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赵国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作者&投稿:左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时期赵国的官职级别及大小~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职官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我国古代职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后”。(《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1、国君

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

2、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中央各部门长官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①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②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③卫尉掌宫门警卫;

④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⑤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务;

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称太常寺卿;

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④太仆称太仆寺卿;

⑤廷尉称大理寺卿;

⑥宗正称宗正寺卿;

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4、武官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叫“怯薛”,首长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军的主要武装。

5、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

监官最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主的秘书——御史兼任。

秦与西汉设立御史府,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辅佐。在内廷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遇有特别紧急情况的,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御史,或称绣衣直指。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别称宪台。从此之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全国性的监察机构。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司之称。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6、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秘书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的官员。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的职务分化、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等不同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属兰台。兰台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

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东观(guàn)都是禁中藏书之所,皇帝命别的官员入掌其事。东汉置秘书监,太史令仅掌天文历法,无修史之职。史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文学之士在东观进行,称为著作东观。汉宣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石渠阁,汉章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白虎观,此时为侍讲之始,有讲郎之称。记载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宫内女史担任,也有皇后亲自撰写。

隋唐时以中书省之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中书舍人的职称,有多次的改变,隋至唐初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麟台。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缮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命参与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的礼遇,常超过宰相。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后又在此中建秘阁,设龙图阁、天章阁等十一阁,分藏太宗等皇帝的御书和御制文集。三馆和诸阁,通称馆阁。馆阁之选,皆天下俊杰,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别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式成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后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7、学官

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xiáng)、序、校,以教武艺为主。

西周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天子的大学叫辟(bì)雍,诸侯的大学叫頖(泮pàn)宫,以师氏掌教武艺,以乐正掌教诗书礼乐,以司成为掌学之官。

秦及汉初有博士官。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从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成为一种教职。西汉有博士仆射为其首领,东汉改称博士祭酒。博士讲学的地方称太学,博士弟子称太学生,博士就是当时的大学教师之称。郡县也普遍设立学校,郡国曰学,县邑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北齐始立中央专门的教育机构,称为国子寺,主官为祭酒。

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各置博士。

藏书与讲学相结合的书院,出现在五代,兴盛于宋代,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受业者称创办者为山长。

明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光绪年间改设学部,各省设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也称督学使者,别称学台。学政为一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

8、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馆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职官。这类职官起源于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之称。

明代无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宫廷事务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门,各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等官。

清代设内务府为总管宫廷事务的机关。内务府管辖的机构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还有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处、织染局、御茶膳房、御药房、养心殿造办等处。

9、地方长官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郡长官仍称太守。州长官称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10、佐官、属官与胥吏

协助长官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官员为佐吏、属吏或胥吏。

秦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设置丞,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等部门的佐官或属官多称郎、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秘书省有秘书郎、著作郎、校书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门里设置通判,即共同处置政务之意。宋宫廷中有一种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称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内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职。(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门的吏役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壮、皂,为杂役,快专管缉捕;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办理具体事务的书吏。从督、抚到州、县,还要聘请若干有学识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称为幕僚,也称为幕客、幕友、幕宾、师爷等。

11.试官、加官与赠官

汉代职官制度有规定:职官初任都要试用一年,称守。以职位低的人暂代较高的职务称行。一个人同时担任两种职务叫兼。以较高职务的人兼管较低职务的事叫领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号和增加新的职务的叫加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奉命征讨的军政长官,加“假黄钺”、“使持节”、“持节”、“假节”等称号的,权任更重。驸马都尉原是侍从官的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

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得更加普遍。唐代无固定的加官称号,凡在正式官职之前加“检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见习、试用之职称里行使(或称里行)。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宋代的职是指殿、阁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荣衔,通称为侍从官。官员以加学士等衔号为荣。如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的学士等衔当时各有俗称:学士称老龙,直学士称大龙,待制称小龙,直龙图阁为假龙。宋代的官场风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相反:重文抑武。

12.爵、勋、品、阶

爵、勋、品、阶表示职官的等级。

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袭。

西周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三级。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之分。亲王只分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亲王嫡子继承者,郡王次亲王一等。

