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平生

作者&投稿:彘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冼星海的人物生平~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冼星海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进入岭南大学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因为他吹奏单簧管很有韵味,由此得到“南国箫手”的雅号,连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期间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冼星海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保罗·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救亡歌咏运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于是,他高兴地对妻子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说走就走,这年11月,两人携手离汉去延安。他们在途中结成了伴侣。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并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另外,鲁艺的助教有6元,教员有12元。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多加一个汤。这些都体现了党组织对特殊人才的尊重。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1941年6月22日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虽然在李立三的奔波下,得到联共(布)领导人斯大林批示,在苏联国际救济总会协助下,冼星海入住莫斯科一家医院,但由于患严重血癌,沉疴积疾,医生回天无力,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仅40岁,李立三夫妇为其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为其举行隆重安葬仪式。致悼词的是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苏联著名音乐家穆拉杰利。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于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镶着音乐家的一张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赴苏联后用母姓)。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

除了《黄河大合唱》,你对冼星海了解有多少?相信大部分网友遇到这个问题,能够回想起来的只有冼星海“人民音乐家”的称号以及历史课本上的那张因多次出现在学生时代视野而被熟悉的老照片。除此之外,对他所知甚少,他是我们心中的传奇人物,我们却不了解他的传奇。像冼星海这样曾经在战火年代鼓励了一代人,却渐渐被习惯快节奏的现代人遗忘,慢慢地变成历史课本上固有“名词”的伟人很多。但小编一直觉得,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在影视作品深入大众生活的年代,更应该有属于他们的传奇。很庆幸,在2019年,一部根据冼星海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家》横空出世,给了我们深入了解这位中国近代传奇音乐家的机会。这部电影由中哈合拍,胡军、袁泉以及多位哈萨克斯坦本土演员共同出演,无论是演员演技、思想传递还是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都非常完美,是部完成度极高剧情片,也是部让观众从头哭到尾的催泪之作。《音乐家》的取材视角很独特,它既没有选择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创作出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的高光时期,也没有展现他由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向知名音乐家成长的艰辛历史,而是把时间放在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旅途:阿拉木图。这段经历在冼星海传奇的一生中看起来很“平凡”,可以简单地概括:“1940年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1941年因苏德战争爆发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这段经历在冼星海的人生资料里占比不高,但客死他乡足已透露其中浓烈的伤感,是国与家之伤。《音乐家》向我们描绘的便是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中对祖国、家人的思念,让我们看到战火年代一个伟大音乐家的不朽灵魂。战争的残酷,传奇音乐家就这样“潦草”的离开即使对冼星海的生平不了解,也仍能想象出这家位音乐家的一生有多么传奇。音乐上的辉煌创作,他的作品鼓励了中华儿女面对敌人抗争激情,他的一生应该是辉煌的。但在我们的幻想中,他值得一切美好的结局。但冼星海远赴苏联执行任务的第二年,便因当地战争爆发被迫转移至阿拉木图,原本他打算从新疆转回国内,但异国他乡、持续不断的战火、过期的证件让他不得不羁留当地。战争年代以及外国人的身份让他的生活举步维艰,还好受到当地音乐家拜卡莫夫的照顾获得院剧乐团工作,并安排他暂居在姐姐家中。但当地人的生活同样很艰难,为了生活,冼星海典卖衣服、做苦工,努力生活等待回国的那一天。但战争年代对人们太残酷,圆满大结局并没有出现,直到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他都没能回到祖国。离行前他对妻子钱韵玲说:半年之后我就能回来。但这个半年却成了一生,战争年代从来没有仁慈,伟大的音乐家凄凉地离开,实在太让人惋惜。