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烦恼具体指哪些内容呢

作者&投稿:童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里所讲的三大烦恼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所说的三大烦恼分别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具体如下:
1、无明烦恼
“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
佛菩萨把障碍分成三大类,叫做烦恼,三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波动的现象,也就是心动念。这种念动是极其微细,这个起心动念本人完全不知道,连八地以前的菩萨都不知道。
这个极其微细的波动,在佛学里有个名词叫无始无明。无明加一个无始,这两个字加得妙!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也没有理由。要说:为什么它会动?为什么会有这一动?愈问就愈糟糕,为什么?愈问它动得愈厉害,波动得愈厉害。
别管它,随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温,它就变成不动,不动就还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所以第一个动,那个微细的东西叫无始无明,从它以后就有因、就有果,第一个没有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别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里面钻,钻进去就出不来,就坏了,这是无明烦恼。
2、见思烦恼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3、尘沙烦恼
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是执着于空,迷于界内外尘沙数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内外。界内通二乘有,以见思为体。界外只限于菩萨所断,所以又叫别惑。

扩展资料
三惑是和三谛是相应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尘沙惑,不明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所以明了三谛理,断三惑,即证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谛是实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实相的全体。空显破情之德,假显立法之德,中显绝待之德。
所以说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对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于是一空一切空。说假、说中,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这就是三谛圆融。三谛圆融所以证一谛即证三谛。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道种智是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即假谛智。
一切种智是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即中谛智。在四教的别教中,三惑其体各别,因而次第断除,三智也次第发得。就中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了知假谛恒沙法门。
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法身。这样,由隔历的次第三观断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圆教就不这样,三谛既然圆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体,即就迷于绝对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见思,细分叫作尘沙,极细分叫作无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见思障蔽空谛,细分的尘沙障蔽假谛,极细分的无明障蔽中谛,其实,却是一心三惑,又称为同体三惑。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这称为“三惑顿断”,“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断惑的渐次上,先在十信位断见思和尘沙,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
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惑
百度百科-见思
百度百科-无明烦恼

嗔恨心。三毒:贪,嗔,痴。五毒:贪嗔痴慢疑。

这问题有层次之分,但是总原则不变,後学略说如下:

第一: 佛法里所说的烦恼,并不是世间人常讲的烦恼,世间人常讲的烦恼,都是世俗红尘累事造成的压力、情绪上的痛苦等,那些是真正的烦恼造成的结果。佛法中的烦恼,是引发众生轮回生死的烦恼、一直束缚众生的结,譬如贪、嗔、邪见,由於有贪,众生就会一直追逐五欲而无法止息,无法超越欲界的束缚,而邪见的束缚,也会让众生一直摭取自我是真实,而不断为了自我,产生了种种颠倒妄想、而起贪、起嗔、起慢、起忌妒等等无量无边烦恼。所以,佛法所说的这些烦恼,是根本烦恼。

第二: 接下来要认识烦恼,这些贪嗔痴、邪见等,其实本来就有了,但是你说它实有或虚空都不对,这些烦恼之所以会有,是由於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本来就含藏了各类烦恼种子,只要适合的缘俱足,就会让烦恼起现行,譬如由於有欲界爱无明、我见无明为缘,那麼众生就会跟贪爱相应,贪种子起现行,就是贪,从现象来看,就会有意淫意贪、心淫心贪、乃至身体附诸行动去追逐所渴望之事物了。

第三: 烦恼的断除,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断现行,也就是种子还在,但是有智慧让其不运作现行;那第二种,种子也断、而且不会再因为薰染接触、而又产生新的烦恼种子如贪嗔痴等。
前者是阿罗汉,阿罗汉由於观察身心自我的虚妄、我见与我执都断除,由於这个解脱智慧的缘故,本心如来藏就不会再现起贪嗔痴等烦恼种子,可是其实烦恼种子还在、只是暂时随眠。
那後者即是 佛世尊,佛陀经过无量劫的菩萨道修行,断除所有烦恼种子,而且也不会再令烦恼种子重新培养,这才是真的常乐我净。

