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哪些格言和诗来评价赵普

作者&投稿:邓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赵普的诗怎么写?~

?文言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赵普,字则平。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蓟州,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显德七年(960)正月,普与赵匡义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开宝六年(973),普接受吴越王钱镠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计,不再传位于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糜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春,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是年七月,普卒。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宋史·赵普传》: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后周判官 宋州书记
  赵普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举荐于朝廷,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欲斩盗百余名,经赵普审讯,大部非盗贼而存活之。赵匡胤奇之,遂用为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旋用为宋州的书记官。

  陈桥兵变 佐命殊勋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遗孀佐幼主柴宗训即位。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960年)春,传契丹勾结北汉入寇。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旧史记载这段历史虽然也留有蛛丝马迹,但认为赵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爱本性是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的。然而,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巳愿意拥立赵匡胤呢?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巳知情而不发?兵变之际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之赵匡胤呢?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宣地说明,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包括赵匡义在内都计虑难周的。所以,按政变的实际作用来说,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勋应获头功的。

  然而,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德等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为什么呢?工于心计的赵匡胤不能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这一点,赵普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

  从征二李 位列枢使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本来是个网罗亡命之徒的野心勃勃的将领,他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而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自焚死。

  时后周太祖郭威之甥、驻扬州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宋太祖所用以后,宋廷采取赐李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因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太祖自行。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加强君权 杯酒释兵
  在我国封建时代,不乏有新王朝之开国君主杀功臣、夺兵权之事。西汉初定,遂有未央宫戮韩信之变,而后又有消灭异姓王之举,都是出于巩固君权之需要。赵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将拥立,他不能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消灭二李事件已引起人心浮动。而赵普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宋太祖颇然其说,并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是个触类旁通的君主,听其言就化成一整套加强君权、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

  某日下晚朝后,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叙叙兄弟情谊。有点醉意了,他向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你们做臣下的高枕无忧。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又说,假如你们的部下谋富贵而起寥怎么办呢?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田宅,为子孙立不可动之产业;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嘛?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所以,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赵普深知巩固君权还刚刚开始,他为太祖建功立业谋取富贵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强干弱枝 分化职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兵权的第一步。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乾德元年(963年),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

  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宋初州设团练使副原为闲职,熙宁变法中有的成为负责义勇之主管。

  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设转运使副主其事。熙宁变法中财税增多,地方之府库也很充盈,此时,节度使问题业已解决。

  总之,赵普提出的这套方针、方略,确实在宋初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使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套方针反过来又成为宋朝长期存在养无用之冗兵,冗官而冗费负担沉重,导致自我削弱各种权力结构之有效职能,而走向“积贫”、“积弱”之境的重要原因。因为赵普的方针只是从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防官员之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国力、军力、政权与财政的效力.这就是为什么北宋空有军队一百二十万,官员二万余,封椿库存之钱财成堆,而在北宋与南宋的三百年统治时期,一直对外屈服于辽、夏、金民族政权,内不能消弭官乱于上、民变于下,而处于深重的统治危机的一个真正原因。对此,赵普与宋太祖是要负历史罪责的。

  雪夜决策 先南后北
  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之范质,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宰相职位.赵普于是更加用命。某晚宋太祖与弟赵匡义雪夜访赵普,赵普燃炭烧肉置酒以进.皇帝呼赵普妻为嫂,君臣甚为相得.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宋太祖表示深合心意。这番谈话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是从契丹手中收回石敬瑭割让之幽云十六州的国土问题。至于北汉之统一则是小事。事实上,在后周、宋初时江南之南唐、吴越两国早已不断输送大宗财富给后。周与北宋政权。所以赵匡胤所说的为战备军需而消灭两国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而他建立封椿库的第一目的是想赎买回十六州.然终北宋之世,实际上并未全力收回失地,熙宁时期的宋廷反而割让七百里地以和辽。可见先南后北不过是赵匡胤欺软怕硬的遮羞布。因此,对赵普的先南后北的“襄赞定策”的作用,应当另作评价了。

