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作者&投稿:村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由此可见,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是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而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与认定是合同诈骗罪的理论研究与司法认定的难点。我国刑法学界对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存在着种种见解,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界定为:非法所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即以合同诈骗的方法,非法掌握、控制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收益、处分该财物,形成非法所有的事实状态。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呢?笔者认为可采用推定的方法来证明其主观心理态度。因为司法推定具有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维护社会法律关系稳定等功能,是司法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证明方法。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司法推定的方法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除按照刑法第224条规定进行推定外,还应考虑以下诸方面因素。
(一)合同签订前行为人有无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
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前的骗取对方信任的行为,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隐秘性。如邀请对方来实地参观、考察,或者先与对方履行小额合同,支付小额定金,制造本身履约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等假象。此类行为具有很强的欺诈性,它能博得对方信任,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自愿”与其签订行为人所要的合同,为其利用合同诈骗打下“信用”基础。因此,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前的欺诈手段与行为,应该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的其它欺诈行为一样,能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二)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履行合同的能力一般指行为人具备签订、履行合同时的资金、货源等履行合同的基本条件。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包括现实性和现实可能性两种情况,只要行为人具有履行合同的现实可能性,就应视为“有实际履行能力”,不能要求过于苛刻,否则不利于市场交易。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履行能力”,应考虑行为人的资信程度、资金来源、货物来源等因素。没有实际履行能力,通常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充足的货源,或者没有可靠的资金、货物来源或者没有足以抵付债务的固定资产及其他可靠的担保。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是履行合同的物质基础,如果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故意夸大自己履行合同的能力,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与自己签订合同,且不积极创造条件履行合同以避免对方当事人损失的,可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但需注意的是并非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就当然推出其有非法占有的诈骗故意,因为履行合同能力的有无和大小是受主、客观各种因素制约,是处于一种可变状态。应该区别合同欺诈行为与民事欺诈行为,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合同完全履行完毕前,行为人只要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行为,对这些行为,都应该按照合同诈骗罪的规定处理。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的主观故意,或者以实际行动表明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的主观意图,则按照民事欺诈行为处理。如以下行为就不能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应认定为合同民事欺诈行为:合同签订时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但经事后努力具备了履行合同能力并有积极履约行为,无论合同最终是否履行完毕的;行为人有部分履行能力或担保,虽经努力,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造成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
(三)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诈骗行为
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欺诈的行为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必然会采取欺诈行为,即想方设法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如果没有欺诈行为,即不能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使合同未能履行,也不能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有欺诈行为是否就一定构成合同诈骗罪呢?那不一定。如果行为人只是夸大、虚构了部分事实,但并未严重影响合同的履行;或者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行为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的,这均足以说明行为人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不能以犯罪论处,而只能按照民事欺诈论处。
(四)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
行为人是否有实际的履约能力或担保,是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前提之一,但仅此尚不能足以证实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有履约能力,并不排除其主观上不存在诈骗的目的,因此,还需进一步查实其是否实际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义务。履约行为的有无,最能客观地反映行为人履行合同规定的民事义务的诚意,也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凡是有履行合同诚意的,在签订合同以后,总会积极创造条件去履行合同,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履行合同,也会承担违约责任。而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的行为人,则根本不会去履行合同。即使有某些履行合同的行为,也是象征性的或是虚假的,一旦财物到手,即逃之夭夭,或大肆挥霍,根本无力偿还。对于此种情形不论其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均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五)行为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
“非财物所有者,可依法使用、控制他人的财物,但非法情况不得行使财产处分权,因此,若当事人没有履行义务或者只履行一部分合同,则当事人对其占有的他人财物的处置情况,很大程度反映了其当时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的主观心理态度,对标的物的处置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当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的原因难以说明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行为是否真实难以断定时,可根据行为人对取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的处置情况来推定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一般而言,行为人如未依约处置取得的对方当事人的财物,但却是用于合法经营活动,并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将财物返还的,应属违约或合同欺诈。但行为人如将取得的财物藏匿、低价变卖、从事非法活动、大肆挥霍甚至携款逃匿及行为人虽将取得的财物用于合法经营活动,但却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则应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六)行为人违约后的态度
这也是区分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标志。无合同诈骗故意具有履行合同诚意的人,在发现违约或经对方提出自己违约时,不会逃避承担违约责任,且在自己违约确认无疑后,会有承担责任的行为表现。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人,由于其明知自己根本不可能履行合同或不可能全部履行合同,或虽有履行能力但由于根本就没有履行合同或全部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纠纷发生后,往往会想方设法逃避责任,甚至逃匿,给对方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种情形,应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推荐阅读:如何防范合同诈骗和经济欺诈 1、行为人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行为人不具备经济合同主体资格,而以虚构的或者冒用的身份与他人签订合同,或者自己虽有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但未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以虚构、假冒的身份与他人签订合同,可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无履约的诚意。 2、行为人履行合同的能力。履约能力的有无及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经济活动中呈现动态的变化。在司法实践中,它表现为下列情况:签订合同时不具有履行合同的现实能力,之后仍无此种能力,欺骗对方与之签订合同,占有对方财物的应以合同诈骗罪论;有履行合同的客观能力,但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只是把这种履行能力作诱饵,骗取对方信任签订合同,占有财物的,构成合同诈骗。 3、行为人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有无履行合同的行为,直接反映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诚意,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这是认定合同诈骗罪的主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对履行合同的行为也应区别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中,尤其要把握好下述两种行为的定性问题。 (1)“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不是用于正常经营,迫于对方追讨,又与其他方签订合同取得财物,用以偿还前一个合同的债务,之后又用同样的手段循环骗财,以补前次交易的亏缺。这样,就始终存在着一个后债。行为的真实意图是通过对多方财物逐次短期占有,实现对财物的长期占有,对个别债务形式上的偿还来掩盖整体或者实质合同的不履行,因而是一种明显的诈骗。 (2)部分履行合同的行为。一般来说,合同的部分履行是违约,属经济纠纷,只有为掩盖合同大部分或实质不履行的部分履行行为,才是合同诈骗罪的形式。 4、行为人对合同标的物或货款的处置。合同当事人取得合同标的物或货款后,应当用于积极的产生经营或其他正常途径,而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对获得的合同标的物或货款则多用于个人挥霍或者其他不当途径。


