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王景略(下)——那个因百姓做汉奸的人

作者&投稿:拱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前文说过,王猛景略固然不简单。

说说王景略——那个为天下捉虱子的人(上)

与桓温对话,其中的不卑不吭,以百姓为重的理念流露而出。

让我们再看看王景略过去生平。

————

《晋书》: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于洛阳,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猛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须发皓然,踞胡床而坐,左右十许人,有一人引猛进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缘拜也!"乃十倍偿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顾视,乃嵩高山也。

《晋书》: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

————

这两条记录的是王猛早年之事。

然有附会之嫌。

就好比后人崇拜诸葛亮,穿凿附会许多野史,将诸葛亮童年时期也包装出各种神鬼事来一般,不足为信。

试想,一个人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声名鹊起,那与他前半生有过交集之人自然会大吹大擂往自己脸上贴金,若是故意抹黑又混的不如对方,岂不是自找没趣么?想写入史册,那简直是做梦。

不过这里确实可以证明一点的是,王猛早年应该确有大志。

且王猛早年生涯应该是干过卖畚箕,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是个“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主,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讲原则,不喜欢讨论小事而谋划长远,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或许上面描绘的还是不够简白,让我换一种更接地气的说法。

王猛年轻时过的很苦,因为兵荒马乱的缘故,可能做过不少低贱的买卖来谋求生计,多次迁移则是因为所到之地都陷入了相当严重的汉胡战争区域,而他胸怀应该是坦荡的,心中肯定存在着一腔不平,所以选择了兵书作为学习的方向,想要在乱世之中一展所长。

不过王猛的社交能力应该不是很高(略不与交通),这一点在早年与其后半生之中都可以看出来,原因也很简单,他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简单说就是倔强,认死理,所以他才没有当上功曹反而躲进了山中。

王猛所向往的应该是诸葛亮那样的人生,遇到“龙颜之主”,候“风云而动”,只是因此又显得有一点眼高手低(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

————

本文还要提到另一个有大志的人,则是苻坚。

横扫苻坚与王猛生平,实际上可以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一是苻坚很没用,但却有大志。

一是苻坚很能干,且具有大志。

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都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重用王猛。

有大志的人很容易互相吸引,换句话说就是臭味相投,由于太臭了,所以其他人都投不了,而且还只能有共同志向的人才能臭味相投,而苻坚与王猛便是这样一对臭透了的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臭家伙干了些什么?

苻坚谋反了苻生(当时前秦势力最高胡人领袖),这个过程中应该是王猛一直在出谋划策,所以苻坚做了前秦老大,而王猛则当上了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

————

《晋书》: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僣位,以猛为中书侍郎。

————

为什么既可以说苻坚很没用,又或者很能干呢?

原因也很简单,重用王猛可以因为他识人之明,所以称他为能干,重用王猛也可能因为他耳根子软且没什么主意,所以可以说他很没用。

这两者都有佐证,只是时间跨度问题。

苻坚曾派遣王猛作为县官任职,王猛辖地由于在西北,充斥着前文所描述过的桓温希冀的三秦豪杰,实际上就是扰乱胡人政权正常秩序的汉人匪类,王猛远比桓温更懂得这些“三秦豪杰”的根底,便“明法峻刑”,“鞭杀一吏”。

这一步叫做重铸秩序,也可以视为新官上任三把火,放在现在来看,八成就是汉奸行为。

为何这么说?

