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的古代故事

作者&投稿:载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母戊鼎的来历是怎样的?~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朝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约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司母戊鼎形制雄伟,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所剩之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最大古鼎。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
司母戊鼎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张开巨口,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这种文饰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恐怖的吃人艺术形象,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也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因为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司母戊鼎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的发掘十分传奇。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吴培文家的坟地中出土。时值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发动侵华战争,安阳已被日本人占领。
1939年3月中旬,吴培文的堂哥在自家坟地里探宝。当探杆探到地下十多米深时,感觉碰到了硬东西。拔出探杆一看,探杆上面带有铜锈。他悄悄回到村里,找吴培文商量。两人对挖还是不挖非常犹豫,“挖的话可能破坏祖坟;不挖的话,已经占领安阳的日本人要是听到风声,就可能自己来挖。”考虑再三,吴培文还是决定挖,不能让日本人来挖。当天晚上,挖到地下近十三米时,传来了鸡叫声。天要亮了,为了防止被日本人发现,把坑填上,等到晚上接着挖。经过两个晚上的连续挖掘,一只少了一个耳朵的大铜鼎露出了全貌。吴培文指挥大家,用三根圆木搭成架子,挂上辘轳当滑轮,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鼎拉了出来。这口鼎就是后来名惊世界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数天后的一个黄昏,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从北平专程来到安阳,他要用二十万大洋买这个鼎。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为了方便运输,不被日本人发现,肖寅卿又提了一个要求,把鼎切割成十块。按照肖寅卿的要求,村民买来锯条,进行切割。“好在鼎特别结实,锯条都弄断了,也没切割成,仅锯一耳便锯不断,只好作罢(该耳后来丢失)。后来尝试着用锤砸,也没有砸烂,鼎终于逃过了‘分身’的命运。”
由于无法分割,鼎又被埋到了地下,避免被其他人发现。不过日本人很快得到了消息,派军队包围了吴家,强行挖掘。不过因地点有误,大鼎逃过了一劫。吴培文知道日本人不会回来后,立即找人把大鼎转移到东屋的水槽下面埋了起来,并找来一只类似古董的铜夜壶用布包了几层,藏在了床下。几天后鬼手再次来搜。误把铜夜壶当成宝物带走了,铜夜壶救了国宝。
吴培文料想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选择了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吴培文出走后,日本人又来了几次,他们确认吴培文已逃走后,认为宝物也被带走了,才算罢休。吴培文这一走就是十年,鼎也就在他家一直埋藏着。
到了1946年6月,国民党安阳政府将鼎掘出,放到了县政府。同年10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六十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南京解放时,原本准备运送到台湾的鼎被解放军截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馆徽,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图形和图案。
据考证,司母戊鼎是商王室重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从司母戊的三个字的铭文来分析,所谓司,是祭祀,母是母亲,戊呢,是人名,是个称谓,专家通过查看甲骨文,发现里面提到过好几个戊。那么这个母亲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巨鼎又是哪一代商王铸造而成的呢?
考察商鼎,每一个时期的鼎都有不同的造型。就方鼎而言,早期的方鼎,腹部深,腿细长,或细高;晚期的商鼎,腹部变得浅一些,腿也变得粗短一些。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但这个答案还很模糊,无法确定是哪一位商王。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四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十二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再把“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合金配比与司母戊鼎作对比,发现两个合金配比情况极其相似。那么,司母戊鼎就很可能是与“妇好”同时代生产的器物。而史书和甲骨文上都有记载,“妇好”是武丁的王后。武丁还有一个王后,庙号就是“戊”。
这样,研究证据和专家意见大多倾向于,司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这个王后,那么,铸造这个巨鼎的人就应该是戊的儿子,两代商王“祖庚”或者“祖甲”了。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司母戊鼎名称考:中国商朝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6年在河南安阳地区发现,属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内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鼎盛时期的重要文物。这件青铜器的名称也有分歧,有的人也称它为“后母戊”,多数人依然称其为“司母戊”。商朝后期属于中国古文字基本开始形成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甲骨文、青铜铭文(后来发展成为金文),对于司母戊鼎上青铜铭文的认识,多数学者认同“司母戊”的命名,这不仅是基于古代甲骨文的基础,也是从文物本身的作用来命名。在古代“司”是权力的代名词,在奴隶社会的商代,崇尚鬼神的殷商人对祭祀更加重视,负责祭祀者的地位类似其他古文明的祭司,考古专家考证司母戊鼎在商朝就是被作为祭祀商王的母亲而使用的,在中国古文字中,“司”也同“祠”,“司”是在原始文字出现最初的商朝,崇尚鬼神的商朝人把祭祀就作为最高权力,后来文字逐步发展有了专门的“祠”作为祭祀的专用字,“司”依然作为权力标志继续使用。现代人有的解释古代的“司”与“后”是同义字,有的甚至解释司母戊鼎是祭祀商王后母,且不说在古代即使是后母,也都称为继母、嗣母、养母、嫡母等称呼,在铸造青铜器时,也不会特别要标明是否为亲生母亲。青铜铭文需要记载用途和铸造原因,不会仅仅记载母亲名字,司母戊鼎中的“司”就是标明铸造的原因和用途。而且在商朝时期中国还没有现代简化字,“司”是不可能与现代简化字“后”同义,在古代的“后”字写作是“後”。在古代有可能出现与现代相同的思想和观念,但是不可能出现与近现代简化字相同的文字,就像古代人不会拿着飞机、大炮作战,古代的物质条件决定了当时的生产工具和语言文字与现代不同。对待古代的思想和物质必须依据当时的实际环境客观对待,在古代称为圣人具有的道德品行,在现代往往成为一般的道德标准,但是也不意味现代人在任何方面都比古人强,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婴儿都比古人强,这就有些形而上学。至于用现代的物质名称和文字命名古物就显得不合时宜,用现代道德去要求古人也不可理喻,实事求是对待古今的差别才是正确的。

