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空宗和 有宗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卷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里的空宗有宗什么区别?~

空宗,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中国称中观派。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中观理论最早的阐述者和奠基人是2~3世纪的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但作为一个学派,则出现于6世纪的大乘佛教末期。
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纳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他们看来,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着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中观派在破除人们执着空有的两边中提出了“八不”的学说。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窨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人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他们还提出两种真理说(二谛)。认为在最高夫理(真谛)空之外,还应承认相对真理(俗谛),对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说空性真理,对覆盖无明(无知)的凡夫,应该说俗谛,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中观派还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盘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盘,为此,他们规定了五十二行位的修行阶段。继龙树、提婆之后,阐述中观理论的有罗睺罗跋陀罗,在罗睺罗以后200年中的传承关系很不清楚。
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与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唯识论开展了“空有之争”后,大乘佛教才开始分出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佛护和清辨虽然都标榜弘扬龙树、提婆的中观,但他们对空性的认识和论证方法都各自不同。因之中观派分成应成派(归谬论证派)和自续派(独立论证派)两派。应成派的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认为龙树的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指从各个方面指摘论敌所说的矛盾性,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否定一切实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积极的主张,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在他们看来,不但对空有,而且对空的认识本身也要加以排除(“非唯空有,亦复空空”)。但自续派的清辨等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论形式(比量)积极地加以表述,空不是意味着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应成派的后继者有月称和寂天。他们进一步发挥了佛护的“以破显空”的思想。此派至11世纪初在印度中断。但经阿底峡传入西藏复经宗喀巴的提倡。在藏地继续得到发展。自续派的后继者有难誓、室利笈多、阇那迦波、寂护、莲花戒、解脱军和师子贤等。
有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别之一。中国称为瑜伽行派,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从事这派修持的人被称为瑜伽师。
传说瑜伽行派的祖师是弥勒,但弥勒是否实有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一般认为,在瑜伽行派兴起时,大乘佛教中曾有弥勒论师,该派假托弥勒菩萨所说作了种种论著。该派理论的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等,史家称为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特别注意用因明的方法阐发瑜伽学说,是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无性、护法、戒贤、法称等。迨7~8世纪密教兴起后,大乘佛教中的两派开始接近起来,逐渐融合为瑜伽行中观派或称中观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识所转变显现出来的(“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识:①前六识——眼识、耳识、知识、鼻识、身识、意识。它们主要的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前六识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眼、耳、鼻、舌、身、心脏)为其活动的根据,并以相应的、幻现的外境(色、身、香、味、触、法)为其认识的对象;②第七识——末那识。它的职甬起思维度量的作用,是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中介,它以阿赖耶识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认识对象,由于末那识的活动伴随有四种根本烦恼,从而使人们陷于痛若和生死轮回;③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识)。是前七识的共同根据,宇宙万有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a)能藏,即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潜在力),种子或潜在力在时机成熟时能够生出宇宙万有(种子生现行),宇宙万有也可发生(熏习)新的宇宙万有的潜在能力或状态(现行生种子),这种势如瀑流永恒不断的因果变化,亦即人间若海的无限变化过程;(b)所藏,即生起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c)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原非自我(灵魂)而是识的流转,但第七识妄执为永恒主宰的灵魂,因之被称为我爱执藏,这个自我(灵魂)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该派对认识的职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分”(四种作用之分):①相分。是幻现的外界对象反映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相,亦即客观对象反映在主观上的表象;②见分。是人们自己对于形相的认识能力或作用;③自证分。是证知、鉴定自己如何认识形相的了别作用,亦即见分、相分的自觉作用;④证自证分。是对于自证分的再证知、再鉴定,它是认识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阶段和总结。他们曾以尺量布为例,说明这四分的关系。相分好比布,见分好比尺,自证分好比是根据尺所量知布的长短,证自证分好比是对于所量布的长短的证实。关于四分的学说在瑜伽行派内部有着不同的主张。安慧等人认为见分和相分是无体的、虚妄的实在(遍计无体),自证分才是相对的实在(依他实体)。因此这派称为无相唯识派;陈那、护法等人认为相分是有体的真实的存在,见分缘相分为外境时,见分上才会生起或显现相分的形相,因之被称为有相唯识派。