本片导演对战争的毁灭性刻画很恰当,影片开局便有一场“触感”强烈的情节。刚到达阿拉木图的冼星海遇到当地火车站被敌军攻击,曾经在车上与他交流过的小男孩在杂乱的人群中无助地等待母亲的救援,当时除了努力向她奔去的母亲外,还有冼星海。但最终编剧并没有制造“动作英雄”,小男孩被炸死在离洗星几步之遥的地方,幼小的遗体与母亲的哀鸣深深的冲击着他的视线。战争有多残酷他知道,观众也知道,但当这份残酷赤裸裸地发生在我们面前时,是冲击骨髓的疼痛。编剧没有选择让冼星海发挥“英雄本色”救下小男孩,而是让他死在冼星海面前,因为这就是战争年代。也是这场戏开启了催泪时刻,现场的观众都明白,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异国他乡,抛不开的是对祖国、家人的思念,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灵魂在阿拉木图的岁月里,冼星海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思念妻女。但战争年代,回国的路太难了,他只能在遥远异国,用音乐表达对家的怀念。而冼星海的家国精神,在《音乐家》中通过三个词汇来表达:国、家、根。离开祖国,就像大树没有了根,整个人都充满对故土的思念,何况国家需要他。当时的中国也处于战火之争,他本来是要用自己的音乐才华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人的抗战精神,而不是在异国他乡平淡地生活。当地人问他“你是因为中国在打仗才来阿拉木图的吗?”,他诧异地急速否认这个猜测,因为他那么渴望为中国人民脱离战火贡献一份力量。正是因为这分渴望,他想要快速回到需要他的祖国,但现实却不给他机会。“我的国家正在打仗,我却被困在这里”,他第一次因为无法回国而万念俱灰,那种爱国情怀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体会的,却仍能被先辈们的精神感染,激发出浓烈的情怀。在当地音乐家的鼓励下,他创作了以哈萨克本土英雄为背景的音乐《阿曼该尔达》,鼓舞了当地人民。在人生中最后的日子里,他没有放弃创作,因为他坚信他的音乐,祖国一定能听到。除了表达冼星海的爱国精神,还着重刻画了他对妻子钱韵玲以及女儿冼妮娜的思念。当延安分别的那一刻没有想到这会是永别,当女儿一遍遍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时,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当哈萨克女孩阿丽娅问冼星海是不是想念女儿时,他仍旧期待着重逢。但最终每个人的愿望都未实现,残酷而悲凉。洗星海与妻女的遭遇,是战争年代下平凡家庭的缩影,相信这也是导演借由这位伟人的故事,剖析战争对普通家庭的伤害,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美好。出色的演员,让《音乐家》更加完美《音乐家》在故事取材及精神表达上都很出色,但比较遗憾地是编剧没有着重突出他的音乐作品,与《波西米亚狂想曲》全程“演唱会”式的听觉享受相比,《音乐家》的音乐燃爆片段太少了。全片只有两场浓烈的音乐渲染情节,一个是阿拉木图剧院演奏《阿曼该尔达》另一个则是冼星海最后音乐会上高燃的《黄河大合唱》。这样的选择可能与编剧想要更多表达人物经历有关,但对于期待音乐的观众来说可能有些许遗憾。但胡军、袁泉填充了这份遗憾,甚至让观众遗憾了对音乐的期待,他们的表演太细腻。其实在观影之前,小编其实对胡军塑造冼星海有些担心,因为他过于硬汉的外表实在与历史课本上冼星海的形象相差太远。但当胡军饰演的冼星海出现时,立刻将观众带入到人物中去,他通过眼神表达,细节的掌控将这位音乐家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荧屏上,完全没有违和感。他亦很用心,所诠释的冼星海与现代人观念中的“艺术家”气息相差很大,更贴近普通人,但这更符合冼星海的生平形象。要知道,冼星海是穷苦人家出身,在他的音乐求学之路上不乏有勤工俭学、打工维持学业等经历,并不是一个追求“文艺范”的音乐人,而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最后三场戏更加震撼,当时冼星海已经重病在身,当胡军出现在镜头时如果不是人物所散发的气质,小编甚至误以为是新出场的角色,他几乎瘦到脱相。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实力派演员的努力很让人敬佩。饰演冼星海妻子的袁泉也贡献了自己的神仙演技,她的台词很少,大多镜头都是需要眼神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从分别时的担心到教女儿唱歌时的期待,再到最后与女儿互动时的坚定,几乎袁泉的眼神与观众交汇时就难催发泪水。而当观众快要因为剧情、演技遗忘冼星海作为音乐家的高光时刻,导演巧妙地选择了我们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为结尾,用这场演出为冼星海的人生划下句号。当这首音乐响起时,小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冼星海,永远不会被遗忘。
来源

冼星海是位饮誉世界乐坛的作曲家,也是新加坡养正学校的骄傲!为什么他当上了图书馆助理员?为什么他有两个妻子?为什么他客死他乡?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养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金线三粒星肩章的乐队队长及指挥。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配乐。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聂耳先生的伟大就在此。他永远是年青的音乐家,他永远站在青年音乐家的前面,他已经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新兴音乐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苏联为抗战记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产作曲,直至去苏联之前,他创作了《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以《黄河大合唱》,饮誉乐坛。冼氏早年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可说是十分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

