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

作者&投稿:廖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需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

  江城子·中秋

  千古只见夜月明。星无语,苍穹静。中秋佳节,忽起故园情。百草萋萋霜风紧,独黄花,傲时令。

  十年书声谁人听?寒窗苦,破坚冰。远游求学,何必叹零丁。若是胸怀凌云志,当放歌,《男儿行》。

  满江红·端午

  清风送暑,醒尽了、千家万户。抬望眼、艳阳当头,今日无雨。门前家家挂菖蒲,儿女纷纷戴锁符。桥头上、年少争竞渡,急浪舞。

  泾河愚,天帝怒:剐龙台,神作古。可惜正则,汨罗江畔苦。大厦将倾扶不得,暗伤《离骚》魂断处。怨无酒,祭与江中物,勿争黍。

  春·清明 夏·端午

  春风得意雨如丝, 清风含笑迎夏暑,

  一川原野碧玉湿。 百花竞放待重五。

  青草苏醒因春唤, 河水青碧无萧瑟,

  红杏却正夺头枝。 桥头急浪蹁跹舞。

  山间坟头添新土, 端阳佳节今又是,

  独留后人断魂痴。 菖蒲雄黄辟五毒。

  儿女踏青心正急, 灵均人若生逢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必无魂断汨罗苦。


  秋·重阳 冬·春节

  一束菊花压群芳, 树木萧条百花煞,

  两岸垂柳弱艳阳。 寒冬时节无雨涯。

  瑟瑟秋风今又是, 爆竹阵阵迎新岁,

  登高饮酒品佳酿。 远游儿女尽归家。

  群花含苞待人赏, 明年亦有明年事,

  茱萸不插亦猖狂。 莫道年少仍可夸。

  敢学晚香傲时令, 合家聚饮屠苏酒,

  方是我辈好儿郎。 笑随垂髫贴年画。

  中华颂


  清明

  清明时节雨无涯,静坐前庭看落花。

  儿女纷忙为祭祖,回首夕阳已西斜。


  端午

  七国征战争天下,能臣贤士君王夸。

  独有楚国正则公,今朝端午为祭他。


  庆中秋

  一斛银光泻床头,求学不知何日休。

  中秋佳节明月夜,男而已无少年愁。


  重阳

  十数惟九乃至阳,晚香因风愁断肠。

  远游怀念居家日,合家聚座饮菊酿。
  中秋节诗词选: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长相思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词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重阳日酬李观
  【唐】皇甫冉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唐】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广宣]

  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
  茱萸房湿露香浓。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
  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
  【唐】权德舆
  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恩随千钟洽,庆属五稼丰。
  时菊洗露华,秋池涵霁空。金丝响仙乐,剑舄罗宗公。
  天道光下济,睿词敷大中。多惭击壤曲,何以答尧聪。

  丁巳重阳
  【唐】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客舍喜逢连日雨,
  家山似响隔河砧。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旅中重阳
  【唐】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
  旧交坟向北邙新。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浙上重阳
  【唐】司空图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重阳
  【唐】司空图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四望交亲兵乱后,
  一川风物笛声中。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四首
  【唐】司空图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
  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
  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青娥懒唱无衣换,黄菊新开乞酒难。
  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
  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日荆州作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
  黄菊因暄却未开。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唐】张登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重阳日示舍弟
  【唐】赵嘏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旅中过重阳
  【唐】朱庆馀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重阳日陪韦卿宴
  【唐】朱湾
  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暌。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
  入座青峰近,当轩远树齐。仙家自有月,莫叹夕阳西。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樊忱
  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
  十地祥云合,三天瑞景开。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题涂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
  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九日与友人登高
  【唐】鲍溶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几回为客逢佳节,
  曾见何人再少年。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唐】独孤及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李乂
  涌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鸣銮陪帝出,攀橑翊天飞。
  庆洽重阳寿,文含列象辉。小臣叨载笔,欣此倾巍巍。

  九月九日
  【唐】李治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节 诗词: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副副班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 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一计策散布将有瘟疫的流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中秋节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烧宝塔"

在中华大地有不少地方,在过中秋时有烧宝塔的习俗.当夜幕降临,月光遍地,小伙伴们纷纷来到房前屋后的空地,拾来断砖残瓦,堆垒起一座座小宝塔,在一些大空地或广场搭起大型宝塔,类似于主塔,宝塔中空,塞入柴草,这种活动,大人也往往兴致勃勃地前来参与。特别是一些老人,还会在宝塔前摆上小供桌,桌上放着月饼、甜藕、桔子,柚子之类圆形供品,点上香和烛。当所有的宝塔都堆垒好了,有人高喊:“点火哟———”于是,一齐点燃宝塔中的柴草,红红的火焰升腾起来,火花爆响。不一会,一座座宝塔里外烧得通红,十分壮观,好看极了。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八月十五月饼圆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玩花灯·舞火龙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求爱·祈子

中秋节,因为有了美妙的月光而富于诗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们踏歌觅偶的最好时光,因而又是追求爱情的节日。少年男女们于月下歌舞嬉戏,见到意中人便可成为配偶。到近代,这类古俗也仍有所存留,富于情趣。