前文说过,当时西北豪强都是因为战乱而做了盗匪,胡人善骑马无法搜山,这些盗匪也就是干一票就躲进山里,时不时还可能出来讲赃款分发给汉人百姓,一如游击队一般民心所向。

王猛在山中待了许久,自然知道这些把戏,抓住一个里通盗匪的小官,当众鞭笞至死,是为立威,告诉这些盗匪们,现在我来做官了,要按照我的规则来办事。

然而出现了一种很巧妙的事情,“百姓上书讼之”,若是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可以理解为那个被鞭笞死的官吏应该是树大根深,然后他的狐朋狗党起来诬告王猛,导致王猛被逮捕关押。

这里让我们换一种理解,也就是说,我们默认为王猛此时做了胡人政权的官,在汉人眼里便成了汉奸,而那些豪强做了盗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在当时的汉人眼里还是侠盗,那个小吏则是百姓眼中与豪强沟通的英雄人物。

王猛鞭死了这个盗匪与百姓之间的中间人,从办事角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引起的却是百姓的众怒,所以才会导致王猛被百姓状告,被缉拿入狱。

没错,我的理解就是,王猛做了汉奸,对付一群刁民百姓,用了雷霆手段,然后自己也倒霉了,不过福祸相依,这次事件也是一次转机,一方面王猛在群情激奋的时候离开了辖地避免被百姓撕成碎片,另一方面王猛在长安得到了苻坚的询问。

————

时始平多枋头西归之人,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

————

毋庸置疑,这是一次具有历史见地的问答,只是起因有些不光彩。

王猛因汉奸的行为而受罚,苻坚也是因私来问。

毕竟王猛这个汉人是他苻坚亲自指派下去做官的,刚上任就捅下篓子,苻坚脸上也挂不下去,所以便来亲自询问。

这一次对答王猛肯定也思考了很久,当他坐在囚车上离开自己的辖地之时,看着仇恨他的汉人百姓,想来他也明白了一件事,但是为了官面上好看,他也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回答。

————

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

————

苻坚问:做官不应该用德化教育来执行统治么,你才刚就位就杀害了那么多人,这就是酷吏的行为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另一件事实,王猛做汉奸,应该是揪出了一大伙汉人盗匪以及里通者,然后一次性弄死了一个,同时为了震慑宵小,手段又十分残酷,这应该是事实。

王猛回答:治安定之国可以用礼,理混乱之邦必须用法。陛下不以臣为无能,让臣担任难治之地的长官,臣一心一意要为明君铲除凶暴奸猾之徒。才杀掉一个奸贼,还有成千上万的家伙尚未伏法。如果陛下因我不能除尽残暴、肃清枉法者而要惩罚我,臣岂敢不甘受严惩以谢辜负陛下之罪?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论,加给我‘为政残酷’的罪名而要惩罚,臣实在不敢接受。

这句话听着很文绉绉,不过有点文字功底的人都知道这几句话接地气的说法是怎样的:

我才不过弄死了一个坏人,还有几万坏人等着排队呢,在这时候,如果我因为此而受到刑罚,呵呵,我才不接受。

这句话一如王猛之前与桓温答对时,颇有刀锋。

首先是用文绉绉的话语陈述说自己的论点,同时摆明上下尊卑,将“陛下”与“臣”两方说的很重,提醒了苻坚陛下应该的工作与自己臣应该的工作,然后又耍泼一样的用原则来对话我做什么都是为了陛下做事,我不接受这样的刑罚。

王猛这样说了,稍微明白点的人都知道,王猛这下罪不至死了,他摆出了与苻坚亲近的关系,又用中原正统的论述方式引入正题,再者将自己的所有酷政之行为都表白为了对陛下的忠诚。

若仍然要有人对王猛用刑,那就是对苻坚陛下的别有用心。

苻坚此刻,不赦免也不行了,当然他也可以不赦免,前提是他的智商大概在负数左右。

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又另一件事可能需要重之笔提点。

前面说过,此刻中原正处于五胡乱华时期,胡人的残忍暴虐实际上非常严苛,所以才会导致豪强作为盗匪,百姓作为依仗,苻坚所在的氐族政权实际上相对其他少数政权则要更开明与成建制一些。

原因很简单:

