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

作者&投稿:大季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题目:网络人际交往给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2004年10月13日



[摘 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内容,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研究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主要是从网络交往形式看:人际关系冷漠化;从网络交往过程看: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规则性;从网络交往主体看: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从交往范围看:深化“代沟”;从交往内容看:增加人际交往中的危险性5方面进行阐述,就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人际关系;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网络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单就生活领域而言,网络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润滑剂的角色,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因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当大学生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做法是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与宣泄,而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打好基础。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交流方式,它给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内容。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尔特曼和泰勒(I. Altman & D. A. Taylor,1973)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这四个阶段,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新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的同时,由于它自身的特点,给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冲击了大学生之本应健康正常的情感发展与人际交流,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一系列人际障碍问题的出现。

目前,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较多地注重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等。而对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研究则较多地仅停留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之上。此类研究并没有深入讨论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原因。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网络自身的特点,试图对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作进一步的挖掘,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交往需要在人类需要层次中处于较高位置。研究表明,交往需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条件,长期缺乏交往需要会导致个性变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的交往需要更为强烈、更为迫切。这是由其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一份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至少也是同样重要的。日本大型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注重独立人格甚于学习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某种意义上讲是更好地关心自己。一个孤芳自赏的人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大学生应着力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生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协调和适应,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对成人权威的抵触与反抗,竞争与对抗的激化等方面。因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艾里克森(Erikson,1974)对青年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人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这种人际关系建立在青年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情感焦点从家庭转向朋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可能会有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

对于大学新生,远离了亲人与中学时代的好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圈子,既缺乏心理准备,又缺少为人处世的经验。他们特别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同伴的尊重和信任。对于高年级学生,即将踏上社会,面临更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重视人际交往,掌握各种交往技巧,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品质。同时,随着性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渴望与异性交往,与异性的关系也大大地发展了。总之,大学生交往的内容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转化,人际关系也由玩伴向志同道合的生活之友发展。

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封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都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现象,是其生理成熟与心理渐趋成熟的集中表现。而所有这些矛盾都贯穿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三、网络与大学生

(一)网络迅速普及于高校,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

1、网络使大学生如虎添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既取决于他们本身的条件,同时又取决于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时代的发展已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日益发达,尤其是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为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网络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娱乐场所,也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这个空间不仅可以获得和发布信息,还可以通过E—mail、OICQ、IRC、BBS、网络虚拟社区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网络人际交往。

高等学校接受高新技术成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互联网对高等学校的影响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校园网的建设很快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高等学校周边地区针对大学生的网吧快速兴起。网络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空间和一个高速运转的信息系统,它不仅占据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占据了部分大学生的上课学习时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片土壤。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0%,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

2、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是从本校各个系大一~大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5~20位同学。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60份。经过统计,这260位被调查者上网的占100%。其中经常上网的占51%。

大学生上网时间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分布状况

1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超过4小时

13%
31%
21%
14%
21%




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具体情况见表2。

表2: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分布状况

阅览信息与知识
休闲娱乐(游戏、聊天等)
发邮件
找资料
制作网页
其他

22%
35%
11%
19%
1%
12%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不足,导致其人际关系的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

1、从网络交往形式看:人际关系冷漠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家办公、远程教育、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致使人际关系疏远、亲情隐退、道德冷漠。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结成各种群体,使之得到发展。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寻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实现。苏联学者A.B.彼得罗夫斯基提出的人际关系中介理论认为,人际关系可以看作是以群体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的内容、目的和任务为中介,群体中各个成员每时每刻都在参加活动,通过具体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构和内部关系,改变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活动的社会价值。这里的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交往,人们通过交往,满足各种心理需要,解决心理矛盾,缓和人际冲突,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交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主要是人机对话方式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终结,并把情感移植到网络中,这与传统的人际交往相去甚远。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与周围的人事割断了联系,用虚拟的“人机交往”代替了实际人际交往。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方面,交往的双方除去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性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从而容易失去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