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中国狂想曲》。《中国生活》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念。

冼氏在苏俄生活极为困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冼氏图从蒙古回国,因受阻只好留居下来。一次因排队轮购粮食时,晕倒街头,幸得一位苏联女青年之救助,过了险关,后他们结成夫妇。他在延安之妻钱韵玲,当时可能不知情,后也改嫁了。由于生活艰苦,营养不足,冻饿成病,延误医疗,1945年10月30日患肺病客死他乡。他在贫困中成长,一生亲历了中华民族百般受侮辱和欺凌,眼见同胞到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人间。他积极地创作支援抗战,他来到了天寒地冻的苏联,在饥寒交迫中,仍旧辛勤作曲,不幸积劳成疾,在深深的乡愁中客死他乡,时方40,精华早逝。虽然他看不到中华民族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他的作品仍旧继续动员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与日寇周旋到底。他以西方之长,创作出具有民族色彩音乐的作曲道路,给振兴中华文化的崇高事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人们提起养正,就会想起冼星海,当人们听到《黄河大合唱》那雄伟悲壮的歌声,就会想起冼星海,被他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崇高人格,深深地感动。

1929年,胸怀音乐救国大志的冼星海告别了故乡和亲人,踏上了巴黎求学之旅。在异国他乡,他饱尝了屈辱与磨难;也享受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甜蜜;更收获了音乐的硕果。当日寇的铁蹄踏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时,冼星海毅然离别了热恋中的巴黎女友。回到了祖国,他用满腔热血谱写出一曲曲激昂的音乐去唤醒民众,鼓舞人民的斗志……
一、冼星海与《救国军歌》

1935年夏,冼星海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他参加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7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二、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故乡在延安。1938年11月,冼星海赶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教员。

1939年2月,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因行军坠马受伤到延安治疗,冼星海到医院看望。两人在亲切交谈抗日宣传中,商定再合作一次音乐创作。其实早在武汉、安陆相处期间,他们已是老搭档,合写过不少抗日歌曲,如《新时代的歌手》、《拓荒歌》等。这一次,光未然将他两次横渡黄河以及沿河行军的切身体会和由此激发出的民族自豪感与抗日救亡情绪,写成长篇歌词。词写成后,他立即请来冼星海在西北旅社窑洞里开了个小朗诵会,当众人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掌声响彻整个窑洞。冼星海当场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历时6天(3月26日至31日)的突击,这部抗日战争时期被公认为最优秀、最雄伟的大合唱诞生了。

5月11日,在鲁艺周年纪念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亲自指挥百余人首次公演《黄河大合唱》,获得极大成功。他当晚激动地写下日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非常感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7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庆祝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马媛媛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养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金线三粒星肩章的乐队队长及指挥。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配乐。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聂耳先生的伟大就在此。他永远是年青的音乐家,他永远站在青年音乐家的前面,他已经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新兴音乐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苏联为抗战记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产作曲,直至去苏联之前,他创作了《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以《黄河大合唱》,饮誉乐坛。冼氏早年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可说是十分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

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中国狂想曲》。《中国生活》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念。

冼氏在苏俄生活极为困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冼氏图从蒙古回国,因受阻只好留居下来。一次因排队轮购粮食时,晕倒街头,幸得一位苏联女青年之救助,过了险关,后他们结成夫妇。他在延安之妻钱韵玲,当时可能不知情,后也改嫁了。由于生活艰苦,营养不足,冻饿成病,延误医疗,1945年10月30日患肺病客死他乡。他在贫困中成长,一生亲历了中华民族百般受侮辱和欺凌,眼见同胞到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人间。他积极地创作支援抗战,他来到了天寒地冻的苏联,在饥寒交迫中,仍旧辛勤作曲,不幸积劳成疾,在深深的乡愁中客死他乡,时方40,精华早逝。虽然他看不到中华民族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他的作品仍旧继续动员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与日寇周旋到底。他以西方之长,创作出具有民族色彩音乐的作曲道路,给振兴中华文化的崇高事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人们提起养正,就会想起冼星海,当人们听到《黄河大合唱》那雄伟悲壮的歌声,就会想起冼星海,被他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崇高人格,深深地感动。

