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作者&投稿:祝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所有传统节日的来历~

1.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先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腊月三十,也可能是腊月二十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2.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春节的历史起源,由于缺少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现存古文献没有明确记述春节的来历,导致春节的起源传说有诸多说法,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天腊)说”、源于“天皇氏定岁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有说舜继天子位,但“天子”之称谓最早始于春秋战国,于汉代才流行)等等。
3.端午节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4.春龙节(二月二)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 ,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5.腊八节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基本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节气、祭祀神灵与祖先等要素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扩展资料:
形成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源自原始信仰,节日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许多传统节日曾入国家“祀典”,后为方便记忆有些节日在日期上有所调整(如端午节日期由“午月午日”于汉代改为"五月初五")。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构成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原始信仰、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些传统节日在秦后被附会上一个“历史人物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代建构出来的。绝大多数民俗节日来自古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与信仰,与英雄人物发生关系往往是人为建构替入的结果。
有现存文献记录的传统节日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在先秦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齐备完成,后来有些传统节日,也与这些节气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节日-百度百科

1、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来历: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习俗: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习俗: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3、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来历: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习俗: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
4、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
来历: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习俗: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5、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习俗: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阳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宵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提要:夏历“正月初一”原本被命名为“元旦”、“元日”、“三元”、“新年”等。但在辛亥革命之后,由袁世凯改名为“春节”,这不仅于古无据,而且丧失了其岁时意义与文化意义。名不正,则言不顺,则道不在,义不显。因此,在华夏复兴之际,我认为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将现行“春节”恢复原来的名称“元旦”,把现行“公历”的“元旦节”改名为“洋旦节”,固本培元,表彰传统岁时文化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获得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之“合法性”支持。否则,为“非法”。

一、“正月初一”之称呼

元,阳也,善也,正义也。旦,太阳露出地平线,明也。“元旦”,光明之始也。故而在古代,“元旦”的命名意义表示为一切的开端,新年的开始,是“元”(善),即“正义”之始,今言之“合理”、“合法”之始,光明之始,可谓“一元来复,万象更新”。“正月初一”之称呼甚多,有“元旦”、“上日”、“元辰”、“端日”、“三元”、“元日”、“朔日”、“元朝”、“新年”、“三朝”、“元朔”、“朔日”、“岁朝”、“元正”、“元春”、“岁旦”、“正旦”、“正日”、“元正”、“元首”、“履端”、“三始”、“三正”等。《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也。”《东观汉记•吴良传》:“岁旦,与掾吏入贺。”《东观汉记•戴凭传》:“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四民月令》:“正月一日,是谓正日。”
据目前的史料,夏代的“元旦”即今之一月初一,商代的“元旦”即十二月初一,周代的“元旦”即十一月初一。直至汉武帝时,“元旦”正式规定为正月初一,历代沿用之,到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改名为“春节”。
据目前的史料,“元旦朝会”似乎是从汉代开始的。是日,臣属及外国使节等按照一定的礼仪朝见君王,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当今之联欢会、团拜会、茶话会等,皆为古代“元旦朝会”的遗风。
据目前的史料,“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而传说中的“元旦”,始于神话时代的颛顼。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民国三年( 1914),中华民国政府改“正月初一”为“春节”,而西洋历法之1月1日为“新年”,并称作“元旦”,但未能被民众认同。1949年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夏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西洋历法之1月1日定为“元旦”。

二、“过年”

传统之“过年”,一般从腊月(十二月)腊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日。腊月腊日,即十二月的戌日,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过年”分驱旧和迎新两个部分。腊日前一日或腊日,或除夕之前,举行驱疫行傩的仪式。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除夕日,即旧年最后一天,民众吃“团年饭”,也称“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正月初一,新年到来,民众相互拜年。

