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情况是什么?请好心人帮我解答一下。

作者&投稿:倪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中小企业股权结构现状如何? 求好心人告知~~

这个太难了

针对我们食品安全的现状
去分析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及思考应对措施

【内容提要】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关键词】食品安全隐患 现状 食源性疾病 监管状况 建议
一、前言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还有现在正搞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济损失惨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出口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 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 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 广东省信谊县百余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三聚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个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爆发。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
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时操作的不当所造成,滥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纵观原因种种,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从导致疾病和中毒产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隐患的成因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
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导致中毒,严重时还出现生命危险。我国农产品中有机磷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现象较为突出。再有我国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肠中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大量聚集则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已经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更多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
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 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
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
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
8、假冒伪劣食品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 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
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
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 ,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
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 (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二)、从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经营者素质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因素
尽管政府一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食品安全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最严重,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5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食品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多达350余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
1、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
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伪劣产品的产生。
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
4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
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与时俱进。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上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三)、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标签管理等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
(四)、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郑华英,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
2、谢敏 于永达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 第21期
3、 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食品科学 2008年 第02期
4、郝记明 马丽艳 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年 第02期
5、汤天曙 薛毅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 食品工业科技 2002年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包括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2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但总的来看,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规模、层次和总体水平都还存在很大差距。认识不足与操作乏力是阻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的两大桎梏。
认识有所提高 操作反差极大
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为标志,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八十年代有个高潮,九十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基本认识普遍提高,重视程度相差较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信息化的重要性的认识。随着体制转轨,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除客观原因外,认识上的不足乃关键所在。
2.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3.新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4.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5.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6.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的模式各异。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大型信息化工程建设中,MIS、MRPⅡ、CIMS、Intranet/Extranet等在我国不同类型企业中均有表现;从开发利用手段看,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全套引进等多种形式并存。
7.信息化成效反差较大。由于存在认识水平、重视程度、管理基础、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别,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大型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成效存在很大区别,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8.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寻求出路,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网络化发展为中小企业利用信息,迅速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并不逊色。
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兴未艾
1.CAD/CAM推广应用情况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起始于美国60年代中期。我国CAD/CAM技术的应用开始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逐步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管道、电子、建材、纺织等众多领域。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成熟、工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国产软件技术的迅速跟进,CAD/CAM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条件基本具备。"八五"计划初期,全国CAD应用工程协调指导小组成立后,本着"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的原则,对推动我国CAD/CAM的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全国大中型建筑规划设计院已基本普及了CAD技术,在建材、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大都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玻璃行业70%的企业应用计算机配料。全国已有一万多家单位甩掉了图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已经制定了2000年的CAD发展规划纲要。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的科研、设计单位和企业将全面普及推广CAD技术,其中机械等行业的普及率达到70%以上,全国70%的工业炉窑、耗能高的机电设备采用计算机进行节能控制。
