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上的一个问题

作者&投稿:资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语文的几个问题~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一训练目的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每种形式都有它

独特的表达效果。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

件发生的场所;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说明,所

用材料是客观世界中的各类事物以及事理;目的是使读者明了这些事

物的特征(包括性质、状态、功能等人 议论,所用材料是作者对社会生

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抒情,所用

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呜。文章不能单独使用一种

表达方式。而要经常借助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或加深文章的内容,

使文章显得绚丽多彩,对读者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注意:

1.要用得自然。兼用的表达方式之于主要表达方式,如同枝叶之

于树干,都是自然的从它上面生长出来的,不能为兼用而兼用。

2.要用得灵活。主要的表达方式跟其他表达方式的结合是要有灵

活性,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要根据内容要求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

该叙述时娓娓道来,该写人时细致描绘,该抒情时发自肺腑,该议论时

发人深省。

3.要用的巧妙。所谓巧妙,就妙在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

的意图上。这种情况在抒情文中比较常见,因为作者的感情不能靠用

“喜”“怒”“哀”“乐”一类字眼来表示,还必须借助于对人、事、物的表述,

才能把这样的感情具体化,这就意味着记叙、说明、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都能在抒情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读者这一面,每到这些地方往往

觉得作者是在谈天说地,读得津津有味,却不知在情绪上早已受到感

染,待到读完全文,才醒悟到原来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各种表达方式的交错使用。叙事写人饱含激情,字里行间流露深

情,写景状物注入真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议中有叙,叙中

有议,夹叙夹议。力求用得自然、灵活、巧妙,给文章增加一点光彩。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 (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例④ 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于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种类:明喻 甲像乙。 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犹如……
暗喻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出说的人或事物。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部分代整体:咏罢低眉无写处, 5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运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出现。
借代和借喻异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就是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构成借代的基础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拟人:事物人化。 拟物:甲物乙物化。嘎子竖起耳朵听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比拟是仿照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来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比喻中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对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形式: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弱、低、浅"的夸张形式。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注意:夸张要合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要注意文体特征,像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 1严式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不能成分对句子)、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1、2句。 2宽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达到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3句。
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适宜不合。 2句子对偶: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比",对偶的基本特点是 "对称"。 2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 辞手法兼类现象。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 分句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 单句排比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 复句排比
反复(重现)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反复的种类: 1接连反复: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买儿救穷,砍头示众,密密杀戮,严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情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反复的作用: 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1谐音双关:我失骄杨群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语意双关: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反语的种类: 1表示讽刺的反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屡血痕抹杀了。 ……实在是标致极了…… 2习惯性的反语: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 3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的反语:几个女人有一点失望,也有一点伤心,各人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双关和反语虽然都有表里两层意思,但是:反语的表里意思是相反的;双关的表里意思是相关的。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顶真(顶针、联珠)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修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 这种语言方式适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事物确实具有这种关系时方可使用,否则就成了文字游戏了。
移用(移就)移用就是甲乙两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实际上就是词语活用: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用到物上。移用和拟人: 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修饰语的变化。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人化"。
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和移用的区别: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quot; 暗示"又挨打了"。 回环(回文)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断;顶真则不限于两个。回环是甲-乙,乙-甲;顶真是甲-乙,乙-丙。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呼人)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
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

描写手法分为:(1)衬托: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j
修辞手法:(1)比兴

要和后面一句一起看,
“独善其身”向来是个不够好的词儿。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君子处境困难时的不得已之举。在佛家看来,独善其身是“自了汉”所为,和救苦救难的菩萨不可同日而语。在我前几十年所受的教育里,独善其身颇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简直是贬义了。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可见好为人师的人实在太多了,但也说明了我们不愿独善其身的决心。而结果如何呢?是不是人人皆圣贤了呢?似乎未必。在旧社会,有一句骂人的话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如今,有“他在大谈廉政时被‘请’下台”的新闻。可见,有时候兼济天下竟然比独善其身还容易一些呢。

