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

作者&投稿:良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解决心理问题~

济群法师
佛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就这一点来说,佛学和心理学的目标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方法。而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学,历来也被称为心学,是心灵的智慧,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称为东方心理学。
佛法修行的目的,一是解脱,一是成佛。所谓解脱,其实并不玄妙,简言之,就是代表着心灵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许多烦恼,每解除一种,心灵就能从这种烦恼制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躁动时代。这种弥漫在城市乃至乡村的躁动气息,正来自我们内在的情绪和烦恼,我称之为“心灵垃圾”。环境需要保护,需要治理,我们的内心同样需要保护和治理,不然就会成为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在这样的心灵环境下,怎么可能感知幸福,怎么可能获得宁静?当所有烦恼被彻底平息,心灵不再有任何躁动、任何不安、任何羁绊,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涅槃”。此时,内心会呈现出无比的寂静,所谓“涅槃寂静”。这种寂静,并不是没有声音、万籁俱寂的静,而是来自生命内在的寂静。当心进入这种寂静状态,我们就能毫无阻碍地感知一切,包括许多微细的声音,可以听到眼睛眨动,听到蚂蚁打架。这种内在的寂静,来自对空性的体证,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
所以说,解脱和涅槃都是心灵抵达的境界,而非某种生理现象,不是长生不老,不是羽化成仙。所谓成佛,也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像考职称、获大奖那样,有职称可考,有奖项可获。因为佛的内涵不是其他,就是生命的彻底觉醒,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同样源于对内心的改造。
佛法认为,凡夫因处在无明状态而无法看清生命真相。我们时时都在关心自己,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一切,但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什么是世界真相?大多数人信赖自己的感觉,事实上,我们的所知所见只是主观意识的投射,是由意识构造的影像。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道“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为了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如此种种,是人们追问了千百年至今仍为之困扰的问题。那么,人类是否永远无法透彻世界真相呢?从佛法角度来说,生命虽是迷惑的显现,但本身也蕴含着无限智慧。修行,就是通过闻思修来开发内在潜力。一旦启动这种智慧,就有力量破迷开悟,从无明状态中觉醒。
今天很多专家讲到生命品质,事实上,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将生命潜在的高尚品质开发出来,成就佛陀那样的智慧和慈悲。这是佛陀品质的两大特征,无限的智慧,令我们究竟解脱烦恼;无限的慈悲,令我们关爱并帮助一切众生。由此可见,佛法所关注的更多都是心理问题,是以心灵而非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和改善的对象。
说到佛法,或许有人会对那些深奥的典籍和术语望而却步,对众多的体系和宗派无从抉择。其实,佛法虽有复杂的一面,基本纲领却是简单的,如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是佛陀为众生指出的,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简要途径。
解决苦,首先要认识苦。就像病人,只有知道自己患病后,才会想方设法地寻求治疗。佛法修行,也是以认识人生是苦为前提。这种苦,是从本质而非感觉来说。在我们的感觉中,人生似乎有苦有乐,尤其在娱乐业空前发达的今天,随便玩些什么,就能把痛苦暂时抛在一边。但佛陀以智慧观照,发现世间所谓的快乐,无不建立在苦的前提下,从本质来说无非是苦。饥饿难耐是一种痛苦,因为这种苦,吃饭才会成为快乐。走路疲劳是一种痛苦,因为这种苦,休息才会成为快乐。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所有快乐都是以某种需求为前提。如果没有需求,同样的事情,未必能带来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渴望见到对方的前提下。如果是避之唯恐不及不想见的人,见面就成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如果没有饥饿感,吃饭会成为快乐吗?即使面对山珍海味,也没有谁能不停地吃下去。如果吃饭具有快乐的本质,那么,无论什么时候吃,也无论吃多少,都应该感到快乐,且应该越吃越快乐才是。事实上,一旦超过身体所需,吃饭立刻由快乐转为痛苦。所以佛法是从生命内在寻找痛苦之源,也就是集,即苦的成因。
找到疾病的源头所在,就能由此考量解决的结果和方案。灭,是疾病治愈后的健康状态。道,则是治疗的方法。从四谛法门可以看到,佛法修行所做的,就是帮助人们从认识苦到止息苦,是从内心而非外在环境来解决人生问题。那么,佛法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我想从两方面和大家谈一谈。
一、心是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这就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1.心是多元、复合的作用。
佛法认为,心具有多元、复合的作用,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
首先是普通心理,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感觉、情绪、注意、表象、意志等。此外,还有善和不善的心理,是和道德、犯罪有关的心理。佛法中,将不善的心理称为烦恼。烦恼形形色色,最基本的是贪嗔痴,又称三毒,是三种危害心灵健康的毒素。如果平日疏于管理,这些毒素就会在内心自由生长,进而形成不良嗜好。再进一步,就会成为顽固的习气,我称之为“心灵的肿瘤”。而善的心理则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包括觉知、慈悲、爱心、善良等。提及道德,人们往往将之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却忽略了它对完善自身的意义。
善的心理,是一种和谐并令自他快乐的心理。当我们升起一念善心时,当我们想要帮助他人时,当下就是调柔而快乐的,形之于外,也会给别人带去快乐。反之,那些不善心理则会令自他受到伤害。只要对别人生起嗔心,即使没有诉诸行动,自己也会成为这种仇恨的受害者。一个心怀仇恨的人,会是快乐的吗?所以,善恶不仅指外在行为,根源还在于内心。这种心理产生的当下,又会形成结果。当我们行善或作恶时,善或不善的力量会不断强大,使人格得到提升或随之堕落。
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也有慈悲和爱心,那还有必要修行吗?须知,我们的慈悲心往往是非常狭隘的。因为它是建立在自我基础上,只能容纳几个人。内心容纳得越少,和世界的对立也就越多。而佛法所提倡的是大慈大悲,是和一切众生融为一体,是以一切众生为帮助对象。这种虚空般包容一切、没有任何对立的慈悲,才是圆满的慈悲。
此外,生命内在的觉知力也很重要。我们每天都在收看世间的各种新闻或事件,却很少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心灵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观照的功能,可以进行自我认识、检测和管理。这种觉知力,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开启这一功能,就可以帮助我们止恶行善,培养正面情绪,消除不良情绪。 我们的人格,就是建立在种种心理因素之上。这就需要时常进行审视:它究竟由哪些因素组成?占据主导地位的又是哪些?对那些给自他带来利益的正面心理,应积极发扬;对那些给人生构成伤害的负面情绪,应努力消除。这就是佛法修行所做的,事实上,这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在整个人生旅程中,唯有生命品质的改善,对我们才具有永久的意义。