2.MIS应用情况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伴随着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全过程。MIS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包括统计系统、数据更新系统、状态报告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不同应用层次。我国企业MIS的应用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把过去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3.MRP/MRPⅡ/ERP推广应用情况
物料需求计划(MRP)是6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提出的制定企业内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加工计划的方法,目的是保证企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需要的物料。MRP思想提出以后,很快就实现了计算机化,很多企业都迅速引入了这样的计划模式。最初应用MRP的主要是电子、机械等生产装配型产业的企业,后来在医药、化工、卷烟、食品及化妆品等流程型企业也被开始采用,现已成为世界普遍采用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计划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MRP的功能不断发展完善,企业的成本发生、经营规划、销售与生产规划也纳入到系统中来,这便产生了被称为是现代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精华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当前,国外又在MRPⅡ的基础上,考虑离散型生产和流程型生产的不同特点,把质量、设施维护、过程控制、数据采集和电子通信等结合起来,实现更广泛的管理信息集成,即企业资源计划(ERP)。据了解,世界500强中的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了ERP系统。
我国企业引入MRPⅡ开始于80年代中期,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建立了自已的MRPⅡ系统。近年来,国内一些行业领头企业也开始了建设ERP的尝试。
4.CIMS推广应用情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其基本思路是,致力于全部工厂业务的计算机化,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制造,以及通过计算机生产计划制定系统完成生产与市场、库存、财务、质量、设备管理等方面的统筹与协调,使整个工厂,甚至全部企业的管理都能得到计算机的支持。在其后的十年左右时间,CIMS对企业各单元技术和各种MIS的集成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以后,各工业发达国家先后都对CIMS的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如美国、欧共体、德国、日本等纷纷制订长期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CIMS发展计划,有关部门作了大量本地化的工作,CIMS已被列为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的主题之一。 1989年开始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到今年初,列入CIMS计划的应用示范工程企业已达67家,在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家左右。除此之外,国内一些企业也在主动引入CIMS,这类企业的数量大约为示范企业的5倍左右。
5.Intranet/Extranet
近几年来,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Intranet和Extranet的建设得到迅猛发展。有关调查显示,美国2/3的企业已经或准备在2年内建立自己的Intranet/Extranet。我国企业的Intranet/Extranet应用在近两年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基于Internet技术的改造或组织建设自己的Intranet/Extranet,许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让人欣慰。
6.E-commerce
电子商务(E-commerce)始于90年代,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目前关于E-commerce市场前景的预测每过3个月就要更新一次,前景光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金融、外贸、民航等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年来各类企业利用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交织
我国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之前或在建设中对现有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模式进行适时、适当调整,将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
2.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总体规划可以保证各分系统的集成与协调发展;在总体规划下,从分系统实施入手,逐步扩大系统集成,边建设边见效,使工程实施形成良性循环。
3.效益驱动,重点突破。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因此一定要注重实效。选择企业急需解决又能较快见效的环节做突破口易于成功。
4.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信息化内容和模式也多种多样。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要干什么,先干什么。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也不是投资越多越好,关键看它是否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5.利用成熟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不盲目求新、求高。现有成熟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使用成熟技术,既可以减少风险,又能做到实施快见效快,维护更新有保障。许多技术国产化水平已很高,适合国情,价格又相对便宜,效果更好。
6.一把手挂帅,上下齐动员。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企业主要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企业第一把手的决心、在工程关键点上的决策与亲自领导、组织、协调是重大信息化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多年来各典型企业的实践从正反两方面都证实了这一点。
7.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首先,要有一支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进行完善、改进和运行维护,保证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其次,要加强对所有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队伍。
8.企业为主,多方支持。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是现实问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对信息资源尤其是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不可能完全依赖自己。寻求外部支持不仅必要,而且往往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9.加强基础工作。首先要做好调研,弄清楚企业的真正需求,寻求到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制定好整体规划;其次,要研究制定企业信息规范,做好标准化工作,以科学态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信息正常交流共享打下良好基础。
10.注重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组织力量,采取多种手段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企业自身和客户、市场变化等各方面信息资源,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资源共享,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这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
在取得诸多成功经验的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教训,主要的问题是: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对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二是对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难度估计不足,三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式、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其结果可能是或不予重视,或期望过高,或虎头蛇尾,或误入歧途。出现此类问题,一是信息化管理机构层次低,无力进行部门间的协调与组织;二是实施过程中决心不大,措施不得力,遇有阻力便半途而废;三是不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稳定,管理层、操作层、实施层对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四是缺乏必要的后续资金保障,使信息化建设善始不能善终。
2.企业改制跟不上,管理基础薄弱 重大信息化工程MRPⅡ和CIMS等实质上都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代表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升级,更重要的则是管理思想的创新。如果企业原来的管理一团糟,也没有改变的愿望,硬是用行政命令强制推行MRPⅡ和CIMS,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用工业化办法来搞信息化注定要失败。
3.忽视基础性工作,前期工作没做好 一是数据的规范化工作欠缺,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没人去做,各部门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不能顺畅流通、交换;二是需求不明确,企业对信息化工程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不清楚,也提不出具体要求,抓不住要害,盲目上马后才发现根本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三是总体规划没做好,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或造成大量的重复修改,或被迫从头再来。
4.服务跟不上 一些为企业服务的公司、机构水平低,不能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很好地完成本土化工作,对企业真正的内在需求研究不够,短期行为严重,后续服务跟不上等等,不仅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化效果的不理想,也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保证。


