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朕 殿下称呼的由来

作者&投稿:竹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殿下、陛下、圣上、万岁、寡人、孤家、朕、本宫、哀家等称呼的由来及不同之处~

1、殿下是皇帝嫡长子的称呼,陛下和圣上和万岁是臣子百姓对皇帝的称呼,寡人作为皇帝的自称、孤家是前秦以前的皇帝自称,朕是由秦始皇开始的自称,本宫是皇帝妃子或者皇太后的自称,只有皇太后或者皇后自称哀家本宫。
2、由来
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皇太子、诸侯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圣上封建时代臣民对在位的皇帝的尊称。
“万岁”一词究竟在何时归帝王专用呢?史学界意见并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汉高祖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一种意见认为,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汉朝在皇帝以外也有使用“万岁”的情况。
如汉朝礼仪规定,对皇太子亦可称万岁。当时皇族中还有以“万岁”为名的,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从汉到唐,对人臣称“万岁”的事例,也是不绝于书,不胜枚举。到了宋朝,“万岁”之称人臣才决不可染指。
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讷,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吁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可见,到宋朝,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万岁。
寡人: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孤家前秦以前的皇帝自称。朕是由秦始皇开始自称的。是因为宫中有很多宫殿,只要是一个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因此本宫可以认为是古代皇宫中有地位的女子自称。
哀家一词仅用于丧夫的皇后,而且仅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出现,历史真实中的皇后,无论何时都不自称哀家。哀家一词为今人杜撰之词,多出现在帝王将相内容的影视作品中,主要使用对象为古代死了丈夫的皇后或皇太后。哀家一词主要由哀子一词演变而来。
《礼记.杂记上》: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古时居父母丧者的自称为哀子,后来,父在而居母丧者自称哀子。历史上不论皇家还是农家,死了丈夫的妇女没有自称为哀家,而多自谦为奴家或贱妇。
3、不同之处
几个称呼相比不同之处很多,首先就是由来不同,然后称呼所代表的身份地位不同、寓意也各不相同等等。
除了这些称谓还有天子、君主、君上、君王、主公、主上等很多。

扩展资料
秦始皇根据三皇五帝创建了皇帝制度,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皇上”、“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官家”、“至尊”等。
很多读者对“陛下”、“殿下”、“阁下”等称呼并不陌生,这些都是尊称,但既然是尊称,为什么叫“下”呢?人们都是以“上”为尊,“皇上”怎么成了 “陛下”呢?
原来,从这些尊称的本义上来考证,“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阁下”也都不是叫对方本人的。“陛下”中的 “陛”实际上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经解释说,皇帝派他的近臣拿着兵器站在宫殿的台阶下,以防不测。
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进一步解释说:“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无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谈,只好让皇帝的近臣代为转告,所以一声“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转告皇上。话又说回来,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臣子也不是绝对不能直接与皇上说话,但是礼节不能省略,所以,与皇上说话前叫一声“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陛下”的问题解决了,“殿下”、“阁下”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尊称的意思其实都一样,表示自己不敢和对方直接说话,要请人代为转达,以此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殿下”一般是对皇太后、皇后、太子、诸王的尊称,但是历朝历代略有不同,“阁下”是对一般人的尊称,还用于外交场合。
另外,“足下”也是对别人的尊称,但是与“陛下”、“殿下”、“阁下”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陛下

陛下  无论我们看历史电视剧或电影,只要剧中有皇帝出现,就会听到群臣们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称呼皇帝。为什么称皇帝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荆轲刺秦王》:“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为“陛见”,此指臣下见皇帝。《后汉书.戴封传》:“公车征,陛见,对策第一。”  殿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谢庄《庆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又有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按,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郡王。一说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事物纪原》卷二:“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国时已称皇太后为殿下,见《三国.魏书.三少帝纪》。  阁下  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膝下  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郑玄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宇文护《报母书》:“违离膝下,三十五年。”这是说自己离别母亲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周礼.春宫.巾车》:“建大麾。”“麾”,亦作“指挥”、“招手”讲。麾下,谓在将帅旗之下。《史记.魏其武安侯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麾下,所杀伤数十人。”《汉书.李广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麾下”亦是对将帅的敬称,《三国志.吴书.张弦传》谏孙策“愿麾下重天授资,副四海之望,毋令国内上下危惧。”  在下  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辞,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  足下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意思是说:担心损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坏了您仁义的声名,所以逃到赵国。《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意思是说:阎乐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评胡亥说:“您骄傲任意,随便杀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请您自己想一想。”这是臣子称君主的例子。又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还有《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谢曰:‘……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战国以后,不仅是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可以用“足下”来称呼。如《史记.季布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说,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揖说:“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声传扬到四方,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异苑》对“足下”的解释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认同这个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駰集解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陛下:臣下对君主的尊称,秦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为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侧近臣与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无论我们看历史电视剧或电影,只要剧中有皇帝出现,就会听到群臣们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称呼皇帝。为什么称皇帝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荆轲刺秦王》:“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为“陛见”,此指臣下见皇帝。《后汉书.戴封传》:“公车征,陛见,对策第一。”

朕: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朕 zhèn
[释义]①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②预兆:朕兆。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朕 <名> 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为始皇帝”。
征兆,迹象:~兆。无~。

殿下

1.殿阶之下。《庄子·说剑》:“得五六人,使奉剑於殿下,乃召 庄子 。”《史记·刺客列传》:“ 秦 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汉书·东方朔传》:“是时, 朔 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 董偃 有斩罪三,安得入乎?’”