很喜欢《世说新语》里的这一则——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黄叔度是个牛医的儿子,出身寒微,但有像颜回一样的德行。和他在一起,如坐春风,如洗“精神桑拿”,灵魂得到无形的提升;若有些日子不见,就会意识到“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其实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见证了黄叔度的功绩: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不到“鄙吝之心”的)。我不知道黄叔度和周子居在一起时都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黄叔度绝不会“满嘴仁义道德”,他只是以他纯洁而芬芳的存在,春风化雨般地感染着他人。这就是“独善其身”的力量。

无论世态如何炎凉,人心如何浇薄,“善”永远是指引人类前进的明灯。一个人如果能真诚地为“独善其身”而努力,“善”到一定程度,就能自然而然地给他人以好的影响。这是一项切实而伟大的事业。

比况短语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较引人注目。从本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人们对比况短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层次分析这个问题上。本文准备从比况短语的构成形式入手,分析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格式“像……似的”和“好像……似的”,然后探讨比况短语的深层语义结构关系,从而
概括出比况短语的语义类型。
一、比况短语的构成形式
比况短语是由比况助词“似的”或“一样”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面构成的,这点语法常识谁都知道。但
比况短语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类短语,它的构成形式比一般短语的构成形式复杂。因为它横跨了语法
和修辞两个层面,它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因为比况助词不止一个,和比况助词配合使用的词和短语也比较
多,而一般语法教科书对比况短语的介绍又非常简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比况短语的构成形式进行一些探
讨。
(一)词+比况助词
(1)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鲁迅《故乡》)
(2)他乐得什么似的。(《现代汉语词典》)
(3)墨云滚似地黑了半边天。(《老舍《骆驼祥子》)
(4)冯超抿了一口咖啡,随便似地说:“还坚持原来的想法呀?”(张天民《创业》)
上面例句中加点的部分都是比况短语,名词、代词、动词和形容词加比况助词构成比况短语的情况比较
常见,但形式单一,我们不作过多的分析。
(二)短语+比况助词
这类比况短语的形式多样,我们把现代汉语中常出现的格式列出来。
(5)无穷无尽的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狄更斯《艰难时世》)
(6)我喊了他一声,他仿佛没听见似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7)突然,狼嗥似的警笛声传来(张天民《创业》)
(8)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10)小造反们,严严地挤了一洞,坐着的跟蒜瓣一样。(林斤澜《白儿》)
短语加比况助词构成比况短语,其中短语的结构类型常常是偏正式、主谓式和动宾式的。如例(5)的
比况短语是偏正短语中的定中短语“长蛇”加比况助词“似的”构成的,例(6)的比况短语是偏正短语中
的状中短语“仿佛没听见”加比况助词“似的”构成的,例(7)的比况短语是主谓短语“狼嗥”加比况助
词“似的”构成的。例(8)的比况短语是动宾短语“像绿宝石”加比况助词“一般”构成的,例(9)的
比况短语也是动宾短语“如流水”加比况助词“一般”构成的,例(10)的比况短语还是动宾短语“跟蒜
瓣”加比况助词“一样”构成的。动宾短语加比况助词构成的比况短语很有特色,其中“像……似的”是比
况短语中的典型格式,我们将另作分析。“如……一般”这类比况短语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动词“如”
还可以被“宛如、犹如、如同”等词替换。“跟……一样”这类比况短语在口头上运用的时候多,具有口语
色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构成比况短语的“跟”是动词,而不是介词。因为介词短语不能加比况助词构成比
况短语,介词短语也不能作比况助词作定语成分,这就限制了比况短语中的“跟”不是介词。