现今的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使得他们个人主义地关注自我,往往崇尚独立、自主的个性,使得他们更多地在网络中寻找寄托。一些大学生(女生居多)由于性格内向,自卑,惯于自己承受心理负荷,心思敏锐,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往,厌恶社会上那种虚情假意的人情往来。当网络走进他们的生活时,他们青睐于网上交往这种匿名、匿性别和身份的形式,常上网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排解忧虑,讲自己的“心情故事”。这时他们觉得找到了寄托,从网友那里得到了支持。可下网后他们发现他们面对的仍然是四壁空空的孤独。

并且,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80%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NVC)的方式,如眼神、表情、姿势、手势等来传达的。非言语信息的发送和接受通常比语言快得多,受意识的控制与监察也少一些,但是在传达态度与情绪方面却更为有效。而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在本次调查中,有16%的被调查者经常选择网友来谈心和排解忧虑,有21%的被调查者认为经常上网会疏离与身边同学、朋友的关系。这便造成大学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这就是说,对于近距离关系,其结构上的共生性(symbiotic)联系变得很淡薄,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效忠体制及其观念的动摇。这样就忽视了情感需要,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从而走向冷漠。这样,丝毫没有推动社会的伦理力量,反而使得制度、文化价值和人文传统的社会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2、从网络交往过程看: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规则性

大学生是个体情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人,个体获得社会认同感的关键期,其喜、怒、哀、乐的多重表现和不断释放是其完成社会化的最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必备环节是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人际互动中。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互动双方依赖社会规范、习俗和团体规则进行互动,掌握不同社会角色的要领,通过不断实践达到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同一。

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在本次调查中,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对于违反网络道德的“黑客”,有8%的大学生认为“黑客”是侠客,37%的大学生认为“黑客”是能人,25%的大学生认为“黑客”是破坏者,30%的大学生觉得说不清。可见,隔着冰冷的计算机屏幕,网络交往中人的主体感减弱,使人容易忽略自身行为的后果,降低交往中的责任感,忽视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和规范。另外,网络交往具有极度的自由性,许多的现实道德、法律规范和行政措施都无法发挥作用,大学生可以打破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限制,在网上做一些“越轨”行为而不必担心受到既有道德和法律的处罚。这样,在网络人际交往内在主体感减弱和外在控制松懈的作用下,本来就具有反叛精神的大学生更容易触犯网络交往的原则。如有人在BBS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将一些裸照放入互联网供人欣赏。尤其是对于男女交往而言,由于互联网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交流网络,它的交往模式打破了传统男女交往中的“一对一”的模式,使一个人可以同时和多个异性谈情说爱,从而可能会使本就在大学生男女交往中的游戏心态在网络空间滋生蔓延,对现实的男女交往道德产生冲击。

除此之外,网络的极端开放性和自由性为任何思想和行为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大学生也可能在网上陷入某些非主流人际交往中,如婚外恋、同性恋、娼妓性交往等。一旦这些交往形式延续到现实世界,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3、从网络交往主体看:诱发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只有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态。否则,当三者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既有的整个文化形态当中。所以网络文化正在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格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当今的网络社区很少有有效的法律和道德的束缚,使得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所展现的“网络的我”更贴近于本我。一旦自我放松警惕的时候,“网络的我”便开始在网上大行其道。不少大学生在网上的交往很活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会交往能力也较差。在网上是莽汉泼妇,在生活中却是温文尔雅;网上向你含情脉脉的人,在生活中很可能与你同性别。由于网络中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压力和要求,很难让人独善其身,也很难让人独慎其行。因此,很多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舞台上下判若两人,导致一种自我认同混乱。当他们自己从网络中走出来时,常常问这样一个问题:“这还是我吗?”网络在整合世界同时,却异化了我们自身。结果就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两重人格。同时随着大学生网上交往角色的频繁转换,既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多重人格,同时也有可能丧失他们独立的人格。

