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貂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防灾减灾的措施有疏通河道修建河堤、存贮赈灾救济粮、打扫卫生防止疫情出现、巡更打更防火防盗。

备侵、除孽、救荒、发赈、减粜、出贷、蠲赋、缓征、通商、劝输、兴工筑、集流亡。

根据《清史稿》及其它相关档案资料可以看出,清代灾害最严重发生次数最多的当属水灾,其次是旱灾,以下依次为雹灾、虫灾、霜雪、疾疫、风灾、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威胁了清王朝统治根基的稳固。为扭转被动局面,清政府把救灾作为一项既定国策来对待,调动全国力量与之斗争,以期有所补救,这种救灾制度,当时被称为“荒政”。
按嘉庆《大清会典事例》的说法,荒政有十二个方面:“一曰备侵;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音捐,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工筑;十有二曰集流亡”。下面按救灾的基本程序,就其主要的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报灾。报灾是政府统筹规划的原始依据,也是政府救灾的第一步。康熙皇帝曾发布上谕说:“救荒之道,以速为贵,倘赈济稍缓,迟误时日,则流离死伤者必多,虽有赈贷,亦无济矣。”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信息传递的速度无疑最重要,有鉴于此,顺治十年(1653年),政府规定,报灾“夏灾不出六月,秋灾不出九月”;在报灾情的同时,地方官还要派人到灾区实地考察,“将被灾分数详造册结题,照分数蠲免”。这些工作须在1个月内完成,否则各级官员都要相应遭罚俸、降级或革职的处分。顺治十七年又规定,各级官员以下属的报灾日期为限,逾期在一个月内的罚俸六个月,逾月降一级,逾两月降两级,逾三月则革职。经康熙朝的变化,最后到雍正六年(1728年),固定为州县官员报灾限期40天,上级接到奏报后限5日内上报。应该说,这样的日期限定是比较合理的,既避免了因报灾期过短,地方官害怕愆期而匿灾不报;又防止了因报灾期过长,无法即时派人核实勘灾。
勘灾,即确定灾情等级过程。清初定制,歉收地方如果还有五分的收成,就不被当成灾害。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政府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救济,于是便扩大报灾范围,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乾隆帝下谕,“嗣后著将被灾五分之处,亦准报灾”。起初,勘灾以州县为单位,但易发生遗漏或扩大化。比如有的地方,就全县的范围来说,没有发生太严重的灾害,但个别乡村却受灾严重;也有全县普遍发生了严重的灾害,而个别乡村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有鉴于此,到乾隆二十二年,政府规定勘灾以村庄为计量单位。勘灾后,州县官员将勘灾所得的结果汇总造册,按水灾用青色、旱灾用红色等格式,注明受灾的村庄及灾情。勘灾时各级官员都要随时报告灾情,而户部在收到灾情报告后,也要派员复勘,彼此监督,因而大体上,灾情的奏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勘灾是蠲免的依据,而赈济还须“审户”,即审核灾民户口,划分极贫(朝不保夕者)、次贫(暂可支撑者)等级别。审户之后,发给赈票。赈票共两联,一联发给灾民,一联备查。灾民凭此票证,即可到赈灾处领赈米、赈银。为防止舞弊,每次放赈之前,官员都要亲临现场,对灾民进行随机抽查,而灾民每领一次赈济,赈票上都加盖戳记。全部赈济结束后,赈票就由官府收回销毁。
在了解灾情后,蠲免、赈济和工赈就成为清政府救灾的最主要措施。蠲免是国家将应向人民征收的赋税减少以至免除,其中以灾蠲为最重要。蠲免须征得皇帝批准,并在受蠲免之地张榜公布。如蠲旨未到而钱粮已征,可抵作下年赋税。