2.心是无尽生命的积累。
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 我们所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即使已经成为过去,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相应的心理力量。 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功不唐捐”。在客观上,所有事情都会成为过去,甚至被逐渐遗忘,但在内心留下的烙印,在生命品质中形成的记录却不会自动消失,并会积聚为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力量。
从小到大,我们的兴趣、能力、习惯就是这样不断养成的。其中有些是先天因素,来自往昔的习气;有些是后天培养,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在形成过程中,还会受到不同思想观念、周边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中,又以观念的影响力为主。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心态,形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当观念发生错误,就会导致不良心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人死如灯灭的观念,会导致及时行乐或消极厌世的心态。在这两种极端的心态之下,生活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有个宗派叫唯识宗,将心分为八识,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其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是可以感受到的心理活动,属于意识范畴。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则是直接感受不到的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范畴。唯识宗将第八阿赖耶识作为生命载体。它就像一个有着无限容量的硬盘,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过去所有的言行及喜怒哀乐,会在内心形成力量,影响现在的生命。而现在所做的一切,又会成为影响未来生命的力量。第七识的作用,则是因为对第八识的错误认识而产生潜在的自我意识。人们之所以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源就在于此。
第八识虽是生命载体,并非固定不变的灵魂或神我。事实上,它是流动变化的。佛法认为,生命是流动的过程,其变化“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也就是说,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是相似的,就像流水,表面看来始终是同一条河,但其中的水却在不分昼夜地流动着、变化着。但第七识出于误解,在不间断的审查思量中,始终执第八识为我,念念不忘,从而形成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烦恼。人们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受到这种自我意识的影响。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强调因果。但我们所以为的因果,往往局限于现象,局限于具体事件。事实上,意识活动也离不开因果,我称之为“心灵因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因果时时都在发生,只是我们未加关注而已。 当我们不断重复某种想法时,会使其力量不断增强,久而久之,成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进而固定为习惯、性格乃至人格特征。这就是由因感果的过程。在我们的内心,每天会出现各种心理,但能够得到重复乃至不断重复的,都是我们最在意的事。因为我们对内心缺乏观照,所以,这种重复往往是被动的,是不自觉地被串习推动。 我们看到喜欢的人,不由自主就高兴了;看到讨厌的人,不由自主就起了嗔心。但从来不去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这些情绪是否健康?是否会使心陷入贪著或对立中?如果不加观察,这些情绪就会随串习自动复制,就像电脑中善于自动复制的病毒那样,最后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有些人相恋后,一旦失去对方,会情绪失控到自寻短见。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把所有心灵能量都投射到恋爱中,从而制造出力量无限之大的情绪,并作为全部精神支撑。因为这种错误强化,失恋就等同于失去精神依托,甚至丧失活着的兴趣。如果不是把这种对爱的依赖放大到病态程度,失恋不过是一个挫折,哪至于构成这样的悲剧。
佛法认为,心是无常、无我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可以对心进行改造。在生活中遭人排挤,若嗔心较重,不但当时会生气,事后还会越来越气。因为这种得到重视的嗔心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而会继续搜索出种种“值得”生气的理由,为怒火不断添加燃料,最终使嗔心冲天而起。如果在逆境现前时保有智慧观照,怒火就不会被点燃。如果在怒火点燃后还有一点观照,就不会继续火上加油,使内心完全燃烧起来。因此,我们在谨言慎行的同时,应着重培养智慧观照,这样才会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和扩大,避免负面心理的重复和增强。
3.心分真妄二种。
佛法认为,心分真心和妄心两类。真心代表着心的本质,在根本上,人心是圆满、自足的,并不缺少什么。正如《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虽然心原本万法具足,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需求呢?那就是妄心的作用。
现代人的需求几乎是古人的百千倍,是否因此比古代人活得开心呢?其实未必。在妄心的层面,往往会将需求被满足所产生快感当做快乐本身。当一种需求产生时,就想法设法地创造条件满足它。问题是,这种满足程度是变化的,就像身体会对经常使用的药物产生抗药性一样,必须不断增加剂量或更换药物。饥饿时,吃饱就能满足。吃饱后,又要吃好才能满足。吃好了,又要吃得新奇才能满足。满足的标准在不断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生活空间的丰富,物质条件的发达,现代人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满足或转移因需求产生的痛苦。在古代,恋人一旦离别,只有苦苦相思。而对现代人来说,想念时立刻可以电话传情,即使远隔重洋,买张机票也能很快相见。再或者,还有各种娱乐可以排遣。但我们要知道,虽然这种需求被转移,却又制造出另一种需求。现代人制造了很多需求,并将需求纵容得越来越大。暂时的满足之后,新的需求立即产生或是升级。这也是现代人日益忙碌、不断追逐的原因所在。
按目前的生产力水平,现代人应该过得远比古人轻松才是。事实上,人们普遍感觉很累,因为需求永无止境,操劳也就永无止境。在这些需求中,又有多少是生存真正的需求?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无明驱使下产生的需求。进而对需求产生依赖,而依赖就是痛苦之因。没有这种需求前,我们一样可以过得很好。但拥有并习惯之后再失去,痛苦就随之产生了。我们制造一种需求,就制造了一种苦因。而那些生活在水边林下的禅者,已经体悟到生命中自足的层面,不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支撑。正如他们在诗中写到的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两树松花食有余”。虽然一无所有,但荷叶可以当衣,松花可以充饥,何等怡然,何等自在。不仅禅者能安贫乐道,任何心灵自足的人,都不需要依靠对物欲的满足来安身立命,来寻找人生乐趣。当年,苏格拉底曾在集市上感慨:生活中居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心本是自足、无限而开放的,本来就充满喜悦。佛法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透彻心的规律,了悟心的本质,以此化解不良需求,清除心灵垃圾,使生命真正找到归宿。否则,就会热衷于各种恶性或无谓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把一生大部分时间用来挣钱。而时间就是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是在用生命换取这些生命中本不需要的东西。这种交换,难道值得吗?