同时,由于一些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连网上,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的环境,以至使自己淹滞在数字化的空间里,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一种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本次调查发现,长时间上网导致某些大学生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等一些心理疾病。更有严重者,导致网络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睡眠有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力不足,自我评价降低,社会活动减少等等,具体情况见表3。

http://www.ln.gov.cn/gyfw/juynew/jyfwnew/jyxxnew/200809/t20080923_273812.html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日益普及,很多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急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该文采用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网络依赖行为测量量表,以及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进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研究,探讨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安徽省芜湖市4所高校大学生,实际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32份,有效回收率为82.1%,其中男生806名(65.4%),女生426名(34.6%);一年级学生273名(22.2%),二年级学生476名(38.6%),三年级学生483名(39.2%);来自农村的学生795名(64.5%),来自城市的学生437名(35.5%)。平均年龄为20.12岁。  1.2 方法  1.2.1 网络依赖程度调查   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等[1]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总量表,该量表已在国内多项研究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使用本研究所修订的鉴别工具,将样本群体区分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3类。

  该量表有2个分量表,其中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10个题)被区分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C)与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2个维度;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9个题)被区分为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与时间管理问题(RP-TM)2个维度。对于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由于网络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在人际、健康、时间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于正常群体的表现,故选用此份量表进行网络依赖程度的鉴别。  1.2.2 人际关系诊断  选用郑日昌[2]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量表,共28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4个分量表。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人缘很好;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缘一般;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1.2.3 统计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核实后进行编码,运用SPSS 12.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依赖行为与人际关系   经相关性分析,网络依赖和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81,P<0.01),与分量表中的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r=0.106,P>0.05),和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2,0.322和0.459,P值均<0.01)。  2.2 不同人际关系状态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   在网络依赖行为总得分以及“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的得分上,人际关系较少存在困扰的人群要显著低于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而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又显著地低于困扰很严重的人群。见表1。表1 芜湖市不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略)  3 讨论 Potera[3]将网络依赖者描述为“无法抑制长时间上网的冲动;在上网时,感觉到愉快、平静、自信,并且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之中;一旦无法上网,则感觉焦虑、孤独、愤怒,甚至抑郁;由于乐于上网而忽略了亲人、朋友和参与现实的社会活动”等。Young[4]在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研究中也发现,过度网络使用者存在社会参与程度降低,社会行为退缩的倾向;在半数以上过度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身上都发现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网络依赖和人际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人群网络依赖行为越严重。这一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合。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人际交往以及学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只着重分析了网络依赖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和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即将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渴望友谊、渴望爱情,希望能获得待人接物方面的社会技巧。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寻找到一个可以排解孤独情绪、寻求安慰和发泄不满的场所,从而容易产生网络依赖。交谈行为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行为能力,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即使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但由于该群体智力较高,如果诚实友善,也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由于这样的原因,交谈行为与网络依赖相关并不明显。  4 建议  4.1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网络作为现代媒体,如何正确利用而不至于产生网络依赖,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现代媒介的素质,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必要之举。  4.2 加强网络管理,办好校园网,增强吸引力
  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大学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  4.3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却又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可以通过开设课堂、讲座,特别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达到全面发展。这只是一些资料希望能帮到您!