2.因卑达尊之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1) 汉 魏 以后对诸侯王、太子、诸王的尊称。《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初,太子未定,而 临菑侯 植 有宠, 丁仪 等并赞翼其美。 太祖 问 顒 , 顒 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指 魏王 曹操 )深重察之!’” 晋 王羲之 《与会稽王笺》:“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 南朝 宋 谢庄 《太子元服上至尊表》:“伏维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

3.因卑达尊之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三国 魏 对皇太后、 唐 以后对皇太后、皇后亦称“ 殿下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辛卯,羣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六合。’”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 汉 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 汉 之前未闻。 唐 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至 唐 初制令,惟皇太后、皇后,百官上疏称殿下,至今循用之。”

4.因卑达尊之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太平天囯 时对诸王及王子的尊称。《太平礼制》:“第三子,臣下呼称王三殿下千岁。”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殿下所谕官衔、名爵并蒙钦定士子各衔,固是名正义彰。”

5.因卑达尊之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今对君主国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等的尊称。

6.下等,下劣。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如此阴阳和而效贤不肖,则 尧 以洪水得黜, 汤 以大旱为殿下矣。”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谢庄《庆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又有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按,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郡王。一说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事物纪原》卷二:“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国时已称皇太后为殿下,见《三国.魏书.三少帝纪》。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
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
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
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陛下

无论我们看历史电视剧或电影,只要剧中有皇帝出现,就会听到群臣们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称呼皇帝。为什么称皇帝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荆轲刺秦王》:“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为“陛见”,此指臣下见皇帝。《后汉书.戴封传》:“公车征,陛见,对策第一。”
殿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谢庄《庆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又有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按,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郡王。一说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事物纪原》卷二:“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国时已称皇太后为殿下,见《三国.魏书.三少帝纪》。

阁下
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膝下
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郑玄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宇文护《报母书》:“违离膝下,三十五年。”这是说自己离别母亲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周礼.春宫.巾车》:“建大麾。”“麾”,亦作“指挥”、“招手”讲。麾下,谓在将帅旗之下。《史记.魏其武安侯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麾下,所杀伤数十人。”《汉书.李广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麾下”亦是对将帅的敬称,《三国志.吴书.张弦传》谏孙策“愿麾下重天授资,副四海之望,毋令国内上下危惧。”

在下
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

足下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意思是说:担心损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坏了您仁义的声名,所以逃到赵国。《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意思是说:阎乐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评胡亥说:“您骄傲任意,随便杀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请您自己想一想。”这是臣子称君主的例子。又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还有《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谢曰:‘……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战国以后,不仅是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可以用“足下”来称呼。如《史记.季布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说,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揖说:“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声传扬到四方,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异苑》对“足下”的解释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认同这个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駰集解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陛下”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

“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朕”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殿下的由来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谢庄《庆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又有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按,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郡王。一说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事物纪原》卷二:“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国时已称皇太后为殿下,见《三国.魏书.三少帝纪》。


荆州区13153891464: 陛下这个词的由来? -
豫仁咳喘:[答案] 陛下 无论我们看历史电视剧或电影,只要剧中有皇帝出现,就会听到群臣们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称呼皇帝.为什么称皇帝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

荆州区13153891464: 古代为什么皇上叫陛下?
豫仁咳喘: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

荆州区13153891464: 为什么要把皇帝叫做“陛下”?
豫仁咳喘: 殿下,皇帝的宝座下面的基座古代称为丹陛,通常大臣上朝时不能直视皇帝,而要把目光放在丹陛以下,所以把皇帝又称陛下. 殿下,皇帝的儿子住的宫殿,一般人不能直视宫殿之上,所以把皇子们称为殿下. 阁下,意思大致同上,是对大臣或官员的称呼(不敢正视你的楼阁之上) 足下,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不敢正视你的脸而要把目光放在你的脚下) 这四种是古代比较尊贵的称呼.

荆州区13153891464: 古代皇帝为什么自称“朕,大臣们为什么叫皇帝陛下”?为什么啊
豫仁咳喘: 朕 zhèn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 就会听到群臣们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称呼皇帝.为什么称皇帝为“陛...

荆州区13153891464: 皇上为何称陛下?
豫仁咳喘: 对君主的尊称,唐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为面壁思过,下为无上微妙含义(出于开经偈),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始皇帝 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皇上”、“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

荆州区13153891464: “陛下”这个词的由来~! -
豫仁咳喘: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由于古代臣子和帝王离的比较远,所以必须先和靠近陛的侍者说,然后由侍者告诉帝王. 后来臣子可以进殿入见天子了,由于离的近了,于是就不需要侍者传达消息了,但是和帝王说话又不能直呼其名,就吧陛下做为对帝王的敬称了.

荆州区13153891464: 古代太子的尊称为什么叫殿下 -
豫仁咳喘: “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或“殿”,丞相府中只能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诸侯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 “殿下”称呼的由...

荆州区13153891464: 陛下是什么意思? -
豫仁咳喘:[答案] 读音:bì xià 下臣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为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下.侧近臣与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很多读者对“陛下”、“殿下”、“阁下”等称呼并不陌生,这...

荆州区13153891464: 为什么皇帝叫做陛下,而王爷世子什么得只能叫做殿下? -
豫仁咳喘: 臣下对君主的尊称,秦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为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侧近臣与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