  公忠其表 谋私宠衰
  乾德五年(967年)春,赵普又得到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的职位与荣誉。开宝三年(970年)春,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病中的赵普,六年又至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钱叔送来的。宋太祖说,钱叔大概认为国家大事全由你决断,所以送金子嘛。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实际上触及了赵匡胤独揽大权和皇权尊严的要害问题。赵匡胤是决不允许臣下来愚弄他,或者暗中夺他的权的.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随着考察的深入,又发现赵普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立即命令分开。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简直更是欺君之罪了。宋太祖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监督相权,不久贬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内的问题,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信。

  廷美疑案 两度入相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弟赵光义(避匡字讳)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这段兄终弟继的历史,流传有“烛影斧声”的疑案.太平兴国四年御驾亲征北汉,高梁河之役宋师败于契丹援军.宋太宗一度失踪,于是军中有谋立太祖于赵德昭之说,为太宗所忌。赵德昭又为北征将士请赏,益遭太宗怒斥而自杀,宋太祖父子之死,不能不引起宋太宗异母弟赵廷美之悲愤自危。太平兴国七年,朝中有人诬告赵廷美有不轨之谋而皆受封赏,赵廷美则被贬往洛阳.这种情况对于郁郁不得志的赵普是有所触动的。他向宋太宗密陈,昭宪皇太后遗书由自己书写,命太祖传位于太宗,尚有使太宗传位于廷美、廷美传位于太祖子德昭的意思。但赵普又说太宗道,难道太祖传弟不传子的历史教训你还不能吸取吗?他又乘机说贬往洛阳之赵廷美毫无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于洛阳。于是宋太宗又贬赵廷美至房州涪陵小县。赵普的这番密陈,第一,证明太宗承兄位之合乎祖宗遗旨;第二,拥护太宗传子不传弟;第三,为太宗清除赵廷美继位之威胁。这几点就使赵普与宋太宗结成了特殊的关系,而立即获得司徒兼侍中的职位,两度任相。带来的结果是赵廷美以三十八岁盛年而夭折,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因为替赵廷美申不平面发狂成终身之疾。从这里,可以看到赵普失宠于宋太祖,而又得宠于宋太宗,在两度任相、东山再起的历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因故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具体原因不明.但从宋太宗作诗饯别,而赵普感激涕零,表示要勒诗金石的情形看,赵普一定有什么短处而不得不贬谪。至于赵普说来世效犬马之力,则完全是政治表态。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报高梁河之唇而亲征幽蓟,战事迁延,进退维艰。赵普看到又是表忠的好机会而提出“兵久生变”,要求班师。宋太宗为嘉奖他三进疏陈,而在次年移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梁国公为许国公。与此同时,宋太宗次子昭成太子、陈王元僖也表请再委政于元老赵普。当然,德昭之死,廷美之死为元僖提供了继位的机会,而赵普劝宋太宗之传子不传弟,使赵普赢得了元僖的美言和授为太保兼侍中的相位。从赵普三次任相中,可以看到赵普善于夤缘附骥于有政治前途者,并不惜牺牲品格去趋奉。

  哀荣功过 试与评说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诏慰留,并加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是年七月,赵普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终年七十一岁。宋太宗派员治丧,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号“忠献”。

  赵普有一子名承宗,羽林大将军,曾知潭、郓州,颇有政声。有女二人,皆已成年。赵普妻坚请准予出家为尼。诏授以智果、智园大师。

  赵普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五十年。作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来说,是一个有一定远见的历史人物。他所佐治制定的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是有贡献的。对于深刻的消极后果来说,他同样是负有历史的责任.作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学问,而以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妨碍他作出更积极的贡献。赵普以个人对君主的忠诚三次任相.在整个居相期间,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绩,这是最大的缺憾

《赵普》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
杯酒兵权归宋家。
哀荣功过谁来评?
已是雾中烟雨花。

半部论语治天下,
杯酒兵权归宋家。
哀荣功过谁来评?
已是雾中烟雨花。

有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龌龊循默遇事沉默不言


赞颂老师的名人名言,格言,诗句有哪些
26、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27、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28、老师是我们的在生父母!`爹娘生养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29、用满...