人际传播的基本功能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交流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社会态度并支配他人行动等。通常情况下,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意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行为,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际传播现在越来越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进行沟通,由此,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流方式,本文将从网络人际传播涉及的各种复杂因素来阐释网络社会对传统人际传播的影响及其自身的发展特点。
一、交换理论与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发展
社会交换论的创立者乔治·C·霍曼斯认为,人与人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换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它由功利需要推动,通常交换双方都理性地计算代价与报酬。广义的社会交换不仅指交换紧缺物质产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交流主要包括人们之间对赞同、尊重、依从、爱等情感方面的交换与交流。比如,交往者自身的年龄、资历、社会地位、知识或专长等都可以作为人际互动中的投资因素产生作用。人们一般选择那些与自己在社会地位或其它方面相近的人进行互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物以类聚”。在这种融洽的条件下,交往者可以相互拥有肯定的情感或通过交往活动能够得到相互报偿,这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社会的变迁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性,社会交往的成本与所承担的风险是比较高的。显然,网络交往在成本和风险这两个方面都已降至相对较低的层次。当然,网络人际关系中的资源交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可以说,在网上人们最需要得到的利益或回报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安慰和愉悦。其中,除了交流信息这一普遍性资源外,主要是一些特殊性的资源得到广泛交换,比如认可、尊重、关心、爱与情感等。“在网络人际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双方能交换或共享的资源并不相同,即交换的能力会有强弱变化,各自得到的回报也并不一定是对等的。有些人只想找个临时的倾听者,但多数人在参与网络交流时,还是期待与他人在精神或情感方面有对等的交流或交换。”①上述这些特殊性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变得越来越稀缺,而网络空间则有效克服了现实中的各种交流壁垒。网络空间毕竟不同于物理现实,在这个吻合人的内在需求的、内心生活的自由舞台上,要实现这些交换毕竟是比较容易的。对大多数聊友来说,双方的交流过程既可能是达成资源交换的手段,有时交流过程本身也可能是目的。换言之,交流行为和过程本身即为一种亲密的共享。
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交换与交流的双重需要,不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形式,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社会存在的新形式,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虚拟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BBS、网络在线通讯、电子邮件、博客(群)、跨地域性的内部网络、电子购物、网络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网络应用程序组成了数以百计的网络虚拟社区。
根据社区成员需求的不同特点,虚拟社区可进一步分为兴趣型社区、关系型社区、娱乐型社区、事务型社区等。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整个网络社会就是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一切现实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在网络社会里都有所体现,即使是现实社会里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在网络社会里也都有各种高级的复制版本,如,网络志愿者组织、虚拟旅馆、网络超市,换言之,某些虚拟社区和虚拟社会组织具有类似传统社会组织的突出特点。总之,网民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社区里可以产生虚拟交往,并具有用无风险发泄取代日常行为规范的特点。  
二、心理学视域下的网络人际传播的本体化存在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它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都是人际传播的某种延伸或变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际传播也经历着不断变革,这种变革的表现形式就是人际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媒介就承载着人际传播新型工具的作用,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功能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应用模式,并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给人际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作为人际传播的媒介和交往方式。
在基于数字化构成的网络社会空间中,人们可以和身处其他国家和地区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这种“虚拟交往”加大了人际传播的多元性和便捷性,促进了主体交往活动效率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虽然人们的交往对象范围得到扩展,但网络人际交往的偶然性也使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之间缺乏信任。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看到,这种网络交往方式摒除了人际传播的物理距离,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不信任”和“怀疑”态度却拉长了人们交往的心理距离。产生“不信任”的直接原因就是网络交往中存在太多不愿表露真实自我和提供虚假信息的交往个体,使人们无法对网络媒介产生信任。从人们选择网络文本聊天这种人际交往手段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的说来,人们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进行交流是因为它符合了人际传播主体普遍的“自我掩藏”心理,使其能获得比传统人际交往更有力的掩饰方式。这种心理状态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一方面,交往中害怕被他人感知。《现代心理学》教程告诉我们:“个人为了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相当的距离,甚至企图在其周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希望别人侵入。”因为有这种对他人侵入的“怕”,使人在感知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被他人感知的“怕”。而通过网络文本建立起来的交往方式,由于其“非面对面”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不被直接感知的交往方式。