二、如何改善心理
那么,佛法又是如何对心进行改善的呢?
1.皈依、发心
佛教所说的皈依,是对生命归属的寻找和选择。这个归属就是佛法僧三宝,代表高尚生命品质和建立这一品质的方法。
人生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但我们往往只会选择职业、家庭等外在条件,只会选择每天吃什么、穿什么。但是佛法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内在需求进行选择。一个人只有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才知道不要什么。否则就会随波逐流。大家要什么也跟着去要,大家做什么也跟着去做,并不思考这些对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潜在的、和佛陀同样的智慧德相,这是人生真正的宝藏,也是我们在世间最大的财富。皈依佛,就是以这种高尚品质的成就作为生命目标。皈依法,就是以佛陀留下的三藏典籍为修行方法。皈依僧,则是以僧团为指导修学的老师。所以,皈依的意义就在于,在善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法的实践,开发生命潜能,从而成就佛陀那样的高尚品质。
佛教讲的发心,相当于儒家的立志。我们明确人生选择后,还应立志以成就这一品质为生命目标。同时,做每件事都要有良好的动机,才能向这个目标汇归。这个动机必须是为了利益他人而非自己。如果我们做每件事只是想着自己,往往会使私心得到张扬。即使行为本身没有问题,也会增长我执。反之,时时想着他人,慈悲心就会得到发展,当眼里完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时,就与佛菩萨无二无别了。动机不同,在内心就会发展不同的心理。所以,用什么心做事很重要。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的结果,一是内在的结果。外在结果,就是事情本身,比如经商赚钱、比赛获奖等。内在结果,就是做事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经验和心理。同样是经商,有些人为牟取暴利而变得贪婪且奸诈,也有些人以自利利他之心经营,因注重信誉,依法经营,不仅事业有成,也培养了诚实无欺的品格。遗憾的是,现代人多关注外在结果,为做事不择手段,最后把心做坏的比比皆是。如果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心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就不会做出这种因小失大的无谓选择了。
2.戒律、忏悔
在有些人印象中,戒律似乎就是对人的种种束缚,甚至是不合理的束缚,因此望而生畏。其实,这是对戒律的误解。从本质上说,戒律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改善生命品质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成就高尚人格,在积极行善的同时,还要努力止恶,使不良心行停止延续。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是行为规范,只要照做即可,何必受戒?须知,受戒是通过在佛菩萨面前的宣誓,使这一规范成为人生誓言,从而具有防非止恶的力量。如果只是随便想一想,可能会做一些,但也可能不了了之。在家居士所受的五戒,就是在佛菩萨面前表明从今往后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贪、不嗔、不痴的愿望,以此增强对不良心行的防范力和自制力。当不良心行得到控制,良好品质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否则,一旦被不良心行占据主导地位,就像杂草丛生的稻田,秧苗就会因缺乏空间而被排挤,甚至因为得不到养分而枯萎。
作为凡夫来说,在受持戒律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戒,这就需要以忏悔进行消除。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对心灵改善具有极大作用。我们的身体必须经常沐浴,衣服必须经常洗涤,这样才能保持外在整洁。而在我们的内心,因为不断被贪嗔痴三毒所染污,同样需要清洗,否则就会不断积淀垃圾。所以佛教很重视忏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犯错后及时对治。一方面,要把曾经有过的不善行为发露出来;一方面,表示真诚悔过并发誓永不再造。有了强烈悔过之心,罪业就能得到相应化解,乃至彻底铲除,所谓“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这也是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方法。
3.培养正念,修定修慧
除戒律外,佛法中还有定、慧修行,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定,是培养专注、稳定的力量,并使内心变得纯净。我曾做过一个讲座,名为“清理心灵的泥潭”。在未经清理的内心深处,积淀无始以来的烦恼尘垢,仿佛厚厚的淤泥。如果没有定力,这些淤泥会时常泛起来,使心处于混沌状态。
修定,就是选择一个善的所缘,将心安住其上。再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熟悉,使心变得专注而稳定,摆脱昏沉、掉举、散乱等状态。若不去搅动泥潭,淤泥自会逐步沉淀,使池水恢复清澈,这样才能看水中杂物。同样,以禅定之力平息妄念,才能对自身具有观照力。所以说,必须在定的基础上修观。其实心本具自我检测及观照能力,只因长期搁置,使这一功能逐步丧失。修习禅定,就是为了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恢复并培养这种功能。一旦具备自我观照的能力,情绪或念头产生的影响自然就会变弱。
有了定之后,又该如何修观呢?这就必须具备正见。其中,缘起因果的正见能帮助我们认识心念形成及发展的规律,而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的正见则能从根本上解除烦恼心理,获得空性智慧。无我的观修,首先要认识到我们一向执以为我的五蕴中,并无不依赖条件而独存的我。五蕴本是无明产物,由因缘和合而成。众缘和合的五蕴,固然不是我;组成五蕴的任何一个因缘,同样不是我。具备这种认知后, 进一步将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当做客体观察。这样才能看清每个念头的起落,看清漂浮不定的混乱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把内心作为客体观察时,不能介入自我。否则,心就会陷入某种情绪或感觉中,无法看清心念活动的真相。依然会随着串习活动,不由自主地去贪,不由自主地去嗔。
所以说,观修无我能使我们从执著中摆脱出来,看清心念的起灭。无自性空的观修,则是摧毁心念建立的基础。 每个心念的产生都是有因缘的,或是因为某件事,或因为某个人。比如说爱的情绪,恨的情绪,必定是有对象的。不良心理的形成,就是因为对这些对象的错误设定及过分执著。无自性空的观修,就是认识到这些所设定的对象并不存在,如杯弓蛇影,纯粹是一场误解。有了这种确切认识后,执著自然松动,烦恼也将失去依托。 最后,就能从观照般若契入实相般若。
以上,分别介绍了心的特点及佛法改善心理的途径,即消除不良心理,开发潜在的高尚品质。这也是佛教心理学的目标所在。现在风行炒股。炒股,必须选择一个好股票才能盈利。在人生中,我们同样要有选择地培养心理力量。生命虽然生生不已,但在六道中,得到目前这种可以修学佛法的人身却很困难。而今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若能将这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利益中,最终成贤成圣,才不枉得人身。