有关于爱国的格言和古诗词
56、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宋纁 5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8、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名人名言 www.lz13.cn) 59、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60、盛世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

关于坚持的格言和诗句
2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请采纳,谢谢! 2.关于坚持不懈的名言和诗句有哪些 1、毅力是永久的享受。 2、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 3、百败而其志不折。 4、失败是块磨刀石。 5、坚持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 6、骆驼走得慢,但终能走到目的地。 7、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8、伟大的作品,不...

古诗词格言
85、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86、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87、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88、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89、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辛弃疾《感皇恩·...

关于爱国的格言和古诗词都有哪些?
格言 1、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2、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4、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

关于名言警句的诗句大全
1. 关于名言警句的诗句 关于名言警句的诗句 1. 关于言与行的名言名句 一言而可以兴邦。 ---《论语·子路》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

关于读书的诗句和名言有哪些
1.关于读书的“古诗”和“名言”有那些 关于读书的“古诗”具体内容如下: 1、《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劝学》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有所见作》清代:萧抡谓 ...

读书的名言和古诗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关于读书的额名言和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读书的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关于读书格言或诗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做人格局大气的诗词有哪些?
做人格局大气的诗词有: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翻译: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翻译: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用怎样的诗句或格言来赞美赵普,由此,你自然联想到哪些人?(至少写2个人) -
赧侧醋甲:[答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文言文<赵普>你想用怎样的诗句来赞美他 -
赧侧醋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你认为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用怎样的诗句或格言来赞美他?由此,你自然会联想到那些人(至少2人)? -
赧侧醋甲: 不能吧,赵普也能和孔明比?赵普算的上是一位出色的谋士,是他策划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登基称帝.也是他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为北宋统一南北立下了汗马功劳.赵普一生,三度为相,也算不凡了.只是赵普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忠于宋王朝的政治家.并且赵普自身有很多问题.以诸葛亮和屈原相比,并不妥当.不如以初唐的房玄龄,南北朝时期的王猛,东晋的王导相比.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你觉得赵普是怎样一个人?你想用怎样的诗句或格言来赞美他?由此,你自然联想到哪些人?(至少写2个人) -
赧侧醋甲: 昔为谋国无臣,乃能矜式往哲,暮色圣模,宋之为治,气象醇正,兹岂无助手.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襟让你联想到了宋朝的那位杰出人物及他的名言 -
赧侧醋甲: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试联系下列链接材料,用相关的名句写出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材料一:赵普,字则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少 -
赧侧醋甲: 两个材料分别出现“以天下为己任”“爱国忧民”,启示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不仅要有谋略,还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相关名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用相关名句写出从班超,赵普,晏子身上的启示
赧侧醋甲: 赵普有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晏子有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班超:投笔从戎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赵匡赢开国大臣赵普的名句 -
赧侧醋甲: 赵普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公元九二二年至九九二年]字则平,先为幽州人,徙居河南洛阳.生于梁末帝龙德二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年七十一岁.周显德初,(公元九五四年)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后事宋太祖为书记,能一天下世为己任.太宗时,拜太师,封魏国公、历相两朝,决事如流.普初寡学术,太祖劝以读书,自是不释卷,尝谓太宗曰:“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卒封韩王,真定王,谥忠献.普以章疏著名,慧星、班师二疏,尤为天下传诵、有遗藁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传于世.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请用一句话概括<<赵普>>的主要意思
赧侧醋甲: 就是做事不要受人影响,只要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还有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你想啊,人赵普半本论语就治天下了,你读全本还得了)

张家港市13931553055: 5.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治天下”的名言. -
赧侧醋甲:[答案] 论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