另一方面,交往中害怕被他人拒绝。在罗杰斯的人格自我论中曾提到过一种观点,即个体根据直接性经验与评价性经验形成自我观念时,对别人怀有一种强烈的寻求积极关注的心理倾向。所谓积极关注,简言之,就是好评,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在这种渴望获得“积极评价”的心理驱动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就会产生害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与此同时,具有渴望被他人认同的强烈心理诉求,这就使得人们希望在人际交往中塑造一个有别于真实自我的形象,突出某些方面的优点、掩藏某些方面的弱点,并且希望别人按照自己设计的最佳自我形象留下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人际传播中都混有真相和假相。人们之所以选择网络交往,就是因为可以在交往中按自己的期望,塑造一个不同于“本相”的“假相”,塑造一个更容易为他人所接受的形象和身份。在网上,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使用有关个人属性的真实信息来进行交流,也正因为如此,通过网络文本交往的人们可以随意虚构若干种身份来构筑个人魅力。在网络交往中,只要一个人愿意,随时都可以把真实的自我掩藏起来,随时都有无数个塑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虽然带有虚拟性,但是毕竟满足了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可见,网络文本聊天的交往方式将人们“自我掩藏”的心理强化了,逐渐使人们相信在网络交往中信息的失真、对他人感知的不完整是自然而然的、是理所应当的。在这种认识下,通过网络文本聊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在“非信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陌生人之间)。网络这种新媒介虽然拉近了人们人际交往的物理距离,但是疏远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②
三、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个人身份确认与网络负面因素治理
个体的真实性身份问题一直是网络社会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也是网络负面因素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方面,从本质上说,互联网社会人际传播的负面问题产生于网民身份的虚拟性。
网络社会(虚拟社会)的核心困难就是没有可靠的身份识别信号,每一个潜在对话者都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从而人们无法确立关于交往能力(包括道德素养)的恰当的准入限制。于是,当行为不发生负外部性时,这一网络社会是可以维持的。否则,任何网络社会都难以长期存在。这一定理称为“关于互联网社会的无名氏定理”。③这一定理代表了网络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过这则定律却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这种不稳定的负面因素从何而来呢?答案就在于无法确立关于网络交往能力的恰当的准入限制。理性地分析这种状况,从个人真实身份与网络人际传播动机来看,人们使用网络不仅为了寻找信息,更为了寻求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大多数网上冲浪者都是为了寻找沟通、共性、同伴和集体感,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这不仅仅是现实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同样也是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可以说,“自我认知既是传播主体对自身在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的认知,更是他人对自我的角色评价和角色期待。网络人际传播主体首先要赋予自己一个网络角色,即使该角色或多或少与自身在现实中的角色相差甚远。”④应该肯定,大多数人上网的心理动机和初衷是好的,身份确认与否也无伤大雅。但是在某些别有用心的网民浑水摸鱼的心理动机的驱使下,这种网民身份的模糊性和虚假性就成为了“网恋欺骗”之类网络交往中恶性事件的万恶之源,这无疑也使网络交往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我们也常常听到在网络交往中“不可以轻信他人”之类的忠告,以至于形成了对网络“信息不真实”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由于对他人的形象、身份等信息无法确认,人们对网络交往中他人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都存在严重质疑。所以,目前,网络人际交往对象更多倾向于在现实生活中所认识的人之间进行交往,比如QQ上的“好友群”,而陌生的交往对象则仅限于一个单独的名曰“陌生人”的网络群或MSN的共享空间之类,而对于完全开放的Blog,大多数人也只是记录想法、发表意见,很少会与陌生人深交。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人际传播过程,是一个从全面试探逐渐走向稳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广种薄收的过程。个人真实身份在这种持续性传播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传播主体间日益加深了解和信任的重要内容,也是双方维持稳定传播关系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从解决问题的手段上来说,网络人际传播中负面因素的克服还需采取源头治理的方式。
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就是人际传播,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时,这种传播越发变得莫测了,人与人之间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素油然而生。换言之,网络人际传播的不和谐成为了现实人际传播诸多矛盾的导火线,这就意味着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及网络人际传播所引发的负面道德影响,如道德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道德人格分裂等,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来源。
有鉴于此,对网络人际传播中负面因素的克服还需采取源头治理的方式。网络传播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对其弊端的治理还需用技术的手段进行完善。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电脑会经常接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和不良信息,这同样是让人很恼火的一件事。那么,类似于这种由网络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问题还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如,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可以通过一些相应的网络规范管理和网络技术屏蔽手段来加以适当地处理。为了保证互联网的长期安定,也可以采用硬性规范措施,即采取互联网实名登记制度和互联网社区自治的相关配套制度进行相应管理。
综上所述,人际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网络人际沟通作为现实社会人际沟通的必要补充,若趋利避害,它完全可以有效地达到对人的情绪进行调控、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调整的效果,有利于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总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背景之下,人际传播的手段日趋多元化,形式的变化不但没有消解人际传播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反倒进一步彰显了人际传播的本质属性。▲