冼星海: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用名黄训(1905-1945)、孔宇,祖籍广东番禹,出身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1918年考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时,就参加乐队并担任小提琴、单簧管演奏员,还担任指挥。1926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选修小提琴。1928年,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钢琴。此期间,发表有《普遍的音乐》等音乐评论。1929年夏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后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丹第(V.D'INDY)学提琴,从师杜卡斯(Paul Dukas)学作曲理论与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留学期间,创作有《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国古诗》等十余件作品。1935年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到1938年,创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子大学兼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时,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并创作有《生产大合唱》等著名作品。1940赴苏联留学;次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无法回国,因生活艰苦,疾病缠身,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医院。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由于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巨大贡献,后来他蠃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禹,出身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1918年考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时,就参加乐队并担任小提琴、单簧管演奏员,还担任指挥。1926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选修小提琴。1928年,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钢琴。此期间,发表有《普遍的音乐》等音乐评论。1929年夏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后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丹第(V.D'INDY)学提琴,从师杜卡斯(Paul Dukas)学作曲理论与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留学期间,创作有《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国古诗》等十余件作品。1935年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到1938年,创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子大学兼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时,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并创作有《生产大合唱》等著名作品。1940赴苏联留学;次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无法回国,因生活艰苦,疾病缠身,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医院。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
由于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巨大贡献,后来他蠃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 ,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自幼喜爱音乐。1921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并参加大学乐队活动,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还担任过指挥。1926年到北京,入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1928年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1929年冬赴法国,在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先后从师奥别多菲尔、丹第、加隆等。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这期间创作了女高音独唱 、单簧管与钢琴《 风 》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1935 年秋回国后 ,在上海 、武汉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有 《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1938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创作有《 黄河大合唱 》、《 生产大合唱 》等 。1940 年 被派往苏联工作学习 。这期间创作完成有《 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多部管弦乐和一些声乐、器乐作品。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富于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感,一些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里程碑。在苏联病逝后,毛泽东曾为他题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古今对联欣赏
星海一粟,文坛一卒。平生与父老分担忧患,春节前同乡亲共赏烟花。举灯初迎二十一世纪,挑灯重读二十五史书。赞人性三情真、善、美;咏岁寒三友梅、竹、松;忆华夏三贤尧、舜、禹;评风云三国魏、蜀、吴。历代群雄逐鹿,今晚何人作赋?亮开迷面:“八千女鬼,两轮日月,双人匕首”!笑问下联谁续?请四方文友猜吾迷底...

有关关爱的名人名言
—— 陆游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

关于平凡的名人名言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一个...

有哪些优美的古诗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将小儿女的那种恋爱情态描写的入木三分。且连用叠韵,而又婉转流美,兼之妙语连珠,堪称写情神品。《...

满江红原文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张益邦·满江红】 怒涌江河,愁绪几。登临望月,天际水。仰天长啸,暴泪如倾。燕子楼空惟焦土,无可奈何伤心碧。莫等闲,愁白少年头,彻底枯。休学耻,犹未雪。误诊恨,何时灭?侠之大德厚绿天下,王侯将相本无种,我是男儿当自强...

忆平生.均瑶篇(一)
日月轮回,星海潮落。师傅驾鹤西去,他也长成了温润少年,只有她永远停留在孩童之身,永远长不大,这是苏均瑶偷习禁术的后果,这也是苏均瑶唯一能让自己清醒的办法。以上古邪术对抗体内魔王之血相互排斥方可阻止自己魔化 她那么努力,想要如师傅所愿维护正道平衡,可是世人不理解她。就连他也是一样,不过...

关于学琴的诗句带心境
9、学习钢琴开阔了我的视野。通过学钢琴,我认识了世界着名的音乐家:欧洲音乐之父巴赫,交响乐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歌曲之王舒伯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我识别了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识别了奏鸣曲交响乐圆舞曲,还学会弹奏大量的世界钢琴名曲,如《致爱丽丝》《小狗圆舞曲》等。 10、学习钢琴磨练了我的...

岳飞《满江红》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200字的美文段落摘抄
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灿烂的星海苍穹,未及静静地谛听一声那宇宙 深处的清纯之音,它就已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一下子毁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有血...

冷门小众但惊艳的原耽句子收藏五十条
雪花如同千万个旋转飞舞的小精灵,辉映着灯火,温柔覆盖在新生的大地上。零点。新年钟声在这一刻敲响,传遍欢呼的人群,穿过漆黑的海面,向遥远的灿烂星海飞越而...37.有一蓑烟雨,何不任平生——《过门》 38.相信我,殿下。 39.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地放纵。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的追逐。 40.不管你在怕什么,抓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