1在前文中前秦政权多次与晋政权争战,这段战争时期使得前秦政权快速成长,远比其他少数民族更懂得大后方的重要性。

2前秦政权占据着长安洛阳等历史重地,文化方面的基因远比其他政权来的更突出。

3前秦政权处于河西走廊等地区,这一地区当时是佛教东传与丝路西去的主要要道,氐族在这漫长的发展时期也更为见多识广。

4由于前秦政权处于文明开化的初期,理解仁政的必要性,但是却无法达到法制地步,不过由于前秦政权地处秦地位置,又有着良好的法制基础。

正是以上这一切才使得苻坚目光长远,更关注仁政,国号为秦也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统六国的秦国正是从西北苦寒之地发展起来,侵略天下。

而正是这一点,恰恰是使得这片舞台最适合作为王猛这个倔脾气的发展之地,他所推行的法制方案恰如对症下药,正是使得前秦富国强兵,文化等级不断攀升的一副良药,而这幅良药也已恰当的方式回馈与他。

王猛治绩卓著,很快升为尚书左丞(宰相之一尚书令的佐官)。由于他执法不阿,精明强干,在三十六岁那年,接连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书左仆射(亦为宰相之一)、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包括京师在内的广大腹心地区的最高长官)等,“权倾内外”。

乃至宗戚(氐族皇亲国戚同族)旧臣(开国夺权元老)都十分害怕他权势滔天,而当这些元老对王猛进行诽谤之时,苻坚“大怒,黜腾为甘松护军,宝白衣领长史”。

————

《晋书》:迁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未几,除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又迁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时猛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宗戚旧臣皆害其宠。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数谮毁之,坚大怒,黜腾为甘松护军,宝白衣领长史。尔后上下咸服,莫有敢言。顷之,迁尚书令、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猛频表累让,坚竟不许。又转司徒、录尚书事,余如故。猛辞以无功,不拜。

————

王猛的升迁是因为政绩与苻坚的厚爱,这些人的诽谤只会让刚愎自用的苻坚发出滔天怒火,但是从另一方面,王猛也深感受累。

“猛频表累让”,这一句颇有深意,想来王猛对于这种过分的恩宠也十分烦闷吧,王猛此前与桓温对话,实际上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与桓温是一类人。

————

《晋书·桓温传》:及石季龙死,温欲率众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议水陆之宜,久不报。……声言北伐,拜表便行,顺流而下,行达武昌,众四五万。殷浩虑为温所废,将谋避之,又欲以驺虞幡住温军,内外噂〈口沓〉,人情震骇。简文帝时为抚军,与温书明社稷大计,疑惑所由。温即回军还镇。……进位太尉,固让不拜。

————

王猛是一个讲原则的人,讲原则的人一般而言都在某一方面有着深厚的责任心。

桓温早期一腔热血欲望收复失地,但是与祖逖一样遭到政权内部抵制,一伐前秦让他深刻认识到敌对胡人军力已经不是他孤军所能对抗的,这种浓重的失望之下他遇到了王猛,二人一番对话,加深了这个印象,才在他内心中种下了争夺政权的种子。

桓温大概是想用一己之力,即使成为千秋罪人也要改变东晋偏安的局面吧,这便是他的豪杰之路。

然而在他热血之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即使有进步太尉的机会,“固让不拜”,他的责任心不允许他在那个时间点未得寸功而得到如此职权,这与他后来的谋夺权势形成天然对比。

王猛受到苻坚的信任,但是此刻他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胡人政权真的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他青云直上虽然有苻坚厚爱的因素在其中,但是本质上是因为胡人政权的水平线太低了。

而王猛本人并没有真正担当过那一大串职位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的经验,可能在他眼里见过最大的最有能力的可参照模板官员也就徐统与桓温二人了。

王猛可能在夜下也会对着自己嘲讽: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只不过这一次竖子换成了自己,自己不过一介孤苦之人,流落他乡,做了汉奸为百姓唾弃,只不过是得到了苻坚的重视才得到了如今的职位。

