土壤侵蚀十分强烈,洪水季节,一立方米的黄河水中含沙量竟达三百多公斤,就是说十公斤左右的河水中,有三公斤多的泥沙。平均每年黄河带向下游的泥沙总量达十六亿吨之多。河水中的泥沙这样多,到了下游,有一部分就堆积在河床里,河床必然急剧地升高,一遇洪水,黄河也只好搬家了。
为了防止黄河泛滥,我国人民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成两条一千三百多公里长的大堤,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河防大军战斗在黄河大堤上。他们不断地加固黄河大堤,在堤上种植树木,把千里长堤建成了一道坚实牢固的“河上长城”。
但是,要想根治黄河,彻底解除黄河对下游两岸人民的洪水威胁,还要在黄河上、中游下功夫。也就是说,在黄土高原上大力植树种草,增加植物覆盖面积,减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和黄河的泥沙来源。现在,这项工作在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普遍地开展起来。

我国最有面子的寺庙就是镇国寺,因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寓意,所有就连京杭大运河都要为其改道,它就是位于江苏高邮市的镇国寺。这座寺庙建造于唐僖宗时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如果只是是看外观的话,外形是一座方形的七层阁楼的砖塔,高度能达到三十五米还多。位于顶部的青铜葫芦还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寓意也很足够了。

其实从高处看的话就能发现,镇国寺就在京杭大运河的中心小岛上,远远望去虽然是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但如果充分解了它背后的故事,也许大家就会更加赞不绝口。因为它见证了很多朝代的变迁,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打还能保持如今的模样,所以它在当地甚至国内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可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大运河就面临了需要拓宽河道的问题,但镇国寺又应该怎样安置呢?当时的周总理就做了一个特别正确的决定,亲自批复了四个字就是“让道保塔”。因为这个果断的决定,就连大运河都要为其改道,因此镇国寺最终留了下来,不得不说真的是很有面子。

现如今这座被称为南方大雁塔的寺庙,已经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不少国内外的游客也都闻名远道而来,就是为了一睹其盛况。看看这仍旧保留着唐骨明风的古建筑,即使是饱经沧桑,也有着当时的古韵,而周围的滔滔水声,也为它增添了不少气势,使其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大运河固有走向

  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了江南运河,沟通了我国南北水系,形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雏形。此后一直到元朝末年,京杭大运河在嘉兴市境的走向是王江泾—嘉兴市区—石门—崇福—长安,翻长安坝后,走上塘河至杭州。

  元朝末年以后,京杭大运河嘉兴市境的具体走向是:由江苏平望向南,在王江泾镇史家村处入境,过长虹桥向南至嘉兴市郊,沿百步桥、杉青闸路至端平桥。过端平桥后转弯向西,经北丽桥,城北桥后大转弯向南,经西丽桥后大转弯向西至三塔湾。

  大运河在三塔湾附近,先自西向北大转弯,经不足百米,又自南向西大转弯至大通桥(俗称陡门大桥)后入桐乡境。大运河入桐乡境后直线向西偏南至石门湾。在石门大转弯后向南至崇福,在崇福南约1公里处(今化肥厂南沿)大转弯向西,过大麻后,在大麻镇百富村西小麻处入余杭境。

  京杭大运河嘉兴市境段全长约82公里,在嘉兴境内有7个几乎是90度的大弯,最有名的是三塔湾、石门湾,沿岸也有许多名胜古迹。要说明的是,秀城桥是嘉兴市区秀水上的古桥,不在大运河干流上。

  地图上“大运河”西移原因

  为什么这条“活着”的千年大运河在上世纪80年代后,说不清道不明地成了“京杭古运河”?为什么“京杭大运河”的标注在地图上莫名其妙地向西移了几十公里呢?据笔者初步了解,既不是嘉兴人忘记了大运河,也不是大运河忘记了嘉兴,可能是在当时的决策者事出有因、嘉兴人实在是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造成的。请看下面几段文字:

