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作者&投稿:逄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的和谐;“吾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的德性之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

1、人与自然和谐。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既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就更应尊重自然秩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什么是天?春夏秋冬皆按照规律运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便生息不至。

儒家认为“天”即自然界有着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

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

在《荀子·王制》中,荀子也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龟鱼鳖鱿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吁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的“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是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赶尽杀绝”,不能无度索取,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

《礼记·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以助天地之变化,则可以与天地和谐并立。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就提了出来,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了宇宙包括人本身,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或违抗大自然的意志就会受到惩罚。

“道法自然”说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则提出了“与天为一”观点,他认为,“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庄子·达生》,就是要求人抛却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

《黄帝阴符经》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不仅是人类社会今天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应该是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恒的精神和理念。

“天人合一”的命题实质上就是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如“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和“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都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至今价值不减。

宋明理学也很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认为这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

他们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十分重视并强调物我一体、人我一体,追求个人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交融合一、协调发展。

宋代大儒张载在其著作中首阐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公平善待每一个人和天地万物的思想。

宋明理学将先秦儒、释、道各学派的和谐理论,整合为一个体用结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完成了对和谐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

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除了儒道之外,中国古代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各具特色的“天人协调”思想,如《吕氏春秋》主张善用资源,反对“竭泽而渔”,《齐民要术》提出“顺天时,量地理,则少用力而减功多”。

2、人与人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人们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更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礼记·礼运》)等等都是这一价值理念的具体表述。

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又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

(《荀子·富国》)群体对于个体来说是前提,无数个体只有结成群体才能战胜自然,求得生存。

不仅如此,更进一步就是要“泛爱众”、“兼爱”。

墨子说:“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最反对社会冲突,最希望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家代表作《老子》说:“知和曰常。” 在老子看来,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言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

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7章)。

他主张人要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3、人与自身和谐。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

破坏人身心和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从一定角度可以说是欲望,特别是对于物质生活资料占有的贪欲。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但是,欲望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需要,不仅无法去除,而且还有益处。

荀子认为,欲望是“知所必出也”。

儒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

儒家要求人们首先要妥善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孟子亦云:“人亦孰不欲富贵”,“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不过,孔子认为富贵有义与不义问题,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并不笼统地排斥富贵,而承认合乎道义的富贵。

儒家强调“欲而不贪”(《论语·尧日》),反对放纵欲念。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而》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

孔子“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了对物质享受的淡泊对精神享受的追求,避免因对金钱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导致的人的异化。

孔子还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

孔子曾经对颜渊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大致如此,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为后儒所称颂的“孔颜乐处”。

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10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的修道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

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排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量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4、世界的和谐。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无争无讼,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

《尚书·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睦、民众和悦之盛况。

“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周礼·天官冢宰)。

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理想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大师维厄,邦郑维屏,大宋维翰,怀德维宁”的思想,“布恩信,怀远人”以求得中外和谐共存的局面。

《尚书·精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是大公之道,天下之常道也。”《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

《论语·颜渊》》中有一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保患乎无兄弟?”孔子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德,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体现了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的精髓。

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王道与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王道则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中国古代三国时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汉武帝时的“昭君出塞”,唐太宗时的松赞冈布和文成公主,都是“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典范,成为千古佳话。

《礼记》中的“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则是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圣贤政治,正是以达到天下一家的和谐理想即“大同社会”为目标的。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

中国历史有哪些
3、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五个皇帝,在位54年(前140—前8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继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局面,一改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革鼎新,励精图治,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把西汉王朝推陈出推向极盛时期,开...

中国历史上出现太多千古未解之谜,至今未解的你知道有哪些?
第四个: 女儿国消失之谜 《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据《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只不过到了唐代以后,就再也没有关于东女国的记载了。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扎坝人可能是当初的东女国残余部落之一...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超自然事件
1. 在中国古代,关于超自然事件的记载颇为丰富,许多文献中都有所描述。比如,某某地区出现了神龙,某某地方天空中出现了奇异颜色的云气,又或者某些人家中诞生的孩子伴有红光和异香。2. 在三国时期,魏国灭亡前夕,关于井中出现龙的说法多次出现,当时的皇帝曹髦甚至因此作诗,自比为龙。3. 晋朝时期的...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有哪些
1、草船借箭 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物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考古学佐证,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历史小 故事 一年级,欢迎查阅。 古代历史小故事一年级1 战国末年,陈轸和张仪同时担任秦惠王手下的大臣。张仪非常嫉妒...

中国历史上有关公平的事例有哪些
中国历史悠久,关于公平的事迹有很多,如包青天之铡美案、徙木立信、文成公主进藏、个税改革等等。1、包青天之铡美案 新科状元陈世美文才人品均获太后赏识将之招为驸马,朝野同庆。村妇秦香莲带着一对儿女春哥、冬妹却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寻夫,原来她竟是陈世美的妻小。陈世美当然不认,将母子三人逐出府去,...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知音的故事有哪些
1、俞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琴艺高超,但却无人能懂,直到遇到子期,一个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便成知音,子期离世,伯牙绝弦。2、管鲍之交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3、桃园三结义 刘备、...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今天都有哪些名人出生呢?
一、曼德拉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再接再厉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 已经 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 童年 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逝世了。从小曼德拉就...

除岳飞以外,历史上还有哪些关于精忠报国的故事?
1、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1)古代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 -
赖友酚磺:[答案] (1)“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4分)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 (2)贞观之治. 吸取隋明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我国古代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这些 -
赖友酚磺: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赖友酚磺: 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赖友酚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从《易经》提出“太和”的观念到孔子师徒的“和为贵”、荀子的“和为一,一则多力”,以及范仲淹“政通人和”的理想等,都包含有浓厚的和谐思想.作为社会政治论的儒学,孔子所关注、思考...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试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说明 -
赖友酚磺: 孔子的“和”,即和谐,还有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探索任务:步骤一 走进历史,欣赏“和谐”篇章(1)列举古代中国出现的“治世”和“盛世... -
赖友酚磺:[答案] (1)盛世局面是指国家处于全方位的繁盛,如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谐等.中国古代的盛世局面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任举两例即可. (2)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中国历史上对和谐社会的描述主要有哪些状态 -
赖友酚磺: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人人能互帮互助的社会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
赖友酚磺: 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认为人应该讲求“仁、义、礼、知、信”,这些都是和谐社会所需的.孔子还讲求礼,虽然他所追求的恢复周礼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但做人讲求“礼”却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所需的.

汤旺河区19418491536: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 -
赖友酚磺: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和谐社会”,其体现了儒家的思想,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①体现的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代的状况,是在严酷的法律制度下出现的状况,所述内容相比于历史真实而言,显然夸大了事实,因此①排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