不甘心的心情夹杂着,一定要报效苻坚这份知遇之心的感情,以及打算改变这片乱世让百姓能够真正安居乐业,以及对于自己的无能感到懊恼而不断学习的自我激烈之情夹杂在一起,使得这样一位步入中年的原本只可能成为小人物的人不断进步与不断担负更多的责任。

在治理方面,王猛身边八成都是猪队友,所以王猛只能格外努力,不仅仅治理国家,还要时不时督管军事,然而结果则是,积劳成疾,四十八岁那年,身为汉人以胡人政权丞相身份,终于英年早逝。

做“汉奸”做到了这份上,自此时起,可称古人渺渺,能比之的不过姜太公等寥寥。

但是,这恐怕还不够说明王景略是一个因百姓而做汉奸的人。

让我们回到遥远的过去,来看一看王景略是为什么选择了这条汉奸之路的。

首先,是因为吕婆楼的介绍,他才得以入了苻坚法眼,而在前一刻,王猛与桓温扪虱谈兵仿佛就在眼前。

桓温问了一句豪杰,而王猛答了一句百姓。

不经意间两人都透露出了心中所愿。

但是转眼间,王猛就投靠了胡人政权之中的某个掌权者,并为他谋划夺得政权之事。

反差极大,可能有点让人无法接受。

但是实际上却可以理解为两种可能。

一种是王猛是被豪杰派过去潜伏在胡人政权中的真正死士,意图便是颠覆胡人政权,简单说就是高级间谍,由当时的汉人豪杰派出打入敌方内部的特务。

另一种则是王猛对王师绝望,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

我的观点是第二种。

前一种在我看来,存在可能性,但是不符合王猛之后的作风,不否认王猛在后期有转变的可能性,后一种,则可以结合他老师轻蔑的回答来联想发挥。

我个人认为戏剧性的故事是这样的:

————

王猛与桓温扪虱谈兵之后,华阴山中人确定了一条埋伏数十年的计划,就是送入一批人到胡人政权中,一方面引导胡人政权走向更接近汉人政权的文明道路,一方面准备随时颠覆胡人政权,王猛这时候领命作为高级特务前往投靠了苻坚。

王猛投靠了苻坚之后,华阴山作战总部源源不断的给王猛送来功劳,让他得以不断升迁,并且将其他汉人棋子不断安插在该胡人政权之下,辅助胡人政权走上自治文明的道路,这样汉人的生活条件就可以发生质的改变。

结果谁想到王猛遇到了苻坚这样的上司,使得华阴山作战总部的计划超前,华阴山作战总部觉得就这样浪费了王猛这样一颗棋子实在是愚蠢之策,结果便是华阴山帮着前秦政权进行战争,打下来的土地又任用了大量汉人官员,华阴山在这方面反而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尝到了甜头的华阴山本来想要一直这样进行下去,没奈何王猛同志演戏演的太逼真,将自己弄到了过劳死的地步,华阴山内部开始觉得前秦势力未免做大太多,毕竟非是汉人正统,于是又凭借一次淝水之战废掉了前秦政权。

三秦豪杰,不过如此。

————

以上故事完全出于笔者脑洞,且该脑洞过分对于王猛不敬,将王猛客观的努力都视为了棋子一般的举动笔者自罚认错。

就客观事实而言,个人推测大概是这样:

王猛确实对王师感到失望,同时也理解桓温的苦衷,对于自己用百姓作为筹码来逼迫桓温苦战这一点心中也感受到了其后深藏的恐怖,那样大概会再次死很多人吧,一如当年在石虎辖下一般,将百姓捆绑上燃烧战车一般的罪过是当时的他能想到的最可怕的刑罚。

没有与桓温达成这一的交易在王猛看来才是好的,连带着老师的轻蔑也让他感受到了侮辱,所以他也对华阴山中躲藏的三秦豪杰感到不齿,从而开始了寻找自己之路的做法。

王猛生时已经是五胡乱华早期,且最残暴的时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王猛并不在乎胡人汉人的区别,只不过是杀人之人与被杀之人这样的概念而已,在王猛颠沛流离之年,他也见识过杀胡令的血腥,所以对于王猛而言,做汉奸并没有什么道德上的错误,他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只是为了活下去。