  《湖州市志》“京杭运河·湖州段”记载:“经嘉兴市乌镇入境,过市区练市、德清县新市沼村漾,于邵家村出境往杭州。境内段长42.73公里。为历代漕运渠道。因年久失养,河道不畅,通航条件甚差。1958年建立大运河工程指挥部湖州指挥分部,按京杭运河建设委员会浙江省指挥部部署分段规划、测量、设计、施工。后因经济困难停歇。”

  从以上记载可知,京杭运河浙江段,在1958年是有过重新规划并准备施工的。这一段就是《地名词典》浙江分册所说的“中线”。

  我们知道,原嘉兴地区至上海的货物运输有四条航线:甪平申线、杭申甲线、杭申乙线、长湖申线。其中运输最繁忙的是杭申甲线和乙线。杭申甲线基本上就是大运河固有走向。据《嘉兴市志》记载,大运河从杭州艮山门至“塘栖、崇福、石门、嘉兴”,过嘉兴后“入三店塘至清凉庵入上海市境”。杭申乙线在塘栖以上段与甲线合一,过塘栖后,“经新市、施岔塘、乌镇西”入江苏境,“过平望、黎里后经嘉善大舜、俞汇徐家浜后入上海市境”。从上述记述可以看出:杭申乙线塘栖至乌镇段就是《湖州市志》所指京杭运河湖州段,也就是《地名词典》浙江分册所说的大运河“中线”。

  杭申乙线塘栖至乌镇航段因“年久失养,河道不畅,通航条件甚差”,至上世纪80年代初,堵航经常发生,已严重影响杭嘉湖地区与上海、苏、锡、常地区的货物流通,航道急需改造。如何改造呢?笔者分析,决策者们又想起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规划,于是在1981年划定了京杭运河浙江段的走向,也就是《地名词典》浙江分册所说的京杭运河浙江段中线。1981年划定京杭运河浙江段走向时,有否与当时嘉兴行署(在湖州)沟通商讨,笔者不得而知。但笔者曾访问了当时嘉兴地区航运方面的有关人士。记忆所及,他们都说当时上级可能有三方面考虑:一是杭申乙线急需改造,二是“中线”在1958年已有规划并作了开工准备,三是杭申乙线作为京杭大运河来改造,容易得到上级支持。因此就有了这样一段理由:“上世纪80年代初,为发挥京杭运河的运输功能,中央决定改造京杭运河,提高通航等级和运输能力。由于经江苏平望、桐乡乌镇、湖州练市、德清新市、余杭塘栖至杭州这一航道自然条件较好,从江苏到杭州距离最近等特点,从航运角度出发,国家将此航道作为京杭运河浙江段来改造,198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在批复中予以明确。”笔者理解,此段话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向上报告杭申乙线作为京杭大运河来改造的内容。

  《湖州市志》“京杭运河·湖州段”记载:“1985年1月起按国务院要求续工……于1987年7、8月开工,于1989年10~12月竣工。”

  按照交通航运部门的说法,“此后,整个交通行业内部,京杭运河指的就是这一航道。”也就是说,京杭大运河从此从嘉兴西移了几十公里。

  嘉兴方面的无可奈何

  京杭大运河西移的决策过程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决策人士大部分在杭州。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始,消息较为封闭,所以运河沿线的嘉兴人民和干部是不知道的。撤地建市后,嘉兴市的有关领导什么时候才有所知呢?据笔者了解,时间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杭申甲线嘉兴段堵航严重,也急需改造。省级有关部门要求嘉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改造,但无还贷机制,却又要嘉兴市财政进行担保。嘉兴市有领导问,“杭申甲线是京杭大运河,名气大、文化底蕴深,上级领导为什么不支持一下呢?”有人就说,“京杭大运河早就改造好了。”当时,经多方询问,才慢慢知道事实真相。凡知道此事的嘉兴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怎么千年大运河说改道就改道呢,对嘉兴人连招呼也不打一个?表示愤慨者有之,逢相关会议必提意见者有之。笔者曾听说嘉兴市一位领导在会议上对省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不是当时决策者)说,“你们不顾历史,把京杭大运河搬出嘉兴市,你们如何向嘉兴人交待呢?”最后大家只好苦笑,对方两手一摊,意为木已成舟,有啥办法呢。

