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简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由于李广没有政治援助,且除了自身勇猛过人以外,带兵打仗和政治头脑几乎没有,汉武帝并不喜欢他。所以,在四路大举进攻匈奴的时候,给了李广最难走,遇到敌人主力的一路,且估计给李广的兵也不会太多。而卫青和霍去病则获得了相对轻松的路线。结果可想而知,李广战败被擒,由于李广的英勇和智慧,逃出了敌人的手心,而卫青、霍去病则大获全胜。李广回来之后,被处于死刑,李广花钱赎身(当时的法律允许),成为庶民。后来,李广在暮年强烈要求和卫青一齐伐匈奴,结果由于走错了道,没有按期达到指定的目的地。李广自叹命运不好,自杀。
所以,后来就留下了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和唐朝的诗人都认为他应该封侯。实际上,西汉有着明文规定:“非刘莫王,非功莫侯。”西汉历史上,除了外戚,没人打破这个规矩。李广想当侯,那得有战功。可是李广受云中的时候,仅仅和匈奴打个平手,虽然在当时这也相当难得了。后来两次北伐,又没有功劳。最可气的,是李广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受到了梁王封的将军。梁王表面上和汉景帝关系很好,实际上早就想谋反,汉景帝也和梁王玩心眼,让他成为抗击叛军的主力,和叛军互相抵消。李广连这点政治觉悟都没有,还想封侯?除了爵位,在官职上,李广是前将军,是仅此于大将军的官职,已经相当大了。
无论怎么说,李广一家都认为汉武帝亏待了自己,大将军卫青害死了李广。自此,卫青和李广家结了仇,霍去病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到了李陵这一辈,仍然不受汉武帝和霍去病的赏识,当时卫青已经基本失势。汉武帝派李广利征匈奴,李陵也跟着一齐去,结果在途中遭遇匈奴,李陵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利用连弩杀掉了几倍于自己的敌军。由于弩箭快要射完,士兵出现了惊慌,一名士兵投降,向匈奴人报告了李陵的情况,本来都要撤军的匈奴人继续围攻,李陵在没有了箭的情况下,兵败被俘,在回到匈奴以后投降。
后来,有人从匈奴得到报告,说李陵在匈奴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准备伺机进攻汉朝。汉武帝大怒,杀掉了李陵全家。这时候,只有太史公司马迁出来为李陵辩护,说那个人肯定不是李陵,李陵肯定是想伺机回到祖国,且李陵兵败被俘,事出有因,不应该满门抄斩。这也可以看出,李广三代为官,在朝廷里却没有任何朋友敢提他说话。司马迁是因为自己是太史公,才说出实话。当然,他和李广家的关系也不错。汉武帝大怒,把司马迁判了死罪。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气吞声,接受了宫刑,免除了死罪。
司马迁在史记的创作中,对汉武帝和李广一家的评价,还算中肯,也说明了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史学大家。而另一种说法是,汉武帝要杀司马迁,并不仅仅是因为李陵之祸,而是看到了史记的汉景帝本纪和他自己本纪的一部分,大怒,烧掉了这两个本纪,司马迁也没敢再写,是褚少孙补上的。不过这种说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李陵投降匈奴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李陵的事件,究竟是毁了司马迁还是成就了司马迁?
司马迁的父亲曾经是修史的官员,司马迁也因此继承了父亲的大业,他游学各地,历经世间百态,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他以一己之力著就私史,成就了千年的名望。一、李陵事件的前因后果汉武帝后期,武帝曾试图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李陵曾经跟随李广利一起出征匈奴,但由于李陵并没有大量汉军主力,他又面临着...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
群臣都说李陵贪生怕死,像匈奴投降。汉武帝,此时问司马迁有啥看法,司马迁客观的叙述事实,但是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以为是在为李陵辩解,于是被抓入大牢。 司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 —钱钟书 先了解李陵事件: 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李陵随军负责押送辎重。但是李陵想要冲锋陷阵,便向武帝请命,率...

汉武帝时期,李陵兵败被俘成为汉奸,为何后人对他多有同情?
正因为如此,近来有很多人说起李陵都冠以”丹心“、”忠魂“,多有赞美之词,但事实如何?汉武帝错怪他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历史上汉武帝是否冤枉了李陵。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奋笔疾书《史记》之时,却意外的遭到了牵连,那就是李陵事件。这年的夏天,武帝派自己的大舅哥(宠妃李夫人的哥哥...