二、析“像……似的”与“好像……似的”
比况短语中最为常见的格式是“像……似的”,“好像……似的”又与“像……似的”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不是同一格式,因此我们把这两种格式单独列出来加以讨论。
1.像……似的
(11)敌人的探照订像一条白色的大蟒蛇似的晃动。(魏巍《挤垮它》)
(12)我像在哪儿见过他似的,可是想不起来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吴竞存和梁伯枢两位先生在分析“像……似的”的层次结构时指出:“‘像’是动词,可以表示比喻或
相似,它的句法结合形式是‘像’+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1)]我们认为,“像”出现在体词
性词语前面和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面的词性和语义特点是不同的。例(11)中的“像”和体词性词语“一
条白色的蟒蛇”组合时表达的意义是两个事物相比,也就是修辞学上常说的比喻,如果用动词“宛如、犹如
”去替换“像”,句子的意思不变,这说明“像”确实是一个动词。例(12)中的“像”和谓词性词语“
在哪儿见过他”组合时表达的意义是对情况不十分肯定的判断或感觉,如果用“仿佛、似乎、大概”之类的
副词去替换,句子的意义不会改变。如果我们用“宛如”这样的动词去替换谓词性词语前面的“像”,句子
就不通顺。这说明谓词性词语前面出现的“像”是副词,而不是动词。判断一个词的词性,主要是看它与哪
些词或短语进行组合,在组合时意义有无变化。如果意义没有改变,就是一个词;如果意义发生了变化,就
是两个词。用划分词类的标准来衡量,“像”也应该是两个词。虽然动词“像”和副词“像”都可以出现在
比况短语中,但它们的组合关系不同:一个是“动宾短语+比况助词”,一个是“状中短语+比况助词”。
吴竞存和梁伯枢两位先生在分析“像……似的”这类比况短语的层次结构时说:“‘……似的、’‘像……
’都是现代汉语表示比喻、类似的常用格式。”[(2)]按照这个说法,“像……似的“就是“像……”
和“……似的”两种格式的重合或叠用形式,“像……似的”就含有双重比喻性质。“动宾短语+似的”构
成的比况短语确实具有比喻的性质,因为动词“像”和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动宾短语本身就是修辞学上的一个
比喻,再加上比况助词“似的”,更强化了短语的比喻性质,这是修辞和语法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语言现象
。”状中短语+似的”构成的比况短语就不一定具备了比喻的性质,短语中虽有比况助词“似的”,但用来
构成比喻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似的”只是粘附在状中短语后面的语法形式,这是一种单纯的语法现象,因
此,我们认为“像……似的”虽是比况短语,却具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意义,是一种
比较特殊的同形异构现象。
2.好像……似的
(13)蔚蓝的青气好像波纹似的在山峦间荡漾。(绥拉菲摩维支《山@①(不清)》)
(14)他好像不怎么舒服似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好像……似的”也是比况短语中的
一种常见格式。因为“好像……似的”与“像……似的”在格式上有相同之处,表达的意义也差不多,不少
人就认为“好像”与“像”的词性相同,都是动词。这种类推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根据语言事实来分析“好
像”的特点,例(13)的“好像”出现在体词性词语“波纹”的前面,表示两个事物相似,只是表达的相
似程度比动词“像”深一些。“好像”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果用“很”替换“好”,句子的意义不变。这说
明“好像”是一个短语,“像”是动词,“好”是副词。“好”修饰“像”,这在现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
现象。如“红的好像火,白的好像雪,蓝的好像天,绿的好像草。”句中的“好”可以用其他副词来替换:
“红的很像火,白的就像雪,蓝的多像天,绿的恰像草。”这说明出现在体词性词语前面的“好像”是两个
词。比况短语“好像……似的”是由“动宾短语+似的”构成的。“好像”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面和“像”
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面一样,也表达了对情况不十分肯定的判断或感觉这个意义。如例(14)“好像不怎
么舒服”中的“好像”就具有估计和猜测的意义。“好像”可以被副词,“好像”可以被副词“仿佛、大概
、似乎”替换,但不能用动词“宛如”去替换,这说明谓词性词语前面的“好像”“是副词,“好像……似