赈济则是将银、米直接发给灾民,以帮助他们维持生命,渡过难关。清朝前期,大规模的赈济灾民,所给赈米、赈银及赈期长短,没有统一规定,均视灾情轻重而定。直到乾隆四年,清政府才正式规定,灾民凡大口(16岁以上者),日给米5合(5合为半斤);小口(以能走路者为限)半之;如米不足则银米兼给。赈期一般都有时间规定,如“正赈”(统一赈济一个月)、“大赈”(按灾害等级各自延长若干月)、“展赈”(大赈结束后临时加赈)和“抽赈”(择应赈者赈之)。也有并无规定的,如乾隆四十七年,江苏及山东遭受重灾,乾隆帝下令赈济不必考虑时间,需要赈济多长时间就赈济多长时间,“灾退后始行停止”。清代曾有过多次大型的赈济,仅如《清史稿·食货志六》所载,即有康熙年间陕西拨银500万;乾隆七年间江皖拨银738万,拨米92万石;十八年高邮拨银400万,拨米11万石;嘉庆初山东等地赈银300万;六年直隶赈银100万,米60万石;十九年,赈江皖等地银200余万;道光十一年,江苏赈银100万,数目都相当可观。除发米发银外,还有煮粥赈济。清代煮赈仍以设厂为主,领粥给签,男女分别排队,逐一领取。当时京城每年从十月初一至次年三月二十日,例开五城煮赈。地方省份亦然,都是为那些流浪的灾民而准备的。嘉庆十年(1805年),浙江硖川遇灾煮赈,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粥赈情形:官方主要负责维护治安,具体事宜都交由正直可靠的人士来经手。分发的粥,浓度要以“立箸不倒、裹巾不渗”为准。为方便灾民休息,还要专门用芦席搭起遮风避雨的地方。粥赈也非常人性化,如对年老体弱或有残疾的人士开设特别通道,并为妇女搭起临时厕所等。
工赈也是经常施行的赈济方式,是指在灾年由官府出资兴办工程,日给银米,以招募灾民。工赈所办工程,多与水利相关,具有积极的救济性质,且为将来的生产做准备。通常,清政府会考虑到百姓疾苦,尽量让工赈落到实处,比如规定,“向例每逢闲月,听贫民尽数到工执役;若农忙之时,即有紧要工程,大率三丁抽一,其余任其耕种”。
勘灾赈济时,考虑到情况紧急,地方官恐人手不够,又怕有欺瞒之事,故中央通常会委派一些官员,以“督办”、“协办”的名义前去,加以钦差衔,就全权处理;如与督抚同级,便“会同该督抚”共同主持;低于督抚,则只行使监督权。他们都要将赈务过程上报,皇帝也时不时派心腹暗中调查,以备不实。
灾后的重建,亦是清政府的重要任务。这里所说的“重建”,是指由政府出面出资,组织灾民抢种抢收,或提供有力保证,为下一轮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条件,以便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通常,政府会向百姓提供口粮、种籽和耕牛。起初灾年贷米还需加息,到乾隆二年时已规定,永远免除利息。
除给百姓贷款外,政府还会想办法推广一些经济作物。乾隆五十年六月,福建等地久旱,于是政府大力推广红薯。为此,乾隆帝特派大臣富勒从河南将番薯藤种及如何栽种浇灌的办法,“由驿路快传至福建,转饬被旱各属,晓谕民人,依法栽种”,并将《甘薯录》一书刊刻遍发。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在江、浙、川、黔、鲁、湘、陕等地推广种蚕桑,在甘、鲁、江、黔、陕等地推广棉纺织,以及在河湖较多的地区推广种树、养鱼等等,其目的无非是从各方面缓解因灾害而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总之,清政府对救灾制度用力极深。清代与救灾相关的各项开支之浩繁巨大,机构细密周详,规章之有条不紊,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对于灾蠲和灾赈的具体银两数目,李向军在《清代荒政研究》一书中做过估计:灾蠲是每年平均60万两,整个王朝196年合计约1.2亿两白银;赈济是每年平均200万两,196年合计4.5亿两白银。可见数字之大。
另一方面,清代的救灾能力与国力紧密相关。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灾蠲及灾赈的面积和国家拨款的规模。不论是灾蠲州县,还是灾赈州县,均以乾隆朝为顶峰,清前期,政府有能力“叠次普免天下钱粮,其因偏灾而颁蠲免之诏,不能悉举”,但到后来,政府已经无力普蠲,只能转而依靠百姓捐纳救灾,并导致捐款名目日益繁多,吏治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说,清朝的国力决定救灾的水平,救灾水平亦反映出清朝的国力。

