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该新有什么异同?

作者&投稿:华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大化改新的异同?求专业人士解答~

笼统的说,明治维新跟大化改新都是由天皇发起的向当时先进民族学习的改革,这是同点,至于异点,就是明治维新更加科学也更加符合国情,而大化改新就是彻彻底底的模仿,精华糟粕一块取。另外,大化改新的起因是唐国的僧人唐玄奘将当时唐国文化以及印度佛教传入日本,因而天皇发起大化改新,也就是说大化改新的契机是因为外来文化的渗入,天皇喜欢这个新文化,主动发起的改革,而明治维新就不是那么的主动了,而是被动的接纳新文化,说白了就是如果不发起改革日本就完了,才被迫接受新文化,当时日本很乱,一是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入侵,二是日本内部幕府派与天皇派的斗争,虽然日本民众对于西方文化很喜爱,当我从当时明治天皇跟德川将军的作风来推断认为那时的上层贵族,尤其是武士阶层,并不喜欢西方的文化,所以说大化改新是一个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改革,而明治维新则是被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改革,但从结果上来看,明治维新明显比大化改新成功。本人开始深入接触日本历史文化也没多长时间,其实对这两次大改革了解也不是很全,也就一些自己的推断,希望能给楼主帮助。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七世纪中期(646年),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大化改新之后,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它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日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大化改新反映了日本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态度,使日本强大起来,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19世纪的日本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第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向日本提出同样的要求。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之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宣布士农工商平等,发展工商业,发展教育,实行征兵制。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相同点:①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发生的.大化改革前,天皇,奴隶主贵族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皇室和奴隶主贵族这间的矛盾均已相当激烈.明治维新前,幕府和人民,资产阶级改革力量之间的矛盾,日本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已不断激化.②都是改变了日本社会性质的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打击了幕府残余势力和封建割据势力,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③都改革了当时行政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

2.不同点:①性质不同.大化改新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斗争的激烈程度不同.大化改新在实行过程中与奴隶主贵族的反抗进行了斗争.明治维新则比较顺利地消除了藩主特权.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大化改新
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5年,因此年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分制。667年迁都近江大津(今滋贺县)。次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从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难),学习盛唐文化和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天智天皇死后发生壬申之乱(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杀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为天武天皇,同年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在今奈良县)。天武天皇发展封建集权制,扫除旧势力,严选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长的世袭尊称),固定贵族身分。689年,编订《飞鸟净御原律令》,以防止旧氏姓贵族的复辟。

5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公元645年(日本皇极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飞鸟板盖宫太极殿。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见“三韩”的使者,举行“受贡”仪式。随着“嘎吱吱”的一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剑刺杀了大贵族苏我入鹿,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日本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国家。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家。大和国家原来局限于本州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家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现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
大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大贵族。大和国家把土地分为屯仓和田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同时劳动人民也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产劳动。部民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在大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中,一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生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血缘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专业生产的部,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按照分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作田部、米部,在手工业或其他行业从事生产的总称作品部,在品部内又按照行业的不同分为衣缝部、锻冶部等。在大贵族田庄从事特殊劳动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产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财产。主人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象对待奴隶一样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他人。所以部民和奴隶区别不大。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的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大和国家在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之后,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地理环境,内部开始了争夺。一些较大的贵族极力想独自控制中央政权,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6世纪之前,比较强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后来新兴的苏我氏强大起来,打败了物部氏,夺得了中央的控制权,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天皇。苏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贵族也在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起来造反,抗税逃亡。公元6世纪,整个社会已处于混乱状态。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如何找出更好的统治方法,以取代过时的部民制。于是在日本出现了向中国学习的改革。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苏我稻目(?—570年)是改革的代表人物。他曾任两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财政。他本人与中国的来日人员交往很多,与大陆的移民有着良好的关系。当时,与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国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向中国学习是一些上层贵族青年的时尚。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南朝的刘宋和朝鲜的百济交往密切,亚洲大陆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入日本。苏我稻目于555年在吉备五郡设立过屯仓,但部民逃跑的很多。后来他试用了编制户籍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这种作法得到了天皇的奖赏。采用建立户籍的办法,使过去以部为单位受奴役的田部民,变成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者。这些小生产者直接向国家交纳年贡,实际上成了自由的国家农民。但是改革的主张遭到了朝廷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物部氏的物部尾舆是掌管军事的大贵族,他极力维护旧有的统治方式。引起双方直接冲突的事件是佛教信仰问题。522年,百济王献给日本佛像和佛经。在朝廷上,钦明天皇询问群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张崇拜佛教,以佛教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尾舆坚决反对,认为佛教会给日本带来灾难,不如仍然崇拜原来各个氏族的神。半个世纪之后,两个对立的势力再次交锋。587年,用明天皇死,因皇位继承问题,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尾舆之子物部守屋进行了决战。在衣折战役中,物部氏被打败。苏我马子控制了朝廷。先是立泊濑天皇,后又在592年拥立自己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593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的遗子厩户为太子,临朝摄政,即圣德太子(574—622年)。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极为了解,欣赏中国的大一统国家体制。极力主张加强皇权,并积极准备改革。603—604年,进行了“推古改革”,先后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冠位十二阶按才能和功绩授予个人,是非世袭的官位,排挤了那些世袭的贵族,使天皇的权力增大,同时使国家的政府官僚体制有了雏形。宪法十七条,用以中国儒家三纲五常为主的思想规定了日本臣民的行为守则。其中明确规定,“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宪法中还主张以和为贵,减少阶级对立。594年,由天皇下诏,提倡佛教,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圣德太子在与中国加强来往的同时,不再以臣相称,而是采取了对等的称呼。他还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但是圣德太子的改革只是一个准备,并没大力推广开来,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622年,在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害怕进一步的改革损害苏我氏独揽朝政,于是杀死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刚刚开始的改革夭折。
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苏我氏的专权遭到朝野反对。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在接见三韩使者的仪式中,突然发动袭击,刺杀了苏我氏的代表人物苏我入鹿,接着立即在奈良组织军队,严加防卫。13日,苏我入鹿的父亲走投无路,被迫自杀。14日,革新派人物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为核心的集团,废黜了苏我氏拥立的天皇,拥立中大兄的舅舅轻王子继位,称孝德天皇,并效仿中国的作法,建年号“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权颁布了《改新诏书》,并全力向全国贯彻。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革新是个逐步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从此,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⑴相似之处:①改革派都在天皇的支持下,在斗争中获胜,取得政权,进行改革.②改革的结果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③在改革中都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吸收中国文化,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提倡“文明开化”.
⑵启发: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盛。