抛帕招亲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
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还盛行着求子之俗。这是古代生育 崇拜的体现。这是因为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故求子之俗流传于中秋节俗中。而求子之俗各地各不相同。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关于端午的诗词介绍: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诗词中的端午,七夕,重阳,中秋也别有一番风味。诗中既有我们不曾了解的,已经消失的习俗,也有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传统习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诗词中的端午,七夕中秋等佳节,走进古人的生活,了解古人的节日习俗。

汗水湿透了轻薄的衣衫,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沐浴兰汤,将梳洗后的脂粉倒满河流,将五彩的绳线系在手臂上,将小小的符篆挂在发髻上,只希望能和相爱的人白头到老,长久相守。端午节,传说为纪念战国屈原所做,每逢端午,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甚至还有采草药沐浴或辟邪的习俗的习俗。

诗人提到的浴兰正是采草药沐浴以去除污秽,治疗皮肤病,至于说到的彩线则是源于古时的五行观念,通过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古时端午的部分习俗仍流传至今。



《柳梢青·今年元夕》宋朝·张孝祥

今年元夕。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柳庄深处,雪花如席。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玉辇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正月十五惜春寄袭美》唐朝·陆龟蒙

六分春色一分休,满眼东波尽是愁。花匠凝寒应束手,酒龙多病尚垂头。无穷懒惰齐中散,有底机谋敌右侯。见织短篷裁小楫,拏烟闲弄个渔舟。


《元夕·团薄曲几雪鬅鬙》宋朝·方岳团

薄曲几雪鬅鬙,寒入青灯澹似僧。只是梅花一林月,酒杯诗笔已无能。


《客中元夕》宋朝·姜特立

病起春工渐有涯,烧灯时节未还家。老无筋力追年少,闲有诗篇纪物华。风暖欲吹残雪尽,月明不着片云遮。山中儿女应思我,孤负江梅岁树花。



春节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关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诗词、对联和灯谜
静坐前庭看落花。儿女纷忙为祭祖,回首夕阳已西斜。端午 七国征战争天下,能臣贤士君王夸。独有楚国正则公,今朝端午为祭他。庆中秋 一斛银光泻床头,求学不知何日休。中秋佳节明月夜,男而已无少年愁。重阳 十数惟九乃至阳,晚香因风愁断肠。远游怀念居家日,合家聚座饮菊酿。按自创的!

全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及时间:一月一日: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

中国有哪七个传统节日?什么时间过?有什么习俗?
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7、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

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是各指阴历的哪一天,有什么来由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

为什么会有端午节,清明节,六一节,阴阳节,中秋节,冬至节,春节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5、中秋节由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

介绍元宵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作文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下一个节日是什么(端午节是为了庆祝什么)
端午节下一个节日是什么2021年6月14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个农历节日过后是中秋节2021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五。然后是重阳节2021年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端午节是为了庆祝什么端午节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是一位千载不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二十岁左右入仕,任三闾大...

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寒食都是怎么来的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

中国都有那些特殊节日呢?
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5、中秋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列传统节日中,哪一个是秋天的?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

富裕县18775964912: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 -
公泽紫竹:[答案] 有关中秋的诗词 有关中秋的对联 有关中秋的灯谜

富裕县18775964912: 除夕 元宵节 重阳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春节的排列顺序是? -
公泽紫竹:[答案]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除夕

富裕县18775964912: 重阳 清明节 除夕 元宵节 中秋 端午 春节 该怎么排列? -
公泽紫竹: 除夕夜——大年三十,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一般为12月29或30日; 春 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阳历4月5日,有时为4月4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备注:以上节日,只有清明节以阳历计算,一般农历为2月或3月份.

富裕县18775964912: 将端午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排序? -
公泽紫竹: 这个如果以春节作为起点,按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以端午节作为起点,按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

富裕县18775964912: 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国庆节、儿童节、劳动节、清明节、重阳节排列顺序①中秋节②春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⑤国庆节⑥儿童节⑦劳动节⑧清明节... -
公泽紫竹:[答案]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

富裕县18775964912: 描写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
公泽紫竹: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 俗:熬年守岁 贴春联和门神贴窗花年画 扫尘 燃放爆竹 拜年 蒸年糕 诗 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3、共庆新年笑语哗...

富裕县18775964912: 写出下列季节是几月几日的?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
公泽紫竹:[答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元宵节:正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春节:正月初一

富裕县18775964912: 要描写中秋,元宵,端午,春节,清明,重阳的千古名句要作者 -
公泽紫竹: 李白 中秋,元宵,端午,春节,清明,重阳的千古名句

富裕县18775964912: 元宵节 端午节 除夕 中秋节 重阳节 春节 排序 -
公泽紫竹: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除夕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15日,元宵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三月初三,采荠菜花节(北方局部地区)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三月份(公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初一,半年节; 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七月十五,鬼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二月底,冬至节; 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 腊月三十,除夕.

富裕县18775964912: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 -
公泽紫竹: 上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下联: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清代徐稚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明代文征明上联:东篱开寿菊; 下联:南陌献嘉禾.上联:丹凤呈祥龙献瑞 下联: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