在幸福问题上,也会遇到自我、小我与大我的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既要尊重自我、小我,又要维护大我;在必要时甚至必须为大我而牺牲自我、小我。因
为,当幸福仅仅属于个人的时候,只不过像挂在项上的金项链,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
只有当它属于集体、属于人民的时候,才是伟大的、有意义的。
在革命者的心目中,为取得革命胜利而遭到的灾祸苦难,是革命所必须偿付的代价。
这种代价需要多少,便得付出多少,丝毫不能怜惜。这种代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吃苦、
舍富、受贫、忍饥、耐寒、担忧、挨骂、坐牢、受刑、杀头、战死等等。这些代价无论
多么重大,对未来的永久幸福来说,它总是暂时的,对全局的胜利来说,它总是局部的。
在这里,革命者把自我、小我溶进阶级的大我中去了,个人的牺牲便成了整个阶级的一
个局部牺牲。对于抱有这样的人生观和幸福观的人,他们决不会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幸福,
而是把遭受灾难祸患视为意料中的事,即使在杀身大祸面前,他们也能以革命浪漫主义
毫迈气概处之,绝不苟且偷生,他们在牺牲中感到了幸福。
这种为人类的大我所做的牺牲,在那些抱有个人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庸人眼里,
无论如何不可理解。他们把这些事看成是天外飞来的横祸,认为如果谁不临难逃避,屈
辱苟且,那谁就是自讨苦吃。他们把个人甘受大祸而为人民创造大福的人,一律看成傻
子。这些人只承认个人、小我的幸福而无视大我、人民的幸福,只贪图渺小的、狭隘的
幸福而不理解伟大的、普遍的幸福,只知道物质享受的幸福而不懂得精神生活的幸福;
只体会到活着的价值省悟不到壮烈地死的意义;只追求个人一生一世的幸福而看不到广
大人民子孙万代的幸福。他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幸福观较之服从于大我的革命者的幸
福观,可谓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一个是何等的渺小,一个是多么的崇高。
资产阶级幸福观的本质特征在于鼓吹个人幸福,把损人利己、追求个人幸福看成是
天经地义的不变法则。狄德罗就曾说,所有活着的东西,人也不例外,都牺牲同类来寻
求自己的幸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观点正是尔虞我诈、追逐私利、弱肉强食
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映,这种幸福观必定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恩
格斯曾对当时的这种资产阶级幸福观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他说,这种幸福观“使人不做
一点正事,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丢掉人的本性,而去一味追求‘幸福’,只想吃得好,喝
得好;它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这种以自我、
小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幸福观认为,死——哪怕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和正义的事业,都是
最大的不幸,只有自己活着才是幸福的,如果自己不在里边,即令最好最完美的世界,
也是毫不足取的。这种观点是多么的自私自利啊。
个人主义幸福观不顾及大我,只注重自我、小我、是不是容易得到“幸福”,容易
得到某种满足呢?且看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他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他朝思暮想:“要是我有几亩地,自种自收,该有多好啊!”后来他的希望达到了,他
有了几亩地。这地种了几年,他又想:“要是我有几百亩地,雇几个长工,自己不下地,
该多好啊!”他的愿望又成真了,他成了地主,吃喝玩乐,成天不干活,按说他应该满
意了吧,但他依然不满足,他在想:“出门得自己走路,要是有马骑,有轿坐,该多好
啊!”他的目的又实现了,出门能骑马坐轿了,论理他应该感到十分的“幸福”了吧,
可是,他的欲念还有膨胀,他这时又想:“要是能在朝中作官该多好啊!”这个哲理性
的故事昭示我们,以自我、小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者所需要的幸福难以达到,其无限膨
胀的欲望是始终满足不了的。
以自我、小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幸福是要不得的,因为它产生的私欲会永无止境,
持有这种幸福观的人必然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危害社会,妨碍人
类大我的幸福。我们应该像彭湃、方志敏等革命者那样,为了大我,为了共产主义事业,
甘愿遭遇苦难祸害,牺牲自我、小我。当然,现在我们正处于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环境
中,既然没有炮火、硝烟,又没有敌人屠刀的逼迫、严刑的拷打,更没有刑场上壮烈的
牺牲,但我们仍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把他们处理自我、小我与大我关系的原则和精神
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时时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不搞本位主义和分散主
义,发扬社会主义协作精神和友爱精神克己让人,先公后私,当个人志趣和国家的需要
有冲突时,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把荣誉让给别人而把困难担在自己
肩上,多贡献而少索取等等,所有这些,和过去英雄人物为革命牺牲个人生命的行动在
本质上是一样的。雷锋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张海迪、朱伯儒、蒋筑英、罗健夫、雷雨顺
等先进人物正是做到了以上这些,才受到人们的敬仰。
张海迪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作贡献,而不在于向社会索取。谁能够正确处
理自我、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谁就能在工作的生活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幸福。懂得奉献
和肯于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得到的回报也是奉献。
事业一词具有多种涵义,但主要是指从事某处职业、劳动、工作、业务和活动及其
所取得的成就,今多指从事有利于人民大众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工作。它具有这样一些特
征:第一,事业的广泛性。它包括人们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职业、行业、专业、工作、业
务和活动。第二,事业的层次性。它既有一般性的职业,也有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和重要
的工作,还有对人民大众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作和活动。第三,事业的特殊性。
狭义的事业是特指与生产企业相对而言的单位、组织。
事业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的劳动,主要表现在每个人所从事的事业上,而
每个人的劳动也主要通过自己的事业表现出来,虽然如婚姻家庭生活中也有家务劳动;
休闲活动中,例如打猎、钓鱼等也有劳动的意义,但它们不是主要的劳动方式。当然对
于厨师、化妆师、缝纫工和猎人、渔人来说,这些劳动又是他们的事业。总之,事业是
每个人所从事的最主要的劳动,是他谋生的主要手段,也是他的自我实现和对社会进行
贡献的主要领域、主要方式。
青年朋友们现在存在或准备从事各自不同的事业,这些各种不同的事业都是我国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和我们所
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幸福是从我们的劳动、工作中产生的,事业是幸福
最主要的源泉。很多民间谚语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幸福来自劳动的真理:
“千万不要认为劳动可耻,因为,凡是认为劳动可耻的人,在众人眼里反而是最可
耻的人。”(古代波斯谚语)
“光靠祷告,葡萄是长不起来的,必须用锄头和铲子来劳动。”“不懈的劳动才能
盖起大厦。”(阿尔巴尼亚谚语)
“树以果子出名,人以劳动出名。”(俄罗斯谚语)
“劳动出智慧,勤奋有幸福。”(巴西谚语)