的”是“状中短语+似的”构成的。“好像……似的”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也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意
义,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同形异构现象。
三、比况短语的语义类型
现代汉语语法教科书上都说比况短语表示比喻,这个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吕叔湘先生在80年代初分
析“像”的用法时曾说:“‘像’有时用于比拟。”举的例子是“他像一只好斗的公鸡。”[(3)]吕先
生未提到比况短语。陆险明先生也说过比况短语表示比拟[(4)]。专家们认为“像”可以用于比拟,比
况短语可以表示比拟,但未作分析。他们所说的比拟也许包含了比喻。比喻和比拟都与想象有关,在心理学
上有一定的联系,这两种辞格又常常融合在一起使用,喻中有拟,拟中含喻。不过,这只是本文的观点,专
家们说的比拟是否包含比喻,我们不打算讨论,但对比况短语表示比喻这一传统的观点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
,并从语义方面对比况短语进行描写。
1.比喻性比况短语
(15)眼角上嵌上了鹰爪似的皱纹。(胡可《在战斗里成长》)
(16)他那颗伟大而闪光的心像大阳一样,是不灭的(郭云梦《彭总在囹圄中的二三事》
比况短语不是自由短语,它加上语调不能独立成句,我们只有把它放在句子当中去进行考察。例(15
)这个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就包含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具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相同点和相异点。“
眼角上的皱纹”是描绘说明的对象,即本体.“鹰爪”是用来描绘说明本体的喻体,“鹰爪”和“皱纹”在
形状上具有相同点或相似点,但它们是不同的事物,当然具有不同点。例(16)这个句子也具有比喻的四
个要素。一个比喻从深层结构转换到表层结构,通常采用组合、移位、增添和省略等手法构成一定的语法结
构关系。例(15)这个句子包含的比喻在表层的表现形式是喻体和本体通过组合构成定中关系,还增添了
比况助词“似的”,整个比况短语移位作定语成分,深层结构的语义关系是构成表层语法结构关系的基础。
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就是因为深层结构具备了构成比喻的四个要素。因此,我们讨论和研究比况短语离不开修
辞学上的比喻。以比喻为基础构成的比况短语,我们称为比喻性比况短语。
2.比拟性比况短语
(17)整个山林像沸腾了一样,冒着无边的雪气。(曲波《林海雪原》)
(18)天是那样蓝,几乎透明似的。(茅盾《风景谈》)从深层的语义关系来看,例(17)的本体
是“整个山林”,喻体是什么呢?找不出来。从表层结构所用的词语“沸腾”来看,可以推测喻体是液体之
类的东西,因为液体加热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沸腾,并产生气体。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个句子隐含了一个比
喻。例(18)用来比喻湛蓝天空的喻体是具有透明属性的物体,这个物体也没有出现,整个句子不具备构
成比喻的语义基础。相反,人们通过想象,用描写其他事物的词语直接描写本体,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
写,这正是修辞学上的比拟。表层结构虽增添了比况助词,这只是构成比况短语的语法标志,并不代表比喻
。因此,我们把这类比况短语叫做比拟性比况短语。
3.猜测性比况短语
(19)他们俩仿佛很熟悉似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20)刚才像有人往屋里探了一下头似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例(19)和(20)两
个句子,无论从深层结构还是从表层结构来看,都分析不出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找不出构成比拟的本
体和拟体。比况助词附着在谓词性词语后面,而且出现在句末,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构成比况短语的标志
,二是对句子表达的意思起了肯定和强调的作用。如果我们去掉句末比况助词,句子的意义一点儿没变,只
是肯定的语气减弱。由于比况短语中有表示猜测或估计的副词“仿佛、像”出现,使比况短语甚至整个句子
都带有猜测的意义。因此,我们把这类比况短语叫做猜测性比况短语。
从语义方面对比况短语进行分类,只是一个尝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陆险明《析“像……似的”》,《语文月刊》1982年第1期。