第四: 烦恼种子的断除先且不说,因为这个智慧甚深极甚深,不是我辈可以马上就观行修习的,至少要初地二地以上,才有办法真的断除烦恼种子,在此之前,都是以断现行为主。

那麼,要断烦恼现行,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断一念无明,因为烦恼会一直现行,就是因为有一念无明在,譬如一念无明中的欲界爱无明,就是对於欲界一切境界,不知道其虚幻无常的过失,而认定欲界境界真实、可爱,有这个无明,就会因为欲界种种境界而不断起贪、起嗔,纵然你修定能入定,有这无明,就会让你不知道什麼时候突然蹦起一念而出定。

那这种一念无明总的来说有四种: 见一处住地无明、欲界爱无明、色界爱无明、无色界爱无明。
第一种是见所断烦恼,也就是在观念上、见解上的转变,而後三者是修所断烦恼,这必须不断在境界上历练而修断。

欲断一念无明者,一定要先断见一处住地无明,也就是我见,因为这也是烦恼现行的根本。那断除的方法,就是从我们五阴身心观行开始,众生是一直深深的认定身心自我真实,没有一刹那停止过,那麼,要破除这种邪见,就是要观察、确认自我身心的无常、虚妄、无我,如果能够印定五阴身心都是无常、是苦、无我、不自在不自主,那麼我见就能断除了。那详细的方法,有机缘再谈。

那这种方法,以世俗法来看,其实跟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样的,只是,我们都是学生,而断我见则是学死。

烦恼,
最简单分三:贪嗔痴
次简单分五:贪嗔痴慢疑
第三次分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第四次分十:贪,嗔,痴,慢,疑;萨迦耶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第五次加二十随烦恼,不提啦,

详细见《大乘五蕴论》或《大乘百法明门论》有论述,俱舍论的烦恼品则更详细

吉祥!

我说一点个人的见解 未经大德考证 仅仅是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烦恼都是由恶产生的感受 比如 贪婪 怨恨 愚痴
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看 这些负面的东西和产物 对于身心健康是有着极大地损害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 人不是因为健康而快乐 而是因为快乐而健康
从佛陀的教育中 可以得知 还不仅如此 这些烦恼不仅会贻害我们的健康 还会使我们堕落 你可以看看 马云 成就淘宝帝国的马云 他的淘宝能够笑傲江湖 完全是因为一直坚持着道德的操守 他说过 人的心胸是被委屈撑大的 更多的例子不胜枚举 生意上是如此 善有善报 有大成者必有大德 更广泛的看来 人生所有的大成就 都离不开道德 所以善的能量非常之大 大到不可思议

烦逐外境,恼生内心。
见到外界的一切人,事,物后,使自己的心因分别执着而产生不快乐的波动,就是烦恼。

无常、苦、无我、不净
生、老、病、死


教育孩子的烦恼有哪些
1. 育儿之路充满挑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这些问题有时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承受能力。2. 孩子年幼时,我们可能会为一些简单的事情感到烦恼,比如孩子总是忘记洗手再吃饭。尽管我们反复提醒,孩子仍然难以养成这个习惯。3. 孩子不听话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沮丧。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孩子虽然当时似乎听...

教育孩子的烦恼和困惑有哪些
但也是各有各的烦恼和困惑。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的烦恼和困惑,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的烦恼和困惑 01、对待孩子,我们到底在着急什么?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当孩子发生了某些问题时,急于通过各种书籍或课程学习各种方法,回到家里却发现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不匹配。因此,就解决问题而言...

教师工作中快乐的事和烦恼的事有那些?
很多时候,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内心跳动的声音,那么温暖,那么纯粹。他们需要我的指导,和我成为朋友,和我分享所有的知识和智慧。当我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时,他们也给了我信心、力量和希望。不可否认,我们老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单调的,复杂的。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失望。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

教育孩子的烦恼和困惑有哪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以下列举了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难题,希望能为家长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教育孩子的烦恼和困惑 1. **对待孩子,我们到底在着急什么?家长们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某些问题而感到焦虑,急切地寻求解决方案。然而,这种急躁往往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理解,...