忍辱负重为《史记》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汉朝的李陵,是真投降匈奴还是假投降?
公孙敖。公孙敖出征是为了抢回李陵,最次也要打探到李陵的下落。而这位公孙敖没有仔细打探清楚,又害怕被武帝降罪,最终传回了李陵已经投降的假消息。小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关于李陵投降的记载都是李陵战败了然后就投降了。但是小编不敢苟同,在事情的最初,准确的讲,李陵应该是...

《如何读错》汉武帝时期的悲剧人物李陵被多方压力逼死
杀害梁武帝的家人有法律依据吗?如果他后来被匈奴释放,回到家乡,还会被调查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迫使人们死亡的法律根据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记载的汉初法律,可知李陵在战场上向敌人投降是死罪。出土《汉书李陵传》明确规定,驻守边防哨所的士兵叛变并主动投降敌人的,或者在敌人进攻时不投降的,应当与企图叛变并逃离...

历史汉武帝刑法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李陵案"是怎么回事?
匈奴单于大惊,再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李陵的队伍抵不住了,一边打一边南撤。一路血战,在山谷、树林、山下等各种地形都曾激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有时一天要打几十仗,总是死伤众多。单于眼见大军连这点人都打不过,心里胆怯,疑心李陵有大军埋伏,准备撤军...

李陵事件
李陵一直留在匈奴,没有回到汉朝。汉武帝也屠了李陵的三族。http:\/\/baike.baidu.com\/view\/14715.htm?fr=ala0_1_1 这是百度百科李陵的链接,详细的情况可以自己看一下

汉李陵为何投敌?后世对他如何评价?
他原本伺机考察匈奴军情国立,只是汉武帝以为他已经从心里叛变了,而满门将其斩杀。因此李陵心里有怨恨,不回中原,也没助匈奴打仗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李陵劝降故事概括 故事的内容 -
赵陶仙灵: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司马迁的事例(主要内容) -
赵陶仙灵:[答案] 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把司马迁抓了起来,并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何谓李陵之变(简略的概括下就可以了) -
赵陶仙灵: 李陵带兵入匈奴,遭到匈奴的围攻,李陵仅有5000人马,但是作战得当,斩获匈奴数万人,但是由于没有支援、没有补给,最终弹尽粮绝,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李陵只好投降. 事情传到汉朝,他的好友司马迁不相信李陵会投降,向汉武帝为李陵求情,这么做却犯了欺君之罪,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遭到宫刑.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李陵案"是怎么回事? -
赵陶仙灵: 汉朝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英勇智绝,爱人下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又能打仗,又有计谋,而且还能爱惜士兵.可惜,一生抱负一世武功,却生不逢时、命运蹇楚,生辰八字很是不爽.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战...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李陵事件是咋回事?汉武帝把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儿)一家怎么了? -
赵陶仙灵: 复杂,三言两语讲不清,你还是看一下史记的李将军列传和汉书的李陵传吧李陵是李广的嫡长孙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司马迁的小故事 -
赵陶仙灵:[答案]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李陵为什么投降匈奴 李陵投降匈奴的真相是什么 -
赵陶仙灵: 李陵是战败被俘,一开始他也苏武一样拒不投降,但后来汉武帝误听信李陵为匈奴练兵的传言,将李陵三族诛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最后只好投降匈奴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李陵为何投降匈奴?又该如何看待李陵投降事件? -
赵陶仙灵: 对李陵一案,分为两派.汉武帝就事论事地认为李陵已经投降了,就是汉奸;司马迁对李陵进行了历史性地客观分析,认为李陵的投降只不过是为了保存部队实力的无奈之举,一旦汉武帝大兵到,李陵一定率部内应,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汉武...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就“李陵事件”而言,汉武帝和司马迁产生了什么分歧? -
赵陶仙灵:[答案] 李陵是西汉将领,李广的孙子.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夷其三族,致使他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然而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

呼伦贝尔市18842308188: 汉武帝时期的事,李陵 -
赵陶仙灵: 这件事是李陵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