【原文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078-081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王宗联
【复印期号】199501
【标 题】论比况短语
【正 文】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比况短语的构成形式,并对其中的两种常用格式“像……似的”和“好像……似
的”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它们各自具有两种不同的构造方式,即“动宾短语+似的”和“状中短语+似的”
。动宾式比况短语具有比喻性质,状中式比况短语不具有比喻性,并提出这两种格式都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同
形异构现象。本文还从深层的语义结构入手,结合修辞格把比况短语分为比喻性的、比拟性的和猜测性的三
类,对比况短语表示比喻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比况短语 判断感觉 语法 语义 比喻性 比拟性 猜测性
比况短语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较引人注目。从本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人们对比况短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层次分析这个问题上。本文准备从比况短语的构成形式入手,分析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格式“像……似的”和“好像……似的”,然后探讨比况短语的深层语义结构关系,从而
概括出比况短语的语义类型。
一、比况短语的构成形式
比况短语是由比况助词“似的”或“一样”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面构成的,这点语法常识谁都知道。但
比况短语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类短语,它的构成形式比一般短语的构成形式复杂。因为它横跨了语法
和修辞两个层面,它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因为比况助词不止一个,和比况助词配合使用的词和短语也比较
多,而一般语法教科书对比况短语的介绍又非常简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比况短语的构成形式进行一些探
讨。
(一)词+比况助词
(1)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鲁迅《故乡》)
(2)他乐得什么似的。(《现代汉语词典》)
(3)墨云滚似地黑了半边天。(《老舍《骆驼祥子》)
(4)冯超抿了一口咖啡,随便似地说:“还坚持原来的想法呀?”(张天民《创业》)
上面例句中加点的部分都是比况短语,名词、代词、动词和形容词加比况助词构成比况短语的情况比较
常见,但形式单一,我们不作过多的分析。
(二)短语+比况助词
这类比况短语的形式多样,我们把现代汉语中常出现的格式列出来。
(5)无穷无尽的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狄更斯《艰难时世》)
(6)我喊了他一声,他仿佛没听见似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7)突然,狼嗥似的警笛声传来(张天民《创业》)
(8)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10)小造反们,严严地挤了一洞,坐着的跟蒜瓣一样。(林斤澜《白儿》)
短语加比况助词构成比况短语,其中短语的结构类型常常是偏正式、主谓式和动宾式的。如例(5)的
比况短语是偏正短语中的定中短语“长蛇”加比况助词“似的”构成的,例(6)的比况短语是偏正短语中
的状中短语“仿佛没听见”加比况助词“似的”构成的,例(7)的比况短语是主谓短语“狼嗥”加比况助
词“似的”构成的。例(8)的比况短语是动宾短语“像绿宝石”加比况助词“一般”构成的,例(9)的
比况短语也是动宾短语“如流水”加比况助词“一般”构成的,例(10)的比况短语还是动宾短语“跟蒜
瓣”加比况助词“一样”构成的。动宾短语加比况助词构成的比况短语很有特色,其中“像……似的”是比
况短语中的典型格式,我们将另作分析。“如……一般”这类比况短语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动词“如”
还可以被“宛如、犹如、如同”等词替换。“跟……一样”这类比况短语在口头上运用的时候多,具有口语
色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构成比况短语的“跟”是动词,而不是介词。因为介词短语不能加比况助词构成比
况短语,介词短语也不能作比况助词作定语成分,这就限制了比况短语中的“跟”不是介词。
二、析“像……似的”与“好像……似的”
比况短语中最为常见的格式是“像……似的”,“好像……似的”又与“像……似的”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不是同一格式,因此我们把这两种格式单独列出来加以讨论。
1.像……似的
(11)敌人的探照订像一条白色的大蟒蛇似的晃动。(魏巍《挤垮它》)
(12)我像在哪儿见过他似的,可是想不起来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吴竞存和梁伯枢两位先生在分析“像……似的”的层次结构时指出:“‘像’是动词,可以表示比喻或
相似,它的句法结合形式是‘像’+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1)]我们认为,“像”出现在体词
性词语前面和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面的词性和语义特点是不同的。例(11)中的“像”和体词性词语“一
条白色的蟒蛇”组合时表达的意义是两个事物相比,也就是修辞学上常说的比喻,如果用动词“宛如、犹如
”去替换“像”,句子的意思不变,这说明“像”确实是一个动词。例(12)中的“像”和谓词性词语“
在哪儿见过他”组合时表达的意义是对情况不十分肯定的判断或感觉,如果用“仿佛、似乎、大概”之类的
副词去替换,句子的意义不会改变。如果我们用“宛如”这样的动词去替换谓词性词语前面的“像”,句子
就不通顺。这说明谓词性词语前面出现的“像”是副词,而不是动词。判断一个词的词性,主要是看它与哪
些词或短语进行组合,在组合时意义有无变化。如果意义没有改变,就是一个词;如果意义发生了变化,就
是两个词。用划分词类的标准来衡量,“像”也应该是两个词。虽然动词“像”和副词“像”都可以出现在
比况短语中,但它们的组合关系不同:一个是“动宾短语+比况助词”,一个是“状中短语+比况助词”。
吴竞存和梁伯枢两位先生在分析“像……似的”这类比况短语的层次结构时说:“‘……似的、’‘像……
’都是现代汉语表示比喻、类似的常用格式。”[(2)]按照这个说法,“像……似的“就是“像……”
和“……似的”两种格式的重合或叠用形式,“像……似的”就含有双重比喻性质。“动宾短语+似的”构
成的比况短语确实具有比喻的性质,因为动词“像”和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动宾短语本身就是修辞学上的一个
比喻,再加上比况助词“似的”,更强化了短语的比喻性质,这是修辞和语法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语言现象