“祈祷从天堂中取出幸福,劳动从大地中挖出幸福。”(德国谚语)
这些谚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通俗地说明了劳动、事业和幸福的关系,祷告从上帝
那里获得幸福是虚幻的,只有从勤奋的劳动中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劳动和事业
是获得幸福最可靠的途径。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在谈到劳动的作用时说道:“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
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们
勤劳的手创造出来的。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劳动所以是神圣的,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
切。人类产生的历史告诉我们:是劳动使得类人猿的手和脚分了工;是劳动使得原始人
产生了交流思想的语言;是劳动使类人猿的脑髓逐步发展成为人的大脑,从而使人成为
世界上的“万物之灵”。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众所周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
要向大自然索取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要取得这些资料,依靠孤立的个
人活动是不能实现的。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劳动,去改造和征服大
自然,才能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料。
意大利著名作家笛万尼奥里在其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中讲道:“劳动是产生一
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
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么幸福本身就会找到
你。”他又说:“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愉快如果不伴随以劳动,那么它不仅会迅
速地失去其价值,而且也会迅速地使人们的心灵堕落下去。”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在
总结自己的一生成功的经验时指出:“光荣产生于不懈的劳动。”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是
这样赞颂劳动的:“劳动是多么令人钦佩的调节器!到处是它的统御之地,它带来了良
好的秩序!它是和平、快乐,正如它是健康的卫士一样。”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她一生勤奋忘我地工作,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作出
了杰出贡献。她在谈到幸福与工作的关系时讲道:“我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
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作了我能作的事。’
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快乐。”文学家别林斯基把幸福的实
现视为为事业奋斗,建立功绩的过程,他指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
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
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
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和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分不开的。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大量的事例说明了这一点。现代原子物
理的奠基人、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年轻时生活极为困苦,冬天睡在阁楼上
太冷,便把所有衣服穿在身上睡觉,有时还把长椅子压在被子上,抵御严寒。天刚亮,
就带上面包到图书馆看书去了。她同居里结婚后,生活、工作条件仍然很差,就是实验
用的原料也很缺乏,连实验也是在一间不蔽风雨的破棚里进行的。正当她在科学上做出
贡献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打击发生了,同她一起从事放射性镭研究的丈夫居里在一次车
祸中死去。她悲痛万分。但当她想到历尽千辛万苦从几吨铀矿渣中提炼出来的几克纯镭
急需继续深入研究时,就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感情上的痛苦,一个人担负了两个人的
工作,坚持科学试验,终于在她丈夫遇难四年后,完成了《放射性论》这一科学巨著,
成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放射性对身体的摧残很大,居里夫人长期接触镭,
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她的眼睛八年开过四次刀,耳朵常常觉得有强烈的叫声,双手也被
镭射线烧得伤痕累累,最致命的是得了严重的贫血症。这些都没有把居里夫人吓倒,她
一刻也没有停止科学研究工作。就这样,她带病工作直到逝世,实现了她“把一生献给
科学”的志向。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实现远大社会理想的关键。
美好的未来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把理想变为现实,就要从我做起。从我做起是主人
翁精神的表现,也是历史对青年的要求。青年,今天是建设四化的生力军,明天则是建
设四化的主力军。列宁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
要青年来担负”。每个有志青年应该意识到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以当家做主的高
度责任感,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兴旺,竭诚以赴。在革命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
难,是唉声叹气,牢骚满腹,还是振作精神,满腔热情地为国分忧担愁,是区别一个人
是否有主人翁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向鲁迅讲的那样,“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
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比如,我国经济还比较落后,就努力生产,革新技术,
为提高社会生产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就刻苦学习,努力掌握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出力,现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就要积极
斗争,并且严于律己,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促其改变。总之,不能等待观望,而是扎扎实
实地从眼前做起,从点滴做起,以便逐步达到我们的目的。
古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进,必须从现在做起。
谢觉哉同志曾经说过:“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
的时候即投入工作。”如果现在还继续虚掷年华,浪费青春,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过
去做出了成绩的,要戒骄戒躁,扬帆远航;被耽误了的,要当机立断,争起直追;跌过
跤的,要改弦更张,做“金不换”的“浪子”。只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大家动手立即干,
我们的前程就是十分美妙的。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道理是对的,可是一个人有多大作用呢?”有的同志这
样说。不错,一个社会不会因为你一个人多做了某件事情,就扭转乾坤;反之,也不会