汉时,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唐代诸王之女称郡主。清代皇后生女称固伦公主,妃嫔生女称和硕公主,皇族女儿称格格,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晋以后皆加驸马称号,清代则称额驸。

勋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到唐时定制,共有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明代有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品是指官的等级。

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别,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汉代以禄秩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

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流外也有品级,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

阶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赵国的上卿,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不仅不再由周王...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


       师
       ├—┐
↓ ↓
  御 少
       史 师
       大
  夫
 ┌—┬———┼——┬——┐
↓ ↓   ↓ ↓   ↓
 主 典   廷  将  宗
 爵 属   尉  行  正
 中 国 ┌—┼—┐
 尉 │ ↓ ↓ ↓
   ↓ 左 中 右
   九 监 监 监
   译
   令

太师:一人,上古官名,位三公,金印紫绶。主各类仕事事务。为官大小,或贤或能,皆由其判定。
少师:一人,上古官名,位九卿,银印青绶。主辅佐太师各类仕事事务。
御史大夫:一人,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主爵中尉: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列侯,秩二千石。
典属国: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蛮夷降者,秩二千石。
廷尉: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刑辟,秩二千石。
将行: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保举人材,或用中人,或用士人,秩二千石。
宗正: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亲属,有丞,秩二千石。
九译令: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通译蛮夷语言,秩六百石。
左、中、右监,各一人,秦官,铜印黑绶,佐廷尉掌刑辟,秩千石。

  1-1-2、军务

       太
       傅
      ├—┐
       ↓ ↓
       太 少
       尉 傅
 ┌—┬—┬—┼—┬—┬—┬——┐
↓ ↓ ↓ ↓ ↓ ↓ ↓  ↓
 太 前 后 大 左 右 卫  将
 仆 将 将 将 将 将 尉  作
   军 军 军 军 军 │  少
       │   ┌—┼—┐ 府
    ┌—┼—┐ ↓ ↓ ↓ │
   ↓ ↓ ↓ 公 卫 旅└┐
     冶 护 司 车 士 贲 ↓
     粟 军 隶 司     冶
     都 都 校 马     铁
      尉 尉 尉        令
 
太傅:一人,上古官名,位三公,金印紫绶,统掌各类武事。
太尉:一人,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位比大司马。
少傅:一人,上古官名,位九卿,银印青绶,佐太傅。
太仆: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舆马,秩二千石。
大将军 :一人,秦官,位上卿,金印紫绶,掌出征战事。
冶粟都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掌前线运输粮草。
护军都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
司隶校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
前、后、左、右将军:各二人,皆周未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掌兵。
卫尉: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宫门卫屯兵,秩二千石。
公车司马: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宫庭车仪,秩千石。
卫士: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宫门护卫,秩千石。
旅贲: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仪仗,秩千石。
将作少府: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冶宫室,军需物资,秩二千石。
冶铁令: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兵铁冶炼,秩六百石。

  1-1-3、内务

              丞
              相
   ┌——————————┼——————┬———┐
↓ ↓ ↓ ↓
   治          郎      少   内
   粟          中      府   史
   内          令     ┌┴┐ ┌┴┐
   史  ┌—┬—┬—┬—┼—┬—┐ ↓ ↓ ↓ ↓
┌┴┐ ↓ ↓ ↓ ↓ ↓ ↓ ↓尚 符 都 铁
  ↓ ↓ 议 中 侍 太 中 谏 谒书 节 水 官
  太 籍 郎 郎 郎 中 大 大 者    丞 丞
  仓 田       大 夫 夫
  令 令       夫
  丞 丞      ┌┴┐
           ↓ ↓
           侍 中
           中 常
             侍