大化改新是由奴隶制变为封建制,即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明治维新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启示:与时俱进,当变则变。


日本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请问这两次改革的名称和时间是什么?_百度...
明治维新 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
d 大化改新后日本学习中国唐朝的先进文化 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其像资本主义过度

日本大化改新皇帝名称意义明治维新的意义?
在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皇帝名字也发生了变化。 改新后,唐朝的丽正命为日本提供了“大化”的纪年,作为改新名称的一部分,皇帝也改名为“天智天皇”。另外,日本明治维新是在1868年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处于封闭...

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是不是学习的中国的制度和文化?
这场变革运动跟明治维新是一样的,这两次变革都是日本历史上最重大的变革之一。如果当时没有这场变革,那么日本也不会有现在的发展。而引起这场变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学习了大唐的政治规章轨制。也是因为日本可以活学活用,并将国家发展得非常好。二、大唐的政治体系为变革带来的好处日本大...

大化改新有何特点?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化改新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前者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将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不同点?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其政治目标则十分明显。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以谋在控制式的政制结构之下,从事全国性的革新事业。他们很快地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主义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势下,很明显,日本的维新...

关于大化改新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就当时来说,不论是中国的唐朝,还是朝鲜半岛的新罗(因为人家是半岛)都比日本要发达(因为是个岛国),不论是军事力量还实际经济实力,或者是生产力水平,和大陆国家都相差很大,所以大化改新是日本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和近代历史上日本明治维新一样都是为了强国和对外扩张...

日本大化改新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大化改新,本质是东渡逃亡的高句丽及百济人把自身承袭的汉文化,全盘复制在日本的过程。不是日本人在大化改新时期才开始学中国。大化改新后,倭国改名为日本,倭国由说南岛语改说高句丽和百济语为主体的日语。在日本的历史上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是最重要的两次社会变革,大化改信的主要内容是效法当时...

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的结果之一是出现了向欧美学习的社会风尚...
错误:向欧美学习的风尚,理由:大化改新学习的是中国的隋唐文化,日本向欧美学习是明治维新时期。 试题分析: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的学习对象是中国隋唐文化。日本向欧美学习是在近代的明治维新时期。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学生不能把日本“大化改新...

介绍一些关于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民主改革的著作
本书第四章着力叙述德川幕府在幕藩体制下的土地制度——石高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幕府为维持这一土地制度而进行了种种土地政策上的调整,最终伴随农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解体的过程。第五章介绍了明治维新时期的土地制度。第六章分析了近代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土地制度。

沾化县18668412890: 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有何不同?分别有何影响? -
甄河慢肝:[答案]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明治维新则是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日本国家的发展,并且是亚洲第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沾化县18668412890: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
甄河慢肝: 相同点:都属于来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良),都导致了社会性质的巨变. 不同点:大化改新的具体自措施主要向中国唐朝学习,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主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大化改新使知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道义社会.

沾化县18668412890: 日本历史三次重大改革对比,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共同处和不同处 -
甄河慢肝:[答案] 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日本历史上的转折点;战后改革巩固了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

沾化县18668412890: 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甄河慢肝:[答案] 相似之处:(1)改革派在天皇的支持下,在斗争中获胜,取得政权;明治维新由天皇政府颁布诏书进行改革;(2)改革的结果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明治...

沾化县18668412890: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
甄河慢肝: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七世纪...

沾化县18668412890: 求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区别
甄河慢肝: 1改革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削弱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 2背景不同.前者是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在还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仿效对象不同.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4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 军事技术.

沾化县18668412890: “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内容及性质是什么? -
甄河慢肝:[答案] 大化改新1.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2.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3.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 性质: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 明治维新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

沾化县18668412890: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与不同没
甄河慢肝: 这属于世界史的问题,不知道是编辑无知把这个问题放入中国史范畴,还是提问者发神经. 大化改新是日本向中国发起的一场学习运动.唐朝,日本派遣了很多使者来唐,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促进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详情可以参见《中国古代史》唐朝的对外关系. 明治维新是日本为寻求富国强兵,摆脱外来压迫而发起的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19世纪,日本经受内外压迫的情况下,至上而下的发起的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运动,使日本国力迅速增强.

沾化县18668412890: 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相同点是 -
甄河慢肝:[选项] A. 发生在民族危亡之际 B.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 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 D. 促进了对外扩张

沾化县18668412890: 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甄河慢肝: 相似之处:(1)改革派在天皇的支持下,在斗争中获胜,取得政权;明治维新由天皇政府颁布诏书进行改革;(2)改革的结果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