但是在那个年代,平头百姓怎么可能不抱团取暖?王猛感受过这种温暖,所以才会对于百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熟读兵书,知道人民群众才是政权的大后方。

孤军深入的桓温当时并没有得到这个大后方,王猛点破了这个大后方,在这一番较量之后,两人都颠覆了自己的想法,并决定坚定贯彻自己的做法。

王猛投身到了政治事业之上,一如战国时的谋士,找一个好主子去孝敬即可。

毋庸置疑,王猛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苻坚,由于王猛视野开广,苻坚也心藏大志,所以两人一拍即合,在为苻坚谋取政权之后,他真正步上了青云之路。

王猛没有选择溜须拍马,他像是尖刀一般重演着古秦之地商鞅的做法,用法治的概念巩固政权,区分异己,前者成了他的主业,而后者则由他的上司苻坚来摆平,可谓两人合作无间。

不过王猛的条件远比商鞅当时的环境要好很多,由于有课参考的前人模板,二人运作起来更为顺畅,所以王猛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原来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1实行法治,强军强国。

2有才必任,进行保护。

3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4调整民族关系,促进融合。

5兴修水利,奖励农桑。

6使用政治军事手段稳定西北本部。

7多次直接参与战争,统一北方。

先说前几条,首先对比就是商鞅,商鞅作为可参考模板,但是光是这件事基本上就穷尽了商鞅一生,只是由于有商鞅打下的基础,王猛所执行的手段在前秦地区可操作性极高。

王猛自身应该是感觉到自己能力不够,毕竟本身非科班出身,所以他才会在2、3条大力推进人才策略,一方面发掘有用人才保护起来免于像是自己那样还未出世便已毁灭,另一方面是大力培养新生代人才,作为胡人政权的教育基础,如此这般原来的汉人人才也可以作为教师引入。

王猛由于经常迁移与战乱的原因并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废除了原本的“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这一点本身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君不见,元朝虽盛但是绝大多数矛盾都是因为这种民族矛盾作为突破点激化而导致的崩盘,清朝吸取教训才渐渐偏安。

另一方面,五胡乱华的结束一直被认为是北魏统一北方并且完成了胡汉融合,但是敢说一句,若是没有王猛的前秦之治作为前车,北魏不说执行不了这项方案,至少阻力也会十分巨大。

进一步联想,若是前秦能够贯彻王猛方略不断进步,想必一朝统一中华历史留名做那元朝先辈,不无可能。

第5、6条本质上是对民众生态环境的稳定向改善,在王猛眼里,诸葛亮大概是他的偶像,他所执行的大部分策略都有向诸葛亮学习的先例,而且以汉人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促进融合也是诸葛亮曾经做过的事情。

至于最后一条直接多次参与战争,这本来也是王猛自己学有所长,年少之时真正向往之事,熟读兵书一朝作用,想来王猛离去之时,应当也无有遗憾了吧。

零总算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王猛,并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才,但是擅长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学习与吸取教训,整合这些策略,又任用能人施为,同时由于其主苻坚的深刻信任,才使得他的才华没有浪费。

————

《晋书》: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曰:"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曰:"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

————

人生如王猛,可谓一世足以。

但是王猛无疑是值得遗憾的,本来史书可以对他大书特书,但是他的人生最终,却是伴随着前秦的一场失败而结束的。

王猛早就预见了这一点。

————

《晋书》:其年寝疾,坚亲祈南北郊、宗庙、社稷,分遣侍臣祷河岳诸祀,靡不周备。猛疾未瘳,乃大赦其境内殊死已下。猛疾甚,因上疏谢恩,并言时政,多所弘益。坚览之流涕,悲恸左右。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时年五十一。坚哭之恸。比敛,三临,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赠侍中,丞相余如故。给东园温明秘器,帛三千匹,谷万石。谒者仆射监护丧事,葬礼一依汉大将军故事。谥曰武侯。朝野巷哭三日。