教育孩子,最大的苦恼是啥
在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苦恼是,咱们拥有的知识太匮乏了,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倍感吃力 ,因为孩子的问题自己也模棱两可

作为老师,最烦恼的家长是哪种类型?
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最让我烦恼的家长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 不关心孩子的学习:这类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漠不关心,不会给予他们学习上的指导和鼓励。他们对孩子的成绩并不关心,也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这使得我在教学中很难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2. 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相反,这...

家长教育孩子有哪些困惑家长教育孩子的烦恼介绍
2. 家长过分注重结果。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过于关注,这种过度的关心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在一些国家导致了许多家庭在教育上感到困惑和挣扎。3. 家长难以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只是单方面地提出要求,而没有同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以适应孩子接受新事物的...

幼儿离园活动中教师存在哪些烦恼
老师的烦恼:孩子上幼儿园后,容易感冒生病,这是许多妈妈关心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像每天我们都会安排早操户外活动时间。可有的家长却觉得上幼儿园不用那么遵守时间,常常在活动时间过后才送孩子入园。另外,我们再三要求家长多准备一些毛巾和更换衣服在孩子书包里,粗心的...

教育孩子过程中,你都有哪些烦恼呢?是如何度过这些时刻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很多父母都遇见过令人烦恼的问题,比如孩子厌学。特别是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对于上学几乎失去了任何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一定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相信父母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并且在看到孩子的时候,感觉所有的疲劳都消失了。...

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家长,最令你困惑和烦恼的是
8、与孩子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困惑,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沟通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和看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9、社交能力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进入一年级后,孩子需要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建立友谊关系。10、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家长,最令我困惑和烦恼的...

金川县19422044325: 佛家说忌三 贪 嗔 痴 中的嗔死什么意思..还有7情指哪7情? -
酆先唯虫: 七情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嗔:指嗔恨心.嗔恨心不段除掉会堕地狱!这个心我们不要有.遇到事物应该尽量想开.佛家讲三毒心.就是贪嗔痴!佛性就被这三毒心所污染

金川县19422044325: 佛教基本教义 -
酆先唯虫: -- 佛教基本教义 【四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

金川县19422044325: 人生八大苦是什么? -
酆先唯虫: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

金川县19422044325: 佛教的基本知识 -
酆先唯虫: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

金川县19422044325: 苦谛:苦的原因是什么 -
酆先唯虫: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2)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

金川县19422044325: 佛祖讲的"十二因缘"具体是哪些? -
酆先唯虫: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

金川县19422044325: 佛经上说人生四苦是什么 -
酆先唯虫: 四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佛教以生、老、病、死为四苦,见《大乘义章》三. 1、生苦:生之苦,母亲生孩之痛以及婴儿出生时皮肤之嫩,出胎犹如受鞭笞之苦. 2、老苦:岁月流年,四十白发苍苍.岁月带走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一...

金川县19422044325: 人的烦恼是什么? -
酆先唯虫: 根据亲身体验,我们都知道,烦恼是什么.但是,要说明白烦恼究竟是怎么回事,却非常困难.查尔曼的调查研究发现,即使是语言修养很高的烦恼者也都说不清楚.美国韦氏大词典对烦恼的解释是一种旁观者的说法,不符合精神现象学的要求...

金川县19422044325: 嗔念是什么? -
酆先唯虫: 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

金川县19422044325: 佛教不痴具体讲的是什么?贪嗔痴<br/br/br/>不
酆先唯虫: 不痴,即断除一切邪知邪见的迷惑心!贪、嗔、痴被称作三毒,是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业习,毒害众生的法身慧命.不贪、不嗔、不痴,就是通过修行断除这三毒,得究竟解脱.不贪,断除一切法相的执着心;不嗔,断除一切颠倒分别的妄想心;不痴,断除一切邪知邪见的迷惑心.这就是不贪、不嗔、不痴究竟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