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共中央对以朱彭叶项名义发表的《佳电》的全文

作者&投稿:红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甸战役的战役背景~

黄桥战败后,蒋介石、顾祝同对韩德勤极端不满,而韩则称病不起,“恳请钧座严予处分,另派贤能主持苏北军政,以挽危局” 。顾祝同向蒋建议派王懋功取代韩,王不愿去,继之又拟令冷欣率1个师渡江增援,冷又以大部队渡江困难等理由推诿。因此,要想救活韩德勤这块孤棋,远水解不了近渴,唯一的希望只有依靠在陇海路北的鲁苏战区司令长官于学忠派部就近南下支援。中共在华中也有一块孤棋。新四军军部孤悬皖南弹丸之地,狭处于无周旋余地的泾县山区,面敌背顽,处境十分险恶。中共高层一直关注着皖南新四军的安危,想方设法要救出这条被围困的大龙。 蒋介石“原来想先从苏北下手,后打皖南”,黄桥之战结果大出蒋氏所料。周恩来指出,蒋介石“是要复仇的,在苏北战争结束后,王懋功就到顾祝同那里去,布置皖南事变” 。对蒋、顾在黄桥战后要在皖南报复,延安早有预料。1940年9月,黄桥战前,毛泽东、王稼祥就对项英明确指示:“韩德勤部是顾祝同唯一嫡系,受我打击后,顾有对皖南、江南我军采取压迫手段之可能,望项准备应付办法。” “确悉军令部已向顾祝同发出扫荡江南北新四军之命令,请叶、项、胡(即刘少奇,时化名胡服)准备自卫行动。皖南尤须防备”。 1940年夏天,顾祝同为了“预防并准备制裁”皖南新四军,特意将上官云相的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从江西前线调到皖南。9月21日,顾祝同“为统一党政军指挥,加强防制起见”,决定成立“对外不公开不行文”的“党政军联合委员会”,由上官任主任委员,凡苏南、皖南“该区域内党政军一切有关事项事务,即由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负责,以命令行之”,授其防制长江以南新四军的尚方宝剑。黄桥战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于10月12日提醒军部: “整个南方有变为黑暗世界之可能。但因蒋是站在反日立场上,我不能在南方国民党地区进行任何游击战争,曾生部队在东江失败就是明证。因此,军部应乘此时速速渡江,以皖东根据地,绝对不要再迟延。” 中共中央担心黄桥战后会招来蒋、顾对皖南新四军的报复,同样,顾祝同也顾忌如在皖南动手会使苏北韩德勤遭到更加严厉的打击。韩德勤在新败之余是否还能经得起再一次攻击?何况八路军黄克诚部已挺进到苏北,顾祝同对此必然要作出慎重的权衡。10月28日,叶挺应邀去泾县会晤上官云相时,上官极力想从叶挺口中探询中共黄桥战后的动向,“着重问及苏北是否已停止行动,并能否保障今后不再进攻兴化”。上官还向叶挺透露,蒋对顾在皖南的态度极为不满,曾有电责顾,顾“还是想以和平方式求得解决皖南问题,缓和苏北问题,但战区中黄埔系少壮派则颇有主张即打者”。据叶挺汇报,“顾对进攻我迟疑不决。一因无完全把握消灭我军,二则估计如皖南动手则我对苏北必彻底消灭韩”。可见国共双方在苏北和皖南的利害关系密不可分。 中共中央经过党内高层的反复讨论和慎重考虑,为争取事态向有利于团结抗日的方面转化,于11月9日以朱、彭、叶、项名义发出致何、白“佳电”,一方面据理驳斥并拒绝“皓电”限令新四军、八路军开赴黄河以北的要求,明确表示国民党如进攻,中共必定自卫的立场;另一方面主动表示让步,答应将皖南新四军开赴长江以北。毛泽东在11月15日向党内指出:“蒋介石怕我们皖南不动,扰其后方。故我对皖南部队既要认真作北移准备,以为彼方缓和进攻时我们所给之交换条件,又要要求彼方保证华中各军停止活动,以为我方撤退皖南部队时彼方给我之交换条件。”中共“佳电”发表后,在各方面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是,蒋介石却视中共“佳电”态度为软弱可欺。11月14日,军令部将拟定的《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呈报给蒋介石,准备集中第三、第五战区主力,第一步先“肃清”江南新四军,第二步“肃清”所有黄河以南之八路军、新四军。由“皓电”所鼓动起来的反共热情,到11月中旬便开始演变为华中局部规模的军事冲突。桂军第一三八师莫德宏部开进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向皖东新四军张云逸部第四支队挑衅,李品仙威胁中共“交还”整个皖东政权;鲁苏战区东北军第一一二师霍守义部越陇海路南进至苏北淮阴以东苏家嘴一带,与八路军黄克诚部对峙,企图以“武装调停摩擦”为由,打通鲁苏联系,增援韩德勤部;韩德勤虽然黄桥战败,但仍拥兵数万,与在苏北的八路军、新四军相比,兵力仍占相对优势,此时也按捺不住,扬言要“恢复黄桥决战前的状态”。