先说佛教,不论什么派别一切佛教都承认缘起,不承认缘起的就是外道。
再说有宗和空宗。两者的相同点都在于承认外境非有;根本区别在于有宗认为内识非无,而空宗不承认这条。
我在贴吧有解释,欢迎阅读。
http://tieba.baidu.com/p/4941938931

首先要能理解什么是空 什么是有空说的是什么,说的是相的虚妄,比如说佛像,只是木制泥塑,所以佛像不存在,木制泥塑也不是木也非泥,本来不存在的所谓空。有说的是什么,真实有,比如说佛像,即是木制泥塑,即是佛像,也是木也是泥,实实在在故说有

对空说空,对有说有,是为随缘教化,应机说法而已。不懂佛教,高谈空有,阔论大小乘,实乃盲人摸象、井蛙言天,不足道。

佛经不分宗。

【空宗】
为‘有宗’之对称。指主张一切皆空、般若皆空之宗派。大乘之般若思想即其代表,以宣扬中道之空观为主。从主张诸法皆空之龙树、提婆之教系中,相对于小乘教俱舍宗之有宗而言,指成实宗;相对于大乘法相宗(唯识)而言,则指三论宗。
成实宗主张人、法皆空,所说之空义胜于有部宗、俱舍宗等之仅说人空。三论宗则主张空、有皆无,以‘诸法皆无所得’之空为宗义。
又禅宗亦称空宗,主张佛、魔皆空,以言语思辨为闲葛藤而排遣之。
此外,有称佛教为空宗者,以佛教主张诸法无我之故。
【有宗】
指主张诸法为‘有’之宗派。又作有教。与主张一切皆空、般若皆空之‘空宗’相对。
佛教解释宇宙万有之立场,原不偏于有、空之任一者,然有宗之说,则偏于现实形相之有,此说以小乘之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为代表。其后有世亲之教派与龙树空观之对峙,而一再产生空、有之论辩。大乘之有宗则以唯识为根本,属法相宗。
【空有论争】
指大乘佛教在印度即发生二大教系,对于诸法体性究竟为‘空’或‘有’,因主张不同而引起之论争。
龙树、提婆之教系,主张诸法皆空;后之三论宗即承续此主张。无著、世亲之教系,则主张诸法为有,后推演成法相宗。
于小乘佛教亦曾存在空有论争,例如毗昙宗主张有,成实宗主张空。
此外,其他小乘之分派多达二十余部,且每每彼此立义,互为论争,而大乘佛教于印度仅此空有二派。 
然于此二派祖师龙树、提婆及无著、世亲之时代,并未产生正面论争,仅系二派之教义各有异趣而已,亦即龙树、提婆主张消极之空论,无著、世亲主张积极之有论。
龙树虽于中观论、十二门论之中叙说真空、无相,然亦于十八空论一书中论述方便唯识与正观唯识之区别,且于大智度论中述及积极之‘有’论;而无著、世亲虽于瑜伽、唯识中论述积极之‘有’论,然两人皆曾注解提婆之百论,而同属百论十余家注释者之列,且无著亦曾撰顺中论一书,以注释龙树之中观论。
故知,其时二派对于空、有,虽各有主张,然不仅未曾直接冲突,且两派每能彼此涵融。 
至世尊入灭后一千余年,空、有二派各趋于发达,针对论空之中论、百论,其注释家号称七十师;针对论有之瑜伽论,其注释亦多达十支,而唯识论之注释者亦发展出十大论师。至护法与清辨时,就‘依他起性’展开空有论争,其后戒贤与智光亦就‘三时教判’而起论争。 
护法于成唯识论卷八主张诸法皆由因缘所生,而将一切诸法分为三性,即:遍计所执性,系妄情所现之法,故为空;依他起性,诸法皆由因缘而生,故为有;圆成实性,一切法之本体悉皆真实,故为有。
而清辨撰大乘掌珍论,揭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皆空’之旨。盖佛教哲学于宇宙论方面,大别有实相论与缘起论两大观点,并据之拈出观心门与法相门两大教法,综上之说,是知护法系根据缘起论而立法相门,主张由因缘所生之诸法为实有;清辨根据实相论而立观心门,主张毕竟空。
二师之主张虽似相破,实系相成,益发彰显‘真空妙有’之佛教至理。故华严宗贤首大师法藏乃调和二宗之说,而于所著华严五教章卷四谓:‘色即是空,清辨义立;空即是色,护法义存。二义镕融,举体全摄。’