因为你一个人少做了某件事,就改变历史发展方向。但是,也不能否定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他为人民做了好事,就一定会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积极
影响。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千万颗似乎无足
轻重的水滴,能够穿通坚硬的岩石。一丝丝涓流,可以汇成澎湃的江河。反复证明,许
多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的“个人”,在同一旗帜下,朝着同一目标努力,就会形成推动
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的力量。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同样表明,许多重大事情,对于个人来
说,似乎是无能为力的。比如,改变社会不良风气,一个人起来反对,起不了多大作用;
如果多数人都以身作则,并群起而攻之,就可以收效甚大。即使开始只有少数先进分子
做到,但他们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扩大影响,使更
多的人受到感染,从而形成抵制和克服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群众力量。因此,轻视个人的
作用或价值是不对的。在今天,要使个人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把个人的有限生命投到实
现四化的事业中去。鲁迅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为什么不
做这一木一石呢?”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个人的进步作用,有时可以在当时当地
的条件下比较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为社会所公认;有时却在当时当地看不清楚。
但是,只要他坚持的是正义的事业,最终还是能推动历史的进程,为广大人民群众
所肯定。
“我是普通一兵,有啥用,还是先从领导做起吧!”有的同志这样说。这也是不对
的。干革命,搞建设,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全体公民的事。从我做起,既是对领导的
要求,也是对每个普通群众的要求。当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全局的影响、对
事业的成败,负有更重要的责任,他们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做出表率。如果他们敷
衍塞责,消极怠工,甚至违法乱纪,那就失去了群众的信任,革命事业会就遭到损失。
然而,实现四化是不能没有群众参加的,是离不开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否则,就
成了少数领导人的空忙。只有领导带头,上下齐心,大家动手,各显其能,才能造成既
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把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
前进。
卡耐基认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不能光着眼于大处,而忽略了小处,远在的目标
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因此,必须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以前曾经
嘱咐他的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是坏事虽小,也不要
去做,好事不要以为小就不去做。这句古语,对我们如何实现远大理想,也很有教益。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不是从一件件默默无闻的琐事中体现了他的崇高精神境界吗?很难设
想,一个连“善小”都不为的人,怎能够实现他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列宁说:“要成
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就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
有的青年也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但缺乏实干精神;
有的人讲起四化慷慨陈词,但好高鹜远,不愿意干那些被认为平凡琐碎的工作。这
些都不对的。平凡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平凡。英雄人物并不是天生的。大凡英雄总是
从“平凡人”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事迹也都是由一件件平凡但却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汇集
而成。
俗语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关键在于是否有志气、有理想,并且舍得花
气力、用心血。在我们国家里,国家领导人与掏粪工人,影坛名星与农村社员,科学巨
匠与人民子弟兵等等,只是分工不同,都是社会所需要,各个岗位都有用武之地,都可
以做出成绩。如养猪是件平凡的工作,但北京部队某部装甲连战士叶洪海却把它同无产
阶级的远大理想联系在一起。就在这样一个又脏又累的平凡工作岗位上,他刻苦钻研,
反复试验,终于制造成功了一种既能够节省粮食,又促进猪增瞟长肉的“中曲”发酵饲
料,为祖国养猪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饲养员”的光
荣称号。站柜台,是个平凡的工作岗位,被一些人看作“低人一等”,但北京市百货大
楼营业员张秉贵却干得出色,受到顾客的欢迎,被选为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当农
民,也是平凡的劳动,被一些人看作是“修理地球”的没有出息的工作,但吴吉昌却成
了棉花专家。其他如青年厨师陈爱武、“垃圾千金”杨希聪以及“蘑菇状元”、“捕鼠
专家”、“爆破大王”、“竹编能手”等等。正是他们用青春的年华和奔腾的心血浇灌
的“状元”、“专家”、“大王”、“能手”之花,在神州大地怒放,使我国的四化园
地越发花团锦簇!他们的事迹有力地说明:一个有志青年,只要胸怀无产阶级的远大理
想,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可以对祖国、对人民做出
贡献,受到人民的尊重。
有的青年认为,他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至于服务行业如理发、做饭、修鞋是没有
意思的。有志当科学家,搞尖端技术,这种打算并不错,建设四化也很需要科学家。问
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各种科学家,也需要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如果认为只有当科学家才有意思,别的工作都没有多大意义,那就错了。我们所讲
的理想,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幸福的理想。实现这个理想,没有各行各业的密切
配合,共同奋斗,怎么能行呢?理发、做饭、修鞋等这些工作,与尖端技术相比,似乎
细小琐碎,无足轻重。但是,这些工作都是社会生活和建设四化所必需。试想,离开大
量的平凡工作,社会能维持下去吗?更不用说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了。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勇攀科学高峰的“千里马”,也需要做埋头平凡工作的“老黄牛”;需要陈景润那
样摘取数学皇冠上珍珠的科学家,也需要张秉贵那样站柜台的售货员。即使实现了四个
现代化,也还有大量的平凡工作需要人工操作。在我们国家里,尽管各人的职业不同,
能力大小不一样,只要努力工作,都是为四化大厦添砖加瓦,都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
贡献。
一个人有无出息,不在于工作岗位是否平凡,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想、有抱负,是不
是脚踏实地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
在不平凡的四化建设事业中有许多许多平凡的工作,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可以作
出不平凡的贡献。
我们介绍了卡耐基的经商之道,但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成功之路,每一个企业经营
者,都应当有自己的成功秘诀,就好象有自己的一副面容一样,也应有自己独的成功之
路。因此,我们所介绍的卡耐基经商之道,仅供人们参考。

