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下《过秦论》(上篇)的所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

作者&投稿:高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蒹葭》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这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迫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蒹葭(jiān jiā ):芦荻。
[2]为:凝结成。
[3]伊人: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4]一方:那一边。
[5]溯洄:逆流而上。从之:追寻她。
[6]溯游:顺流而下。
[7]宛:宛然,真好像。
[8]曦( xī ):干。
[9]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10]跻(jī ):升,高。
[11]坻( chí ):水中小块高地。
[12]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13]涣( sì ):水边。
[14]右:迂回曲折。
[15]沚(zhǐ ):水中的小块陆地。
(本文摘自《百度文库》)

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二、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自告奋勇(表明,要求)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与其所以失之者(代词,它)
其后用兵(代词,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5.与
与尔三矢(给)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求!无乃尔是过与(语气助词,通“欤”)
尝与人佣耕(介词,为,替)
与其所以失之者(连词,和)
6.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或未易量(容易)
以乱易整(代替)
寒暑易节(交替)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古今异义
1、至于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2、从事
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3、人事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情事理

4、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5、与其
古义:和他
今义: 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一、《伶官传序》

1、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1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2、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3、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两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中,有以下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衡”通“横”

约从离衡。

释义:

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

2、“振”通“震”

威振四海。

释义:

威风震慑四海。

3、“衡”通“横”

外连衡而斗诸侯。

释义:

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4、“从”通“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释义:

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5、“何”通“呵”缉察盘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倔”通“崛”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释义:

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7、 “景”通“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释义:

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8、“有”通“又”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释义:

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9、“没”通“殁”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释义: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

10、“櫌”通“耰”

锄櫌棘矝 。

释义:

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二、一词多义

1、因

(1)、因遗策(沿袭,动词)

释义:

沿袭前代的策略。

(2)、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释义: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

(3)、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释义:

依据黄河为城池。

2、之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释义: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2)、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3)、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释义:

商鞅辅佐他。

(4)、聚之咸阳(到,动词)

释义:

集中在咸阳。

3、及

(1)、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释义:

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2)、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释义:

到始皇的时候。

4、北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2)、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

释义:

追赶逃走的败兵。

5、制

(1)、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释义: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3)、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释义:

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6、兵

(1)、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行军用兵的方法。

(2)、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收缴天下的兵器。/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砍下树木作武器。

7、亡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

(2)、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释义:

追赶逃走的败兵。

(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使动用法。)

释义:

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

8、举

(1)、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释义:

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

(2)、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释义:

向西攻取巴、蜀。

9、利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形作名)

释义: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10、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形作名)

释义: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2)、固守以窥周室/自以为关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释义:

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

释义:

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释义: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释义:

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释义: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释义:

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释义:

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2、倒装句

(1)、定语后置:

伏尸百万。

释义:

百万败兵横尸道路

(2)、铸以为金人十二。

释义:

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

(3)、金城千里。

释义:

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

2、宾语前置: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释义: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3)、崤函之固,自若也。

释义:

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3、介词短语后置:

(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释义:

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

(2)、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释义:

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3)、谪戍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释义:

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4)、余威震于殊俗。

释义:

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3、省略句

(1)、委命(于)下吏。

释义:

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2)、身死(于)人手。

释义:

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

(3)、威振(于)四海。

释义:

威风震慑四海。

(4)、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释义:

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聚之(于)咸阳。

释义:

集中在咸阳。

(6)、以(之)为桂林、象郡。

释义:

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7)、蹑足(于)行伍之间。

释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8)、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释义:

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4、被动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释义:

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释义:

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扩展资料:

原文:

《过秦论》(节选)两汉: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释义: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秦论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通“殁”

【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省略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2、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3、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4、委命(于)下吏
5、聚之(于)咸阳
6、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7、身死(于)人手
8、威振(于)四海
<被动句>
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原文】
《过秦论》(上篇)
西汉·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看这个
http://wenku.baidu.com/view/adf50310a2161479171128c8.html


《过秦论》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是: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

过秦论最后三段
《过秦论》最后三段原文: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过秦论的译文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

<过秦论>中灭亡的教训是什么,有懂的朋友帮下忙.谢谢
其实就是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论秦之过也。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

<<过秦论>>这篇古文的意思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 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 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 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 上的生动气势...

贾谊过秦论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艺术性:一、行文上的先扬后抑 《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如天河倒悬,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依次交代了秦孝公以后若干国君的功业,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

过秦论写作文素材
1. 以《过秦论》为素材写300字的议论文 秦朝从边陲小国一跃而起成为统一中国、建立庞大的东方帝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如此庞大的国家机器瞬间毁灭,其原因何在呢?我想应当是秦国的强硬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下人民早受到极大的剥削。承受着无数的兵役劳役和苛捐杂税,生活难以维继,而连年的劳役巨大的工程市人民...

结合《过秦论》谈谈自己对秦朝灭亡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2、社会矛盾激化:秦朝统治者是大一统的胜利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3、统治阶级内部: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受亲信赵高的唆使,伙同...

寻找《过秦论》读后感。急需!!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留给后人们的思考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寻找答案的。 秦国初期,“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施行的是仁政。所以秦国能够在七国中迅速崛起,雄霸天下。所谓的“仁”,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宽容,是仁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要仁爱。 “负荆请罪”是流传于中国几千年的典故...

过秦论 重点词语 详解
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

汉源县15922546479: 帮忙找下《过秦论》(上篇)的所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个任务,让我们去找课本里《过秦论》的所有... -
德兰开奇:[答案] 【通假字】 衡,通“横” 从,通“纵”何,通“呵”倔,通“崛”景,通“影”有,通“又”没,通“殁”【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

汉源县15922546479: 《过秦论》所有的通假字《过秦论》里所有的通假字有哪些?请把句子找出来然后注明哪个是通假字并且通哪个,谢谢!我急需 -
德兰开奇:[答案] 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 从通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非抗于九国之师 抗通亢

汉源县15922546479: 过秦论上的文言文知识整理谁能帮我整理过秦论上的文言文,谢谢阿
德兰开奇: 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王寥...

汉源县15922546479: 《过秦论中》中的通假字天下之士斐然乡风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中的通假字及其意思 -
德兰开奇:[答案] 乡通相,互相 敝通弊,以之为弊,动词解.

汉源县15922546479: 师说,过秦论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
德兰开奇: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

汉源县15922546479: 过秦论上篇名句 急求
德兰开奇: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汉源县15922546479: 文言文 通和属 一字多义 -
德兰开奇: 通:1、通过,通行.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2、通顺.如:文理不通.3、顺当,没有阻拦.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4、精通,通晓.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5、交往.如:通商....

汉源县15922546479: 谁知道过秦论的原文呀? -
德兰开奇: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过秦论上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

汉源县15922546479: 《过秦论》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要 通假字,词性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
德兰开奇:[答案] 【字词整理】 1、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读zòng.)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读jué.) ③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读yǐng.) ④ 鉏耰棘矜,非……铩也(“鉏”通“锄”.读chú.) 2、 一词...

汉源县15922546479: 贾谊的《过秦论》上篇的翻译 -
德兰开奇: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 秦孝公占据肴山,函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