通常和具体的朝代、君王有关,好的,会有一定的措施,包括兴建水利设施、转移灾民和减免税收、提供粮食和资金援助等。一些著名的古代工程都和防洪、水利综合利用(防洪、灌溉、航运)建设有关的。比如都江堰等。

官府拨银子 减税负

皇帝掏腰包


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荒政”,即救灾制度。清代荒政涵盖备侵、除孽、救荒、发赈、减粜、出贷、蠲赋、缓征、通商、劝输、兴工筑、集流亡十二个方面,大体上反映了古代中国救灾制度所能发挥的作用——确实,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根据《清史稿》及其它相关档案资料可以看出,清代灾害最严重发生次数最多的当属水灾...

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急求,谢谢啦
一、储备粮食。清代官方设有常平仓、京仓、通仓、内仓、旗仓等诸多粮食储存系统。二、防止水灾。为治理河道,清政府实行了官员赔修制度。,并建立了河工的岁修制,还建立了以守河防汛为主要任务的军队,称为“河兵”,其营队称“河营”。三、防止蝗灾。清代将捕蝗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

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很急。。。请大家帮忙
据嘉庆《大清会典事例》所列,清代抚恤有恤孤贫、养幼孤、收羁穷、安节孝、恤薄宦、矜罪囚、抚难夷、救灾等,但与救灾有关的抚恤主要是对一些突发性灾害如地震、海啸、山洪等造成的破坏予以救济的措施。其目的是安置灾民,使其尽快恢复,以能从事正常生产。 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217)规定:“被灾之家,果系房...

全国救灾最高指挥机关是什么
作为全国救灾工作的最高指挥机关,它由政务院副总理、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董必武担任主任,委托内务部负责中央救灾委员会日常工作,并将中国的救灾方针确定为“生产自救、社会互助、以工代赈、辅之以必要的救济”。中央救灾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内务部、财政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铁道部、贸易部、卫生...

隋朝和唐朝如何救灾减灾
在唐代灾害赈济方面,赈济粮以义仓为主,常平仓、太仓以及各级正仓为辅。其中,义仓在救灾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根据灾区的具体情况,唐中央政府还采用了调粮救灾、施药、助葬、给复灾民等多种手段来对灾民进行救助。唐后期,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上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两税法施行后,地方与中央政府分割...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行()的方针
1.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第三条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3. 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

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 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
1、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2、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

5月12日是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
【答案】:D 5月12日是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2022全国防灾减灾主题日的主题是什么 历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_百度知 ...
2022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中国“防灾减灾日”是哪天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2009年5月12日是中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历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 2009年:...

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2021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
2021年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注意事项:“防灾日”图标...

江西省15765269801: 论述中国古代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
致修弥可: 中国古代防灾减灾的措施有疏通河道修建河堤、存贮赈灾救济粮、打扫卫生防止疫情出现、巡更打更防火防盗.

江西省15765269801: 清代救灾的特点有哪些? -
致修弥可: 1.上朝讨论赈灾方案2.押送官银去灾区3.委派钦差大臣去前线监督.

江西省15765269801: 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致修弥可: (5)组织百姓竞渡,提供饮食;鼓励佛寺大兴土木,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工钱.(6分) 措施多样;迷信色彩浓厚.(4分)

江西省15765269801: 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
致修弥可: 发放赈灾粮,火灾的话发动群众自主救火.水灾的话还要政府出面迁徙没有了土地的人口!瘟疫的话就是封锁.清代的话百姓都不把人当人看的!

江西省15765269801: 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致修弥可: 以朝廷为主导,民间自救为辅助.

江西省15765269801: 我国古代怎样防汛抗洪 -
致修弥可: 据史料分析,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各朝更是注重在各河流要处建站监测水文.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就是我国古水文站的一处罕世遗迹.白鹤梁是重庆...

江西省15765269801: 古文中青春是什么意思 -
致修弥可: 1.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2.指青年时期;年纪轻. 3.指年龄,年岁.4.比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5.酒名.

江西省1576526980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 -
致修弥可:[答案] 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了“推恩令”;后来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江西省15765269801: 古代先民是怎样采取抗震防震措施的 -
致修弥可: 古人在在房屋建筑的抗震上充满智慧.首先是注意使用抗震的建筑材料.比如云南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常采用荆条、木筋草等材料编墙,其性质柔韧、质轻、耐震性能高.再来就是抗震的建筑设计.前几日,英国一部纪录片中,咱们的故宫模...

江西省15765269801: 【zh】授权 中国发明专利是什么意思 -
致修弥可: 简单说,只有授权了才是真正的法律上保护的专利权,在此之前都是专利申请罢了. 中国有三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