丞相:一人,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治粟内史: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谷货,秩二千石。
太仓令丞: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谷货支出,秩千石。
籍田令丞: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谷货收取,秩千石。
郎中令: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宫殿掖门户,朝中议事,秩二千石。
议郎、中郎、侍郎、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谒者:皆无定员,皆秦官,皆无印绶,掌议论,秩千石。
侍中、中常侍:皆无定员,秦官,无印绶,掌议论,秩五百石。
少府: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秩二千石。
尚书: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银两支出,秩千石。
符节: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银两收取,秩千石。
内史:一人,周官,秦因之,银印青绶,掌治京师,合京兆尹,秩二千石。
都水丞: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水道治理,秩六百石。
铁官丞: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农器锻造,秩六百石。

  1-1-4、地方

    监
   御
   史
   ┌┴┐
   ↓ ↓
   郡 郡
   守 尉
┌—┤ │
↓ ↓ ↓
令 长 关
    都
    尉

监御史: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奉诏条察州,秩二千石。
郡守:每郡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令:每郡数人,秦官,铜印黑绶,掌治其县,秩千石。
长:每郡数人,秦官,铜印黄绶,掌治其县,秩六百石。
郡尉:每郡数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二千石。
关都尉:每关一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镇守其关,秩千石。

1-1-5、其他

    奉
    常
  ┌—┼—┐
  ↓ ↓ ↓
  太 太 太
  史 乐 宰

奉常: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秩二千石。
太史: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记录史事,秩千石。
太乐: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宫乐(即游戏中音乐开关),秩千石。
太宰: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祭祀(即游戏中机能设定),秩千石。

战国时代,列国称雄,“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周末风俗》),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适应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赵国继承周、晋旧制,借鉴别国官制,根据需要创立官职,建立健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制体系。然而,赵国覆灭后,由于秦朝焚书坑儒等因素造成文献散佚,后人已经很难看到赵国官制的本来面貌。为此,笔者搜集资料,借鉴前人今贤的研究成果,试对赵国官制渊源稍作探索。

  一、继承周晋旧制,革新职责

  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国家,官制亦受周影响。赵国是在晋国的母体中成长而分离出来的,因而其官制打着周朝、晋国制度的烙印,如行人,据《周礼·秋官司寇》,当时有大、小行人,掌天子与各国间的交际礼仪,接待宾客。战国时,冯忌因行人得见赵王,行人烛过对内政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赵简子赞赏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吕氏春秋·贵直》)由此可知,赵国行人职掌外交,对内政亦可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些官职,因时制宜做了一些改革,赋予新的职责。如上卿,是西周时代由天子任命的诸侯首席之卿。由于各国大小不同,其上卿地位也不一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左传》成公三年)。战国时,周天子式微,各国自行任命了一些上卿。赵国沿袭周晋制度置上卿,廉颇、蔺相如、虞卿、荀况等曾为上卿。赵国的上卿,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不仅不再由周王任命,而且逐渐由执政官演变为食厚禄的爵位称号。再如御史,《周礼·春官宗伯下》载:“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战国时,其职掌稍有变化,成为国王的亲近之臣,管理文书及记事等。张仪出使赵国,称:“敝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战国策·赵策二》)。秦、赵两王相会于渑池,御史记鼓瑟击缶之事。可见其官职名称虽同,职掌却发生了变化。

  赵国在继承周晋官职制度的同时,亦有与时俱进变革发展逐步完善者,如晋国军政合一,中军元帅、诸军将领,既是统帅军队的长官,又是执掌国政的首脑。赵国则是文武分职,相国处置内政,将军指挥军队。

  二、借鉴别国官职,为我所用

  战国时代,“九州七裂,各置官司”(董说《七国考序》),各国有自成体系的官制系统,但各国的职官制度又互相借鉴效仿,经常借用别国官职为本国官制的组成部分。如柱国,《战国策·齐策三》载:“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鲍彪注:“因其都于国如室有柱。”《战国策·齐策二》载:“楚之法,覆军杀将”,“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贵于此者仅令尹。据此推断,柱国由国都之称一变为保卫国都之武官,再演变为高级将领称号。赵国亦曾有柱国,《战国策·赵策四》载:翟章从梁至赵,赵王再三延之以相而推辞不受。田驷谓柱国韩向曰:“臣请为卿刺之,客若死,则王必怒而诛建信君。建信君死,则卿必为相矣”。由此可见,赵之柱国,地位与楚上柱国同,仅次于相(楚令尹)。