武丁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先后继位,父子三人开创了商朝一百多年的盛世,这时候商朝的国力非常强大,经济、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祭祀和礼仪了。

祖庚和祖甲的母亲名叫妇井,她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擅长种植庄稼。妇井去世后,祖庚和祖甲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决定为妈妈铸造一只鼎。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非常高超,那时候的人们可以按比例把铜、锡、铅几种不同的金属混合在一起,铸造出鼎、爵、尊等等精美的器物。不过,祖庚和祖甲想要铸造的这只鼑,可不是一只简单的鼎,它可是一只超级大鼎。

这只大鼎高1.3米,重八百多公斤,大约和15个成年人的体重差不多。铸造这样的大家伙,需要先分别铸造出零部件,然后再合成一个整体,制造工艺十分复杂,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这只鼎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鼎身上有很多精美的纹饰。有鱼纹、虎纹,还有饕餮纹。“饕餮”是古代的一种神兽,它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美食,把它铸在鼎上,表达了古人希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大鼎的内壁上刻了“司母戊”三个字,“戊”是妇井死后的封号,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祭祀母亲戊”,大鼎也就叫“司母戊鼎”了。而妇井也因为这只大鼎,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扩展资料:

司母戊鼎的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迄今发现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司母戊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32.84公斤。司母戊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器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兽类,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了吉祥如意、丰年足食的寓意。鼎的立耳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长方形鼎腹四隅皆饰扉棱,腹壁内有“司母戊”的铭文。
  “司母戊”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鼎的主人是谁,它是怎么被发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司母戊鼎的出土说起。。。
  上世纪初,在小屯村的带字甲骨文闻名天下,随着这一带大量甲骨和各种器物的出土,一个3000多年前的王朝――殷商,逐渐浮现出来。骤然间,这里成为了考古学家们和古董商人的搜宝之地。小屯村位于洹河南岸,对面北岸武官村的村民也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一件大宝贝而一夜暴富。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国民政府及驻军撤离安阳,这就更使探宝、挖宝之风盛行。
  1939年3月的一天,一村民用探杆在12米的地下发现了异常坚硬物,因发现地在吴培文家的祖坟区内,按照村规,吴培文可享有一半的利益,所以发现者找来了时年十八岁的吴培文。当时,侵华日军已经占领了安阳,安阳的飞机场距离武官村不到1公里,是日军的军事重地。日本驻军对附近的一切都紧密监视着。挖还是不挖,吴培文有些犯难了。挖?在祖坟地大动干戈,不仅惊动了先祖,还可能会引来日本人;不挖?如果消息走露了,非但自己得不到好处,日本人知道了更是鸡飞蛋打,国宝流失啊。。。吴培文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好奇心和发财致富的欲望占了上风,挖!深夜,吴培文找来了七八个兄弟,带着工具朝坟地走去。谁也不知道他们将会挖到什么,每一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各种期待。然而此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一次原以为普通的挖宝行为给宝鼎和他们自己都带来了不断的劫难。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