。”状中短语+似的”构成的比况短语就不一定具备了比喻的性质,短语中虽有比况助词“似的”,但用来
构成比喻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似的”只是粘附在状中短语后面的语法形式,这是一种单纯的语法现象,因
此,我们认为“像……似的”虽是比况短语,却具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意义,是一种
比较特殊的同形异构现象。
2.好像……似的
(13)蔚蓝的青气好像波纹似的在山峦间荡漾。(绥拉菲摩维支《山@①(不清)》)
(14)他好像不怎么舒服似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好像……似的”也是比况短语中的
一种常见格式。因为“好像……似的”与“像……似的”在格式上有相同之处,表达的意义也差不多,不少
人就认为“好像”与“像”的词性相同,都是动词。这种类推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根据语言事实来分析“好
像”的特点,例(13)的“好像”出现在体词性词语“波纹”的前面,表示两个事物相似,只是表达的相
似程度比动词“像”深一些。“好像”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果用“很”替换“好”,句子的意义不变。这说
明“好像”是一个短语,“像”是动词,“好”是副词。“好”修饰“像”,这在现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
现象。如“红的好像火,白的好像雪,蓝的好像天,绿的好像草。”句中的“好”可以用其他副词来替换:
“红的很像火,白的就像雪,蓝的多像天,绿的恰像草。”这说明出现在体词性词语前面的“好像”是两个
词。比况短语“好像……似的”是由“动宾短语+似的”构成的。“好像”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面和“像”
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面一样,也表达了对情况不十分肯定的判断或感觉这个意义。如例(14)“好像不怎
么舒服”中的“好像”就具有估计和猜测的意义。“好像”可以被副词,“好像”可以被副词“仿佛、大概
、似乎”替换,但不能用动词“宛如”去替换,这说明谓词性词语前面的“好像”“是副词,“好像……似
的”是“状中短语+似的”构成的。“好像……似的”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也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意
义,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同形异构现象。
三、比况短语的语义类型
现代汉语语法教科书上都说比况短语表示比喻,这个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吕叔湘先生在80年代初分
析“像”的用法时曾说:“‘像’有时用于比拟。”举的例子是“他像一只好斗的公鸡。”[(3)]吕先
生未提到比况短语。陆险明先生也说过比况短语表示比拟[(4)]。专家们认为“像”可以用于比拟,比
况短语可以表示比拟,但未作分析。他们所说的比拟也许包含了比喻。比喻和比拟都与想象有关,在心理学
上有一定的联系,这两种辞格又常常融合在一起使用,喻中有拟,拟中含喻。不过,这只是本文的观点,专
家们说的比拟是否包含比喻,我们不打算讨论,但对比况短语表示比喻这一传统的观点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
,并从语义方面对比况短语进行描写。
1.比喻性比况短语
(15)眼角上嵌上了鹰爪似的皱纹。(胡可《在战斗里成长》)
(16)他那颗伟大而闪光的心像大阳一样,是不灭的(郭云梦《彭总在囹圄中的二三事》
比况短语不是自由短语,它加上语调不能独立成句,我们只有把它放在句子当中去进行考察。例(15
)这个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就包含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具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相同点和相异点。“
眼角上的皱纹”是描绘说明的对象,即本体.“鹰爪”是用来描绘说明本体的喻体,“鹰爪”和“皱纹”在
形状上具有相同点或相似点,但它们是不同的事物,当然具有不同点。例(16)这个句子也具有比喻的四
个要素。一个比喻从深层结构转换到表层结构,通常采用组合、移位、增添和省略等手法构成一定的语法结
构关系。例(15)这个句子包含的比喻在表层的表现形式是喻体和本体通过组合构成定中关系,还增添了
比况助词“似的”,整个比况短语移位作定语成分,深层结构的语义关系是构成表层语法结构关系的基础。
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就是因为深层结构具备了构成比喻的四个要素。因此,我们讨论和研究比况短语离不开修
辞学上的比喻。以比喻为基础构成的比况短语,我们称为比喻性比况短语。
2.比拟性比况短语
(17)整个山林像沸腾了一样,冒着无边的雪气。(曲波《林海雪原》)
(18)天是那样蓝,几乎透明似的。(茅盾《风景谈》)从深层的语义关系来看,例(17)的本体
是“整个山林”,喻体是什么呢?找不出来。从表层结构所用的词语“沸腾”来看,可以推测喻体是液体之
类的东西,因为液体加热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沸腾,并产生气体。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个句子隐含了一个比
喻。例(18)用来比喻湛蓝天空的喻体是具有透明属性的物体,这个物体也没有出现,整个句子不具备构
成比喻的语义基础。相反,人们通过想象,用描写其他事物的词语直接描写本体,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
写,这正是修辞学上的比拟。表层结构虽增添了比况助词,这只是构成比况短语的语法标志,并不代表比喻
。因此,我们把这类比况短语叫做比拟性比况短语。
3.猜测性比况短语
(19)他们俩仿佛很熟悉似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20)刚才像有人往屋里探了一下头似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例(19)和(20)两
个句子,无论从深层结构还是从表层结构来看,都分析不出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找不出构成比拟的本
体和拟体。比况助词附着在谓词性词语后面,而且出现在句末,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构成比况短语的标志
,二是对句子表达的意思起了肯定和强调的作用。如果我们去掉句末比况助词,句子的意义一点儿没变,只
是肯定的语气减弱。由于比况短语中有表示猜测或估计的副词“仿佛、像”出现,使比况短语甚至整个句子
都带有猜测的意义。因此,我们把这类比况短语叫做猜测性比况短语。
从语义方面对比况短语进行分类,只是一个尝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陆险明《析“像……似的”》,《语文月刊》1982年第1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不清)