谈一谈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该如何应对?
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中小企业纷纷把过去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中国中小企业引入MRPⅡ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约有上千家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MRPⅡ系统。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小企业已开始实施ERP...

如今企业信息化已经风起云涌,各行各业都是一片E化之声,那么目前电子采 ...
二、我国电子采购平台现状 目前,国内电子采购平台开发商实力较强的是网达信联公司,其产品有电子竞价采购系统(RAT)、物资采购管理系统(IPS)、电子招标采购系统E-BID、招标中介协同工作系统等。应用也最广,已涉及家电、钢铁、铁路、石油、医药、电力等多个领域;中油和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电子采购方案、电子销售方案电子...

...恭贺鸿中鸿茶业荣获:“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
鸿中鸿茶业始终坚守诚信为本,秉持“以诚取信,以信立誉”的原则,致力于信用机构和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依法经营,与客户共享成功,赢得了社会和业界的信赖。此次获奖,无疑是对其诚信履约理念的肯定,标志着公司在诚信经营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近年来,鸿中鸿茶业持续深化“公平、诚信、共赢”的...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个是在2015年公司认缴制开始的,

中国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我国近年来的新成就很多,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各方面都有,比如“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鲲龙”出水、港珠澳大桥通车、主场外交发出中国声音等等,细数着国家这些成就,令人心潮澎湃。

跪求关于企业诚信的外文资料~~~急啊~~~谢谢啊
近年来,人们对诚信的呼吁越来越强烈,这也许并不是中国古人的诚信记录比现在好得多,而是现在人们的诚信意识在缓慢地苏醒。这恰如分蛋糕一样,早些时候,我们的面前其实没有蛋糕,所以大家一团和气,没有什么可以争执的东西。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大概是有了一个蛋糕可供众人分配,但蛋糕不够大,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可分...

什么是企业资信调查报告
企业信用报告是招投标领域上常见的信用产品,它向查询者提供企业全面、准确的综合信用信息,为各类信用交易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减少不必要的信用风险和损失。那么一份标准的企业信用报告包含了哪些内容呢?今天方圆资信的小编就跟你讲讲。1)首页:主要包括报告名称、企业名称、报告提供机构名称、报告完成时间...

关于诚实守信的手抄报图片
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等。 “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

逾期欠款分析方法是什么?
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是由我国外经贸部研究院信用管理专家韩家平和蒲小雷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把西方先进的信用管理理论和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的适合中国企业情况的信用管理模式。3是指企业内部应建立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分别是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

试从我国企业融资难的角度论述信用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性
在当前经济活动中,信用形式、信用工具都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充分适应不同的融 资需要, 更大限度的发挥信用的资金调剂作用。 以企业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被称为企业信 用,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债权信用等等。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购销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信用形式,其规模小、期限短,主要用于...

明山区15311559459: 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
圣扶巴替: 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比较高,但还是不够完善,由于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多,所以好多公司还是实行人工管理.总之,就是我国普遍信息化不高,需要国家鼓励和支持

明山区15311559459: 请问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ERP信息化进程发展的怎样了?普及程度有多高?主要停留在哪个方面? -
圣扶巴替: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正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实现仅停留在实现办公自动化、基础IT设备的置办上等.有信息化专家指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在于认识和需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对信息化仍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显示数据表明,有59.4%的企业CIO认为中国信息化推进的困扰是因为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起不到决定作用;其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顶层规划、信息化部署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这些将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总结:中小企业实施EPR系统,失败率远远大于成功率.

明山区15311559459: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圣扶巴替: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明山区15311559459: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和特点 -
圣扶巴替: 给您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信息化正在融入越来越多的企业.企业信息化已经从一个词汇、一个术语变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一种新的管理机制.本文...

明山区15311559459: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
圣扶巴替: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及时地把握机会,做出决策,增进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的过程.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1、企...

明山区15311559459: 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哪些现状 -
圣扶巴替: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哪些现状:1.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信息技术落后.信息硬件设备的占有和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联系,信息硬件...

明山区15311559459: 中国企业信息化有什么阻力 -
圣扶巴替: 1、知识缺乏、观念滞后是最大的阻力.譬如技术导向、概念导向而不是目的导向,重硬轻软、重技术轻管理等,这种滞后常常带来的是方向性错误;2、既得利益的阻力,信息化会打破原有格局,一定会影响利益关系,这也是信息化阻力来源;3、中国人习惯用“少许”不确定的数字,而信息化则要精确定量,类似这些也成了管理上转变的难点.

明山区15311559459: 怎么理解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的形象工程,更是企业的生命工程 -
圣扶巴替: 一、企业信息化: 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

明山区15311559459: 纵观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办 -
圣扶巴替: 纵观当前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难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认识问题 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企业领导和职工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企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认为:“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

明山区15311559459: 企业信息化规划应该依据什么制定? -
圣扶巴替: 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前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