————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在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中,淝水之战乃是溃败。

在我们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历史中,绝大多数轻敌的军队战败时都是因为溃败。

明朝朱棣起兵的时候,几乎所有接兵的部队都是溃败。

溃败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没有战心”,淝水之战实际上可能存在这个要素,不过一般而言也不是没有对付这个要素的办法,那就是巩固自己的中下层作战的士官级别组织能力。

只是,前秦建国时间不长,王猛作为政治明星发光发热的时间也不过才二十年不到,再加上民族融合进度较慢,兵员个人战斗力问题不大但是兵员作战素质不行,对付未能成建制的其他胡人势力易如反掌,可是对付有多年战斗经验且建制完备的晋朝政权问题极大。

所以王猛才会说: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但是在苻坚而言,他比王猛年轻,也没有受到过任何挫折便顺风顺水的当上了前秦皇帝,事情全部交给王猛打点之后,变成了一个会干掉所有对王猛不利的对手的辅助型喊666的队友。

苻坚真正自身战术素养缺乏锻炼并不高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苻坚过分急于成为“平一六合”的历史性伟人,过分轻估晋朝战斗力,对于如兄如友的王猛他大概是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成为天下雄主,为其加远胜“武侯”之称,终于为淝水之战战败。

王猛制定的策略本来就是长期养成策略,这条策略在民族完成融合,战术素养提升之后可以轻松帮助苻坚成为天下雄主,只是苻坚急于求成且带有过分自大的心理,终于导致基业灰飞烟灭。

大概苻坚也想证明一下,自己也能够做到王猛能做到的事情,只是苻坚并不明白的是,王猛征战时的对手多是胡人政权,而苻坚此时的对手是有着悠久内战与外战历史的晋朝政权。

一朝兵败,理所当然。

不管怎样,王猛作为汉奸的历史就这么被翻过去了。

随着桓温、王猛与苻坚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段让人遐想连篇的故事也终于落幕。

用我们现在人的观点而言,王猛确实是做了汉奸,大汉奸,但是以一己之力促进了胡汉融合并促进了后世民族融合而言,功盖诸葛而不虚也。


南北朝时期的王猛与诸葛亮比如何?
将王猛与诸葛亮进行过一番比较。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末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在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里,他是男主角,也是个心志不坚,愧对巾帼的含羞之辈。但也有说他并未仕清,《桃花扇》里的褒贬有文人相轻的意味。读《王猛论》,其中颇见作者心之戚戚。且略说王猛,他虽也是一代名人,...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呢
但苻生还是听到了风声,在公元357年的一个夜晚,他竟然对一位侍女说:“苻法和苻坚兄弟也不可信赖,明天就把他们除掉。”侍女等苻生熟睡后,就将此事秘密报告了苻坚。苻坚兄弟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动,召集亲兵,分两路冲进苻生的王宫,把睡懵懵的苻生拉到另外一个房间杀掉了。此后,在朝臣的一致拥戴下,苻坚在太极殿登位,...

有关诚信考试的格言或诗句
●人说:沉默是金——相对;我说:诚信是金——绝对。人说:有啥别有疾病——实在;我说:丢啥别丢...• 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 有谁知道在 长沙哪个书店有《赵雅芝传奇》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 居必择乡,游必择士.——《荀子》 ...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

不知好歹什么意思?
这些猴 不知好歹 ,都来拿那宝贝,却便似蜻蜓撼铁树,分毫也不能禁动,一个... 《西游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轻造宝山, 不知好歹 ,恕罪,恕罪!”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老爷,.....

苻坚怎么死的?
”苻坚气得几乎吐血,大叫:“后悔不用王景略和阳平公(苻融)之言,使白虏敢猖狂如此!”(鲜卑族人皮肤白皙,故苻坚呼之为白虏)长安城内,犹有鲜卑数千人在大宅子里住着,慕容暐时刻不闲,秘密招集族人准备埋伏人马袭杀苻坚,其间消息泄露,苻坚诛杀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城中鲜卑不论少长及妇女全被...