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界定为:即以合同诈骗的方法,非法掌握、控制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收益、处分该财物,形成非法所有的事实状态。



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司法推定的方法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除按照刑法第224条规定进行推定外,还应考虑以下诸方面因素。



(一)合同签订前行为人有无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



(二)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三)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诈骗行为;



(四)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



(五)行为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



(六)行为人违约后的态度。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非法集资和诈骗的区别包括什么?
非法集资和诈骗的区别包括:侵犯的客体、客观方面的表现以及犯罪数额不同。在我国的刑事法律法规的规定中,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则是单一客体,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非法集资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侵犯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既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也是特殊与普通的关系。因此在...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集资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五)抽逃、...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构成集资诈骗罪的,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在七年至九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的除外。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根据集资诈骗数额等其他影响...

什么是团伙诈骗罪
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区分情形进行具体认定。行为人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集资款以集资...

怎么区分合同诈骗罪与非法集资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非法集资是指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后者侵犯的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和市场秩序;犯罪...

诈骗罪与民事纠纷的区别是什么?
一般认为,所谓非法占用为目的,是指以将公私财物非法转为自己或第三者不法所有为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性相当强,不可能通过客观事实直接证明。需要推定行为人的主观目的。 诈骗罪与民事纠纷的区别是什么?一、诈骗和民事纠纷的区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仅是诈骗罪的构成要素之一,更是区分...

诈骗罪和非法集资罪的区别是什么
诈骗罪和非法集资罪的区别为:1、犯罪的对象不同。集资诈骗罪的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用以集资获利的资金,包括金钱与财物。诈骗罪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即行为人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人或单位去实施诈骗行为并获取其钱财。2、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直接使被骗人...

集资诈骗罪的主体是集资诈骗中的非法占有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集资诈骗罪 是指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应理解为“非法所有”。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本罪是目的犯、法定犯、数额犯、结果犯。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

诈骗罪中如何认定共同犯罪
法律分析:诈骗罪中认定共同犯罪要求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单位,且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客观条件上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同时主观条件上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构成集资诈骗罪就必须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犯罪的目的不同。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罪行为人...

兴城市13744579887: 合同诈骗罪中关于“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
谏素帅星: 依照《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合作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历来是一个难点.1996年12月16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

兴城市13744579887: 合同诈骗罪有什么规定
谏素帅星: 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情形,侵犯的是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对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犯合同诈骗罪数...

兴城市13744579887: 合同诈骗行为怎么认定?
谏素帅星: 认定方法如下: 1、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非法占有目的”属于主观方面问题.这一问题的焦点是:“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在什么时候产生,是否必...

兴城市13744579887: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 -
谏素帅星: 根据《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金融诈骗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的供...

兴城市13744579887: 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是怎么认定的 -
谏素帅星: 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既然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突出和强调了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将诈骗的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特征作为并列条件,既然不能再按照96司法解释规定的那样,只要行为人实施某一特定行为就可必然...

兴城市13744579887: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 -
谏素帅星: 在实践中,通常会遇到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焦点通常包括非法占有目的是在什么时候产生,是否必须在合同签订的当时就有或可以在合同签订后产生,常见的借鸡下蛋和拆东墙堵西墙的行为如何认定等一系列问题....

兴城市13744579887: 如何理解合同诈骗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谏素帅星: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 (二)以伪造、变造、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兴城市13744579887: 从一无罪判例看如何打掉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
谏素帅星: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可见,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是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而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与认定是合同诈骗罪的关键点.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界定为:非法所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即以合同诈骗的方法,非法掌握、控制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收益、处分该财物,形成非法所有的事实状态.在司法实践中可采用推定的方法来证明其主观心理态度.因为司法推定具有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维护社会法律关系稳定等功能,是司法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证明方法.

兴城市13744579887: 合同诈骗怎么才算非法占有
谏素帅星: 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认定是:1.合同签订前行为人有无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2.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3.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诈骗行为;4.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5.行为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兴城市13744579887: 2020最新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谏素帅星: 刑法条文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