国宝鼎5:鼎中之王司母戊鼎,剖析它背后的故事



武丁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先后继位,父子三人开创了商朝一百zhi多年的盛世,这时候商朝的国力非常强大,经济、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祭祀和礼仪了。祖庚和祖甲的母亲名叫妇井,她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擅长种植庄稼。妇井去世后,祖庚和祖甲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决定为妈妈铸造一只鼎。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非常高超,那时候的人们可以按比例把铜、锡、铅几种不同的金属混合在一起,铸造出鼎、爵、尊等等精美的器物。不过,祖庚和祖甲想要铸造的这只鼑,可不是一只简单的鼎,它可是一只超级大鼎。这只大鼎高1.3米,重八百多公斤,大约和15个成年人的体重差不多。铸造这样的大家伙,需要先分别铸造出零部件,然后再合成一个整体,制造工艺十分复杂,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只鼎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鼎身上有很多精美的纹饰。有鱼纹、虎纹,还有饕餮纹。“饕餮”是古代的一种神兽,它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美食,把它铸在鼎上,表达了古人希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大鼎的内壁上刻了“司母戊”三个字,“戊”是妇井死后的封号,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祭祀母亲戊”,大鼎也就叫“司母戊鼎”了。而妇井也因为这只大鼎,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马未都讲后母戊鼎的神奇故事,最终发现者被奖励两千块
马未都讲后母戊鼎的神奇故事,最终发现者被奖励两千块

司母戊大方鼎介绍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

后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
说到后母戊鼎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这个鼎还是很厉害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很简单的,那就是这个鼎真的是又大又有故事,所以非常的珍贵,被誉为是国宝,那么最近有人问了,这个鼎这么厉害那么在什么博物馆呢?后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到底在哪个博物馆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往下看看吧!后母戊鼎存于中国国家...

作文:鼎的故事50个字 问问
时任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和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姚法圃带着一班警察,将大鼎从吴家大院东屋挖了出来。这一事件登载于当时的《民生报》:“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即司母戊鼎。1948年,大鼎...

司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里?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鼎,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

有哪些关于鼎的故事
周鼎身厚重,简纹饰,到了春秋战国,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轻,想来铸造技术大有提高。中国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铜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铜84.77%,锡11.64%,铅2.79%。司母戊鼎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的反映了什么
四羊方尊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杰作,其上的四只羊造型象征着吉祥和丰收,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司母戊鼎以其巨大的体积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祭祀活动的重视,以及君王在宗教仪式中的中心地位。利簋则是楚国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其上的神话故事和动物图案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

说《史记》(17)||有故事的继承人
我们历史书上经常说到的司母戊鼎就是他在位的时候为他的母亲制作的。看,他不是没有贡献嘛!至少他给我们的历史课本提供了素材。也有说司母戊鼎是祖甲制作的,反正不管是谁吧,司母戊鼎是商朝给我们中华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份礼物,这也证明了在那个年代我们的青铜器冶炼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祖庚在位短...

世界最大青铜鼎:少一个重要部分却仍是国宝,为何被错叫52年?
其实,后来我们看得到的展览出来的后母戊鼎鼎耳是被人们 补铸上去的 ,毕竟如此国宝不能以一个残缺的形象示人,其缺失的原因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故事, 历史 的遗憾也往往让人不愿过多触碰。2011年3月 ,后母戊鼎入驻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 其总重875千克,高133厘米,口长78厘米,足高46厘米...

司母戊鼎象征什么四羊方尊象征什么
司母戊鼎是现在最大的出土物,也是我国古老青铜文明的象征,此外四羊方尊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精品。司母戊鼎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腹内铭文了记述了武王伐纣的故事 -
何花圣之:[答案] 司母戊鼎腹内铭文是“后母戊“三个字.和武王伐纣没有关系. 实际上这是商朝铸造的鼎,不可能记述后来周灭商的故事.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
何花圣之:[答案] 用途: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故为孝心. 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密切配合.象征着商朝灿烂辉煌的文明.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腹内铭文了记述了武王伐纣的故事 -
何花圣之: 司母戊鼎腹内铭文是“后母戊“三个字.和武王伐纣没有关系.实际上这是商朝铸造的鼎,不可能记述后来周灭商的故事.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的经历 -
何花圣之: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的历史信息. -
何花圣之: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的来历? -
何花圣之: 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器,镇国之宝,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吴家柏树林(现殷墟王陵M260展厅).此鼎形制雄伟,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已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案和形状被定为国家博物馆馆徽.

东昌区17718799431: 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
何花圣之:[答案]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
何花圣之:[答案]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 -
何花圣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

东昌区17718799431: 司母戊鼎介绍 -
何花圣之: 司母戊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