一.首先建立信心
对生活中偶尔遇到失眠经验,不必过份忧虑,相信自己的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人的身心弹性甚大,本文中曾引述案例,连续200小时不睡者,仍能保持身心功能正常,一两夜失眠自不会造成任何困难。偶尔失眠之后,如不担心失眠的痛苦,到困倦时自然就会睡眠。失眠之后愈担心会再失眠的事,到夜晚就愈难入睡。
二.安排规律生活
避免失眠的最有效方法,是使生活起居规律化,养成定时入寝与定时起床的习惯,从而建立自己的生理时钟。有时因必要而晚睡,早晨仍然按时起床;遇有周末假期,避免多睡懒觉;睡眠不能贮储,睡多了无用。
三.保持适度运动
每天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藉以灵活身体各部器官。惟剧烈运动,睡眠前应尽是避免,有人想藉睡前剧烈运动,使身体疲倦而后易睡,是错误的。
四.睡前放松心情
睡前半小时内避免过份劳心或劳力的工作。即使明天要参加考试,也绝不带着思考中的难题上床。临睡前听听轻音乐,有助于睡眠。
五.设计安静卧房
尽量使卧房隔离噪音,而且养成关灯睡觉的习惯。
六.使睡床单纯化
养成睡床只供睡眠用的习惯;不在床上看书,不在床上打电话,不在床上看电视。因为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时,常常破坏了自己定时睡眠的习惯。
七.睡前饮食适度
睡前如有需要,可适度进食;牛奶、面包、饼干之类食物,有助于睡眠。过饱对睡眠不利;而咖啡、可乐、茶等带有刺激性的饮料,尤不利于睡眠。
八.饮酒不利睡眠
不少人对酒产生误解,误认饮酒有助于睡眠。固然,酒后容易入睡,但因酒所诱导的睡眠不易持久。酒气一消,容易清醒,醒后就很难入睡。而且酗酒者容易导致更严重的窒息性失眠。
九.适当服用安眠药物。
十.失败后的作法。如以上建议不能生效,建议你仍保持定时上床的习惯。如实在无法入睡,即起床做一些最不令人烦心的活动。此时不宜使身心过劳。如想用伏地挺身之类活动,企图使自己由疲惫而睡眠,效果将是适得其反。
十一,大多数失眠根源于我们有烦恼,没有面对复杂生活的智慧。