  赵国在借鉴、仿效别国官制时,也根据本国情况稍作变革。如左师,春秋时宋国置左师,职掌君臣百官教训,并与右师兼掌四乡政令,为执政官。战国时赵国设置左师,作为顾问之官,一般由资格较老的官员来担任,从左师触龙说赵太后看,左师是资格老、年纪大的参议人员。

  三、  赵国不仅继承了晋国的职官制度,借鉴了各国的职官名号,还首创了本国所特有的一些官职,并为后世所继承发展。如守相、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赵世家》载:“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战国策·秦策五》载:秦文信侯吕不韦出走,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姚宏注:“守相,假也”。鲍彪注:“守,假官也,马为之”。可见,假与守相通,守相即假相国,反之亦然。其官称“假”、“守”,表明是兼职摄事,或试用、试守的相,地位低于相邦(国),相当于副相的地位。这种职官守、假制度,为后世所效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南阳假守腾。秦末农民战争中,吴广以假王挥兵西进,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项羽以假上将军名义统帅江东子弟。楚汉战争时,韩信求做假齐王。汉朝官职亦有假、守制度。再如宦者令,为宫廷近侍之长,蔺相如曾为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经过缪贤的推荐,才有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壮举。宦者令有接近国君的便利条件,能参与机密,还能在家招养门客,可见其地位比较显赫。这一官职,在汉代被纳入为君主服务的少府系统之中。

  有些赵国首创的官职名称,成为赵国官制的特色,如负责征收赋税的田部吏,作为低级军官名称的官帅将或官卒将,以及传舍吏等,战国时代只有赵国以其作为职官称号。有些赵国所首创的职官,后世名称虽经改易但实际上沿用下来。如博闻师,《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年少,未能听政,立博闻师三”。应劭说:“博闻师,赵谏官”。董说曰:“博闻师当是备顾问者”(《七国考·赵职官》)。博闻师系赵国首创,是国君的顾问,以备君主咨询。到了秦汉时代,博闻师发展成为博士官系统。
  中国古代是行政权力支配的社会,官吏是行政权力的代表,官职是行政权力的标志,官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国官制以周晋旧制、别国官制、自己首创官职等为渊源,博采众长,逐渐形成完备的官制系统。从纵的方面来说,以乡里为基础,以郡县为纽带,朝廷总揽全局,顶端是国王,形成金字塔形的君主统治体系,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横的方面来看,官分文武,将相合作,各有专责。在相国之下有处理政务的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文官。在大将军之下有统领军务的将军、国尉、尉、都尉、裨将等武将。此外有教导国王或太子的师傅系统,如师、傅、博闻师、司过等官。还有为国君服务的宦者令等事务性官职,以及太卜、筮史等官职。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总汇于赵国君主,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统治网络,控制着整个国家。赵国官制承前启后,对秦汉以后的官制有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官制又成为战国以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制的渊源之一。
评论|0
2012-04-30 08:33woshihemawang|四级

       师
       ├—┐
↓ ↓
  御 少
       史 师
       大
  夫
 ┌—┬———┼——┬——┐
↓ ↓   ↓ ↓   ↓
 主 典   廷  将  宗
 爵 属   尉  行  正
 中 国 ┌—┼—┐
 尉 │ ↓ ↓ ↓
   ↓ 左 中 右
   九 监 监 监
   译
   令

太师:一人,上古官名,位三公,金印紫绶。主各类仕事事务。为官大小,或贤或能,皆由其判定。
少师:一人,上古官名,位九卿,银印青绶。主辅佐太师各类仕事事务。
御史大夫:一人,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主爵中尉: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列侯,秩二千石。
典属国: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蛮夷降者,秩二千石。
廷尉: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刑辟,秩二千石。
将行: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保举人材,或用中人,或用士人,秩二千石。
宗正: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亲属,有丞,秩二千石。
九译令: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通译蛮夷语言,秩六百石。
左、中、右监,各一人,秦官,铜印黑绶,佐廷尉掌刑辟,秩千石。