慢慢看····························

比喻的短语

比较情况的短语么


四下语文《小英雄雨来》一文提一个问题解答
例如,你可以提一个问题:雨来的家乡为什么叫芦花村?(解答: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有关语句回答即可)再如,可问: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这样解答:他游泳本领高,是一个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坚强的孩子。又如,可问:课题中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这样...

有关语言字词的一些问题
例8:高三理科班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课程。例9: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04年高考全国卷Ⅳ)5.作文命题中的文...

(高手来)一个准高中生关于语文的一串问题(我满意了保证再追加可以追加...
(高手来)一个准高中生关于语文的一串问题(我满意了保证再追加可以追加的最多分) 1.什么叫“借代”?解释并请举例...2.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这三个之间有什么不同吗?3.什么叫“白描”?解释并请举例...4.什么叫“赋、比、兴”?解释并请举例...5.什么叫“... 1.什么叫“借代”?解释并请举例...

一个语文修辞手法问题
所有文章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大概有以下一些: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对比、排比、反语、通感 等等.例如摘录下面一些供你参考的有修辞手法及运用: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给近年的语文高考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型,那就是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对修辞这一考点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修辞的应用性较强...

...理解中都有这种问题“文章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遇到这种怎么答...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只能根据文中所写的情节、事件来分析了,先分清楚写了哪几件事,至少一件事可以体现一个特点,挑最能体现的特点写,几个事件的特点一累积,人物形象就差不多概括完了。写答案的时候,尽量不要用长句,老师没那多的时间帮你在一个个句子中找关键词,所以用短句、短语、词语最好...