  说说笔者浅见

  大凡各种规划、设计之类都会受时代的局限,常有时代的烙印。后人运用前人的规划或设计,既要继承,更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用当前的认识坚决剥除过去时代的烙印,摒弃不尊重历史、不重视文化、忽视环保、忽视文保等等的时代局限。大运河的“变故”,是值得我们借鉴和警醒的。

  要十分感谢“运河申遗考察团”考察嘉兴,把嘉兴拉进了“申遗”的城市队伍。对“运河申遗”来说,只有千年古运河流淌过的地方才“有遗可申”,刚刚改造不到20年的航道,尽管冠上“京杭大运河”的名字,能有什么“遗“可申呢。

  在自然地理实体的名字上,凡“活着”的,先要尊重历史。“江苏平望—王江泾—嘉兴—石门—崇福—塘栖—杭州”这段京杭大运河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好,应是名正言顺的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如果这段大运河淤塞了,不通航了,那是“死了”,则另当别论。在保留历史上固有的大运河走向时,笔者认为也可照顾一下现实,把“江苏平望—乌镇西—练市—新市—塘栖—杭州”这段航道,取一个比如“京杭运河乌杭新河”等的恰当名字,以两全之。


河流改道的产生原因
①构造原因:在流域内,由于差异构造运动,不同地区升降趋向和速度不同,使河流向相对下降或沉陷的地区迁移,其方式有渐进式迁移、袭夺式迁移、倒流式迁移;②水文原因:在平原河段,大量泥沙不断淤积,使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导致河流决口,沿低洼地带径流,形成新的河道。最常见的就是黄河;③人为原因:蓄...

河流为什么会改道?
河流改道是世界上一种常见的,也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只要河流在“工作”,河流就有可能发生改道。如果河流上游土质疏松,侵蚀和搬运作用特别强烈,河流下游堆积作用就会加强,河流改道的问题就比较严重。这一点,黄河就是一个突出例子。黄河的中、上游流经土质疏松而颗粒细腻的黄土高原,地面上又很少有茂...

黄河为什么会改道
改道的主要原因:1、黄河洪峰冲垮大堤,人工无能力恢复时,黄河按照新的方向自己寻找出海口。2、人为因素,大都是因为战争需要而扒开或炸开黄河大堤造成黄河改道。3、黄河下游河床长期升高,大堤达到一定的承受极限后,崩塌造成黄河改道。其中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

黄河为什么改道
黄河改道是因为黄河洪峰冲垮大堤,人工无能力恢复时,黄河就会按照新的方向自己寻找出海口。另外,因为战争需要,所以会扒开或炸开黄河大堤造成黄河改道。再者就是黄河下游河床长期升高,大堤达到一定的承受极限后,崩塌造成黄河改道。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

河流定期该向可能的原因是?请解释一下下面四个选项分别是怎样导致河流...
1、全年高温和蒸发稳定,会导致河流流量减小,故仅能对某一部分河道进行侵蚀,并形成坍塌,时间长了,会形成改道;2、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不同季节的河流流量变化,水量大小的侵蚀部位也会不同;3、地势平坦的地方,河道的变化多呈现S型或分叉型,因为河流流过的地方会形成泥沙淤积,时间长了就会形成...

河流的改道有哪些原因?
黄河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河流的改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为的破坏。就拿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来说,一九三八年以前,黄河下游基本上沿着今天的河道,在山东北部流入渤海。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掩护中央军撤退,竟不顾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死活,在河南...