  1-1-2、军务

       太
       傅
      ├—┐
       ↓ ↓
       太 少
       尉 傅
 ┌—┬—┬—┼—┬—┬—┬——┐
↓ ↓ ↓ ↓ ↓ ↓ ↓  ↓
 太 前 后 大 左 右 卫  将
 仆 将 将 将 将 将 尉  作
   军 军 军 军 军 │  少
       │   ┌—┼—┐ 府
    ┌—┼—┐ ↓ ↓ ↓ │
   ↓ ↓ ↓ 公 卫 旅└┐
     冶 护 司 车 士 贲 ↓
     粟 军 隶 司     冶
     都 都 校 马     铁
      尉 尉 尉        令
 
太傅:一人,上古官名,位三公,金印紫绶,统掌各类武事。
太尉:一人,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位比大司马。
少傅:一人,上古官名,位九卿,银印青绶,佐太傅。
太仆: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舆马,秩二千石。
大将军 :一人,秦官,位上卿,金印紫绶,掌出征战事。
冶粟都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掌前线运输粮草。
护军都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
司隶校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
前、后、左、右将军:各二人,皆周未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掌兵。
卫尉: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宫门卫屯兵,秩二千石。
公车司马: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宫庭车仪,秩千石。
卫士: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宫门护卫,秩千石。
旅贲: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仪仗,秩千石。
将作少府: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冶宫室,军需物资,秩二千石。
冶铁令: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兵铁冶炼,秩六百石。

  1-1-3、内务

              丞
              相
   ┌——————————┼——————┬———┐
↓ ↓ ↓ ↓
   治          郎      少   内
   粟          中      府   史
   内          令     ┌┴┐ ┌┴┐
   史  ┌—┬—┬—┬—┼—┬—┐ ↓ ↓ ↓ ↓
┌┴┐ ↓ ↓ ↓ ↓ ↓ ↓ ↓尚 符 都 铁
  ↓ ↓ 议 中 侍 太 中 谏 谒书 节 水 官
  太 籍 郎 郎 郎 中 大 大 者    丞 丞
  仓 田       大 夫 夫
  令 令       夫
  丞 丞      ┌┴┐
           ↓ ↓
           侍 中
           中 常
             侍

丞相:一人,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治粟内史: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谷货,秩二千石。
太仓令丞: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谷货支出,秩千石。
籍田令丞: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谷货收取,秩千石。
郎中令: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宫殿掖门户,朝中议事,秩二千石。
议郎、中郎、侍郎、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谒者:皆无定员,皆秦官,皆无印绶,掌议论,秩千石。
侍中、中常侍:皆无定员,秦官,无印绶,掌议论,秩五百石。
少府: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秩二千石。
尚书: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银两支出,秩千石。
符节: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银两收取,秩千石。
内史:一人,周官,秦因之,银印青绶,掌治京师,合京兆尹,秩二千石。
都水丞: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水道治理,秩六百石。
铁官丞: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农器锻造,秩六百石。

  1-1-4、地方

    监
   御
   史
   ┌┴┐
   ↓ ↓
   郡 郡
   守 尉
┌—┤ │
↓ ↓ ↓
令 长 关
    都
    尉

监御史: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奉诏条察州,秩二千石。
郡守:每郡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令:每郡数人,秦官,铜印黑绶,掌治其县,秩千石。
长:每郡数人,秦官,铜印黄绶,掌治其县,秩六百石。
郡尉:每郡数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二千石。
关都尉:每关一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镇守其关,秩千石。

1-1-5、其他

    奉
    常
  ┌—┼—┐
  ↓ ↓ ↓
  太 太 太
  史 乐 宰

奉常: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秩二千石。
太史: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记录史事,秩千石。
太乐: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宫乐(即游戏中音乐开关),秩千石。
太宰: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祭祀(即游戏中机能设定),秩千石。

