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时蜀叙州府宜宾县义合乡辖现今哪些地方

作者&投稿:於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世界各国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是互不相同的。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中国现阶段的行政区划主要是,在中央政府之下实行省、县两级制;美国主要是州(Prefecture)、县(County)或市(City);苏联主要是州(ОбласТъ)、区(PaЙОH);法国主要是省(Province)、区或县(District);英国主要是郡(Shire)、县(County)。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分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两种,而自隋创立三省六部制之后历朝历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改良和变化。

三公九卿制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政权构成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三省六部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最先汉武帝时期,让其身边机要秘书出任尚书令等职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相继掌握实权,直至隋朝文帝时期,开始整合旧制,唐太宗时期形成教科书意义上的三省六部)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朝官制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宋朝官制
宋朝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朝官制,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为了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首创的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地方官制,明朝共设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军事官制,明朝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
  官服
  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清朝内阁沿袭于明朝。入关前,皇太极曾创设文馆,是为内阁的雏形。后来又把文馆扩展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负责起草文书、撰拟诏令、编纂史书、颁布制度。入关后,仍设内三院,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始称内阁。三年后复改内三院。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俱满、汉分授。大学士仍冠以殿阁之名。清初有四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二阁(文渊阁、东阁),乾隆时去掉中和殿,增设体仁阁,为三殿三阁。清朝内阁虽居百官之首,但权力又逊于明朝。因为清初政务中心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讨并决定军国大政的一种形式,称为“国议”。其源可以上溯到努尔哈赤时代诸贝勒共议国事的制度。皇太极时参与议政人员的范围有所扩大,故称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仍握有很大权力,内阁只不过负责一般例行的票拟。清圣祖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选翰林官入内当值。入值者得参与机密,拟写谕旨,于是内阁之权又分于南书房。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设军需房,不久改名军机处。军机处本是秉承皇帝意旨指示军事机宜的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原为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宜宾县义合乡杉树林……今属四川省宜宾县永兴镇杉树村

地处四川省南部。元为叙州路。明洪武六年(1373)改置叙州府,明清府治宜宾(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清末辖:宜宾(县治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庆符(县治在今四川省高县庆符镇)、富顺(今四川省富顺县)、南溪(今四川省南溪县)、长宁(县治在今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高县(今四川省高县)、筠连(今四川省筠连县)、珙(今四川省珙县)、兴文(今四川省兴文县)、隆昌(今四川省隆昌县)、屏山(今四川省屏山县)共11县;马边(厅治在今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雷波(厅治在今四川省雷波县)共2散厅。1913年废。

现永兴镇


王士祯义正祠记原文及赏析
放翁 《白帝庙》 诗:“参差层岭上,邦人祀公孙。力战死社稷,宜享庙貌尊。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义正祠记》的作者王士祯,是清乾隆朝的显宦,官至刑部尚书,也是主持当时诗坛数十年的大文学家。加...指出唐代夔州州治,在瞿塘关上,不在白帝城,是正确的; 而《入蜀记》所记“有数碑,皆孟蜀时所立;...

谁知道赤水河岩壁上有一首中华儿女相关的全部诗词
贵州遵义府、四川叙州府、四 川泸州府,皆因地利而为名酒之乡。道光年间,仅茅台酒坊就二十家。每家酒坊 往往一人主管,忙时雇短工,饶有古风。茅台酒以高粱为料,小麦制曲,八次下 曲,七次蒸馏,九次发酵,长期窖藏。这样繁复的工序,道光年间的二十家酒坊 却年产一百七十吨。地利人勤,足使茅台立名。 赤水河的酒,...

四川境内李姓源于哪一支李姓?
其后,宦游湖广、长沙府等地,又徙居湖北江汉道黄州府属麻城县,孝感乡李家村。迨至明代将末,我入川始祖明焕公弟兄四人由楚入蜀,家住叙州府(今宜宾市)城北门外吴家坎忠孝楼,后因家计困难而各奔东西。长兄明朗去成都府属温江县三渡口文家场寄寓,次兄明世公上嘉定府(今乐山市)属犍为县城内...

历史上姓向的名人有哪些
【向姓历史名人】向 宠:襄阳宜城人,三国时蜀国将领 向 秀:西晋玄学名士。司马昭时授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竹林七贤之一。向 拱:怀州河内人,宋代大臣。向 宝:江西省进贤人,明朝大臣 向 侃: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

清朝有那些府啊?
清顺治帝进关定都北京后,所封诸王和以后各朝所封的亲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达30座,其中有亲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此外还有贝勒府、贝子府若干。3、内务府,清代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正二品,会稽司掌本府...