转移注意力~你在睡觉前去做大量的运动,使身体疲劳 进而快速入睡,坚持一段时间后,你所谓担心的问题 就应该被忽略掉了,多做一些让自己很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事情 让自己的脑子没时间去想其他的 就好了 !!如果 过段时间还是不能停止这些联想 并且严重影响了生活 建议去医院接受一些药物治疗 不用担心 没事的~~~~

平衡心态,冷静地对待他人和发生的一切事物,加强晚饭前后的锻炼,最好不吃安眠药。

你是不是有心理压力啊?试者解压,然后增加一些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比如看书,听歌,看电视....


心理的10个问题以及回答
问题一:怎样才能迅速治愈伤心? 解答:当我们伤心时,第一反应就是要摆脱糟糕的心情;就像生病了,马上就想吃药。但这世上并没有治本的“伤心药”,因为伤心根本不是病——这就是对此问题最好的回答。 受挫、失恋、亲朋亡故……但凡人生出现丧失,我们都会伤心。失去了自然会哭,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就像听了笑话会笑一...

怎样判断一个人心理有没有问题呢?
心理问题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障碍,这几类。 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从时间、现实刺激的强度、社会功能是不是受损、是不是出现泛化来确定。 1、 时间一般不超过二个月。 2、 现实刺激不强烈。 3、 社会功能不受损。 4、 不出现泛化。 有以上几条就...

心理有问题是什么表现
问题三:心理有问题会有什么表现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 问题四:心理有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多疑。 第二,敏感。 第三,偏头疼。 第...

心理有问题会有哪些症状啊?
心理不正常的人会有很多表现:1、焦虑 焦虑已经是现在很多人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心里不正常的一种表现。由于现在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特别大,很多人对于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没有了心平气和的能力,都变得越来越焦虑紧张。2、自卑 现在社会上人才辈出,在大环境的压力之大,很多人都有自卑心理。

投资理财有哪些常见的问题
一般来说,常见的理财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你选择的理财产品,你希望的预期收益回报率是多少?是4%或是10%左右,20%-50%,还是几百倍的回报?如果是4%,那你可以选择货币基金或银行的一年期定存;如果是10%,那么市面上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一般都能达到这个收益;如果是想要20...

什么是心理有问题?
一、 躯体症状:心理问题造成的躯体症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心身疾病所造成的躯体症状。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或心理因素在疾病的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组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的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哮喘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大家都比较熟悉。对于这类疾病...

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含义)是什么?
第一类,自卑心理/自大心理 第二类,孤独心理/炫耀心理 第三类,焦虑心理/懒散心理 第四类,苦闷心理/享乐心理 三、相关概念 1、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三分法)2、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①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等;“再也不会有人爱我了。”“我再也不会爱上其他...

有一种物理题,叫做“所有人都会跟着感觉出错”!似乎颠覆常识!
这是一个男生们最不应错的物理问题。通常,这道题源于初中物理课本的课后习题,却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中考题中。按照直觉和常识解答的同学,无一例外地犯了错误。涉及的是一种只有男生们常做的动作,女生们几乎没有体验,按理男生应该能正确解答。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几乎所有人都答错了。这道题问的是...

我的心理有问题了
你的父母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可能给予了你太多压力,我以前讨厌上学.还诅咒过老师呢~~不过看开就好了``自己走自己的,别人无法干预你的人生.同时要站在父母的立场看问题,做事不要太偏激,否则会酿成大错喔!同样的,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但你和你的父母是有血缘羁绊的,假如说现在你得了病...

为什么心理医生看任何人的心理都是有问题的
1、从根本上看,现代的每个人,重要是在社会中的人,都有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这是有的心理问题很轻,没有上升到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程度罢了。心理医生很懂这一点。2、从哲学的角度讲,轻微的心理问题其实也是人成长的一种动力。人有心理问题,就像人偶尔发一下烧一样,会增强人的免疫力。所以...

衡南县15886504749: 心理问题 - 搜狗百科
高畅糠甾: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障碍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

衡南县15886504749: 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 -
高畅糠甾: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衡南县15886504749: 什么是心理问题
高畅糠甾: 专业意义上: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研究的问题或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如心理学研究什么问题、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某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研究什么问题,均属心理问题

衡南县15886504749: 什么才叫心理问题?? -
高畅糠甾: 对心理问题,可以有几种解释: 第一,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的问题,如心理是什么、心身关系、心理与实践、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等等,均为心理问题. 第二,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研究的问题或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如心理学研究什...

衡南县15886504749: 什么是心理问题
高畅糠甾: 心理问题是心中的情绪问题 和某种障碍所谓的心魔

衡南县15886504749: 常见的心理问题 -
高畅糠甾: 生活嘛,总是免不了遇到很多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事情,很多其实都是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件伤心的事情放在心里,无处诉说. 问题一:怎样才能迅速治愈伤心? 解答:当我们伤心时,第一反应就是要摆脱糟糕的心情;就像生病...

衡南县15886504749: 什么是心理有问题? -
高畅糠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心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很多人性的转变,很多人觉得很吃惊,而对于什么是心理问题,许多人并不能准确地把握.也许你看到周围的人有的焦虑、有的烦躁、有的郁闷,有的甚至得了精神病住进医院.你想知道什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