战国时代,列国称雄,“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周末风俗》),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适应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赵国继承周、晋旧制,借鉴别国官制,根据需要创立官职,建立健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制体系。然而,赵国覆灭后,由于秦朝焚书坑儒等因素造成文献散佚,后人已经很难看到赵国官制的本来面貌。为此,笔者搜集资料,借鉴前人今贤的研究成果,试对赵国官制渊源稍作探索。

  一、继承周晋旧制,革新职责

  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国家,官制亦受周影响。赵国是在晋国的母体中成长而分离出来的,因而其官制打着周朝、晋国制度的烙印,如行人,据《周礼·秋官司寇》,当时有大、小行人,掌天子与各国间的交际礼仪,接待宾客。战国时,冯忌因行人得见赵王,行人烛过对内政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赵简子赞赏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吕氏春秋·贵直》)由此可知,赵国行人职掌外交,对内政亦可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些官职,因时制宜做了一些改革,赋予新的职责。如上卿,是西周时代由天子任命的诸侯首席之卿。由于各国大小不同,其上卿地位也不一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左传》成公三年)。战国时,周天子式微,各国自行任命了一些上卿。赵国沿袭周晋制度置上卿,廉颇、蔺相如、虞卿、荀况等曾为上卿。赵国的上卿,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不仅不再由周王任命,而且逐渐由执政官演变为食厚禄的爵位称号。再如御史,《周礼·春官宗伯下》载:“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战国时,其职掌稍有变化,成为国王的亲近之臣,管理文书及记事等。张仪出使赵国,称:“敝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战国策·赵策二》)。秦、赵两王相会于渑池,御史记鼓瑟击缶之事。可见其官职名称虽同,职掌却发生了变化。

  赵国在继承周晋官职制度的同时,亦有与时俱进变革发展逐步完善者,如晋国军政合一,中军元帅、诸军将领,既是统帅军队的长官,又是执掌国政的首脑。赵国则是文武分职,相国处置内政,将军指挥军队。

  二、借鉴别国官职,为我所用

  战国时代,“九州七裂,各置官司”(董说《七国考序》),各国有自成体系的官制系统,但各国的职官制度又互相借鉴效仿,经常借用别国官职为本国官制的组成部分。如柱国,《战国策·齐策三》载:“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鲍彪注:“因其都于国如室有柱。”《战国策·齐策二》载:“楚之法,覆军杀将”,“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贵于此者仅令尹。据此推断,柱国由国都之称一变为保卫国都之武官,再演变为高级将领称号。赵国亦曾有柱国,《战国策·赵策四》载:翟章从梁至赵,赵王再三延之以相而推辞不受。田驷谓柱国韩向曰:“臣请为卿刺之,客若死,则王必怒而诛建信君。建信君死,则卿必为相矣”。由此可见,赵之柱国,地位与楚上柱国同,仅次于相(楚令尹)。

  赵国在借鉴、仿效别国官制时,也根据本国情况稍作变革。如左师,春秋时宋国置左师,职掌君臣百官教训,并与右师兼掌四乡政令,为执政官。战国时赵国设置左师,作为顾问之官,一般由资格较老的官员来担任,从左师触龙说赵太后看,左师是资格老、年纪大的参议人员。

  三、  赵国不仅继承了晋国的职官制度,借鉴了各国的职官名号,还首创了本国所特有的一些官职,并为后世所继承发展。如守相、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赵世家》载:“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战国策·秦策五》载:秦文信侯吕不韦出走,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姚宏注:“守相,假也”。鲍彪注:“守,假官也,马为之”。可见,假与守相通,守相即假相国,反之亦然。其官称“假”、“守”,表明是兼职摄事,或试用、试守的相,地位低于相邦(国),相当于副相的地位。这种职官守、假制度,为后世所效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南阳假守腾。秦末农民战争中,吴广以假王挥兵西进,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项羽以假上将军名义统帅江东子弟。楚汉战争时,韩信求做假齐王。汉朝官职亦有假、守制度。再如宦者令,为宫廷近侍之长,蔺相如曾为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经过缪贤的推荐,才有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壮举。宦者令有接近国君的便利条件,能参与机密,还能在家招养门客,可见其地位比较显赫。这一官职,在汉代被纳入为君主服务的少府系统之中。