亲切还不真实


为什么说交往与合作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
交往与合作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交往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消除误解和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交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需求、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协调和配合彼此的行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其次,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合作中,人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

简述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概念 ⑴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⑵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在人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过程的具体状态。 ⑶人际交往和人际...

请问我想参加“挑战杯”要做什么准备?谢谢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5.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6.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7.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8.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10.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

分析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在人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关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具体状态。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分析人际关系5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际关系是什么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具...

社交网络对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长时间的依靠网络,当你下次出现在现实朋友出去沟通时却觉得很尴尬。除此之外,很多的社交网络还证明会降低亲密关系满意度,因为他会使人产生嫉妒和疑心,研究者更认为,现在的人都喜欢在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 以及信息,很有可能就会暴露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自己现在以及之前的伴侣的个人信息已经经历,...

网络要遵守哪些原则及遵守网络生活道德要求的重要
网络道德的兼容原则认为,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人们网络交往的行为规范化、语言的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消除网络社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网络行为主体间的交流障碍。网络兼容问题的提出直接起...

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利弊有哪些?
优点: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互联网能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宽沟通的渠道,促进人际的新方式的产生。以前一些由于地域阻隔难以相识,或是由于性格原因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虚拟外衣的保护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极大的满足了人对社会交往的需求。由于网络交友的目的比较...

网上交往具有哪些特点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网络社会”开放的、自由的信息系统提供的是一种崭新的,动态的和超文本式的传播模式,这种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容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

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含义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

研究农业传播有哪些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5.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6.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7.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8.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0.网络社会中人们交...

平罗县13593225531: 互联网带来哪些人际交往的新方式 -
店炕悦止: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一场革命.在美国,My space,You tube等网站为网民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交友的多媒介平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散,我国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不仅在新浪、网易、搜狐...

平罗县13593225531: 网络社会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道德的建设
店炕悦止: 称之为道,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

平罗县13593225531: 辩论赛网络让人们的关系更加亲近了还是疏远了,求大家帮忙 -
店炕悦止: 正1 网络让人们关系更亲近.随着互联网逐步的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又多了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相对于我们平时已经习惯的交往方式更加广泛而多样化,利用互联网使得人们的交友标准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网络...

平罗县13593225531: 网络是淡化了还是加强了人际关系? -
店炕悦止: 现在在社会中,人们普遍都带着假面具,看似人际关系不错,其实只有自己清楚,在网络上大家虽然用的是假名字,看似淡薄了人际关系,其实都体现出了自己本来面目,去除了本来的假面具,所以我认为网络看似淡化了人际关系,可实际上在某种角度上确加强了人际关系~就像你有些话不好意思当面开口对她或他说,反而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即时消息软件或者电子邮箱的方式把信息传送给她或他.

平罗县13593225531: 网络交往与传统社会的社会交往有何不同 -
店炕悦止: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开放性与多元性.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

平罗县13593225531: 关于 网络影响人际关系的例子越多越好哦!!! -
店炕悦止: 第一,上网占据时间,没有多余时间与社会沟通,人际自然差. 第二,上网都有依赖性,就好比一个习惯,自身的不良习惯累计,谁还会理你? 第三,网络是虚拟的,在虚拟中找解脱,与现实脱轨,如何继续在社会中立足? 第四,网络可以幻...

平罗县13593225531: 电脑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写一写吧! -
店炕悦止: 从纸质书信到电话,再到电脑网络,人们的沟通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的普及同样改变着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互联网已大部分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上网也已经成为首选和最主要的娱乐方式.除了浏...

平罗县13593225531: 网络是否淡化了人际关系 -
店炕悦止: 何为人际关系?它指社会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依赖于人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仔细想想,网络究竟使我们更富有还是更自闭?网络使我们曾经多人协作实践的事变成了单人完成,减少了现实...

平罗县13593225531: 关于“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的问卷调查
店炕悦止: 1.C 2.A 3.D 4.D 5.C 6.A 7.C 8.A 9.A 10.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