正宁县18047813231: 什么是空宗,什么是有宗?
保房通泰: 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空宗,全称大乘空宗,是大乘佛教 中观派的别称.有宗,全称大乘有宗,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别称.以空、有来称呼这两派是从...

正宁县18047813231: 佛教里的空宗有宗什么区别? -
保房通泰: 佛教中没有空宗、有宗这种东西.佛教中讲的空、有是讲的心性上的东西,空是让修行人离相,证清净心;有是让修行人不落断灭见,不落顽空.是故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与有是一如的,不二的.因此你说的所谓空宗、有宗,不是佛法, 有悖佛法宗义,当然也不存在空宗有宗的区别了.

正宁县18047813231: 关于佛学中 空宗 与 有宗的 区别 -
保房通泰: 有宗:指主张诸法为“有”之宗派.又作有教.与主张一切皆空、般若皆空之“空宗”相对.佛教解释宇宙万有之立场,原不偏于有、空之任一者,然有宗之说,则偏于现实形相之有,此说以小乘之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为代表.其后有世...

正宁县18047813231: 不废一法是什么意思 -
保房通泰: 从“空”来看待一切事物,不废一法;从“有”来看待一切事物,又不立一法. 印度佛教哲学中两个基本概念和术语.“空有”源出“无有”.《梨俱吠陀》的《有无歌》说:“有既非有,无亦非有.”《歌者奥义书》说:“太初之时,世界为...

正宁县18047813231: 佛法所说的空和有是什么? -
保房通泰: 佛法所说的空,有两种.一种叫空相,指世间的万事万物,由多种因缘和合而生,刹那变化,无有停止,最终必灭.一种叫空性,也叫真空,指能够产生万事万物的那个总根源.真空能够产生万事万物,所以真空本身其实并不空.所以佛法所讲...

正宁县18047813231: 佛教里的“中华八宗”指的是那八宗? -
保房通泰: 有十宗派,成实宗与俱舍宗属于小乘教,八大宗一般指禅宗、律宗、天台宗、贤首宗、密宗、净土宗、慈恩宗(一名法相宗,一名唯识宗)、三论宗(一名性宗,一名空宗,一名破相宗)南...

正宁县18047813231: 佛教分类(除了禅宗、密宗还有哪些宗?) -
保房通泰: 从古印度时候开始有佛教宗派,最早分两大派: 空宗和有宗 细分则有20多个小派别 后来分成两派分别外传 南传(上座部,我国称之为小乘,修阿罗汉解脱道) 北传(大众部发展而来,我国称之为大乘,修菩萨道) 后来北传到中国又由于个人根性不同及所获经典空有等不同分为很多宗派,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八宗: 天台宗 三论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各宗又由于传人不同而有很多分宗: 天台宗传入日本又分出日莲宗,天台本总等 禅宗教下又分临济宗和曹洞宗等,去年台湾证严上人承师印顺法师人间佛教又成立新的慈济宗发扬人间佛教. 其他各种也广有分支,比如密宗分台密,唐密和藏密三教,藏密又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

正宁县18047813231: 佛法中所讲的“空”和“有”各是什么?包含有几层意思?进而什么是“真空”,什么是“妙有”?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何谓“真空非空”,何谓... -
保房通泰:[答案] 其实空和有所讲的就是一个不要执着不要有分别. 就有和空他是相对的,没有了空就没有了有,没有了有也就没有了空.凡夫有分别心而且执着.所以佛在讲法的时候就讲有和空.有是对哪些执着与空的人讲的.空是对哪些执着与有的人讲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