2019年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课蝙蝠和雷达根据全文提一个问题可以提什么...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

关于初一语文的一些问题
这里是一些语文常识,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一、 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C....

问一个关于语文语法的问题!一个很长的句子有多个名词和动词如何确定主谓...
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可以看图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名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3.宾语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4.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的几个问题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请教一个语文问题
1、数量短语:一个、二斤、四里、三次、一回、三只、一碗、两包 2、指量短语:这种、那种、这堆、这次、那回。十、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加名、介加代、介加名词短语 例如:为人民(服务) 对群众(说) 从现在(起) 关于课堂纪律问题 当黎明到来的...

斗门区17544005663: 关于语文的一个小问题!韩愈的散文尤其著名,有“()”的美誉?有《 》,被列为“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
市雄欣畅:[答案] “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祭十二郎文》,被列为“铭文”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斗门区17544005663: 有关语文的问题,非常疑惑不解.... -
市雄欣畅: 中国的汉字蕴含丰富,不能单独的去从词面上去理解.贬义的对立面就肯定是褒义,反之亦然!但是同一个词,放在不同的前提,它的意义就会变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来看,独善其身是褒义.但是换了穷为前提,那就是贬义了.!

斗门区17544005663: 语文上的问题"蒙辞以军中多务"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是:__ --
市雄欣畅:[答案] 蒙以军中事务多辞

斗门区17544005663: 一个有关语文读音的小问题“海曲”:海隅,指齐鲁一带临海的地方.那么,“海曲”中的“曲”字应该读成第一声还是第三声啊?(“曲”字有两个读音)... -
市雄欣畅:[答案] 第一声 东汉初年,博学名士梁鸿曾在今五莲县北部的高泽一带活动过.此地在西汉初年为海曲县辖.故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窜梁鸿于海曲”之句. 还有希望你以后不要用这种知道的方式进行提问了 让费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 最好...

斗门区17544005663: 关于语文文言文方面的一些问题关于《孟子》二章一文中的1.联系历史或现实为文中补充两个事例.2.孟子在这段文字中阐述了什么观点?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市雄欣畅:[答案] 1.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舍生取义 启发:要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

斗门区17544005663: 语文的语言上关于表达意思的问题在一个集市上,卖萝卜的摊主在喊:“刚上市的萝卜,赛过黄鸭梨.”他身边一个卖黄鸭梨的汉子,听到喊声,笑了笑,也喊... -
市雄欣畅:[答案] 说萝卜赛过梨,是强调萝卜的新鲜可口,说梨有萝卜价是强调物美价廉,价格便宜.

斗门区17544005663: 两个语文问题1.将“他的字写得真漂亮”改为否定句(不是双重否定句)2.中国有哪四大别称(华夏 神州 九州写了)第一题意思不能变,保持原意 -
市雄欣畅:[答案] 一.他的字写得真不漂亮 二.1、赤县神州 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

斗门区17544005663: 有关语文的问题
市雄欣畅: 你这问题范围太广了,难怪没人(除了我)回答,关于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是要喜欢课外阅读,那么语文分数就算不太高文学素养都很高了,那么语言就不会糟到哪去了,还有就是注重积累,准备一个摘抄本,抄一些你觉得优美值得收藏的句子,段落,诗等,并且要不定时去翻翻,这样达到一定量后,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了,那么语文就算学人门了,至于要成功,还是小学老师都开始讲的坚持

斗门区17544005663: 两个语文方面的问题. -
市雄欣畅: 1.“此”——话说从前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在路旁看到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路不通〉四个字,刚好有一孩童迎面走来,孔子随即问他,牌子上的字是否认识,这孩童立刻回说:「除第一个字外其余三个字都认识.」孔子又问道:「读过什么书啊」」孩童回答:「诵毕论语.」孔子顿觉纳闷奇怪,事后查阅,发觉论语书中确无〈此〉字.凡是要用〈此〉字时,皆以〈斯〉字表达.(有点不同) 2.”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山市》 (清)蒲松龄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斗门区17544005663: 语文的小问题!
市雄欣畅: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介 词: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