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中共中央对形势发展的前途以及影响它的各种力量作出冷静的分析,提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正确方针。要求江北部队暂时免调;对皖南方面,决定让步,答应北移。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何应钦、白崇禧(即“佳电”),据实驳斥“皓电”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同时表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电朱、彭、叶、项(即“齐电”),要求迅即将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赴黄河以北。12月9日,蒋介石发布命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于12月31日前开到长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30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12月10日,他又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调兵围歼新四军部队。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朱德等给何应钦、白崇禧的电报<A href=" /072.htm#tail">[1]</A></B></CENTER></FONT>
<HR width="94%" color=#ee9b73 SIZE=1>
<BR>
<CENTER>(一九四○年十一月九日)</CENTER><BR> 重庆第十八集团军叶参谋长剑英即转何参谋总长敬之、白副参谋总长健生两公钧鉴: <BR> 两公皓(十月十九日)电<A href=" /072.htm#tail">[2]</A>,经叶参谋长转到奉悉。当以事关重大,处此民族危机千钧一发之时,为顾全大局挽救危亡起见,经德等往复电商,获得一致意见,兹特呈复,敬祈鉴察,并祈转呈统帅核示祗遵。 <BR> 甲、关于行动者。职军所有部队,莫不以遵循国策服从命令坚持抗战为唯一之任务。四年以来,抗御众多之敌军,收复广大之失地,所有战绩,为国人所共见,亦为委座历次明令所嘉奖。即如此次华北百团大战,自八月号日<A href=" /072.htm#tail">[3]</A>开始以来,已历两月有半,现方进入第二阶段。曾奉委座明令,勖勉备至,全军感奋。又如皖东、皖南战役,粉碎敌之进攻,亦属最近期间之事。凡此所陈,非敢自矜劳绩,实欲以明遵循国策服从命令为捍卫民族国家奋斗到底之决心,实贯彻于全军之上下,而未敢有丝毫之乖离也。其中一部分,曾与他军之一部分发生龃龉事件,如尊电所指者,言之至堪痛心。其发生之原因与消除之方策,德等早经迭次陈明在案。最近苏北事件<A href=" /072.htm#tail">[4]</A>,德等已有马<A href=" /072.htm#tail">[5]</A>电详陈委座。鲁南事件<A href=" /072.htm#tail">[6]</A>,亦有复杂原因,深堪注意。除令该地部队服从钧令、约束行动外,拟请中央选派公正大员,予以彻查,如属咎在职军,德等决不袒庇,愿受国家法律之处罚。如属咎在他方,亦祈按情处理,以明责任。古人有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事理之正,贵得其平。况在艰苦异常之敌后抗战,多一分磨擦,即多一分困难,自非不顾大局专以磨擦为能事之人,未有不愿消弭纷争团结对敌者。故德等主张彻底查明其是非曲直,期于永杜纠纷,以利抗战。倘承俯允,乞赐施行。 <BR> 乙、关于防地者。中央提示案<A href=" /072.htm#tail">[7]</A>内所列办法,七八月间,经周恩来同志传达后,德等以中央意旨所在,唯有服从,而下属苦衷,亦宜上达。缘华中敌后各部,多属地方人民为反抗敌寇保卫家乡而组织者,彼等以祖宗坟墓田园庐舍父母妻子所在,欲其置当面敌军奸淫焚掠之惨于不顾,远赴华北,其事甚难。委座庐山谈话<A href=" /072.htm#tail">[8]</A>及告沦陷区同胞书<A href=" /072.htm#tail">[9]</A>中所示,彼等又正衷心遵循,毫无违异。忽令离乡别井,驱迫上道,其事甚惨。自平江惨案、确山惨案<A href=" /072.htm#tail">[10]</A>发生后,新四军后方各处,如赣南、闽西、湘赣边区、鄂东、皖西、豫南等地,其家属及留守人员,横被摧残,毫无保障。今又欲华中各部北移,彼等甚惧覆辙相寻,故无不谈虎色变。又况华北地区,水、旱、风、虫、敌五灾并重,树叶为粮,道<IMG src=" /3311.jpg">相望,该地军民已甚感维持之困难,有请南移者,有请他调者,德等方勉为抑止,告以苦撑,实亦甚难容纳其他之部队。以此种种,故请恩来转陈中央,请予允许大江南各部,仍就原地抗战。