四川古蔺:走进深山 体验幽谷中的桃源仙境
古蔺县,建县于1909年,原属四川叙州府,永宁县。1949年古蔺县解放,隶于川南行政公署,1960年,随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行政区划多次变更。1985 年,古蔺划归省辖泸州市领属。古蔺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河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全县地域成半岛形伸入黔北,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

龚的各地字辈
湖南永州市双牌县茶林镇和麻江镇有两支龚姓,不同字辈,听说从江西九江移民来有两兄弟,为兄的是第一所以叫一家龚,弟弟是第十的,所以叫十家龚。我是属于十家龚,与一家龚字辈不同,也不清楚。我们十家龚的字辈是:承学先祖德,继述大纯宣。到了民国中期又增加了二十代,孝友光贤修,忠和启...

历史上姓钟的名人故事
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昭,粉碎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随平诸葛诞叛乱,屡出奇谋,时人比为张良,拜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迁司隶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务,设计杀害嵇康。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灭...

求泸州叙永的史志。越详细越好。越早越好。。拜谢。
明末置叙永同知,隶叙州府。入清以后,永宁卫撤消。公元1730年,改叙永军粮厅为叙永厅。公元1736年,升级为与府同级的叙永直隶厅。当时厅下只领永宁县一县。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叙永厅升为叙永直隶厅,治今叙永镇,以贵州永宁县来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宣统元年(1909年)叙永直隶厅改为...

叙永的历史
近人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唐朝置羁縻宋州,州治今兴文县中城镇,领牁龙、牁支、宋水、卢吾4县。以彝族首领为州刺吏,属剑南道泸州。建置历史1199年。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置永宁路。明末置叙永同知,隶叙州府。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叙永厅升为叙永直隶厅,治今叙永镇,以贵州...

兴化市15873949896: 清朝乾隆时蜀叙州府宜宾县义合乡辖现今哪些地方 -
氐浦前列: 现永兴镇

兴化市15873949896: 宜宾在清朝叫什么名字 -
氐浦前列: 叙州府 明清府治宜宾(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清末辖:宜宾(县治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庆符(县治在今四川省高县庆符镇)、富顺(今四川省富顺县)、南溪(今四川省南溪县)、长宁(县治在今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高县(今四川省高县)、筠连(今四川省筠连县)、珙(今四川省珙县)、兴文(今四川省兴文县)、隆昌(今四川省隆昌县)、屏山(今四川省屏山县)共11县;马边(厅治在今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雷波(厅治在今四川省雷波县)共2散厅.1913年废.

兴化市15873949896: 珙县历史? -
氐浦前列: 因县西南有珙溪,溪中有石如壁玉、大石如大壁,即称珙壁以名县. 县境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汉为南广县地.据大量汉墓发掘分析,南广县治所当在今沐滩乡傅家坝.隋初隶于协州,后人开边县.唐初在县境置巩、薛(萨)等羁縻州,宋初因...

兴化市15873949896: 关于宜宾地区的历史沿革 -
氐浦前列: 周朝时期 属蜀国辖地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仍保留叙州府,民国2年止,今市属区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 先秦时期 僰国属地 秦时期 属蜀郡,置僰道 民国18年后废道,各县直属四川省. 西汉时期 属犍为郡,置僰 东汉时期 属蜀郡,置...

兴化市15873949896: 四川宜宾清朝以前怎么称呼 -
氐浦前列: 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县、屏山县曾分属泸州及越郡、马湖路、马湖府外,大部属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 北周时,宜宾城戎州仍置,另新设外江县.至隋,外江县复名僰道县,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

兴化市15873949896: 宜宾的历史 -
氐浦前列: 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4万年时,宜宾市境内已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农耕已有发展,出现了氏族部落.先秦时,主体居民为僰人.有说战国时秦灭蜀(前316年)后,已属蜀郡;史籍则载系战国后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后方纳入...

兴化市15873949896: 现在这些地方在古时候叫什么名字?四川省的各个城市:巴中、广元、遂
氐浦前列: 战国时代四川还是蛮荒之地哈,就没这些地儿.乐山、眉山、宜宾、泸州、明朝合称叙州府,在今宜宾屏山县新市镇一带办公,清代有些变化,至解放前后相当长的时间,乐山、宜宾、泸州均合署办公,办公地在乐山.

兴化市15873949896: 四川省在清朝分为哪几个道
氐浦前列: 四川省在清朝分为哪几个道 成绵龙茂道、川东道、川北道、川南永宁道、建昌上南道、康安道、边北道 成绵龙茂道 康熙八年(1669)置松威道,治松潘卫. 领府二:成都...

兴化市15873949896: 四川叙州府宜宾县义合乡、义下乡今何在.
氐浦前列: 我知道叙州府义上乡现今的地址为宜宾市翠屏区思坡乡巷子头

兴化市15873949896: 芽菜的菜品历史 -
氐浦前列: 芽苗菜作为富含营养、优质、无污染的保健绿色食品而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芽菜是用芥菜的嫩茎划成丝腌制而成,分咸、甜两种.咸芽菜产于四川的宜宾南溪、泸州、永川,创始于1841年;甜芽菜产于四川的宜宾,古称“叙府芽菜”,创始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