  有些赵国首创的官职名称,成为赵国官制的特色,如负责征收赋税的田部吏,作为低级军官名称的官帅将或官卒将,以及传舍吏等,战国时代只有赵国以其作为职官称号。有些赵国所首创的职官,后世名称虽经改易但实际上沿用下来。如博闻师,《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年少,未能听政,立博闻师三”。应劭说:“博闻师,赵谏官”。董说曰:“博闻师当是备顾问者”(《七国考·赵职官》)。博闻师系赵国首创,是国君的顾问,以备君主咨询。到了秦汉时代,博闻师发展成为博士官系统。
  中国古代是行政权力支配的社会,官吏是行政权力的代表,官职是行政权力的标志,官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国官制以周晋旧制、别国官制、自己首创官职等为渊源,博采众长,逐渐形成完备的官制系统。从纵的方面来说,以乡里为基础,以郡县为纽带,朝廷总揽全局,顶端是国王,形成金字塔形的君主统治体系,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横的方面来看,官分文武,将相合作,各有专责。在相国之下有处理政务的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文官。在大将军之下有统领军务的将军、国尉、尉、都尉、裨将等武将。此外有教导国王或太子的师傅系统,如师、傅、博闻师、司过等官。还有为国君服务的宦者令等事务性官职,以及太卜、筮史等官职。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总汇于赵国君主,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统治网络,控制着整个国家。赵国官制承前启后,对秦汉以后的官制有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官制又成为战国以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制的渊源之一。


战国时期官阶表
田部史:赵国征收租税的官吏。大将军:武官之首,总理军务,统兵征讨或防御 裨将:副将军,协助将军处置军务。国尉:高级武官。有功的军士许历升为国尉。都尉:军官职名。郡守:郡的长官。郡在春秋时出现,多设于荒凉偏僻或军事要地。董阏于曾为上地郡守。县令:县的长官。处置管理一县的军、政、民...

廉颇是赵国名将,为什么最后客死楚国?
在这危急的时刻,廉颇临危受命。他带领着赵国为数不多的军队将燕国的进攻粉碎,燕国的两位主将一死一俘。不仅如此,廉颇还带领部队一路打到了燕国都城门前,逼得燕国割地赔款。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他的儿子赵悼襄王继位。这个赵悼襄王更是无能,他一上位就将廉颇的官职罢免,廉颇生气的大闹一...

在古代官职中有司这个官职吗,是司大还是尉大
以下是古代官职对照表,你可以参考一下:古代官职等级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古代官职等级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

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这样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之后秦国和赵国在战争的过程当中,由于粮食不够吃,所以说赵国不得已和秦国开战,并且最终被秦国打败。也就是从那场战争开始,赵国逐渐与秦国拉开了差距,再也无法弥补。赵国国内的气氛非常特别,国家非常重视武将却忽视了文臣对于内政的治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国经常性出现政变的原因...

请问古代军队的官员一般是怎样排序?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我们是否是错怪他了?
其一,赵国自身没有认清形势,长期疏于上党的防御。从整个大局来看,秦国的逐渐强大,蚕食东邻的野心早就暴露,而赵国却从未重视过。上党原本是韩国的领地,但是对于秦国来说这是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只有拿下了上党,秦国便可以大规模地向关东六国进行军事行动。而对赵国来说同样是如此,掌控上党,便可以...

赵国权臣郭开当了卖国贼,秦国给了他一个什么官职,他的结局如何?_百度...
战国七雄 在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和战国七雄,主要说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了争夺天下而进行的纷繁不断的战争。而这些战争之中围绕着两个大国进行,一个是秦国,一个是赵国,因为战国六雄之中能够跟秦国硬碰硬的国家,基本上就只有赵国,而赵国当年在廉颇,蔺相如...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是何等官职?
西汉时的执金吾所执掌的兵卒名为北军,主要负责京城内部的巡察﹑督奸等工作。话说,中尉这一官职是在公元前104年的时候更名为“执金吾”的。这一年的西汉已是汉武帝执政时期,而这位皇帝因执金吾权力过大而对它采取了不少约束举措。比如说,汉武帝曾在中尉这一官职之下增设了“八校尉...