一俟驱敌出国,抗战胜利,自当移动,以就集中之防地。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再三考虑,认为执行命令与俯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遵令北移。仍恳中央宽以限期,以求解释深入,不致激生他故,重增德等无穷之罪。对于江北部队,则暂时拟请免调,责成彼等严饬军纪,和协友军,加紧对敌之反攻,配合正面之作战,以免操之过激,转费周章。德等对于此事,深用腐心。欲顾全地方,则恐违中央之命令;欲服从命令,则恐失当地之人心。而抗战胜利,全赖人心之归属,两公高瞻远瞩,必不河汉斯言。目前正属奸伪思逞谣言纷起之时,亟宜调协各方,统一对敌,庶免为敌所乘,自召分崩离析之祸。切忌煎迫太甚,相激相荡,演成两败俱伤之局,既非中央之本心,复违德等之始愿。我为鹬蚌,敌作渔人,事与愿违,嗟悔无及。此则德等肺腑之言,深愿为两公一吐者。两公虚怀若谷,全局在胸,必能维持调护,挽此艰难之时局,固不待德等多言也。 <BR> 丙、关于编制者。职军孤悬敌后,欲求杀敌致果,达成统帅所付之战略任务,不得不遵循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所示原则,唤起民众,组织游击部队,因而超过原来编制,此任务与组织之连带关系,实亦有所不得不然。然以现有五十万人之众,领四万五千人之饷,虽有巧妇,难以为炊,故不得不要求民众协助。因而于敌后凡有敌寇而无友军之处,于驱除敌寇之后,建立抗日政权,创造抗日根据地,以民众之衣粮,给民众之武力,御凶残之敌寇,卫自己之家乡,诚有未可厚非者。虽衣单食薄,艰难奋战,历尽人间之辛苦,然不为法律所承认,不为后方所援助,则精神痛苦,无以复加,故有请中央允予扩充编制之举。中央亦为顾全事实起见,允予酌为扩编,如提示案内所示,职军闻之,实深庆幸。兹所求者,则请早日实行,并请对编制额数,酌予增加,以慰前线将士之心,亦为国家培养一支可靠之抗战力量。非第楚弓楚得,无庸怀轩轾之心,实以卫国卫家,正赖此干城之选。 <BR> 丁、关于补给者。敌后艰苦,具如上述,而子弹与医药用品等件,尤为缺乏。职军已十四个月未蒙发给颗弹片药,有一枪仅余四发五发子弹者,有一伤仅敷一次两次药物者,于是作战则专凭肉搏,负伤则听其自然。虽明知中央亦处艰难境地,然职军之特殊困苦,不得不上达聪听,以求于艰难之中,获涓埃之助。其他补给各项,均曾列款上陈,敬求一并核示。 <BR> 戊、关于边区者。陕甘宁边区二十三县一案,悬而未决者四年于兹。近且沿边区之周遭,驻屯大军二十余万,发动民夫,修筑五道之封锁线。西起宁夏,南沿泾水,东迄河滨,绵亘数省,规模宏大,耗巨额之经费,筑万里之长城。而于远道北来之青年学生及职军往来人员,或被扣留暗杀,或被监禁于集中营。以此道路惊疑,纷纷揣测,不曰大举进攻,即曰准备妥协。德等闻之刺耳,辩之焦唇。良以悬案未决,又加封锁,空穴来风,猜疑易启,亦无怪其然也。理合恳请中央,对于悬案则予以解决,对于封锁则予以制止,释军民之疑虑,固合作之根基,实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耳。 <BR> 己、关于团结抗战之大计者。德等认为抗战至于今日,实取最后胜利千载一时之机。盖帝国主义战争扩大持久之形势已成,日寇正忙于应付太平洋严重局面,如能坚持团结抗战国策,不为中途之妥协,不召分裂之惨祸,则我中华民族必能在我最高领袖与中央政府领导之下,争取独立解放之出路。惟德等鉴于近月以来,国际国内之各种阴谋活动,诚有不能已于言者。颇闻日寇正在策动中国投降,软计与硬计兼施,引力与压力并重。德国则采劝和政策,欲诱中国加入三国同盟。而国内一部分人士,复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企图为投降肃清道路。内外勾煽,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以内战代抗战,以投降代独立,以分裂代团结,以黑暗代光明。其事至险,其计至毒,道路相告,动魄惊心,时局危机,诚未有如今日之甚者。德等转战疆场,不惜肝脑涂地,苟利于国,万死不辞。所祈求者,惟在国内团结,不召分裂,继续抗战,不变国策。故于钧座所示各节,勉力遵行,而对部属弱点,则加紧克服。亦求中央对于时局趋向,明示方针,拒绝国际之阴谋,裁抑国内之反动,而于联合“剿共”内战投降之说,予以驳斥,以安全国军民之心。复望改良政治,肃清贪污,调整民生,实行主义,俾抗战重心置于自力更生基础之上。此皆国家民族之成败所关,万世子孙之生命所系,心所谓危,不敢不告。敬祈转呈委座,采择施行,无任屏营待命之至。 <BR>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 <BR> 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同叩 <BR> 佳 <BR> 根据一九四○年十一月十七日《新中华报》刊印,并据《六大以来》校改。 <BR>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