三、“元旦”的岁时意义与文化意义

“元旦”与传统纪年属同一问题,系公羊春秋“三正”,事关“大一统”之大义。
《春秋》曰:“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无所系,而使春系之也。不言公,言君之始年者,王者诸侯皆称君;所以通其义于王者,唯王者然后改元立号。《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鲁,故因以录即位,明王者当继天奉元,养成万物。)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之谓?谓文王也。(何休注: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瑞。方陈受命,制正月,故假以为王法。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与后王共之,人道之始也。)曷为先言王年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休注:以上系于王,知王者受命,布政施教,所制月也。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何休注: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王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汉儒董仲舒于《春秋》“大一统”之义多有发挥,难以一一征引,故不作深入论说。司马迁《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大元,顺承厥意。”胡安国《胡氏春秋传》卷一《隐公元年》云:“即位之一年必称元年者,明人君之用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地之用也。成位乎其中,则与天地参。故“体元”者,人主之职,而调元者,宰相之事。元,即仁也,仁,人心也。《春秋》深明其用,当自贵者始。治国,先正其心,以正朝廷与百官,而远近莫不一于正矣。”亦是其义。
《春秋经》之“大一统”,其事关政治秩序之合法性之形而上问题,也事关政治秩序之合法性在历史中表现之问题,继而须落实形而下之政治制度之创设、维新,即所谓“经世致用”。公羊学家认为,“大一统”涵盖“以元统天”、“以元正始”两义。万事万物皆根源于“天元”。《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所谓“以元统天”,即“元气”乃人类历史、政治秩序及人之价值之根源。所谓“以元正始”,即人类历史、政治秩序及人之价值有一个纯正的开始。
“正月初一”称作“元旦”,是新年一切秩序与价值的开始。“元”,因而在亚洲儒家文化圈,诸如日本、新加坡、朝鲜、韩国等国,“元旦”赋予了非常多的吉祥意义,并在此日举行趋吉避凶之求福仪式。譬如,“元旦”举行“迎喜神”、“贴画鸡”、“放生放鸠”、“令如愿”、“吃饺五长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吞鸡子”、“占岁”、“聚财”等多种仪式习俗来祈福,以求在新的一年中吉祥如意。
正月初一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是岁时之首,还是“正义”、之首,为政权与文化获得“合法性”之首、之基。据《尚书》记载,尧帝在“元旦”这一天将帝位禅让给舜帝。《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传》曰:“上日,朔日也……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尧帝把帝位禅让给舜帝,正是基于“元旦”这一天象征“正义”之始的岁时意义与文化意义。同样,禹也和舜帝一样,在“元旦”登基。《尚书•大禹谟》:“(禹)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可见,在“元旦”日登基,是帝王之权力获得合法性之基、之始,其由来已久。
《春秋繁露•郊义》中说:“春秋之法,王者岁一祭天于郊,四祭于宗庙,宗庙因于四时之易,郊因于新岁之初,圣人有以起之,其以祭,不可不亲也。”《礼记•杂记》:“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 《史记•天官书》:“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据《周礼》一书的记载,正月初一为“正月之吉”,还是法律法规合法之基,法律法规实施之首,一切的开始。 《周礼•天官》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教象。……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州长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 《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乃悬政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政象。” 《周礼•秋官》:“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乃县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布宪掌宪邦之刑禁。正月之吉,执旌节以宣布于四方。而宪邦之刑禁,以诘四方邦国,及其都鄙,达于四海。凡邦之大事合众庶,则以刑禁号令。”

四、部分“元旦”诗词

有学者统计,《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二十三共收录了隋唐宋元明时期有关“正月初一”的诗歌120首,其中题目中用了“元日”的有69首,有些诗虽然题目中没有,但是很多在诗句中出现了。清代至1948年“正月初一”的名称基本上固定在“元旦”上。同样以《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为例,清代已经把“元旦”作为类目名。而且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有90%以上的地方志中使用了“元旦”一词。今姑且收录几首如下:
唐人王建《元日早朝》:“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清。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裴回庆云中,竽磬寒铮铮。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
贾岛《元日女道士受箓》:“元日更新夜,斋身称净衣。数星连斗出,万里断云飞。霜下磬声在,月高坛影微。立听师语了,左肘系符归。”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李清照《元旦词》:“瑞脑烟残,沉香火冷。”
黎廷瑞《蝶恋花•元旦》:“密炬瑶霞光颤酒。翠柏红椒,细剪青丝韭。且劝金樽千万寿。年时芳梦休回首。小雨轻寒风满袖,下却帘儿,莫遣梅花瘦。万点鹅黄春色透。玉箫吹上江南柳。”

五、“春节”应恢复原来之名称“元旦”

当下,为除旧布新,还原传统岁时文化意义,恢复“正月初一”称作“元旦”的传统,并将西洋历法中的1月1日改称“洋旦节”,固本培元以满足社会民众的祈福的文化心理,建构政治合法性秩序及文化合法性秩序,复兴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优越感,凝聚海内外华夏儿女之心,以求中国早日再次崛起于世界。

黄守愚戊子年腊月二十五日草撰於长沙阙一庐
西元2009年1月19日凌晨1点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1楼


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神话传说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 端午节 、 中秋节 、 元宵节 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 传说 的 故事 。那你知道他们的由来还有传说 神话故事 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 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神话传说篇1:端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传统节日的来历
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

中外国家节日、时间和来历
1、春节的由来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谁有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元旦: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春节: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每个节日的来历是什么?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来历,习俗?
来历: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习俗: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2008-01-26 中国所有传统节日的来历 397 2013-06-01 简述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20 2014-05-25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10 2013-12-05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来历,习俗? 113 2013-12-13 中国传统节日的日子由来意义? 3 更多类似问题 > 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2011-11-13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3445 2008-02-...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是:1、元宵节 来历: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那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传说故事?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来历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夕的怪物,每次到年末总来吃人.于是人们把夕除掉(就是杀掉的意思)再来过年,所以过年那天就叫除夕.元代统治严苛,很多人家都没有刀切菜,几家人共用一把刀.汉族人私下商议造反,约定农历8月15日吃月饼然后再造反,农历8月15日果若遂愿.于是以后把农历...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由来 -
甘宙布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
甘宙布洛:[答案]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来历 -
甘宙布洛: 春节:春天来了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中国各节日的来历(详) -
甘宙布洛: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由来 -
甘宙布洛: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6.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春节由来 “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
甘宙布洛: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要抄袭,要原创 -
甘宙布洛: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
甘宙布洛: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

满洲里市19192276402: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年中每一个节日的来历 -
甘宙布洛:[答案] 春节:因在立春前后而得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农历第一个月圆之夜 端午节: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清明节:纪念祖先 中秋节:在每年的公历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之间,当时正值秋季的中间,故而得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