黄河为什么改道
常常成为河道变迁的直接推动力。此外,黄河改道还与河床的泥沙沉积、水流速度的变化等因素有关。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黄河,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河流治理策略,确保黄河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公众对黄河保护的意识,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保护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河流改道
3、人为,运河就是让河流改道的一个方法。4、串流,两条河流本来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但是由于河流对两岸的剥蚀作用,两条河流都往同一个点剥蚀,结果把边界给剥蚀掉了,就变成一条河了。华北的海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河北所有的河流都往一个方向剥蚀,结果就造成了一条新的大河,原来的河流都...

历史上黄河为什么要改道
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1855年黄河决口之前,魏源就发现黄河两岸地形已经是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北决是必然的。黄河有无泥沙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黄河水少沙多,...

疏勒河中游干流改道的目的
疏勒河中游干流改道的目的如下:1、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2、引起湖泊的消长、绿洲的盈缩。

凌河区17220396074: 运河改道 - 搜狗百科
衷态复方: 京杭大运河北部因为地势高、水量不足和年久失修等问题早已中断,但在南方还发挥着运行船只的传统作用.而今南水北调工程已经上马,京杭大运河正可发挥作用,需要做的是重修北方河道和治理好淮河污染.

凌河区17220396074: 为什么京杭运河江苏省以北的运河要停止 -
衷态复方: 主要是黄河改道山东河道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

凌河区17220396074: 大运河为什么不是笔直的 -
衷态复方: 运河在挖的时候一定会经过其他的河道,就我的了解的话,是在工程的最后期(整个河道已经挖的差不多了,只差与河流橡胶的部分),利用炸药,或一些其他手段,将运河和河流连接,水就进入运河了 需要考虑地形因素,万一中间有座山,...

凌河区17220396074: 京杭大运河怎么过黄河 -
衷态复方: 1、古代,因为黄高运低,为缩小黄运之间的水头差,而采取弯道,故有“三湾顶一坝 ”之说,今淮阴西南的一段运河,与黄河之间就变成“之”字形弯道.之后,随着地上河的抬升,黄河穿运处筑坝设闸,“借黄济运”,就是采用船闸控制水位. 2、现在南水北调的京杭运河穿黄河工程 ,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全长8.67km,其中穿黄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长634m,平洞段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为两条洞径9.3m的隧洞.

凌河区17220396074: 多淄河下游入海运河修建的意义 -
衷态复方: 入海运河已于1985年全线通航,大大缩短了北海和黑海之间的航程,沟通了两大水系沿岸的国家,还有创造跨流域调水、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等经济效益.入海运河在德国和巴伐利亚州境内的跨流域通航,从莱茵河支流美因河岸的班贝格到多...

凌河区17220396074: 关于京杭大运河和黄河的问题 -
衷态复方: 京杭大运河在元代的漕运,由于黄河经常泛滥,高处水源缺乏和工程不够完善等原因,以致终元之时,海运仍占主要.明、清两朝重点治理京杭大运河的策略主要有:一是找准分水地点. 元代在济宁会源闸分水,由于元初至明初,黄河经常北决...

凌河区17220396074: 中东输往美国和西欧的石油运输线中,经过伊苏运河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为什么还要绕道非洲好望角?
衷态复方: 1.苏伊士运河为人工开凿,只能通过排水量较小或者中等的船只,大型万吨级油轮因有搁浅危险无法通过,所以要绕道好望角 2.还有就是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归国有,通航的船只都要缴纳相应费用,有的船只为节省这部分费用才绕到好望角,不过油价日益上涨 恐怕第一种原因恐怕占主要

凌河区17220396074: 为什么要开凿京杭大运河啊? -
衷态复方: 吴王夫差开凿的那段叫邗沟 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涿郡至余杭 分为永济渠 同济渠 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元朝时大运河北段进行了改道 终点是现北京的积水潭 至今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依然是南北航运的重要通道

凌河区17220396074: 历史上黄河为什么会改道 -
衷态复方: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