将相制是什么官职制度
而转变为由国君臣仆来充当。这样,国君对中枢之官便操有生杀予夺之权,而不必有所顾忌了。夏商的官职制度是怎么样的 周朝的官职有哪些 将相制是什么官职制度 三公九卿制是什么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 二府制是什么制度 辽金元的官职制度简介 大学士和内阁制是什么制度 ...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古代中央政府的武官官制?
第二年秦国又使“五大夫”王陵攻赵国邯郸。 战国末年各国逐渐直接以武官的官职来表示级别,“将军”除了表示是战地指挥官的意思以外,也可以直接来表示级别。...隋唐时期朝廷府兵12个卫各设正三品的大将军。以下各卫设将军,从三品;长史,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正八品上;以下另有参军、司阶、校尉、旅帅、队正、副...

黎平县15354323297: 急求:战国七雄的官职表!和爵位分配表! -
郗庆灯盏: 武将官职:校尉;裨将军;偏将军;牙门将军;中郎将军;司马;大将军.国家官职:国君,大将军,都尉,司马

黎平县15354323297: 请问战国前期赵国的武官官职分别是什么?城池里的职务分为哪些? -
郗庆灯盏: 赵国的上卿,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不仅不再由周王...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

黎平县15354323297: 赵国左边的官大还是右边的大 -
郗庆灯盏: 古时以右为尊.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黎平县15354323297: 在赵国,比上卿大的职位是什么? -
郗庆灯盏: 比上卿大的就是公拉,一国之首. 上卿为官名,春秋,宗周与诸侯国都有卿,为高级长官,分上、中、下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 相当于宰相. 蔺相如曾经就是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黎平县15354323297: 古代武官官职从一品到九品是怎么排列的? -
郗庆灯盏: 给你个唐朝的:军职1 天下兵马大元帅(正一品)此职基本都是太子或亲王担任. 2 统兵大都督(正一品)3 天策上将(正一品) 4 镇国公(正一品)5 靖国公(正一品) 6 辅国公(正一品)7 护国公(正一品) 8 卫国公(正一品)9 骠骑大将...

黎平县15354323297: 武将的官职排列 -
郗庆灯盏: 君主等级 官职及数量 5~9 校尉*1 10~14 校尉*2 15~19 校尉*3 20~24 校尉*4 25~29 校尉*4 裨将军*1 30~34 校尉*4 裨将军*2 35~39 校尉*4 裨将军*3 40~44 校尉*4 裨将军*3 偏将军*1 45~49 校尉*4 裨将军*3 偏将军*2 50~54 校尉*4 裨将军*3 偏将...

黎平县15354323297: 武将官职的排序 -
郗庆灯盏: 司马2将印,中郎将军2将印,牙门将军1将印,偏将军1将印,裨将军0将印,校尉0将印

黎平县15354323297: 三国武官官职顺序表,分别统领多少人马?
郗庆灯盏: 三国演义武官官职表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

黎平县15354323297: 真三国无双ol全部官位从小到大的顺序 -
郗庆灯盏: 9品:1-10功勋 500-2000金币 8品:50-400功勋 10000-80000W 7品:600-1000功勋 120000-200000W 6品:1200-1800功勋 240000-360000W 5品:2200-2600 440000-520000W4品:3000-4000 600000-800000 3品:5000 1000000W 2品:...

黎平县15354323297: 三国时期文官官职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
郗庆灯盏: 文官:1、丞相 2、太尉 3、光禄勋 4、大司农 5、廷尉 6、卫尉 7、尚书令 8、大鸿胪 9、太仆 10、太常 11、御史中丞 12、执金吾 13、少府 14、侍中 15、散骑常侍 武将:1、大将军 2、骠骑将军 3、车骑将军 4、卫将军 5、四征将军(征东 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