凤皇凤皇止阿房是什么意思?求解
凤皇凤皇止阿房的意思为:凤凰代指慕容冲,意思是凤凰栖息于阿房宫。出处:唐·房玄龄房玄龄《晋书》“凤皇凤皇止阿房,何不高飞还故乡?无故在此取灭亡?”白话释义:慕容冲住在阿房宫,为什么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无缘无故的在这里自取灭亡。慕容冲,字凤皇,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

介绍一下慕容冲,有哪些专门描写他的诗句,文章
坚大怒曰:“吾不用王景略、阳平公之言,使白虏敢至于此。” 坚遣鸿胪郝稚征处士王嘉于到兽山。既至...苌又遣尹纬说坚,求为尧、舜禅代之事。坚责纬曰:“禅代者,圣贤之事。姚苌叛贼,奈何拟之古人!”坚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说的是谁?
原句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这是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里对蜀汉将领姜维的评价。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文武双全,智勇足备。原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降蜀汉,为诸葛亮重用...

《将夜》最终实力排名是怎样的?
《将夜》最终实力排名:昊天之眼、夫子、柯浩然、知守观主。昊天之眼之所以位列第一主要是因为他用于巡查世间。灭杀一切敢于挑战昊天权威的人。就连夫子都要用隐匿气息以躲避昊天之眼的巡查。而第二位绝对就是夫子。夫子是主角的师傅,公认的世间绝高的存在,携柯浩然入桃山斩尽桃花,一根短棒驱逐青衣...

香坊区15230469037: 求 晋书.王猛传 及译文 -
贾须益心: 晋书·王猛传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于洛阳,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猛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须发皓然,踞胡床而坐,...

香坊区15230469037: 普通话的由来? ? -
贾须益心:大学课本上的定义是: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

香坊区15230469037: 汉武大帝经典台词 -
贾须益心:窦婴:七国之乱,如惊雷闪电,风云乍起.然景帝处乱不惊,以义击暴.深谋奇虑,善纳众议,将几十万叛军,在数月之内,各个击破,逐一荡平. 景帝之威,在于不变;慧,在于因时;机,在于应...

香坊区15230469037: 谁能解答了《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下列问题? -
贾须益心: 1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马,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 仗青龙偃月刀, 隐微处 不愧青天)2 关公曾曰:“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香坊区15230469037: 西汉末年的大规模起义叫什么? -
贾须益心: 西汉末年的大规模起义叫绿林赤眉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是在西汉末年爆发的一场农民起义,当时因为西汉末年王莽想要改朝篡位而引起的战争.王莽在位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

香坊区15230469037: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什么意思) -
贾须益心: 汉刚立时,遗留下很多秦朝的问题,百姓没有生计衣食.米一石五千钱,有人吃人的事发生,人口减少了一半.于是高祖下令百姓可以买卖子女到蜀汉之地,那里有得吃.当天下安定以后,百姓们没有房屋储蓄,天子也找不到同颜色的四匹马给他拉车.而文武官员连马车都没有,只能坐牛车. 这段话反映了汉朝初年,由于多年战争以及秦朝时留下的一些弊政而导致百姓疾苦,国家贫困,急需休养生息.

香坊区15230469037: “千年盐都”指的是四川的哪个城市?
贾须益心: 千年盐都自贡:一座用盐筑建的城市 1939年以前,在中国的版图上还没有“自贡”这个地名,只有“自流井”和“贡井”这两个分别隶属于富顺县和荣县的小镇.说它小...

香坊区15230469037: 隆中对原文 -
贾须益心: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香坊区15230469037: 蜀国被谁所灭? -
贾须益心: 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却说后主在成都,闻邓艾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已亡,大惊,急召文武商议. 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后主惊惶无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